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松 发表于 2013-6-13 19:23

莲的救赎——读寒烟儿的《莲之殇》

  “我该用怎样的姿态/打捞你的呼吸和微笑?该用怎样的虔诚/才可救赎蛙鼓和禅鸣?”,读了这样的诗句,我也不禁在心里产生了叩问,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你是谁,是莲吗,或者是莲一般的女子,或者只是一种高洁的象征,你的呼吸和微笑都是有形的,是可触可感的,也是可以打捞上来的。至于打捞上来干什么用,这似乎已经无关紧要了,能否打捞上来,也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用一种怎样的姿态来打捞。在这里,打捞只是过程,姿态便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充实,是否更有意义,我们大可不必追求结果,享受过程才是最关键的。如果说蛙鼓和禅鸣是人生的两种境界的话,那么蛙鼓便是尘世的喧嚣,禅鸣是皈依的境界,尘世的喧嚣不可避免,皈依的境界也会与之并存,或者此消彼长,或者碰撞冲突,这便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写照,我们一直都在这激烈的碰撞与冲突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的空间,而这寻找的过程,我们便可称其为救赎。是很自我的,也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于是也需要有一种虔诚的态度,虔诚也是一种境界,从这一种境界出发才能找到纯净,才能抵达圣洁,也才能够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寒烟儿的这一首诗歌的标题是莲之殇,是写莲,也是象征着人生,是对莲的救赎,也是对人生的自我救赎。所谓诗言志,或许这个命题有点神圣,但诗歌是可以抒发内心真实感受的,也可以是作者的心路历程,这是无法藏匿的,如果没有真情实感,自己写出的诗稿连自己都无法感动,又怎么可能会感动读者呢。在这个炎炎的夏日,能够读到关于莲的诗句,这本身就是一种清凉,何况在寒烟儿的诗中,我们又何止只读到了莲的高洁呢,我们还感受到了隐藏在田田的莲叶下面的荷塘里的水草,以及在水草中游荡的鱼儿,或悠闲自在,或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当然还有蚯蚓的诱惑以及带有倒须的渔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点水来”,毋庸置疑,莲是高洁的,是因为其出污泥而不染,但蜻蜓是否别有用心,谁又能说得清呢。因此无论是紧贴水面的莲叶,还是高高在上的莲花,都不可能生存在真空里,随时都会遇到潜藏的危机,当然有莲藕的虚怀若谷,这些也就不会纠结于心,而圣洁,也会在莲藕的孔洞中隐藏。

  象征是这首小诗的基本特征之一,整体的象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至于何为莲之殇,为何会有莲之殇,只有读过全诗之后我们才会慢慢体会,我在这里称之为救赎,只是我个我咀嚼出来的味道,并不一定就是作者的本义。所谓殇者,消失或者逝去之意也,面对世风日下,面对纯净的逐渐消逝,我想我们唯一所能做的便是心灵的自我救赎了,诗歌便是其中的一条途径。那么这首诗便是沿着这条途径走过来的,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认知,以及对圣洁的招唤,全部都寄寓到了这片荷塘,这片莲叶,这朵莲花之上,通过这些具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内心隐藏的一些情绪,既有心灵的呼喊,也有叩问的力度。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便是用诗歌的质感营造出来的气息,通过读者的眼睛直抵读者的心灵深处,在这里,作者的诗句便是那只红蜻蜓,在读者的心湖里轻轻一点,就会激荡起圈圈涟漪。与其说是共鸣,不如用共振来得更加贴切。

  在这首小诗中,一切静止的或非静止的,一切有形的或无形的事物,作者都用生动的笔触赋予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让其都变成活灵活现。比如:阳光是可以堆积的,莲叶的碧绿和莲花的绯红是可以被劫持的,深蓝的呼吸也是可以深埋的,积弱的莲语也是可以被打碎的,只有热望,是掬不起的,那就在心沿上凿一眼井吧,用点滴的心跳来浇灌。通过这些鲜活的意象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心路历程,正因为作者将这些具像群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还可以顺着这些脉络把握这些生命体征的脉搏。这些具像相对于作者来说或许只是客体,但相对于读者而言就成了主体了,这个客体是作者用灵动的诗思塑造出来的,展示在读者的眼前就变成了荷塘中活蹦乱跳的小鱼或者小蝌蚪,紧紧地牵引着读者的眼球,也牵引着读者的情丝,让读者不得不随着作者涌动的情思而不断起伏。

  这个过程是从阳光的堆积开始的,阳光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但任何事物都不可太过,物极必反嘛,所以阳光堆积之后,就直接导致了碧绿和绯红被劫持的结果,难道这是一个温柔的陷阱吗,难道这是好心办了坏事。所以世间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距离和分寸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距离能产生美感,分寸能保持纯洁,正因为不好把握,所以成了我们人生命题中一个两难的选择。作者在这里是用辩证带来的哲思,但其表达方式又是感性的,是通过具像来呈现的,是通过我们的咀嚼和感受之后才能体会到的,因此印象就更加深刻,空间也就更加阔大,余韵也就更加浓烈,比纯粹的说教让人更容易接受。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就是让读者通过思索参与了进来,巧妙地实现的作者与读者心灵与情感的互动,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场吧。只有让读者在场,才能产生心灵上强烈的冲突与碰撞,才能达到诗人张执浩所说的“撞身取暖”的效果,我之所以一再提到张执浩的这句“撞身取暖”的经典名句,是因为这句话太形象了,已经深入到我的骨髓,不知不觉间就从我的嘴边溜了出来,而寒烟儿的这首《莲之殇》,就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这种在场的气氛和效果。

  当积弱的莲语,在五月的焦渴里碎了一地,当掬不起的热望顺着指尖,簌簌坠落,我们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莲之殇的真实含义,无论是宝贵的时光,还是莲的圣洁,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如镜花水月,都如流星般容易流逝,我们都只能眼挣挣看着,而又无可奈何。所谓十指连心,从指尖滑落的感觉就如从心里掏出一样,让人有一种切肤的疼痛,碎了的不可能再复原,坠落的也再也捡不起来,这不是莲子成熟的自然掉落,这是纯净的丢失和圣洁的玷污,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激情过热。结合当今的现实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繁荣景观又何尝不是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来实现的,所谓的太平盛世,又何尝不是粉饰出来的呢。而那种纯粹的美,圣洁的美,又岂止被污染过千次万次,让我们又怎么会不情不自禁地发出莲之殇的感叹,发出打捞和救赎的呼唤。正如我们在端午节打捞屈原的诗魂一样,我们其实在心湖中,每时每刻都在打捞着圣洁的莲花之精魂,我们在用诗歌救赎自己心灵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在救赎圣洁的莲花之精魂。

  当然叩问也不会有什么结果,那就学会在心灵上凿一眼井吧,让日益纠结的情感也能找到一个突破,而这一眼井便是我们诗歌的源泉。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点滴的心跳来浇灌的话,我想圣洁的灵魂是可以复苏的,那朵莲花,也是可以重新开上六月的荷塘,呈现出妩媚或者妖娆的舞姿。当然这样的结尾只是作者的一种愿望或者说是一份渴望,我们姑且把它视为一种信念吧,这是莲之殇的圆满结局,也是自我救赎的最理想的结果。尽管有憧憬的味道,但也可以说是诗意的提升,最起码把一种个人的情绪巧妙地转化为了大众的情感,这是发自个人内心的呼唤,也表达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和共同的愿望。

  寒烟儿的这首小诗在情绪的掌控上显得相当成熟,无论是叙述不是呈现都相当从容且有力度,有失落,有无奈,有叩问,还有憧憬,层层递进,井然有序,达到了传统美与现代美的有机结合。如果要提一点建议的话,那就是意象太过密集,个人觉得还可以更朴实一点,方能达到自然巧合的更佳效果,并以此与作者共勉。

附原作:《莲之殇》

文/寒烟儿

阳光堆积枝头,劫走碧绿和绯红
深蓝的呼吸
被埋在了三尺僵土之下

莲语积弱。你最后一缕柔香
在五月的焦渴里
碎了一地
掬不起的热望
顺着指尖,簌簌坠落

我该用怎样的姿态
打捞你的呼吸和微笑?该用怎样的虔诚
才可救赎蛙鼓和禅鸣?如果

在心沿上凿一眼井
用我的点滴心跳浇灌
你是否,就能开上六月的荷塘
妩媚,或者妖娆?

高山松 发表于 2013-6-13 19:23

给自己跪下来——从若离的《大悲殿听禅》听来的禅意

  给自己跪下来,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我从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甚至连这样的梦也没有做过。记得小的时候,被父亲罚过跪,那是面壁思过,那是忏悔,那是给大人们的行为规范下跪,那是给世俗的规矩下跪,那是给父亲手上的权威下跪,那是被迫的,是不得不跪,不跪,就会受更多的皮肉之苦。后来,爷爷和父亲相继去世的时候,我也跪过,这是主动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是对命运低头下跪,这里面既有主动的成分,也有被动的成分,所谓主动是感激父亲和长辈的养育之恩,所谓被动是相对于我们的宿命来说的,面对这样的生离死别,我们是多么束手无策,面对人生中所必须的经历,面对命运强加给我们的这份痛苦,我们是多么无可奈何,也就只好认命,除了低头下跪以外,似乎别无选择。

  而若离在大悲殿听禅以后,却选择了给自己跪下来,我想没有物我两忘的境界是做不到的,没有四大皆空的禅意也是做不到的。在大悲殿里,在佛的世界中,众生是平等的,我们忽然发觉,一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一些高高在上的权威,一些牢笼,一些雷池,在这里全都不存在了,甚至你也用不着感恩,因为这一切都是天意安排,都是自然的法则,所谓宿命也是不存在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低头下跪了。但跪出来的惯性,让我再次跪下的时候,却找不到可以下跪的目标和方向了,这时,你自己便成了你心中的神,你自己也就成了一块无法逾越的高地,因为你的灵魂深处都受到了一些世俗观念的熏陶,并且时常为自己设置一些囚笼,让自己的心灵受到禁锢,而感恩之情又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代一代人血脉的传承,可以说已经深入到了骨髓。因此在大悲殿里,你自己便成了这一切的一切的集合体,当你推开大门的时候,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给自己跪下来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当然,这个理,也成了你自己的理,这个章,也是你自己的章了,那你就更应该给自己跪下来。

  当我们弄清楚这些道理之后,一切也就豁然开朗了,我们就可以随着作者推开的大门,走进作者用诗歌为我们设置的场景中去,自然而然地达到在场的目的。所以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全诗的要旨,是诗意升华后的境界,不仅蕴含着无限的禅机,也是对人生返朴归真的透视,从而也更加显示出了诗歌主题的提升对一首诗歌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话,作者是通过从容的叙述,禅意的拓展,然后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介入的,没有一点人工的痕迹,却能起到震撼心灵的奇效,既显示了独特的一面,又达到了创新的目的,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为诗者一直孜孜追求的那个目标。

  读过全诗之后,似乎感觉不到一句多余的话,一个多余的字,一切都在一种空灵的禅境中流转自如,顾盼生姿。稍稍留点心你就会发现,整首诗似乎只有这么几个字组成,两个低字,一个掏字,最后一个跪字,也就是说这三个字便组成了这首诗的骨架,也组成了这首诗的灵魂。丰满是一种美,骨感同样是一种美,丰满的不一定有很深的内涵,骨感的并不一定没有意蕴,从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由这三个字支撑起来的空间是无限开阔的,既有人生的况味,又有禅的境界,这两者的融合便如打通了一条时空的隧道,让人有一种天马行空的感觉。天马行空自然是一个动态的空间,水是流动的,空气是流动的,云朵是流动的,甚至连神灵也是流动着的一群了,也会通过无孔不入的风这种载体,依附到读者的体内,让读者的灵台得以开光,迅速打通作者与读者心灵上的这道大门,从而达到水乳交融,和谐共振的目的。

