- 积分
- 1565
- 威望
- 0
- 金钱
- 1112
- 贡献
- 0
- 性别
- 保密
- 阅读权限
- 70
- 注册时间
- 2013-10-27
- 最后登录
- 2016-1-8
- 在线时间
- 460 小时
金牌诗友
|
本帖最后由 如月之月 于 2015-3-26 10:52 编辑
【投稿大别山每月一星】如月之月诗歌十首(兼诗评)
《赏白涧村油菜花》
风微醺,陌上的油菜花
这金黄的细软,是我的陪嫁
痛饮这春风,把身体慢慢打开
褪下遮羞的缕衫,锁骨萧索
解开最后一粒纽扣,春光旁逸斜出
投给你饱满的激情,迫切的欲火
成群的蜂蝶避开漩涡,并把险情一再放大
只是切莫伤及无辜的路人甲乙
倘若痛饮换不来一场宿醉
唯有把内心的河流倒空
把骨头的每一条缝隙填上磷火
把陌上旷野变成火葬场
《 悼姑父》
那个男人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
一双外突而大的眼睛,幼时习竹编
母亲堂屋里,椅背骨上刻着一九八零
的那把竹椅,便是出自他手
爱酒怕妻,对婆娘的怒骂
从来嘻笑相迎,母亲打电话说
他从自家新房竹制脚手架上踏空
精瘦的身躯,把地面砸了一个坑
脑后门嵌入一块致命的尖石
父亲的胞姐,悲哭欲绝
老天啊,你是夺我老命!剜我的心肝啊!
抱着一截竹栅,眼眶凹陷
而他心爱的小孙子刚刚满月
郑朝阳赏析:这两首诗,在构思上都避开了正面直写,曲折地表现诗情。《赏白涧村油菜花》是一首咏物诗,写观赏时对油菜花无比喜爱之情。感情色泽、基调较为欢快、明朗。托物于事,联想十分美妙,“风微醺,陌上的油菜花/这金黄的细软,是我的陪嫁”,把观赏时的心理感受联想为一场令人陶醉婚嫁的幸福。诗人就是那位新嫁娘,以自己的感情经验表达观赏时感受的美好,“痛饮这春风,把身体慢慢打开/褪下遮羞的缕衫,锁骨萧索/解开最后一粒纽扣,春光旁逸斜出/投给你饱满的激情,迫切的欲火/成群的蜂蝶避开漩涡,并把险情一再放大/只是切莫伤及无辜的路人甲乙。”诗人由“春风”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喻新奇,运用生动贴切的形象说话,读着这样的句子,感觉很新鲜;爱恋之心,陶醉之情溢于言表,油菜花之美就不言而喻,且富有诗的情趣。诗人爱之深、爱之切,“倘若痛饮换不来一场宿醉”、“把陌上旷野变成火葬场”,以爱的坚定、执著的深情表现出油菜花那种喜人的感觉。诗意漫延,引发出诸多的联想和回味。
《悼》一诗基调较为阴郁,是冷色调。诗人所悼念的那个男人突出的特征和工作特点,“母亲堂屋里,椅背骨上刻着一九八零/的那把竹椅,便是出自他手”、“爱酒怕妻,对婆娘的怒骂/从来嘻笑相迎”,这比直接述说如何怀念要触及人心多了,情也浓,也深沉。通过“父亲的胞姐”的形象表现事件的始末,还有她痛彻心扉的神态;以及“他心爱的小孙子刚刚满月”。于旁处侧笔写“掉”,这份痛的程度越觉得深,怀念的程度也更加沉了。
点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60348a0102vjm4.html
《说到故人就想起桃花》
最初是个名词,在相思里煎熬
那碗毒药,越熬越浓
三月的桃花殒命
毒刺,如鲠在喉
喊不出,蜗居心口的名字
故人在风雪背后
归属,离散,孤灯高远
春野尚且寂寞,一盏酒余温犹在
没有人在意,鸿雁是否消瘦
秋水是否断流
春天的高崖,是否依然绽放一树桃红
给你的,全部拿去
唯独桃花不能
