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松诗歌评论专辑(70篇存档)
你就是天边的一抹绿色——碧宇的诗集《绿色书》赏析记得我曾经为碧宇的诗歌写过一篇评论,参加完大别山十佳诗人颁奖活动以后我又为碧宇写过一个随笔,但今天读到碧宇即将出版的《绿色书》的书稿时,我又禁不住萌发了为其写一个赏析文字的念头。究其原因,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大别山诗刊是纸刊和网络的默契搭档,更重要的还是被她诗歌中真挚的情感,绿色的理念,灵动的诗情以及纯净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打动,让我产生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所谓文如其人,见过她本人,然后再来细细品味他的诗集的时候,这样的感觉便更为真切,更加清晰了。
“你冷,就把阳光给你/我不冷,就把冷风给我”(《把阳光给你,冷给我》),这是诗集第一辑第一首诗中的一句话,有着慈母般的情怀和观音娘娘普渡众生的大慈大悲,佛家的经典名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里的境界,我想也不过如此吧。试想一下,能达如此境界的一位诗人,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能够阻挡她所倡导的绿色诗歌的理念呢?于是她的第二首《在路上》便向人们袒露了她的胸怀,昭示了她的毅力和勇气:“我总是会在我选择的绿色路上,无论/刮风或是下雨/降霜或是飞雪/都能欢笑或是强忍泪水的走下去”。碧宇女士在诗中是这样写的,她也是这样做的,《大别山诗刊》自2007年5月创刊以来,在近五个年头的时间里,她一直坚持绿色诗歌的办刊理念,凭着满腔的热情和坚强的毅力把《大别山诗刊》办成了一个绿色的家园,一块令人向往和憧憬的绿色桃源,土地是那么肥沃,空气是那么清新,情思是那么纯净,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流连忘返。今天,《大别山诗刊》已经从一份纯民间的刊物走向了官方的内刊,说明碧宇女士的努力没有白费,说明绿色诗歌的理念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碧宇的这本《绿色书》可以说是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清泉,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斧凿的痕迹,没有激情的呐喊,也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是真情实感,有的是纯净的情怀,有的是返朴归真的自然,有的是于无声处的波澜。认真读过之后,必然会在你的心里留下点点涟漪,让你自觉不自觉地沉浸和感怀,仿佛“月光落水的声音,多么牵魂”(《多么牵魂:月光落水的声音》),而碧宇的另一首诗《晶莹啊,雨露》正好诠释了我此时的感受:“多少个白天和夜晚。我在日子里/走动着,沉默着。读你的心情,看你的风景/穿过你的微笑和抒情”,“晶莹啊,这沁入心扉的美好/悄无声息的,我将默默的进入你一生”。与其说这是诗歌带给我们阅读的美感,不如说这是人格魅力产生的巨大冲击,正如著名诗人张执浩先生提出的撞身取暖的诗歌理念一样,这种撞击是来自诗人与读者心灵之间的和谐共振,从而达到相互取暖的目的。一鸿清泉自身是无色的,但湖光山色投影其中,日月星辰置身其中,便可以洗净我们身上的尘埃,让我们的心灵还原出一片碧绿的原色。
如果说大别山诗刊是一条《绿色线》的话,那么“顺着这条绿色的线,就可以抵达黎明”(《绿色线》),可想而知,能够抵达黎明的一定是地平线了。此时,这条绿色的线就成了地平线的化身了,在地平线面前,我们不可以仰望,也不可以俯视,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心中有了这条绿色的理念,我们的心灵就可以与地平线等高,而这条绿色的线,不正是“我们心中放飞的一个又一个梦想”(《绿色线》)吗?碧宇女士说,在绿色线面前,《我要做一片安静的绿》,她要用这片安静的绿《在光明和黑暗中》《寻找太阳》。当然,寻找太阳的旅途是艰辛而曲折的,充满了荆棘和坎坷,碧宇女士在诗歌《那年》中为我们讲述了这个艰难的过程:“那年,我遭遇了一场厄运/我失去阳光,失去绿色”,“那年,我在烛光下与病魔决斗/那年,我战胜了黑色”,“白云是我的朋友,松涛是我的知己/青山和绿水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从这些诗句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碧宇女士的顽强与坚韧,她之所以能战胜一切困难,是因为她的心中有一个绿色的信仰,她说她心中的那片绿色《这是路的骨头,是我的骨头》。她坚信《未来在更远的远方》,于是她用这些骨头支撑起了一片绿色诗歌的脊梁,用绿色的荧光照亮所有向往绿色的行者。于是我们不难看出,碧宇女士的《绿色书》不仅仅是一本诗集,更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而诗歌的感染力无不来自真实情感的自然流泻。