  首先是尘世低下屋檐,那么人在矮檐下,谁能不低头呢,尘世低下屋檐实际上是让我们也放低了姿态,让我们平时高高在上的心脏,自以为是的目光也能相应地贴近地表,贴近生活,从而让无限膨胀的欲望也暂时受到了压抑,得到了控制。实际上这是佛光的暗示,但我们这头未经超渡的小兽,又何尝懂得回头之处呢,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或许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作者在这里把这座大悲殿比喻为尘世低下的屋檐,是多么形象,又是多么赋有深意,其实禅是无处不在的,佛光也是无处不在的,就连一个屋檐也是一种暗示,能否得到超渡,关键在于自己的悟性。这便是心中有禅,眼里自然便会闪现出佛光吧,而那头小兽,不正是我们蠢蠢欲动的一颗凡心吗,与其说是在低下的屋檐下被困住,不如说是被那一闪念的佛光所笼罩,尽管这头小兽仍是混浊的,但离开光之日应该就不太遥远了吧。

  你低眉顺眼,仍是佛的举动,唯有低眉顺眼,方能达到眼观鼻,鼻观心的淡定之境,才能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坐禅。或许,这便是众多的苦难行走的经筒,经筒是转动的,人世了禅境也在经筒的转动中实现的轮回,而轮回的结果便是,我们的苦难,我们的浮躁,我们艰难的生活便是佛的前世。因此,无论众生,无论佛相,皆为一体,来到这个世上便是为受苦而来,便是为磨难而来,没有这些苦难的经历,没有这些痛苦的积累,欲望依旧混浊,苦难依旧不能得到超渡。只不过佛是先我们一步尝试了苦难,尝试了浮躁,那是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心境,只有如此的心境方能打能尘世与禅境的界线,坐上轮回的经筒。或许坐在经筒上,你也摆脱不了混浊的欲望,或许你甘愿在苦海里沉浮,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与佛无关,与人性亦无关,但随着经筒的不停旋转,你终会从前世走到今生,你也会慢慢变成低眉顺眼。

  如果说这只是你的一点凡心的话,难免会有一料微尘,那么大悲的梵音便可将之掏空。梵音不是风,却远比风的功力强大,梵音不是大力神,却是大力神远远无法企及的,梵音不是音乐,却是集合了所有音乐的一切能量,于是才能掏空一料微尘,让你像初生的孩子,变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于是没有一料微尘的心空,但如宇宙的苍穹一般宏大,那声声的木鱼,不正是在敲打这苍穹的四壁吗,我便是在此情此景之下,推开这苍穹的大门的,既然心无杂念,四大皆空,我所能选择的,便是自己给自己跪下来。这是大悲的旨意,也是佛光的暗示,这是尘世低下屋檐的结果,也是你低眉顺目日夜修炼的必然,世间本无一物,都在一念之间。

  当然,禅意是不可说的,也不可能说得明白,既然作者用诗句向我们发出了佛光的暗示,那么我们也有必需作出相应的回应,以不负大悲的一番苦心。

附原作:《大悲殿听禅》

文/蒹葭

尘世低下的屋檐,困住混浊的欲望
我们是未经超渡的小兽
不懂得回头之处,佛光的暗示

你低眉顺眼,在每个人的内心坐禅
众生的苦难行走经筒
你说,我们痛苦,我们浮躁,我们艰难生活
多像,你的前生

大悲的梵音掏空一粒微尘
此刻,我多么干净,像初生的孩子
木鱼敲打苍穹四壁
我推开大门,给自己跪下来


若离的资料:

若离简介:湖南人,女。 09年开始在诗刊杂志发表文字。作品散见一些诗刊杂志,曾多次在全国散文诗歌大赛中获奖。
诗观:揭示生活,诗意抵达

高山松 发表于 2013-6-13 19:24

湖边散步的人——读红莲的《湖边》

  我不敢把生活比做海洋,总觉得离我太远,太虚无飘渺了,再说海洋里的潮汐,海洋里的蹈天巨浪,还有时常发生的海啸,都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承受。于是只好退而求其次,那就把生活比做湖泊吧,但不是鄱阳湖,太大,太不着边际,也不是洞庭湖,因为洞庭湖太容易让人迷失,不是有句俗话叫做“洞庭湖里吹喇叭,不知是哪里哪”吗,再说洞庭湖畔耸立着一座岳阳楼,那上面的一些名句会让人觉得很压抑。其实在我看来,生活就是一片普普通通的湖,是我身边的湖,比如洪湖,比如海子湖,再比如我小时候练过狗刨式的鸭子湖,现在,我只是从鸭子湖走到了海子湖,而这两个湖,荆州以外是很少有人知道的,就这么一直默默地陪伴着我,而我,就是那个一直在湖边散步的人。

  能够一直在湖边散步是多么悠闲,能够一直在湖边散步又是多么奢侈。原来湖泊是一面镜子,大多数人来到湖边都是为了对镜梳妆,看看镜中的倒影还是否周正,还是否符合礼仪的规范,他们虽说一直在湖边,却并不是为散步而来,他们为了生活的压力,所以一直忙忙碌碌,以至忙碌得忘了这片湖泊原来就是生活本身。当他们累了,他们或许会想到湖边的芦苇可以搭一座凉棚,当他们渴了,他们或许会想到曾经清澈过的湖水,甚至当他们受伤了,他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来到湖边,用湖里的莲叶来包扎伤口,用湖里的蚂蟥来清除淤血。其实在他们内心里一直汩汩流淌着的,就是这片默默无闻的湖水,无论清澈还是污浊,无论喧嚣还是寂寞,他们都不可能忘记,也不可能走出去。

  我就是那个偶尔在湖边散步的人,是那个内心里只想流淌不想雪崩的人,于是注定了我只能是一个平凡的人。什么平平凡凡才是真,这样的人生哲理我似乎从来都没有考虑过,什么“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样的风花雪月也不是我等常人所能体会,所谓不想雪崩,也就是到湖边来躲避雪崩罢了。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借口,也是一个多么真实的谎言,这里面所包含的辛酸,包含的无奈,包含的沧桑正如那荡漾的湖水在你的额头形成的皱纹,又岂止是一句“不想雪崩”就能够轻易掩饰得了。但,那片湖泊是浩渺的,有容乃大嘛,只要你能够来到湖边散步,一切都可以不必计较,一切都可以一笔勾销,或许这也是你对那片湖泊始终不离不弃的真实原因吧。因为在你的心里清楚地知道,莲花飘零了,就会结出莲蓬,莲蓬掉落了就会长出莲藕,即使是在深秋的雨夜,你留下的那几片枯荷也能让你听到美妙的音乐,所以能够做一个湖边散步的人,是多么幸运,又是多么幸福。

  以上的这些,很大一部分并不是这首诗所表达的内容,却是在我读了这首诗的第一节后所想到的,也就是说这首诗的第一节只有短短和四句话,却让我想到了这许多内容。这并不是说我的想像力有多么强大,而是这首诗独特的切入点,瞬间切开了我心里淤积的那片湖泊,把我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向了这片生活的湖泊,把我的视线也吸引到了这片湖边,让我轻易地就看到了湖边的芦苇,看到了湖里的莲花,于是我的思绪也如那决堤的湖泊,流淌成奔涌之势那不是我的错,当然也不是作者的错。如果硬要欲加之罪,何患无词的话,那就是作者用一颗灵动的诗心击中了我的软肋,在不经意间把我引到了现场,让我立足当下,瞬间感受到了来自生活更深层次的疼痛,即使我不想做那个常在湖边散步的人,这时也是欲罢不能了。

  而我的同伴,那些也经常来到湖边散步的人,我不知道是不是读了这首诗的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们都经历过大悲喜,他们是来恪守时光的枯草,用来发幸福的芽,说到底,他们就是只想流淌不想雪崩的人。我也是他们其中的一位,于是便有了更深层次的体验,也就是说只有经历过大悲喜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明白一切喧嚣终会归于寂寞,一切成功与失败都只是过眼云烟,按照一句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神马都是浮云”,唯有平平淡淡才是真,唯有宁静方能致远。而时光的枯草总是不离不弃地守望在湖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甚至不用等到春风,或者你的到来便是一阵春风,那些幸福的种子都会争相发芽,即使有些枯草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已经错过了发芽的季节,那也会以枯萎的姿势重新绽放一次,聊以慰藉你这个满面沧桑的回归的故人。其实幸福的种子一直都在你的心里藏着,之所以长期没有发芽,是因为你把这片湖给忘记了,或许你会有很多借口,比如工作太忙,比如生活太累,比如应酬太多,比如身不由已等等,并且这些借口个个都很冠冕堂皇,当你来到这片湖边你才知道,这些所谓冠冕堂皇的借口,实际上都上些言不由衷的苦衷。好在你及时醒悟过来了,重新来到了这片湖边,只要能够醒悟,我想一切都来不迟,那些时光的枯草,一定可以发出幸福的芽的,那就让我们共同祝福吧。

  当然回忆是逃避不了的,那些影子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你的心里,在湖水的照耀下,只会愈加清晰,无论你站在湖的哪一面,它总会以舒缓的姿态飘过来,让你防不胜防。但只要你沉浸在湖水里,你就只会在意那水中摇晃的幸福,以及水波激起的圈圈涟漪,而这圈圈涟漪不正是你小时候打水漂时抛出的一片瓦片吗,现在终于尘埃落定了,那一连串环环相扣的圆圈终于重合成了一个轮回的转盘,安稳的幸福就是圆心里的一点。头顶那恼人的雷声,你再也不用看了,即使看到了,你也不会再为其所扰,因为这些涟漪一旦重合,你便可以心如止水,你便可以把诸多烦恼都凝聚到那片瓦片上,让其自然地沉到湖心。至于能不能长出莲花,结出莲蓬,那已经不是你可以为之操心的事了,但莲藕是一定可以长出来的,你看那莲藕的空心不正是正在湖边行走的你的真实写照吗?