李朝暉赏析:往事已去,说是说到故人就想起桃花,那这故人也必是某段情缘里难以割舍的,其实在起句里“最初是个名词,在相思里煎熬”诗人便已点明了。第一节通过“毒药”“桃花殒命”“毒刺”的组合,道出了“喊不出,蜗居心口的名字”,而这个名字必然也是让诗人内心无比伤痛的存在。第二节延续了第一节的思绪,“风雪的背后”“孤灯高远”“一盏酒余温犹存”,过去的已经过去,“没有人在意,鸿雁是否消瘦/秋水是否断流/春天的高崖,是否依然绽放一树桃红”,一切的一切,除了诗人自己,真的是没有人在意了。其实生活原本就是在记忆和忘怀之间延续着,或许就应该是“给你的,全部拿去/唯独桃花不能”。而这就是诗人想要告诉我们,也是我们需要体会的。
点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60348a0102verz.html
《秋分温酒煮诗》
细碎的寒烟被秋风劫走的时候
她在案前冥想一首诗
适合抒情的季节怎能无诗
拒绝尚存的微暖,把月影清寒披在身上
露霜渐重,将她裹挟于
一段秋天浅白的说辞
命宿的九月,篱菊黄了三次
还是不能确切潜入一场秋天的放逐
西风的暗语,把凫水的荻花一点点摊开
长鞭莫及,湖水微漾
像及了楼兰女子忧伤的眼眸
透过蜻蜓的翅,她看见一些无心挣脱命运的草
比她先一步枯黄
一堆多棱的碎片,折射出心头悲喜交加
隐落的银钩,甩出很远
未能钓起下垂的眉头
听风吟月,就能从一场病中跳出来
暴动的潮流遁入眼角的沟壑
一个人的欢喜与忧伤,举足若轻
红枫是亲人寒枝是手足,曲径幽通
她透明的子宫,秋阳像一个安静的子嗣
在她体内等待阵痛分娩
秋分不请自来,桂花的香缕攒足了劲头
且温一壶老酒,再话荒凉
老彦娟点评: 开篇的切入便是劲笔,定了框架,定了气韵的调子,定了诗歌的主旨方向——大气的纵横,阔绰的感性;疾若奔雷又见缓冲的隐忍,些许浅伤里最终拾得希望之主旨;一杯老酒,为秋感怀。 着意遣运陈仓,造就诗歌的回廊与通衢;内涵与外延的舒张有度,形成诗歌强大的内核支撑;藏俊隐珍之后的轰然托举,留下令人流连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诗意由景介入,心境自然由景而打开,这中间的导入与转承是靠意象的嫁接来完成的。从“楼兰女子忧伤的眼眸.....”到“......一个人的欢喜与忧伤,举足若轻”重点刻画了因时令带来意象变化而引起心情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微妙的,微妙地通过象征、隐喻、转借等手法的置换与运用,委婉而又水到渠成的表现了出来。
最后一段的安排是最具匠心的,面对以上画面的感性,逐渐氤氲与消化,慢慢上升到了理性,这里面的感知与认知,又是通过意象的两个载体形象而生动的展现出来,由此而找到了诗歌的契合点,也找到了文字作为的希望所在。
整体来说,这是一篇几近完美的作品。若非要吹毛求痴不可的话,此篇文章令人惊艳的地方在结尾,而我个人认为瑕疵也在这里,“秋分不请自来,桂花的香缕攒足了劲头/且温一壶老酒,再话荒凉",很显然这两句意在点题却也有关门之嫌,似可调整位置在最后一段的开头部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即便看法成立,也是瑕不掩瑜,仍为精华之作!
泣血的流莺点评:清新委婉的诗歌,情景的勾勒,丰盈的意象,浓浓的秋意、秋情、秋绪跃然纸上!秋天是多愁善感的季节,此诗以秋风月影铺开,放任文字游离于逝水微澜之间,让生命思考、情感纠结之石激起阵阵涟漪,最后的升华在温婉中透彻、清明!行笔生动,递进有力,让人在感叹秋意的同时,捕获生命的质感!