  我读了这首诗最真实的感受就是我把我自己当成了那个在湖边散步的人,这不是刻意的,是在作者诗意的不经意点染下自觉地走进去的,也就是说是作者巧妙地铺设出来的场景让我瞬间有了在场的感觉。于是我便在湖边作了一次诗意的行走,或许只是随意的散步,其实我每天都在这片湖边小心翼翼地走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于是看不到生活这片湖也就有了借口,也就情有可原了。原来这片湖便是生活的湖,这首诗只不过为我们找到了一块可以立足的湖岸,让我们从湖里爬了上来,并用一个一个镜头记录下了湖边的风景和在湖边散步的心情,让我们的心情也找到了归依之所。

  湖水有多深,这首诗的内涵就有多深,湖面有多广,这首诗的视野就有多开阔,湖水有多清澈,这首诗的画面就有多明晰。或许这片湖就是作者的一颗纯净的诗心,旨在点化在湖水中沉浮的芸芸众生。

附原作:《湖边》

文/红莲

常走着,散步的人。
看倒影的人。
忙碌后,内心
只想流淌不想雪崩的人。

湖边的人
经历过大悲喜
想恪守时光的枯草
发幸福的芽

想一小片儿回忆
总以舒缓的姿态飘过来。
湖边的人

只在意安稳的幸福在水中摇晃
而不看头顶那恼人的雷声

高山松 发表于 2013-6-13 19:24

世间惟你一人——读殷晓媛的《今日不宜叹息》

  “世间惟你一人”,这需要什么样的气概,这需要什么样的胆略,说这句话,写这句诗的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请原谅我的断章取义,因为我是带着为什么“今日不宜叹息”这样的疑问读完这首诗的,当读到这首诗的尾声时,似乎又陷进了作者为我们预设的另一个陷阱,在这个陷阱的边缘,你不禁为作者的一句“世间惟你一人”的超人气魄所慑服。世间惟你一人,你便可以狂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笑世间可笑之事;世间惟你一人,你便可以痛哭,把所有的郁闷,所有的烦恼,所有的痛苦,所有的悲伤都用你的眼泪冲刷干净;世间惟你一人,你还可以自嘲,可以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解解压也未尝不可。因为世间只你一人,所以绝对不会有人会来笑话你。

  这首诗除了有舍我其谁的气概和胆略以外,还有诡异的想象力,殷晓媛的大多数诗歌都让我们走进了一个神妙莫测的全新领域,令人惊奇和诧异。你看,大地出现陡悬的冰川,一座云端的古堡,攻城拔寨的鳄鱼,中世纪的壁画向下掉油墨块,大丽花般的微笑,听到自己的重量,屋檐低下头吻你的手背等等这些,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真不知道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据说殷晓媛是从事外语翻译工作的,到目前为止已经翻译了大量的外国诗歌,或许是受外国诗歌的影响比较深吧,因此她的大部分诗歌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泊来品的痕迹,由于思维习惯和审美标准的差异,所以她的很多诗歌都不能用我们习惯的审美标准来衡量。而这些,又正好充实了现代诗歌多元发展的内涵,让诗歌的领域向无限的求知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这不能不说是有益的探索。

  诗歌本来就是感性的产物,诗人往往都不按常规出牌,正因为此,才能彰显诗歌的魅力,才能让诗歌永远立于语言的高地。四平八稳的诗歌固然也可以是娴熟的,也可以是沉稳的,也可以是从容的,也可能会有很深的内涵和意蕴,也可能会有很大的回味空间,但跟这些诡异的诗歌相比,往往缺乏视觉的冲击力。而视觉的冲击力往往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往往更容易引人入胜,往往更能让读者产生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体验如梦似幻,有时甚至让人产生天马行空的感觉,坠入云端之后是会飘飘然的,飘飘然更能让人迷醉。

  陡悬的冰川我没有见过,见到之后一定会心有余悸,但作者能提起裙摆,如履平地地踏上去,还不能让惊惧的脚步走漏风声,这就需要一种处乱不惊的定力。有了这种定力之后,再来回望这样的场景,你会觉得这些只不过是绘在地面上的一幅立体画而已,就在这虚实的转化之间,仿佛经历了一次玄幻的轮回,那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让我们的思想境界无形中达到了一个自由的王国。当然这个自由的王国也是通过世事的沧桑小心翼翼走过来的,之所以要提起裙摆,就表明了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而我们每一个人走过的行程,回望一下,又有几人不是如履薄冰,没有兢兢业业的务实作风,又怎能不让惊惧的脚步走漏风声,又怎么可能会有如绘画般的宁静。

  “你的身体/是一座云端的古堡”,这岂不成了海市蜃楼,既有历史的底蕴,又有现实的浪漫,云端与古堡,一个虚无飘渺,一个厚重扎实,无形中组成了一对矛盾的混合体,通过碰撞和冲突就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一股潜流,让我们的思绪也跟着暗暗涌动。而攻城拔寨的鳄鱼都无法企及,说明这股潜流是无比强大,鳄鱼是凶猛的,是强势的象征,攻城拔寨的定语更是让其具有一代枭雄的风范,但在云端里的古堡面前,它却只能偏安于山麓的绿潭。所以一切都是无法预测的,强势与弱势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时的叹息就成为了一种感叹,就如一扇门扉,被六月的风邪轻轻推开,或者是中世纪的壁画,向下掉落的油墨块,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一点都不显得扭捏作态。

  至于帽檐上为什么要簪上一朵大丽花般的微笑,我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我并没有见过大丽花,也不知道大丽花般的微笑是一种什么样的微笑。或许这种微笑簪在帽檐上之后,便如我们佛家所说的拈花一笑吧,不然,为什么站在钟楼顶上,会听到自己的重量如钟声般浑厚呢?自己的重量可以听到,并且如钟声般浑厚,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正是这些不可思议的事物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个领域是未知的,只能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验,并且用心去感悟,或许我们习惯于把这个领域称为一种禅境,所谓的禅境其实就是对悟性的考验,没有人能够说得清道得明,也不需要说清道明,能够领悟多少也是无关大局的吧。毕竟实实在在的生活才是最真实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却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缤纷艳丽,这时我们生活的内容也会更加丰富。你看,在那长而幽暗的走廊,那尽头处的世界,有神圣的山谷、满旷野的白云和繁花,这些都是你的,是你与生俱来的,也将伴你走完人生的旅程。

  当你看到这些的时候,你就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这时,时间和月神,将会前来引领到你的座席,当然,你必需在所有屋檐下,低下你高贵的头颅,亲吻你的手背。所谓“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嘛,而你在出于本能地做这些事之前,请你不要发出任何声音,不要发出啜泣,不要发出心神不定的自语,更不要发出叹息,到了这时,你便可以感觉“世间惟你一人”了。这并不是物我两忘,也不是四大皆空,而是让你完全超越于这个世界之外,让你上顶着天,下顶着地,让你感觉世间的一切皆为虚无,所谓“神马都是浮云”,惟有你自己才是一切的主宰,才是真实的世界。

  只有到这时,你才从必然王国彻彻底底地走向了自由王国。

附原作:《今日不宜叹息》

文/殷晓媛

当大地出现陡悬的冰川,提起裙摆
如履平地地踏上去,不要让惊惧的脚步
走漏风声。那不过是绘在地面的
一幅立体画而已。你的身体

是一座云端的古堡,攻城拔寨的鳄鱼
无法企及,只能偏安于
山麓的绿潭。当你叹息,一扇门扉
被六月的风邪推开,或者中世纪的壁画
向下掉油墨块。帽檐上要簪上一朵

大丽花般的微笑,站在钟楼顶上
你会听到,自己的重量
钟声般浑厚。那长而幽暗的走廊
是你必经的台阶,那尽头处的世界——
神圣的山谷、满旷野的白云和繁花
都是你的。在被时钟和月神
引领到你的座席之前,在所有屋檐
低下头亲吻你的手背之前,不要发出

任何声音。没有啜泣。没有
心神不定的自语。更没有叹息。然后
世间惟你一人。然后你可以狂笑或者痛哭
或者自嘲,放心,没有人敢笑。

高山松 发表于 2013-6-13 19:24

坐在火尖上煎生活——读兰馨幽幽的《七月,流火》

  兰馨幽幽在本诗第一节的末尾这样写道:“我坐在火尖上,煎着生活”,让人一下就联想到,生活是一剂良药,生活本身是苦涩的,良药苦口利于病嘛。那么,我为什么要坐在火尖上呢,难道就不可以坐在火堆旁吗,这又是一堆什么样的火呢?原来这是“美人蕉燃烧的火焰”,大家都知道,美人蕉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紫色的,而这些颜色不正是火焰的颜色吗,紫色本是红色的升华,不是有一句俗话叫“红得发紫”吗。读了第一节后,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这些火焰当成是现实,当成是当下,这是一个荒诞的时代,但我们又无法逃避,唯一的选择就是面对,于是我便坐在了火尖上,无论是心上还是身上,一定会被炙烤得满是伤痕,这些伤痕结痂之后,便成为了沧桑,成为了生活,于是在火尖上,煎着的是生活,用生活这剂良药来为自己疗伤,从而达到自我救赎的目的。现实是多么残酷,又是多么无奈,美人蕉宽大的叶子,并不能阻止她的燃烧,相反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好比铁扇公主手里的芭蕉扇一样,如果你不懂得咒语,不知道密码,就只会扇着清风,让这团火越烧越旺。

  短短的五句诗,竟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内涵,既有生活的元素,又有当下的疼痛,让读者的思绪在其中纵横驰骋,如天马行空般畅快自由,可想而知其语言的张力有多大。而这些内涵,这些哲思,作者并不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美人蕉的具像,通过火焰的具像,通过叶子的具像自然地呈现出来的,看似轻描淡写,却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巧劲,而这点巧劲,不正是诗歌的灵气吗。我不知道是诗人的灵气成就了诗歌的张力美和质感美,还是诗歌的张力美和质感美赋予了诗人以灵气,总之,在这首诗歌的第一节,这些美感,这点灵光便毫不经意地显示出来了,带给读者的是思维的启迪和人生的感叹。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生活的积累,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没有人生切肤的体验,又怎么可能会有如此深刻的感悟,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又怎么可能将这些感悟传达得如此巧妙,如此自然天成,尽管我们现在都知道这是一块美玉,但怎么也看不到雕琢的痕迹。这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在言外的余韵吧,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一杯醒神的茶,只有细品,才能深知其味。

  既然这首诗的标题是《七月,流火》,那么无论作者铺垫得多么厚实,最终仍然会回到这个主题,沿途的风光是如此美妙,那么主题当然也不会逊色。果不其然,在第二节,作者就把我们带进了这个季节,这个季节自然便是七月,那么流火是什么呢,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流火就是一个圆镜,一个在碧水中隐约的圆镜,一个最终被挂到天上的圆镜。当然,我们大可不必去刻意地考证关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出处和本意,作为诗歌是完全可以颠覆和打破常规的,这也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吧。于是作者总想打捞一些灵气,来丰盈我的诗句,对于诗歌来说,灵气才是至关重要的,所谓化腐朽为神奇便在这一点灵气之中,正如口语诗与口水诗的区别正是在这一点灵气之中一样,有了灵气的诗歌才会丰盈,才会深刻,才会耐品。这一节的灵气,不在季节里,不在镜子上,也不在碧水中,而在一朵荷花上,大家都知道,荷花是纯洁的象征,特别是含苞欲放时,如含情脉脉的少女,而那面圆镜一旦成为荷花仙子的嫁妆,便会自然而然地透出一股神秘或者一股仙气,甚至是一束神圣的光环,那么那团燃烧的火焰,也会在这圈神圣的光环之中逐渐得到度化,而当下的密码,也就隐藏在这朵荷花之中。于是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朵荷花看成是开启现实之门的一把钥匙,当现实的大门打开,我们就可以看到一面圆镜在眨眼之间挂到了天上,这是一面时光宝镜,是七月流火的化身。

  读了这一节,我们便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在第一节用浓墨重彩来描述生活,影射当下了,原来是为了托出这一面圆镜,为了引出七月流火这个主题。看来作者是煞费苦心,而这苦心费得值,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七月的流火也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是与当下藕断丝连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写季节,还是写物像,离开了生活就是无源之水,离开了当下就是无本之木,看来作者是深谙此道的高手了。他让我们在生活的碧水中看七月的流火,就有了朦胧的诗意,他让我们在荷花的洗礼下关注当下,我们自然就会变得宁静,变得中和。当那面圆镜在眨眼之间挂在天上的时候,我们的胸怀也被照得透亮,也就找到了我们一直孜孜以求的那种宁静致远的境界了。

  生活的湖面之所以如此壮观,就在于她的波澜起伏,对于一首诗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第三节,作者笔锋一转,用一个鲜活的意象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而这个领域便是生活的内核,也是诗歌的内核,这个内核不大,甚至毫不起眼,只是一粒新麦。作者是怎样看到这个内核的呢,原来是在被麦芒刺破的伤口中看到的,尽管被雨丝缝合了,但从那些细密的针眼里,我们依然可以窥视到一些隐藏不住的真相,依然可以数着结晶的汗珠子,静静地等待玉米拔节,长牙,从这些牙缝里漏出来的,不仅仅有时光,还有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这时我们看到,七月流火就在玉米的牙缝里衔着,随时都有可能被吞下去,那不是天狗吞日的奇观,这是自然的更替,不可逆转,谁也没有回天之力。这里的麦芒又何尝不是生活的象征,生活是一把双刃剑,随时都可能将我们刺伤,而伤口,是在这个七月留下的,也就是说是当下留给我们的,也是无法愈合的,即使暂时愈合了,也会被玉米长出的牙再次咬伤。这,便是我们的宿命吧。

  雨丝缝合伤口,这个意象虽说不太新鲜,但这伤口是由麦芒刺破的,就在无形之中将这个不太新鲜的意象注入了新的活力,原来旧壶里面装新酒,同样可以芳香扑鼻。所以这样的酒香是可以让人陶醉的,也可以让人变得格外清醒,眼目为之一亮,神情为之一振,原来我们身上这些累累的伤痕,都是被麦芒刺的,在豁然开朗之时,我们又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生活的内核其实跟我们就隔着一层麦芒,是不可能让你轻易探清海底的,只可远观,不可近玩焉,这是一种暗喻,也是委婉的告诫,所谓“难得糊涂”,似乎与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不知在这时,当你咀嚼一粒新麦的时候,是不是如同咀嚼七月的流火,汗珠子自然就会形成结晶,你以一颗凡心,又怎么可能将这些如麦粒一样的汗珠子数得清呢?

  当一滴水的幸福,被花儿握得发烫的时候,就到清晨了,你的美梦也该醒来了,但诱惑是避免不了的,你看“一圈一圈折射的光芒/犹如城市的夜生活”,而这一圈一圈折射的光芒,不正是七月的流火吗?原来七月的流火,便是来自生活的折射,而来自树叶的嫉妒,便是来自当下的疼痛,即使是太阳来为你疗伤,也只能把你卷起来,而你,终将成为别人的一盘菜,至于是下饭菜还是下酒菜,风在流过窗口的时候好像跟我透露了一下,但因为尘世太过喧嚣,我终究没有听到下文。

  其实最后一节也有生动的意象,也有丰富的联想,也有质感的表达,但相对于最后一句来说,这些都黯然失色了。“我没有听到下文”,这是作者在吊我们的胃口,也是作者设下的伏笔,也是这首诗歌的余韵所在。在这里,作者帮我们开启了思索的闸门,打开了想象的空间,作者刹车了,我们的思维却随着作者的惯性在继续,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七月流火的美景,当流星划过夜空,那条优美的曲线就永远定格在了我们的记忆深处,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终观全诗,第一节丰满,第二节灵动,第三节奇妙,最后一节让人回味无穷,通篇一气呵成,自然优美又巧夺天工,让人不得不为作者深厚的功底以及智性和灵气所折服,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附原作:《七月,流火》

文/兰馨幽幽

1

美人蕉燃烧的火焰炙烤着蓝天
宽大的叶子,不能阻止她燃烧
只能在叶底扇着清风
火越来越旺
我坐在火尖上,煎着生活

2

这个季节,总想打捞一些灵动
丰盈我的诗句,一个圆镜在碧水中隐约
荷花在这个时候,变得异常多情
撑开大大小小的碧伞,遮遮掩掩
不让我抢走她的嫁妆
眨眼功夫,她把镜子挂在天上

3

被麦芒刺破的伤口
昨夜让雨丝缝合
咀嚼着一粒新麦
哥哥数着结晶的汗珠子
如同数着麦粒
等他数完时
我看见玉米已经长牙了

4

清晨,一滴水的幸福
被花儿握得发烫
一圈一圈折射的光芒
犹如城市的夜生活
来自树叶的嫉妒,被太阳卷起来
至于是下酒,还是当菜
风流过窗口的时候,我没听见下文

高山松 发表于 2013-6-13 19:25

定格与遗忘——读落云听雨的《我在时间的褶皱里栖息》

  《我在时间的褶皱里栖息》,这首诗的标题本身就很有诗意,有人说一个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而一个好的标题,却有着引人入胜的功效。咱们姑且不谈诗歌的内容如何,诗歌的品位如何,诗歌的质量如何,只看到这样诗意的标题,我想很多人也会如我一样,忍不住要点击进去认真阅读一下吧。我就是看了这个标题以后便被这组诗吸引住的,于是在阅读的时候也会特别认真,读着读着,我的眼光就被诗歌的内容完全吸引住了,虽说并不一定是眼目一亮的感觉,但足以让我惊诧不已,因为落云听雨的诗歌我以前也读过不少,但能够留下印象的却并不是太多,所以惊诧的是他长足的进步。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在这里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与以前的落云听雨相比,与我印象中的落云听雨相比,他的这组《我在时间的褶皱里栖息》显得更加娴熟,更加干净,更加从容,也更加优美,删繁就简地削去了不少多余的枝节,因此也显得更加精致。一气呵成的文字,让人阅读起来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向你倾诉,平时的所思所想,以及岁月沉淀的痕迹都在这首诗歌里展露无遗,有人说这是心灵的独白,也有人说这是时光的叹息,心灵的独白如花,有芳香暗自袭来,时光的叹息如浪,在读者的心里涌起微澜。

  落云听雨的这组诗共有三首,无论是在时间的褶皱里栖息,是处在诗歌覆盖的地方,还是与河流相似的翅膀,仅仅是这三个标题都会令人陶醉,更何况无论从语感还是从气息上,每一首诗歌都让人沉浸。尽管每一首诗的切入点各不相同,侧重点也各有偏向,但万变不离其宗,也就是说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把我们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引向了生活的纵深,引向了时间的纵深,也引向了心灵的纵深,让读者也能够顺着作者的思路,在时间的褶皱里栖息,也能够顺着作者的目光,在诗歌覆盖的地方停留,从面展开一双与河流相似的翅膀,无论飞翔或者奔涌,都能够快速抵达彼岸。当然,彼岸或许并没有伊甸园,但沿途的风景却是那么令人赏心悦目,并且目不暇接,这时我感觉我就是那棵老去的树,被诗歌定格,又被诗歌遗忘。被定格的感觉真实而又清晰,仿佛一张旧照片里的图像,每次捧起都会让人怦然心动,而被遗忘是不可避免,那是我们的宿命。

  “我一直孤独 关于过去/我守口如瓶 我被生活压得很低”,这是诗人所处的生存状态,也是我们大家的生存状态,在这里,诗人仅仅一句话,就将小我的情绪转化为了大众的情感,想不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想都很难了。这既与第一首中的“沉默或者离去,与霜雪无关”遥相呼应,又为后面一首的“灵魂与灵魂相遇,跌进不安”做出了应有的铺垫,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循序渐进,诗人的情绪如此,诗歌的气息亦如此,如果把这组诗歌比成一条河流的话,那么这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支流,当每一条支流自成一体地汹涌过后,就汇成了一条生活的河流,在阳光下闪烁的时智慧的波光。

  “夜晚的星子像白昼一样燃烧”不正是作者自己点燃的一点诗情吗,这点诗情一经点燃,那么作者的激情马上就被调动起来了,用激昂是一点也不为过的。你看这些现实的描述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光芒被掐断 船没有靠岸/理想支离破碎”,“我在四处透风的陋室栖居/我的痛如我的脚底板开裂”等等,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最为直观的疼痛,不说痛入骨髓,起码痛在心里,如果承受力稍差,简直就到了崩溃的边缘。但这些疼痛又正是诗人所必须面对的,也是诗人所必须承担的,记得诗人铁舟说过这么一句话:“写诗就是往自己身上捅刀子”,从这句话里我们不难理解,疼痛是诗人必经的一个过程。当然这样的疼痛是立足当下的疼痛,是深入生活的疼痛,是挑开伤疤的疼痛,不仅需要承受力,还有要相当的勇气和胆略,敢于直面现实,勇于直面生活。这样的结果都是在放自己的血,也是在放当下的淤血,让我们在痛定思痛之后,或许会略略感受轻松不少。

  我们说疼痛是一剂清醒剂,它他让我们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暂时的兴奋,大凡疼痛过后都会陷入纠结,陷入挣扎的境地。于是便有了如作者所说的“每一天的无为之为,无望之望”,“我是我自己的宾客我唯有保持沉默”,“梦幻象花朵一样开放/挣扎与突围 那些相似的场景”等等,这些句子都是作者挣扎的痕迹,都是作者纠结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开端。没有疼痛便不会产生挣扎的欲望,没有挣扎的痕迹,也就不会有突围的想法,那么救赎就更无从谈起了,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疼痛是引子,挣扎是过程,实现自我救赎才是最终的目的。正因为此,作者在这组诗的每一首中,都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展示挣扎的痕迹,从隐忍,到激越,到曙光初现,每一个细节都在读者的心灵之间产生强烈的碰撞,擦出的每一星每一点的火花,不就是传说中的希望之光吗?

  这些希望之光在诗歌中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呢,我们再来逐一翻捡就可以发现,每一首诗都会有一个转折,这每一个转折都是一艘渡船,给人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在第一首中,“当日子深浅成一种隐喻”,“点燃一支火炬”,我们就可以“摆脱没有到达的目的地”,不正是作者从痛苦的挣扎中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解脱吗,解脱之后就可以展开生风的四蹄,在时间的褶皱里诗意地栖息了。在第二首中,“当春暖花开”后,“记忆被霉烂的果核一再包裹/苍凉的日子如烟飘去”,于是作者便可以在诗歌覆盖的地方,用我的心吹出一万种色彩,予他们以时尚的新衣了。而第三首表现得更加明快,“当一朵云掠过头顶”,诗人就可以点亮自己的灯,种植清瘦的风骨,还可以“拉出河流的翅膀/沿着那柔软的绳索/轻轻飞翔”,当然飞翔用的是与河流相似的翅膀,唯有这样的翅膀方能飞出当下的阴影,才能抵达超凡入圣的境界。

  当然这些结局都并不是很重要,或者说那只是作者引领我们所到达的一种理想的境地,不过那应该也是挣扎和救赎后的必须结果吧,但现实是真实的,也是残酷的。所以我们读这组诗,主要还是体会当下的疼痛,进一步激发我们对陷入到纠结后如何寻找到一条自我救赎的捷径的思考,我想这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也是这组诗的感染力之所在的关键。

  读完这组诗,我们在当下的疼痛中被定格,但我们必须在挣扎与救赎的过程中学会遗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彻底的解脱,才能将人生的圆画得稍稍圆满一点。这些便是我读了这组诗的真实感受,当然这组诗也并不是尽善尽美,比如每一首的结尾部分还有些拖沓,不够灵巧,让诗歌的余韵没有得到尽情地彰显等等,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这不也是一种缺憾的美吗?