《离人间最远的荒凉之地》
秋风微凉,萋萋草
一点点矮下去,黄下去
蒙上时痕的羞愧,疲惫之躯
被季节的风霜榨干疼痛
当我写下:“秋风一凉,我思念的病又犯了”
那些羸弱的萋萋草
便矫情地显露出了几分新绿
风花雪月的故园,离这个季节越来越近
我头顶的天空,白练般的质地
滑过马蹄声声,似归来人
携带着胭脂与残芙蓉
往返两座城池,讨我半点欢心
穿过干净的流云,穿过八月斑斓的秋色
我认真地爱着这块
离人间最远的荒凉之地
邓思迪点评(西部作论坛总编)《离人间最远的荒凉之地》以带有古典主义色彩的词语展示了一个现代人的逃避现实之心,诗人营造了一个自我世界,并以宁静的心灵与现实世界对峙。在诗歌的构建上,如月之月没有采用对比的手法,而是通过个人情绪的流露来表达她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愿望。诗中的古典主义色彩喻示了田园情趣,和古人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她又将古典元素象征化,赋予一层浓浓的现代意味,在诗中,进行了超越现实的想象。
第一节,对秋风的吟咏,历来都是伤感、消极的,但如月之月略有改变,她以秋草透出几分新绿,赋予秋天几分积极色彩。第二节,同样对秋景进行了美好的描述,秋色是讨诗人欢心的,而不是伤感的。第三节,因为秋色斑斓,所以生出无限的热爱。但是诗的结尾却把这美好的秋色定义为一块荒凉之地,这就让诗歌有了与现代化相对峙的意味。现代化的生活是远离自然的,在现代体系中,这种自然风景已然沦落为一块荒凉之地,人类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让人类的心灵远离了自然,变得浮躁不安。所以,人类是可悲的,身陷城市牢笼之中,很难享受自然的美。诗人笔下的秋,不仅是自然的象征,还是内心的象征,一颗远离世事的心灵,看似荒凉,实则充满了美感。以心灵的自足对抗现实的喧嚣,享受的是一世的宁静。
极目千年(北京诗人诗歌总版、大别山诗刊编辑、中国诗歌论坛编辑)点评:文人历来容易悲秋,这源于本性的敏感,也源于自然界由葱茏转变为荒凉的痛!愁字无心便为秋,反转过来,秋字有心是否就为愁呢?其实未必,秋有秋的美好:有收获后的喜悦,有自然之旷远,也有理性审慎后的那份深邃练达与隽永。
初看如月的这首诗作,原以为又是一篇伤感悲悯的文字,可真正读到的,却是满满的美丽和希冀!全诗开篇在大环境下的小细节着笔,细腻的描写给我们展现了秋的萧瑟和无奈。草叶渐黄,被季节榨干的疼痛刻骨铭心:“当我写下:秋风一凉,我思念的病又犯了∕那些羸弱的萋萋草∕便矫情地显露了几分新绿”,诙谐灵动的诗语,巧妙地展示着女性诗人的纤巧和妩媚,也为每一个读者带来心头的一丝甘甜和窃喜!
诗作后半段还是以情以景入境,意象的运用自然妥帖,“风花雪月的故园”、“白练般质地的天空”、“往返于两座城池”之间的“归来人”,想想我们的人生拥有了这些,还有什么理由不让我们热爱和痴迷。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旅游,我们眼中的风景美丽与否其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看风景时的心情!人世纷繁。而离人间最远的荒凉之地起码是宁静和本天然的!