附原作:《我在时间的褶皱里栖息(组诗)》

文/ 落云听雨

《我在时间的褶皱里栖息》

沉默或是离去 与霜雪有关
夜晚的星子象白昼一样燃烧
光芒被掐断 船没有靠岸
理想支离破碎青草
抵不住药的毒 陷入死亡陷阱
每一天的无为之为 无望之望
我唯一能做的移山移水
徘徊凝望的身影 一棵老去的的树
被历史定格又被岁月遗忘
寻找自己怎样回到最初
日子深浅成一种隐喻
故事的断裂带被包围告别身体
摩肩擦踵于时光的尘埃
瓦解与崩溃漂浮于尘世的黑
并将彼此默契点燃一支火炬
摆脱没有到达的目的地
惊扰的灵魂记起的罅隙
隔世的呓语 翻找心的抽屉
祈祷行程展开生风四蹄

《在诗歌覆盖的地方》

我不随便向人提起身世
这些年 我一直孤独 关于过去
我守口如瓶 我被生活压得很低
我在四处透风的陋室栖居
我的痛如我的脚底板开裂
当春花盛开时
我遥远的路途一点点流下血迹
我是我自己的宾客我唯有保持沉默
一只折翅的蝴蝶
被风吹雨打去轮回岁月的劫
在浓荫中暗暗哭泣
我渴望用我的心吹出一万种色彩
予它们以时尚新衣
而非杂草长满身体

事物或明或暗目光低伏
我站在夜色和钟声一边
记忆被霉烂的果核一再包裹
苍凉的日子如烟飘去


《与河流相似的翅膀》

一次次穿行于川间的风
灵魂与灵魂相遇跌进不安
阳光影子细碎 脚步匆匆
渴望藏在每一滴悬浮的雨滴中
邂逅的欣喜迷失于时光的杯

当一朵云掠过头顶
就会有双手托起
梦幻象花朵一样开放
挣扎与突围 那些相似的场景
期待与幸福同行
都曾是那些身上的河流

混沌与黑暗交替隐现
点亮自己的灯 种植清瘦的风骨
涌动暗流与前世和今生
波光   映出影像旋又消失
拉出河流的翅膀
沿着那柔软的绳索
轻轻飞翔一湖忘忧水
沸腾心中的热浪

高山松 发表于 2013-6-13 19:25

诗意的行走——读许礼荣的《时光中的行走(组诗)》

  我之所以把这篇赏读文字命名为《诗意的行走》,主要是因为许礼荣的这组诗的每一个标题都很有诗意,且都与行走有关,于是盎然的诗意从标题之中就已经开始泛滥了,并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美感。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一首诗歌来说,诗意的标题不是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吗,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为标题党鼓与呼,我这里所指的诗意的标题既要有诗意,还要与内容达到水乳交融,自然贴切的吻合。

  说实话,我是被许礼荣的这组标题吸引住之后,才来认真阅读这组诗歌的,对我自己而言,我对标题向来很随意,从来都没有认真推敲和讲究过,从这一点来讲,我得好好向许礼荣学习。你看那《疼痛的光阴》一下就触动了我们敏感的神经,在光阴的背后,我们的心也忍不住隐隐作痛了;你再看那《如此切割》,仿佛作者切割的不是旧时光,或者不仅仅只是旧时光,还有我们的记忆,我们的梦幻,都会在如此切割过后,慢慢滴下血来;你再看那《木质的欲望》是多么质朴,但在无情的光阴面前,这样质朴的欲望又显得多么奢侈。为此,我们唯一的选择便是成为行者,在时光中不停地行走,不知道起点,也看不到终点,无论是日出还是日落,我们都很难在时光的背景下看到自己的身影。

  在时光中行走,疼痛是必然的,这样的疼痛主要是来自当下,至于一些过往的旧伤痛,我们或许会好了伤疤忘了痛,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是逃避也是有情可原的。但来自当下的疼痛,来自光阴的疼痛,来自诗歌的疼痛却让我们无路可逃,无论你逃到哪里,疼痛都会追到哪里。或许这种疼痛是与生俱来的,或许这种疼痛是良性的,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日渐麻木的神经打的一针兴奋剂,因此这样的疼痛是有益的,可以让我们恢复知觉,恢复良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于是在《疼痛的光阴》中,“就在午后/我无法入睡”,我们可以把这种无法入睡的状态看成是疼痛的折磨,也可以看成是疼痛后的觉醒,而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作者是在丢失了一些身体内的草根以后无法入睡的。

  既然无法入睡,那就让头脑更清醒一点吧,头脑清醒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阳光把树冠烙进大地,头脑清醒之后,我们还可以看到我的影子在树冠与大地之间,正努力地举起时光,头脑清醒之后,我们就可以感觉得到光阴和树荫一起在绿叶上的疼痛。当然这种疼痛是暂时的,终将会随着雨水流进泥土的根部,但这种疼痛就是来自光阴的疼痛,这种疼痛是无孔不入的,会顺着你的影子进入到你的身体,疼到你的心上。所以来自光阴的疼痛才是一切疼痛之源,无论是当下的病诟还是生活的抗争,无论是外在的压力还是内心的纠结,都是让光阴疼痛的病因,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完全可以把光阴的疼痛看成是一种当下综合症,是目前乃至以后都很难攻破的医学难题,是比癌症更癌的病症。诗人的目光是敏锐的,诗人的触角也是敏锐的,因此有人说诗人是敏感的怪物,所以疼痛的光阴带给诗人的疼痛比之常人尤甚,而作为诗人最神圣的职责便是将这种疼痛的感觉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才是缓解疼痛最好的方法。当诗人用诗意的方法传递这种疼痛的信息的时候,并不一定是在呐喊,而是在善意地提醒人们,这样的疼痛其实有很多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说《疼痛的光阴》是作者在时光中行走的时候,来自当下的疼痛的话,那么《如此切割》就是把过去的伤疤切开,让我们再次感受来自过去的疼痛,旨在提醒我们记住,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那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来看探一下作者是如何切割那些旧时光的吧,而如此切割又是怎样的切割呢。虽说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告诉我们是用什么工具来切割的,也没有告诉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来切割的,但从这些切痕中,我们还是真切地体验到了来自旧时光的疼痛,用切肤之痛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旧时光被切割之后,就会安静地死去,真的有这么安静吗,我还从没听说过癌症患者会不经过疼痛能安静地死去的,所以这种安静也是一种掩盖,其效果也很明显,那就是欲盖弥彰。想从死去的旧时光中打捞生命,就好比是从追尾的动车组的车厢里寻找生机一样困难,我们只能眼铮铮地看着青春慢慢消瘦,我们只能眼铮铮看着一些活生生的生命被人为提高的速度提前带到西天,我们只能眼铮铮看着一些残肢断臂被无情地就地掩埋,留下的,是莫名的空白。或许,旧时光被切割之后,也会从故乡的池塘里折射出光芒,或许在这片明净的水塘里,还有几尾鱼会活着游进我的内心深处。这几尾鱼是幸运的,就如再大的灾难都会有幸存者一样,就如这次动车组事故中幸存的那个小女孩一样,但从另一些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幸存者又是多么不幸,他们失去了亲人,他们失去了父母,从那一刻起,他们就注定成了孤儿,他们就是那几尾幸存的鱼,其实他们比逝去的要承担更多的痛苦。所以当这几尾鱼游进我的心湖的时候,泛起的波浪在我的心里也产生了一圈圈不断扩散的疼痛,而这种疼痛,便是切割旧时光带来的疼痛。

  来自当下的疼痛与来自过往的疼痛就这样交织着,纠结着,在时光中行走的人又将何去何从呢,于是很自然地便产生了木质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与一棵树一起长大的,是牵着叶子的手以后才萌发出来的,在这个欲望中,我只是那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叶绿素,搂抱青春的细腰是一个多么华丽的美梦。其实我只是你的年轮,当欲望一圈一圈开始膨胀,我就萌发了与你成为连理的野心,你看我的那一头秀发,就在不知不觉间把这个秘密吹到了你的耳边。这种欲望来自于人类的本能,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痛定思痛之余,我们又会心有余悸,我们会本能地把这些纯朴的,单纯的欲望加以复杂化,并本能地将之拒之门外。但我们终究是时光中的行者,无论是否疼痛,无论有没有这些木质的欲望,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继续走下去,时光是不会有终点的,所以就注定了我们行走也不会停止。

  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考虑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而行走,为什么只能在时光中行走,为什么忍受了那么多的疼痛以后才会诞生这样木质的欲望。难道这仅仅只是我们的宿命吗,难道这一切都不可避免吗,而这些说不清道不白的问题,怎么就总是剪不断理还乱呢,而这一团乱麻就是作者留给我们回味的空间吗。

  综观全诗,疼痛是如此真切,欲望是如此质朴,既然注定只能在时光中行走,那么是保持清醒,还是难得糊涂,也只能智者见智,仁者见仁,那就看读者的领悟能力了。

时光中的行走(组诗)

文/许礼荣

《疼痛的光阴》

渐渐地丢失一些
身体内的草根
就在午后
我无法入睡
看着阳光怎样把树冠
烙进大地
炽热的阳光下
我在树冠和大地之间
努力地举起时光
让光阴与树荫一起
在绿叶上疼痛
然后流进泥土中的根部

《如此切割》

切割旧时光
旧时光会安静地死去
想从死去的旧时光打捞生命
莫名的空白中
青春消瘦
切割旧时光
旧时光会从故乡的池塘中
折射出光芒
明净的水里
几尾鱼悠然地活着
并游进我的内心深处

《木质的欲望》

与一棵树一起长大
牵着叶子的手
我是叶绿素
搂抱青春细细的腰
我是你的年轮
那一头秀发
让我成为轻轻的风
当我长成粗壮的你
就会成为广袤大地上的连理枝

许礼荣,男,1970年9月6日生,网名,丰乐河子,安徽省舒城人,安徽省六安市作家协会会员,理事,作品散见于《长风文学》、《闽北日报》、《安徽青年报》、《诗词》、《现代生活报》、《江门文艺》、《中国诗人》、《中国文学》、《江河文学》、《北大荒文学》、《映山红》等50余家报刊。
通联231380   安徽省舒城县干汊河镇财政所      许礼荣

高山松 发表于 2013-6-13 19:26

从半首情诗里逃离——读眉入画的《七月行吟》

  从半首情诗里逃离的,仅仅只是知了吗,而为什么知了以后就会从半首情诗里逃离呢,难道只有迷迷糊糊,懵懵懂懂的青涩年华才会将这半首情诗延续吗?问世间,情为何物,一场流云劫,又有几人能够躲过。这便是我读了眉入画的《七月行吟》中的《流云劫》后最真实的感受,一首小诗的开头就能够引发读者如此的深思,想不陷入都不可能了。

  眉入画的这组《七月行吟》,从总体来看是空灵的,但如此空灵的诗歌却能给人以真实的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一种超越。同时,这组诗歌的风格可以说是意象纷呈,几乎每一句话都能呈现出一个鲜活的意象,但这些意象的罗列却丝毫让人感觉不到是堆砌或者卖弄,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意象用得自然贴切,仿佛我们的生活就是由这些具像组成。或者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讲,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虚拟的人生,构成了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让我们重温旧梦并沉醉其中。由此看来,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无论是知了还是流云,都已经超越生活的表层,达到了无为虚幻的空间,正如白天和夜晚,真实与梦幻的交替呈现,便组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空间一样,我们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粮食和果蔬,我们还需要梦幻和童话。

  因为小暑大暑两个节气的存在,七月是一个火热的季节,因为有农历七夕牛郎织女鹊桥会的传说,七月又是一个浪漫的季节,于是作者的七月行吟怎么也离不开火热与浪漫的背景。其中的《流云劫》让我们陷入了半首情诗里无法逃离;《水姻缘》在无形之中为我们搭起了一座鹊桥,让天下所有有情人都能成为眷属;《夕阳红》更是让我们陷入了桃花的迷阵;最后一出热热闹闹的《折子戏》,让大家都有机会粉墨登场,推波助澜地让这个火热的七月变得更加火热。在这个七月里,作者一路行来,一路吟来,于是这个七月便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七月,也自然便成了精彩纷呈的七月。

  在《流云劫》里,作者撑开了七月的手掌;在《水姻缘》里,所有该准备的都已妥当;在《夕阳红》里,作者还要等一场桃花的舞蹈;在《折子戏》里,一出折子戏唱痛了流年。原本七月是握紧的拳头吗,撑开七月的手掌是否就能让我们看清七月里隐藏的秘密呢,原来看清了这些秘密后我们就能从容应对,就能把所有该准备的都准备妥当,即使是到了黄昏,还要固执地等待一场桃花的舞蹈,这该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啊,难怪一出折子戏会唱痛流年,这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所谓弯曲,便是折叠,作者之所以在七月行吟的目的便是让一颗火热的心能够在夜色里弯曲,并且稳妥安放。七月既不是开始,当然也不会是结束,只是我们必经的一个过程,因其浪漫,所以会舞出贵妃醉酒姿,还会唱透丽娘的《山羊坡》,因其火热,所以还会有一场红酥手,一舞水袖衫。但谁也逃不脱宿命,浪漫和火热之中本身就隐藏着某种玄机,一切美好和繁华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生离死别就隐藏在浮世之中,我所能做的,唯有握住这半截的喘息,系在红娘的指尖。但红娘早已转身,留下的背影或许风韵犹存,抓住她,你就抓住了这出折子戏的尾声,抓住她,你或许就能躲过这场流云劫。但一转眼的工夫,她就不见了踪影,应该是躲进你的诗句里了吧,或许她本身就是一首诗,一首需要我们穷尽毕生精力书写的爱情诗。但造化是弄人的,要想在这个七月行吟这首诗歌是多么的奢侈,当你看透这一切的一切,你就成了知了,你一定会从这半首情诗里匆匆逃离。