如月的这首《离人间最远的荒凉之地》整篇都通透着一种温婉向上的气质,有沉寂后的风暴,也有涅槃后的思考!诗歌之体(语言)劲道耐品;诗歌之象(意象)自然妥帖;诗歌之境(意境)悠远隽永;诗歌之气(气息)浑然天成。
点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60348a0101f8mf.html
《大地之灯》
它的光,时常被人翻阅
明月借此更亮
这些雪地铺垫下的莲花
纷纷开口说话:已然握不住一小段光阴
大地之灯,放大一群白鹭的忧伤
凹状的器皿,盛着一副副清逸的灵魂
与慌张的鱼浪密谈
交出种莲人的鼾声,和六神无主的浮萍
消遣整整一个良宵
大梦初醒,远涉的南风
在生活的刀刃上,流盼生辉
当寂灭的灯盏,再次沉入夜色
我无法用平淡的诗句
拨亮灯芯
周塬(中国诗歌论坛诗歌总编)点评:感觉诗友的作品在新意和意象选用上都达到了内心的一种极致,容易表达丰富多层的诗意。当然并不是完美,恰恰是这样刻意于语言的极致,会忽略掉一首作品所要清晰表达的情感和精神,走向诗意的晦涩。
大地之灯,寄托着光明灯塔理想甚至真理一样精神。”被人们翻阅“”明月借此更亮“”放大了白鹭的忧伤“,诗中的”莲花“”种莲人“与”慌张的渔浪“”浮萍“”相对,而隐喻着深刻复杂的情感。“远涉的南风”和“寂灭的灯盏”当有所指,“我无法用平淡的诗句/拨亮灯芯”正是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心情感。
诗中“这些雪地铺垫下的莲花”与第二节“凹状的器皿,盛着一幅幅清逸的灵魂,与慌张的渔浪密谈/交出种莲人的鼾声“诗意是隐晦的给整个作品蒙上了一层晦涩。
这就提出诗意化语言在选择意象与内在所要表达的情感如何贴切一致而又清晰明朗不失新意的问题,既是度的把握又是联想与逻辑的把握。我想诗友已到了这种境界的关口......
点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60348a0101f8mf.html
《白日梦》
一些熟悉的声音,越来越近
丈夫的逗笑,女儿的牙牙学语
还有一群孩子的打闹声
越来越近
他们哄拥上楼,直闯我的房间
他们打开橱柜,分糖果
我在半米之隔的床上,深陷泥潭
无力发声,无人睬理
我愤怒,逼灵魂出窍
把脚下的高跟鞋奋力一掷
沉闷地打在地板上
他们在半米之遥,继续抢糖果
我爱的人啊!拉我一把
拉我一把啊
《一个叫桃源的地方》
是桃花春江水的源头
是恬淡田园上的一滴无染的露水
是事先预演湿漉漉的孤独
是我指尖无法揣摩的河流
竹架上葡萄的蔓藤,缠住夜半的狗吠
它的酸,钻进了外祖母的老寒腿
每日每夜,痛苦的呻吟
是黑屋檐下的霏霏雨
绵绵不绝啊,在体内汇聚成河成海
没有岸,那些风霜无人招领
一只黑乌鸦站在汲水的老井上
它思忖z着,怎样从
这口废弃多年的井内取出水。
邓思迪(西部作家总编)点评:
如月的诗,特点是尾音袅袅,前面读着是一种意境,一到结尾,味全变了。而且都带有讽刺的意味,比较轻,温柔的讽刺,以《白日梦》《一个叫桃源的地方》讽刺得妙。温柔的刺儿,扎人也是很疼的。如月虽然年轻,可看得出也是一个关注社会的诗人,有思想,不是风花雪月派的,这决定了诗歌的高度。
点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60348a0101f8mf.html
《月光如水》
我不想猜测,一瓣月光滑落的姿势
一江春水怎样倒回十里水乡
绸缎般的水色,溶入羽毛的轻
氤氲而清亮
在水一隅的女子
手握花笺,踏水而歌
她腮边的月色,种出了一股暖意
湮没脚踝的梨花,更深,更寂然
樵夫的刀镰,在月光的河道
凿开一条清流
缓缓辗过破旧的经卷
和不为人知的庭院
流年的光阴,击穿尘缘
几两月光,剥落一片
再剥落一片,为我刮骨疗伤
一场无邪的疼痛,美的荒唐
极目千年(北京诗人诗歌总版、大别山诗刊编辑、中国诗歌论坛编辑)点评:如月诗歌向来耐品,诗意的收放拿捏准确,一种集女性诗歌的柔和探索生命高度深相得益彰,品如月的诗如品一杯上好的碧螺春,会让人神清气爽唇齿留香!