  我们可以把七月的行吟看成是无章可循的,随意且率性,无论从哪一个章节开始,你都能够快速地抵达七月,你也能够从半首情诗里快速逃离,在逃离之前,或许你也会徘徊,也会犹豫,也会难得糊涂一次,并试图用你的全部身心来延续这半首情诗。这时,你的执着与诚意便打动了上苍,他让你在《水姻缘》里做完了这个美梦。为什么说这里的水姻缘只是一个美梦呢,无论作者的情感多么饱满,描述多么细腻,细节多么真实可信,构思多么灵巧,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掩饰,这姻缘本身是水做的,只不过是藕断丝连的一种向往罢了。你看那唯一的嫁妆便是一尾鱼,而这一尾鱼都不是真实的,只是我遗落在前世里的一首词,仅仅依靠一首词又怎么能够延续这隔世的情缘呢?既然姻缘是水做的,那就让她继续做完那个藕断丝连的美梦吧。

  有了这个藕断丝连的美梦,两个平均年龄六十以上的情人才有可能继续等待一场桃花的舞蹈,当一朵桃花适时地砸痛我的诗句的时候,我便不得不说出夕阳无限好这样光鲜漂亮的句子,仅仅只为合上他们的韵脚。明明知道这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但我又怎么忍心看着他们的美梦破灭,怎么忍心将他们从童话世界里喊醒。既然一场流云劫是注定躲不过的了,那么何不让他们在梦幻里再次爬上风的头顶,舔舐一下阡陌的纹路,至于那个错别字,你是大可不必更正的,人生残缺的美正是由那个别字引发的,有了那个错别字才会有更加缤纷的梦幻。在这里,那个错别字便是前世的那双绣花鞋,不知那一袭白纱裙,能否让你躲过一场流云劫。

  读完了眉入画的《七月行吟》,终于没能从半首情诗中逃离,是作者欲擒故纵的手法让我沦陷,沦陷在作者为我们营造的一个全新的世界里,沦陷在作者灵动的诗思里,沦陷在作者独特的构思里。在这其中流连忘返,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再次纷至沓来,你看水姻缘与藕的自然天成,你看黄昏里等待一场桃花的舞蹈是多么让人不可思议,你看折子戏唱痛流年的灵气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注定了我已经不可能从半首情诗里逃离了。

  此时,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但愿长醉不愿醒,那就姑且让我再把杭州当一回汴州吧。

附原作:《七月行吟》

文/眉入画

1.流云劫

撑开七月的手掌,一朵云经过
知了从半首情诗里逃离
爬上风的头顶舔舐阡陌的纹路
我只是动了动笔更正了一个错别字
就听到一声回眸的脆响
赶紧藏入一袭白纱裙
慌乱之中竟忘了遮掩那双前世的绣花鞋
走失。躲不过一场流云劫
疲惫的骨骼在七月手心,开始
生病

2.水姻缘

所有该准备的都已妥当
与君红妆。看我在发髻上挽唯一的嫁妆
只等子夜借一缕风痕凌波而来
你一定有所感觉
一尾鱼在梦里不肯离去吧
呵呵。别怕。那是我遗落在前世的一首词
明晨,你该为我们姻缘的圆满拍手叫好
在你的心湖,我做着各种鬼脸
风起,你莞尔。酿出的酒窝正好
撞疼我的腰肢。趁机种下一粒因果
来年的来年我们一直不离不弃
过了这季,我们会有一个孩子
名字我已悄悄想好,就叫


3.夕阳红

一双双眼挤满整个黄昏
等一场桃花的舞蹈
这不是江南,更不是三月
分明窥见朵朵粉红正自摇曳的指尖滴落
听人说,他们的平均年龄六十以上
我宁愿相信眼睛。红的绢,绿的扇,
鲜亮的笑靥,浪起的腰肢
恰到好处地吆唱着青春
我正伫在诗歌的门楣
习惯把岁月说成空茫的落日
一朵桃花适时地砸疼了我的语言
夕阳无限好!我赶忙用此时的景致
合上他们的韵脚。我听见诗歌
笑出声来

4.折子戏

谁的心弯曲在夜色里
听一出折子戏唱痛了流年
无关开始与结束
一浅月试图引渡我舞出贵妃醉酒姿
唱透丽娘《山坡羊》。殊不知
一扬红酥手,一舞水袖衫
一场死别生离就在浮世中颤栗
我躲在流年的暗处,看昙花一现
叹这宿命的梦魇
握住的半截喘息系在红娘的指尖
这一出折子戏啊
千万别再痛了流年
痛了心

高山松 发表于 2013-6-13 19:27

用残缺的手掌撑起地球——读青青玉米的《大山里的石头》

  大山里的石头是坚硬的,大山里的石头是有棱有角的,读了这首诗后,我的心仿佛被大山里这些有棱有角的石头猛刺了一下,一阵紧缩,随之一阵疼痛。这是一首关于环保的诗歌,没有呐喊,也没有口号,更没有激情满怀的豪言壮语,作者只是通过一些细节的诗意呈现,就将这些大山里的石头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赋予了足够的灵气。因为比喻形象,因为意象生动,这些石头的棱角仿佛又变成了一双双坚硬的手指,一下就点中了这个时代的死穴,让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顿时感到浑身不自在起来,这里面有羞愧,这里面有懊悔,这里面有觉醒,这里面还有长鸣的警钟在向我们敲响。

  尽管我们清楚地知道,在一些天灾人祸面前,我们的诗歌显得是多么无力,尽管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和平时期,我们的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一样,不再是投枪,也不再是匕首,甚至不再肩负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就是说在当下,在各种文学作品日益边缘化的当下,写作只是一种个人的爱好,只是一种个体充实和满足的工具,能否肩负起朝代的使命,也完全出于一个诗人和一位写作爱好者的良知和道义。现实是残酷的,又是真实的,时代是沧桑的,也是病态的,在和谐的外衣下不知掩盖了多少社会的病垢和时代的疮疤,有人说和谐是一剂麻醉剂,可以让这个时代麻木不仁,而当下便是一列在风雨中奔驰的和谐号动车,追尾已经不可避免。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何不提前揭开这些疮疤,让人在痛定思痛的时候,或许能够清醒地看到事实的真相,或许能够透过和谐的来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诗人不是医生,我们并没有能力改变什么,但诗人可以是一位合格的护士,他可以随时给一位病人打一针强心剂,让其首先清醒,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我救赎。

  无疑,青青玉米的这首《大山里的石头》就是一位护士给病人打的一针强心剂,从整首诗的结构和布局来看,这是一位多么敬业,多么细致,多么有耐心的护士,这是一位多么值得尊重的白衣天使。天使飞翔的轨迹就是诗人想象的空间,恣意而又开阔,但天使飞翔的姿势又是围着石头盘旋,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细线在大山里的石头上牵着,无论飞得多远,都不会离开环保这个令人心痛的主题。

  你看,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都不可能把风筝吹得更远,它只是任意地撕扯着村庄,撕扯着昼夜,撕扯着我们的良知,还撕扯着大地的筋络,这些秋风,是从轰隆隆的机器声里吹出来的,机器的轰鸣才是秋风的源头,而我,只是秋风头上的一只风筝。风筝在秋风中飘摇,那些眼看就要被吹散的骨架,不正是我们一根根血淋淋的手指吗,我们除了被动地接受这些钻心的疼痛,又能何其奈何呢,挣扎,也仅仅只能用灵魂和生命来叩击这个和谐的社会。这是诗歌第一节所描述的场景,用机器的轰鸣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工业文明就是对环境破坏的源头和罪魁祸首,作者只是用了小兽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就让我们看清了这个罪魁祸首的本来面目,作者之所以描述得这么血腥,我想主要是用以刺激一下我们日渐麻木的神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达到了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的目的。

  当和谐的外衣被撕开以后,我们就可以返回唐诗宋词里的春天,我们就可以看到昔日的莺歌燕舞,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和谐,那时候,草是绿的,天是蓝的,泉水是可以喷涌的,月光是可以在屋顶散步的。在如此安静温暖的氛围下,石头生下石头,就连成了一座座青山,你看这些原生态的美,原生态的环境,不正是一盏神灯,在远古召唤我们回归吗。在这一节里,作者用唐诗宋词里的春天来启发我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憧憬之情,用神灯的意象来点亮我们心底的怀旧情结,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生发出强烈的环保意识,同时对我们无知的破坏活动进行反思和自责。

  在接下来的几节里,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向我们耐心地讲述了大山里的石头是如何被人们无序地开采,又是如何被现代工业文明强制扭曲,变态直至消失的全过程。整个过程的描述形象生动,又充满诗意,仿佛一幅幅充满动感的画面,如电影一样清晰地在我们眼前放映出来,又如一曲立体的交响,深深敲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有号角,有马嘶,有电闪,有雷鸣,仿佛切割的不是石头,而是一个时代的心脏,仿佛锻打的不是石头,而是一个时代的灵魂。这一幅幅充满动感的画面是多么让人惊心动魄,这一曲曲立体的交响又是多么让人心惊肉跳,而这些罪魁祸首便是一只蜜蜂,是它拧紧了我们欲望的发条。在这里,蜜蜂的比喻简直神了,把现代工业文明形容得唯妙唯肖,现代工业文明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正如蜜蜂酿蜜让我们享受甜蜜的生活,但蜜蜂的毒刺不正是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的破坏吗。由此,我们也看到了诗人的灵气,让人眼目一亮并叹为观止。

  在中间这个叙述的过程,作者不仅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幅动态的图画,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让我们从这些画面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影子,有三面红旗在招展,有大跃进的号子在吹响,还有国人的激情在飞扬。这些作者都是通过京腔,闽腔,粤腔混杂在一起的鼎沸的人声中呈现出来的,这些作者都是通过铲车,挖机大货车的呼啸声呈现出来的,这些画面就是全国人民大汇战的真实写照。火星四溅,机器尖叫,尘土飞扬的场景仿佛就在昨日,仿佛就在我们的眼前,让人们挥之不去,思之却有切肤之痛,正是这些立体的喧嚣,把我们进山公路的肠子碾成了麻花,正是这些白炽灯霍霍的磨刀声,让大山里的石头被割下了头颅和四肢,让我们美丽的家园也变得支离破碎。石头没有嘴巴,不会喊痛,而这些疼痛,却深深扎根于我们的心里,形成了一个时代的暗疾,让人触目惊心而又徒唤奈何。

  最后,作者终于忍无可忍了,因为作者心里清楚地知道,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消亡,有人说诗人是敏感的动物,这是一点也不错的,正因为诗人的敏感,所以诗人就更能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于是在最后两节,作者用诗意的语言说出了我们一直积郁于心,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请放下手中的炸药吧/放下贪婪,欲望,和索取”,“请把灵魂,道德和良知/搬到阳光下晒晒/别再让地震,泥石流,惩罚我们的子孙”,这些直抒胸臆的语言,一句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声声敲击在我们的心坎,明朗而又令人震撼。

  但作者也明白,诗歌是拒绝呐喊的,于是作者在第七节发泄完心中的郁积后,又转换成了祈求,是祈求上苍,也是祈求人类自己,同时也寄寓了心里美好的愿望。“让石头兄弟苦难的梦绿起来,让他们/用残缺的手掌,和绵延的爱/撑起地球”,如此结尾,作者可谓是用心良苦,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无可奈何的境况之下采取的另一种策略吧,也可以算是软硬兼施了。诗歌是苍白的,诗人所能做的唯有用自己的诗句来唤醒国人的良知,无论是强有力的抨击也好,还是寄寓美好的愿望也罢,只是运用的方式不同罢了,其目的都是殊途同归,都如一记警钟,深深敲击在读者的心灵深处。

  那么,就让我们响应诗人的呼唤,用我们残缺的手掌,和绵延的爱来撑起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吧!

附原作:《大山里的石头》

文/青青玉米

1
秋风一阵紧一阵。轰隆隆的机器声
似蛰伏的小兽,张牙舞爪
一寸一寸,撕扯着村庄,撕扯着
昼夜,撕扯着良知
撕扯着,大地的筋络。
我无法用一支笔,形容出
剁掉一根血淋淋的手指时
十指连心的疼痛,只有用灵魂和生命
来叩击这个和谐社会……

2
返回唐诗宋词里的春天,你依然
如一盏神灯,点亮大地的
温暖。莺歌燕舞,泉水喷涌
月光如同一首轻音乐
在鱼鳞般的屋顶上缓缓散步
安静了许多年,温暖了许多年
石头生下石头,石头连成了一座山

3
三十年前,一声号子惊扰了你的梦
建水库,修大坝,砌堰塘
一只只铁锹,铁镐,铁钎
如同一支支利箭,刺穿泥土,刺穿空气
刺穿雷鸣和闪电。人马嘶鸣
尘烟漫卷,被切割,被锻打
你倔强地挺立
被火淬过的皮肤上,又长出新绿

4
仿佛天空是你的,世界是你的
一朵朵娇艳的花,重新
点燃了春天,她们舒展着骨骼
跳起芭蕾,练起太极
还原一曲人和自然合成的
天籁。一只蜜蜂,拧紧欲望的发条
沿着花儿的脚印
飞了一圈又一圈,抿着嘴笑

5
一场春汛,让沉默多年的石头
披上了金灿灿的外衣
京腔,闽腔,粤腔混杂在一起
小镇热闹起来。铲车,挖机
大货车,呼啸着
进山,通村公路的肠子碾成了麻花

6

大山,从此没有了落日
白炽灯霍霍地磨着刀
石头被割下了头颅和四肢
躯干,手帕样叠得方方正正
飘洋,过海,换取一把把露着白骨的钞票
石头没有嘴巴,不会喊痛
我却听到了谁低声的哭泣

7
请放下手中的炸药吧
放下贪婪,欲望,和索取
鸟儿飞了,蝴蝶跑了,树木已被伐尽
请把灵魂,道德和良知
搬到阳光下晒晒
别再让雄鹰坐在枯草的尸体上恸哭
别再让地震,泥石流,惩罚我们的子孙

8
我祈求上苍早日复原一幅撕碎了的
美丽的画卷,早日搬来溪水
搬来大片的,软软的
噙着新鲜露珠的松针林
让石头兄弟苦难的梦绿起来,让他们
用残缺的手掌,和绵延的爱
撑起地球

作者简介:罗爱玉,女,八十年代末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篇(首)。曾获得由《诗刊》社、湖北省诗词学会、中共潜江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首届“曹禺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优秀奖、《知音》杂志社、知音论坛、等二十五家网站联合举办 “春秋知音杯”诗歌联赛优秀奖、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共青团河南省委联合举办的“深圳最美的诗歌”入围奖、石棉县委、县政府举办的“首届中国黄果柑文化节”诗歌大赛三等奖。现系湖北随州市曾都区《神农风》文学期刊副主编、《今日曾都》副刊编辑。
地址:湖北随州市西城区沿河大道浮缨巷1号    罗爱玉
邮编:441300
电话:15071635958
邮箱:luoaiyu89@163.com

高山松 发表于 2013-6-13 19:27

能屈能伸的信念——读酒泉安文海的《诗意甘州》

  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安文海的这两首诗是受到佛的点化而写成的,不然,他何以知晓木塔的最高处就是尘世的最高处呢,不然他何以知晓一声木鱼就是一件俗事呢,不然他又何以知晓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是在一边赎罪一边造孽呢。正因为世俗的罪孽太多,光靠我们自己是永远也赎不完的,更何况我们在一边赎罪的同时,又在一边造孽,所以佛就应运而生了,尽管佛一直卧着,但佛一直用忧虑的眼神在为世人赎罪。这或许就是佛的境界,就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精神吧。

  从安文海的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甘州不仅仅是充满诗意的,还充满着禅意。你听那木塔寺里木鱼的敲击声不正是秋天里的一声声蝉鸣吗,你看那木塔寺的最高处不正是尘世的最高处吗?如果你是一个经常仰望的人,你还会发现,木塔寺的钟声也高过尘世,甚至还会高过忽必烈的目光。我不知道尘世有多高,我也不知道忽必烈的目光有多深邃,但我心里清楚地知道,红尘对我来说,是永远也无法勘破的,忽必烈的目光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历史的制高点,我也是永远也无法超越的。于是我便可以断定,今生今世,我怎么也抵达不了尘世的最高处,无论我怎样呐喊,也无法超越木塔寺的钟声。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上宿命如此吗,难道那些得道的高僧还会有什么捷径可走吗,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实现抵达或者超越的呢。原来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无论站得多高,走得多远,却怎么也走不出摇曳的烛光,原来这摇曳的烛光便是暗夜里的一颗星星,便是在苦海中沉浮的人们抓到的一根救命的稻草。烛光摇曳,对我们充满着无尽的诱惑,烛光摇曳,让我们的命运如此多舛,再加上烛光顶上的那圈光环,组成了轮回的曲线,貌似彩虹,让我们更加眼花缭乱。这时,其实已没有人拉住你的手脚,也没有人限制你的自由,而是你自己不愿意走出这片烛光了,你担心走出去以后会让自己迷失,其实走出去才会海阔天空,在烛光的辉映下,你自己的影子就是绊住你手脚的那条绳索,还会束缚你的思想。

  如此一来,你便选择了走进木塔,这个木塔是木塔寺里的木塔,自然会有佛的目光紧盯着你,无论你藏身在木塔的哪个角落,佛都会站在最远处注视着你。佛是无处不在的呀,无论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你之所以不信的原因或许就是你的心离佛离得太远,你的信念之巢还没有筑好,怎么会有几颗完卵呢。我见过北京奥运会的鸟巢,见过家乡的水塘边那棵歪脖子柳树上的鸟巢,还见过城市高楼阳台上人工筑起的鸟巢,或者那只能称为鸟笼了,只是从来没有见过信念之巢,于是也就更加不明白信念之巢到底是鸟巢还是鸟笼了。因为信念之巢离我们太远,所以我在潜意识里就把它当成了家乡池塘边那棵歪脖子柳树上的那个鸟巢了,每当秋风来临,看到它摇摇欲坠的样子,我的信念也开始飘摇了。咱们姑且不谈信念之巢还没有筑好,即便是筑好了又能怎样,真的能保得住完卵吗?

  站在佛的面前,我们的信念又从何谈起呢,与佛的境界相比,我们还会有信念吗,即使是有,我们又怎么敢用信念两个字呢,即使斗胆用了信念,而在佛的面前,我们又怎么敢启齿呢?于是我们只好任路越走越窄,任风越刮越远,看苍茫大地,三千弱水,我的那一瓢又在哪里?或许那一瓢里有信念的小蝌蚪,还拖着长长的尾巴,左摇右摆,而在摆动的过程中,我们的信念不又开始飘摇了吗?既然如此,那就干脆走出木塔,走出木塔,我们就来到了尘世,我本是尘世里的一粒尘土,信念只是我的影子,有时也会迷住我的眼睛。

  读完《甘州木塔》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把木塔当成了一种信念,如果说木塔是一种禅的境界的话,那么在人世间,人的信念是可以与之相媲美的。作者通过木塔这个框架的勾勒,从高度和纵深的延伸,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了木塔之上的佛的境界,然后通过禅境和人生的场景转换,将信念有机地融入其中,尽管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禅悟的过程,但通过作者灵巧自然的引导,却让我们感觉是一个信念的形成与巩固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一旦我们的信念形成,尽管我们从木塔寺中走了出来,我们的信念依然不会迷失。

  既然的们的信念形成了,那么当我们来到卧佛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心便不会惴惴不安,我们便有足够的理由跪在卧佛的金身面前,因为在这时,卧佛也成了信念的化身了。面对信念,我便成为了一个透明的人,没有了俗世的杂念,当佛的眼光微笑着穿透我的五脏六腑,我的信念就变得更加澄澈,更加纯粹。无论佛的大肚里有多少经书,有多少尘世的风雨,一旦我的信念之光点燃佛前的那柱清香,我的杂念就会被燃烧成灰烬,灰烬又会被秋风扫去,那么我们便可以把佛的微笑看成是清扫落叶的秋风了。

  佛,是卧佛,在大殿内一卧千年,这是一份定力,也是一种处世的态度,34.5米高的大佛尚能一卧千年,我们不到两米的身体为何不能弯下腰身贴近泥土呢?低调才是做人的本份,低调才能深入生活,低调才能贴近大地,低调才能远离姹紫嫣红的缤纷世界,才不会让自己更多的迷惑和沦陷。贴近泥土你才能感受到大地的心跳,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看清是哪些人在造孽,又是什么人在赎罪。当你看到一个人一手在赎罪,另一只手在造孽的时候,你还能说什么呢,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这时,卧佛也无话可说了,他也只有静静地卧着,再卧千年来为我们这些俗人赎罪。

  时空的隧道是穿不透的,禅的境界也是很难超越的,唯有信念可以站在木塔的高处,也可以躺在卧佛的心里,站在高处是高瞻远瞩,卧在低处是深入生活,能屈能伸者,方为信念,也不失为一种境界。我想这便是诗意的甘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种诗意的人生吧。

附原作:《诗意甘州》

文/酒泉安文海

◎甘州木塔

木塔的最高处
是尘世的最高处吗

那天我往上一看
木塔寺的钟声高过
尘世,和忽必烈的目光

尘世之上是无法到达的
在佛的眼中
凡夫俗子
站得再高 走得再远
走不出摇曳的烛光

走进木塔
佛的目光
在最远处看你
心离的很远
“信念之巢
有几颗完卵”