对于这首《月光如水》我更欣赏诗歌的前半部分。“我不想猜测,一瓣月光滑落的姿势/一江春水怎样倒回进十里水乡”,情感的打开是那么的自然随性:一瓣月光流淌,一江春水倒回水乡,一个白衣胜雪的女子执卷沉思,多么美妙的画卷!“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暖,帘开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作者也许只顾流连于如水月色,忘却了“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妙处。
诗歌第二节借“樵夫的刀镰”暗指那个美丽的传说,“缓缓碾过破旧的经卷/和不为人知的庭院/流年的光阴,击穿尘缘”,世间事皆因残缺而美,不知是因为上帝嗜血还是人类自虐?众生之中,谁能真正做到可以不念及世俗独自清高,真正做到“与其在崖头展览千年万年/不如伏在爱人肩头/痛苦一晚”呢?
一直以为:诗歌是心灵的艺术,是内心最真切的投影。每一个写诗的人或许都经历过那种当灵感来时的悸动和兴奋,那是我们最原始的冲动,最原始的人性的冲动,所以,诗歌是无法伪装的,它是我们情感的出口,是另一个我们自己!也许,这就是那句“要为文先做人”最好的解释了。
点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60348a0101f8mf.html
《回乡偶书》
最后一枚秋叶从枯枝上飘落
母亲就会在遥远的村头招手
一些冗长的梦境,便有了交代
就着月光发霉的念想
在心头磨成厚茧
某晚巴山的夜雨,把归期一掐再掐
心头困兽冲破牢笼
追赶炊烟的脚跟,风雪去了哪里?
我嫡亲的山水又去了哪里?
恍然发现我们的相认
却把彼此推的更远
还是那首,老得掉牙的童谣
像一壶陈年的酒,越品陷的越深
每个孩子都是新的
都像春天新孵出的鹅黄
他们在身后,数着我的脚印
我走在前面,想象他们的背影
蝶小妖(西部作家诗歌总版,北京诗人诗歌总编)点评:应该说,我和如月之月在文字中早已相识,如月的诗歌我读过很多,有一些诗歌发在好心情网站,我也写过按语,她的诗歌有一种特别的清新度,清澈见底的语言以及诗间的真挚而溢满柔情。然而这两首诗歌又给了我不一样的看法,我发现,月月的诗歌越加的纯熟。“就着月光发霉的念想/在心头/磨成厚茧。”我特别喜欢这两句,不但语言新、意境新,而且回味也特别悠长。这些文字,饱满充实,来自诗人内心的花开声音,如同生我们养我们的泥土一般亲切。韵味醇厚,在创作手法上,更多地运用了纯朴、比喻和象征等手法,挥洒恣肆,有力地表现了诗人回乡的精神境界。“像一壶陈年的酒/越品/陷的越深。”,“每个孩子都是新的/都像春天新孵出的鹅黄。”我读到了诗人内心的奔流,仿佛白云从空,舒卷变幻,从一个背影中呈现出真实,融进生活的感受,两首诗歌,呈现了诗人的一种人生现状和态度。诗语沉稳而有力,内涵充实而质感。读之让人踏实心安,又让人感动不已。也许这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怀吧!
点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8360348a0101f8mf.html
如月之月本名周娟娟,80后,江西崇仁人,医务工作者,现居赣州南康。有近两百多首诗歌发表在《梅州日报》、《抚州日报》《文学界》、《绿风诗刊》《大别山诗刊》、《淮风诗刊》、《文学月刊》、《西部作家》、《鸭绿江》等刊物,有部分作品入选《新世纪诗选》、《天津诗人.中国诗选新青年档案》、《2014年南昌诗歌精选》、《中国实力诗人选读》等选本。2012年出版诗歌合集《茉莉花开》。
通联:江西赣州市南康区南水路8号,滋生堂药房,341400 周娟娟收
邮箱:13576670975@163.com QQ:12493202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