站在佛的面前
看天下越走越窄的路
越刮越远的风
一个人
如何饮三千弱水中自己的一瓢

走出木塔
你就走进了尘世

◎甘州卧佛

在金身面前
我只有跪倒
才能将心中所有的虚浮
尘埃
以及不敬 杂念
抬头时 佛微笑的眼神
已穿过我的五脏六腑

佛的肚里,那么多的经书
和尘世的风雨
笑着面世 是佛对万物的唯一
香烛和梵音
内心的杂念
在焚烧的香头上缓缓减少

在殿内静卧千年
他是不想看到尘世的一切
也许 他知道的
比门外所有人还多

佛用大度度人 智慧慧人
不要以为佛看不见你
34.5米的身躯
一旦站起
尘埃里
那些世俗的眼睛
会不会被惊醒

如果你站在冬日的街上
两边的花坛一定会姹紫嫣红
你不想站起
眼睛看到的
不会比门外发生的更少
一声木鱼声就是一件俗事

那些拜祭的人留下的钞票
在你眼里就是罪孽
一边赎罪一边造孽
是滚滚红尘对你的最大不敬
这些造孽的手啊

看着你忧虑的眼神
一生只为一个愿望
在一条穿越时空的道路上
在极乐的地方
为世俗的人们赎罪

高山松 发表于 2013-6-13 19:27

一针一线缝制江南——读凡墨的《诗歌的江南(外两首)》

  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读过这样的词句:“江南美,风景旧曾谙。”,只是不知道江南究竟怎么个美法,也不知道江南的美是怎么得来的。读了凡墨的《诗歌的江南》才明白,原来江南是诗歌的江南,自然便有一种诗意的美,原来江南的美是诗人用诗歌的经纬和古典的情怀一针一线缝制起来的。你看那细密的针脚,不正是诗人细腻的情思吗,你看那古典的情怀,还透着梦幻的色彩和斑驳的月影。在一首诗里隐居,便能听见一首诗的心跳,那么在江南隐居,是否就能贴近江南的脉搏,探听到江南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很多人都习惯性地把江南比喻成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实际上江南的秀外慧中是每一位从江南走过的人都能感受得到的。在江南,只需要一滴声音,就能悄悄地潜入到水草的根部,说明江南的美是兼收并蓄的,是多元化的,是具有很大的包容性的。而这种美,又有着水一样的柔情和诗一样的婉约,你只需要带着汉语的偏旁部首过来,在江南美的滋润下,这些零部件很快就能加工成一桌诗歌的盛宴,组装成一部诗意的江南。此情此景,你还能够保持矜持吗,你看你的语言都失贞了,你的乡音里很快就融入了江南的元素,你的打扮也会情不自禁地学着江南的花枝招展,身不由已地去赶赴一场诗歌的饕餮。其实你也是一位诗意的女子,只是在诗歌的江南面前你略显逊色罢了,但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你怎么可能甘于人后。于是你便用薰衣草和丁香花的脊骨在江南修筑了一座城池,我不知道你是打算在江南隐居,还是在一首诗里隐居,其实在你的心里清楚地知道,这时的江南,便是一首诗的化身,你隐居到一首诗里,你就是隐居到了江南,只是你的嘴上不愿意承认罢了。你看你那首诗歌里的“草木深深,清香习习”不正是江南的美景吗?尽管你强迫自己“过滤一些温暖,记住一些寒凉”,但在你的内心深处,或者你在梦中,依然会用“目光呼唤目光”,依然会从江南的吴侬软语中,搦出“一盏露珠,二两白霜,三钱月光”,而这些,不正是你用来纺织你用来缝制江南的经线和纬线的原料吗?

  缝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有着切肤之痛的,你必须“左手蘸着灯花,右手举着诗稿”,你才能确定该从哪里下针,而这时的江南,正在“沿着白月光,一路溯水打听你的归期”。由此可见,江南是把你当成她的亲人了,你就是江南的好姐妹,当你的针线刚刚举起,那首疲惫的情诗,就从江南打马归来了,“抖落身上的鳞/闭着眼睛喊痛”。这是一位多么骄情的江南,如一首浅紫的诗,你隐居在其中,其实只是想“从狭细的思想背面,开凿一扇小门”,让江南的灵气从小门里涌进来,让自己“膨胀的欲望和浮躁的生活”慢慢得到净化。这扇小门一旦打开,你就可以看到“诗歌的美人儿,端坐在临风的窗口/口衔珠玉,胸藏香雪”,对你来说,这并不是一种诱惑,而是一种挑衅。你并不是一位自不量力的人,你心里清楚地知道你的优势和对手的软肋,于是你拿起缝制江南的那根针,“掏出袖底的云朵、蝶影和花香/绣满了夏天的绿裙子”,这时,你必须按住心跳,因为月光开始沸腾了,是来为你助阵的吗?

  凡墨的这三首诗歌虽说标的是外两首,实际上是一组诗,因为江南本身就是一首诗,无论是在一首诗里隐居,还是听见一首诗的心跳,实际上就是在江南隐居,诗人听见的其实就是江南的心跳。这三首诗合在一起就是一匹上好的锦绣,是诗人用诗歌的经线和纬线为我们精心缝制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无论你怎样打破常规来肆意拚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令人赏心悦目。江南的美本身是一种静态的美,但通过诗人诗意的渲染,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就成了一种赋有动感的美了,就有了生命力和活力,就有了流光溢彩,就能够顾盼生姿。在这组诗里,作者随手抓起身边的一阵风,一朵花,然后经过一双巧手的加工,就可以缝制出一匹锦绣。在这组诗里,作者通过拟人的手法,将身边所有能够捡拾的事物都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然后通过诗人一颗玲珑剔透的诗心加工出来以后,细致地缝制到诗歌里,江南的美景自然而然就在诗歌里隐隐约约的出现了。因此,一双巧手来源于灵巧的心灵,当诗人的灵气与江南的灵气融为一体的时候,江南,就成了诗歌的江南,诗歌,也就成了优美的诗歌。

  如此一来,诗人与江南便成了气息相通的好姐妹,诗人隐居在一首浅紫的诗里,实际上就是隐居到了淡妆的江南。她盘膝而坐,就能够用双唇呵开第一朵花苞,就能够听见一首诗压抑的心跳,她打开身体,就会有瓷片楔进骨骼,当那些长短句,咂着露珠匍匐前行的时候,暗哑的暮鼓,就砸中诗歌的心脏。这时,诗人所听见的诗歌的心跳,就成了“一些字句的喘息声/以及,她们摔落在地上的容颜”。到这时,我们方才明白为什么诗人要用诗歌来缝制江南了,这时的缝制倒不如用缝补更为确切,原来我们眼中的江南美景,只是一些虚浮的外表,其实在外表华美的江南内部,同样也是伤痕累累,同样也会有很多困惑和无奈。于是诗人在缝补的过程中,还要用“腰间滋长的尖刺,戳穿标点的小把戏”,这些标点在诗人看来,是被人为地添加进去的,有些是政绩工程,有些是披着现代文明的外衣肆意地掠夺与破坏。这些标点是多么不合时宜,就像一个个肿瘤在肆意地侵吞着江南的美景。为此,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叩问:“是谁披着香雪,和影子一起浸入”,但没有人能够回答,明明知道答案,谁又能够回答,谁又敢回答呢?唯有“一粒词托着腮,打开内心的痛”,而这粒词便是诗人的诗句,便是诗人的良知和灵巧的诗心,诗人所能做的,只是将“那些小伤口,吹开又合拢/合拢又吹开。”,让这些血淋淋的现实充分地展示到世人面前,或许能够敲响一记警钟吧。

  “我不该用一个隐忍的动词/去倾吐光,去表达内心的伤/更不该用一个朴素的名词/去驱逐霜,去治愈陈年的病”,诗人何需忏悔,你表达内心的伤何罪之有,你用缝补的诗句来治愈陈年的病更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你心里明明清楚地知道,和谐只是这个世界一件华美的外衣,这个时代的病态早已经向我们展示无遗,你还奢望“用纯粹亲吻纯粹”,我们都相信你是纯粹的,但作为你的好姐妹的江南,早已被人践踏得花容失色,不再纯粹。我们和过的一些形容词已经沉睡,你的思想又怎么能够不一直下沉,即使“卷进一团跳跃的火”里也毫无知觉。这不是麻木,这只是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当“小南风踮起脚,唤醒整条河流”的时候,这条河流才能继续散发出迷人的气息,这时,你的文字才会随着河流的丰满而逐渐丰满,你才可以重新“豢养诗歌的枝叶”。诗歌的枝叶其实就是桑树的叶子,用来养蚕,然后吐出七彩的丝线,供你缝补江南的美景。而当诗歌的枝叶还没长出来的时候,你的指尖是凉的,你的思想也是凉的,你只能“坐在河滩上,揣着太阳的半声叹息/开始种植苇影,收割星光”。

  等待的过程是多么漫长,等待桑树长出叶子,等待桑叶拿来养蚕,等待蚕结茧吐丝,但等待的过程又是异常甜蜜的,有等待才会有希望。于是当“每一次微风起落/都散发着你迷人的气息”,于是在等待的过程中,你还可以“头枕着诗歌的波涛,在梦里/描摹日月,牧养山河”,这是多么美好的憧憬,这是多么纯粹的期待。或许是这样的憧憬与期待感动了天地吧,竟然在一夜之间,太阳光就把七彩的丝线交到了你的手中,你就可以用经用纬,或者用古典的情怀去精心的缝制你的江南了。

  用诗歌的经纬和古典的情怀来缝制江南,这似乎是一个传说,但在诗人的笔下,在诗人一颗玲珑诗心的映衬下,神话和传说都是可以变为现实的。同时,诗人的疼痛也是当下的疼痛,也是我们江南人共同的疼痛,于是诗人的期待也便成了我们共同的愿望了,读了这组诗后,我们在感叹与震惊之余,最迫切的愿望便是拿起手中的针线,尽快加入到缝制江南的行列中去。

诗歌的江南(外二首)

文/凡墨

(一)诗歌的江南

一滴声音,悄悄
潜入一根水草的根部,滋润
偏旁和部首。语言失贞
花枝招展地,赶赴
一场诗歌的饕餮

左手蘸着灯花,右手举着诗稿
沿着白月光,一路溯水打听你的归期
我看见那首疲惫的情诗
从江南打马归来,抖落身上的鳞
闭着眼睛喊痛

小南风踮起脚,唤醒整条河流
文字丰满,豢养诗歌的枝叶
指尖渐凉,思想也渐凉
坐在河滩上,揣着太阳的半声叹息
我开始种植苇影,收割星光

头枕着诗歌的波涛,在梦里
描摹日月,牧养山河
用经用纬用斑驳的古典情怀
为你一针一线,精心缝制着江南

(二)听见一首诗的心跳

夜色岑寂,我听见
一首诗压抑的心跳。打开身体
瓷片楔进骨骼,一触即痛
那些长短句,咂着露珠匍匐前行
腰间滋长的尖刺,戳穿标点的小把戏

我不该用一个隐忍的动词
去倾吐光,去表达内心的伤
更不该用一个朴素的名词
去驱逐霜,去治愈陈年的病
用纯粹亲吻纯粹,抚摸沉睡的形容词
思想开始下沉,下沉,卷进一团跳跃的火

清泉洗手,露水烹茶
掏出袖底的云朵、蝶影和花香
绣满了夏天的绿裙子
摁住心跳,月光开始沸腾
诗歌的美人儿,端坐在临风的窗口
口衔珠玉,胸藏香雪……

(三)在一首诗里隐居

用熏衣草和丁香花的脊骨
修筑一座城池,我的诗歌里
草木深深,清香习习   
过滤一些温暖,记住一些寒凉
用目光呼唤目光,从声音里搦出
一盏露珠。二两白霜。三钱月光。

隐居在一首浅紫的诗里
盘膝而坐,双唇呵开第一朵花苞
暮鼓暗哑,砸中诗歌的心脏
我听见一些字句的喘息声
以及,她们摔落在地上的容颜

是谁披着香雪,和影子一起浸入
一粒词托着腮,打开内心的痛
那些小伤口,吹开又合拢
合拢又吹开。每一次微风起落
都散发着你迷人的气息

隐居在一首浅紫的诗里
从狭细的思想背面,开凿一扇小门   
每一次走进走出,都会让
膨胀的欲望和浮躁的生活
一点一点地,瘦下来

蒹葭无霜 发表于 2013-6-15 14:07

高山兄的诗歌评论有深度和广度,问好!

高山松 发表于 2013-6-16 19:27

蒹葭无霜 发表于 2013-6-15 14:07
高山兄的诗歌评论有深度和广度,问好!

谢谢李兄鼓励。

胡德清 发表于 2013-9-25 12:48

再来品读 !问好。

刘光荣 发表于 2013-9-30 14:21

来学习拜读,节日快乐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高山松诗歌评论专辑(70篇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