读了《绿色书》,我仿佛转身于一片绿色的海洋,当《我们被隐藏到一丛绿中》,我们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在《高处或者更高处》,我们都不会感到孤单,因为《我是绿意中的一丝光亮一点火焰》,无论是《一粒石子》还是《紫贝壳》都是绿色的化身,都是大别山的一点绿意。大别山是碧宇的根,正是大别山的绿在碧宇的心中播下了一颗绿色的种子,长成的一颗颗《水晶葡萄》是晶莹剔透的,有寒梅的气质,有桃花的妖艳,还有六安瓜片悠长悠长的韵味,这些都将化成碧宇《绿色书》中的每一首诗,每一个意象,每一个诗歌的元素。于是便构成了碧宇诗歌的又一个特色,表面看似明晰易懂,清澈见底,似乎没有很深的内涵,一旦你回过神来,你就会觉得清香满口,余韵悠长,甚至会禁不住拍案叫出,这就是原汁原味的生活,这就是天边的那一抹绿色在生活这口深潭中的倒影。
有人写的诗如酒,可以令人陶醉,那是一种境界,而碧宇的诗如茶,可以让人醒神,我想这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吧。最近因为参加了几场品茶论道节目,对茶道也略有心得,品茶一要闻其香,二要细品其味,否则便是牛饮了,品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之所以说碧宇的诗如茶,意思就是她的每一首诗都飘荡着自然的清香和生活的温情,而这些温情里面还带有略略的苦涩,那是来自生活本身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方能领会其真意,才能将自己心跳的频率调整为诗歌的旋律,从而产生共鸣。正如碧宇在《我们的诗生活》中写的那样“抛开“谣盐”,抛开红尘琐事/我们做诗的父母/抛开恨,抛开痛,抛开苦涩/我们做诗的孩子/这就是我们的诗生活”,“春天的夜里,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绿”/另一个名字叫“温暖”/还有一个名字叫“爱””,“我们坐稳春天的花瓣/用红炉将心中的词语一一煮燃/淡定的香里,我们守炉夜话/在诗的膝头,说着花朵,说着火焰——”等等这些,无一不是用一颗灵巧的诗心对生活加以还原和呈现,让我们在淡淡的苦涩中领略生活中一种淡雅的清香。无论我们是诗的父母还是诗的孩子,我们都拥有相同的名字,一个叫绿,一个叫温暖,一个叫爱,这些名字都让我们显得更加淡定,淡定到可以围炉夜话,淡定到可以坐在诗的膝头,说着花朵,说着火焰。如果说花朵是构成春天的元素,那么火焰就是生活的熔炉,我们的生活就是在这熔炉上慢慢煎慢慢熬出来的,这样的生活才是有滋有味的生活,这样的诗歌也才会余韵悠长。
碧宇的诗歌看似随手拈来,却无一不是对生活的细心提炼,无论是油菜花还是水仙,无论是蝴蝶还是相册,无论是春水还是月色,都透着阳光的味道,都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也就是说阳光是白色的,她的诗句也是清澈的,但阳光的七彩就隐藏在白色里面,生活的原色也就隐藏在她清澈的字里行间。或浅吟轻唱,或直抒胸臆,或温文尔雅,或柔情似水,而能够直击读者心灵深处的还是那些对于故乡的吟唱,对于亲情的缠绵,对于友情的珍视,于是碧宇在诗歌的最后一辑《童年抵达棉花》里面,每一首都有父亲母亲的影子,每一首都有故乡的烙印,每一首都有朋友的脉络,每一首都透着异常温馨的气息,让人感觉特别的亲切。仿佛诗中的亲人都是我们的亲人,诗中的故乡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乡,诗中的朋友都是我们身边的朋友,诗中那根剪不断的脐带就是诗歌这条纽带,连接在你我的心口,让我们同呼吸共命运。你看关于父亲的那首诗:“父亲种了/一路的希望/我们是他永远不息的火焰和种子”,“他一次次,把生活中/冷寂的焦炭点燃,煮沸清澈的日子”等等这些生动的意象,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位平凡且伟大的父亲形象,而这样的父亲,不正是我们所有人的父亲吗?作为一个诗人的使命无非就是把一个个体的形象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然后通过诗意的提升转化为一个大众的形象吧,碧宇做到了这点,所以我们说碧宇无愧于一个诗人的称号。我们再看《母亲的手》:“这是一双长着老茧,生长食物和绿色的手/这是一双长着老人斑,托起太阳和星辰的手/这是一双粗糙的手,一双编织锦绣的手/这是一双给力予生活的手/一双起早贪黑忙个不停的手,捧起日子的手/一双托起大地,接住白云,撕开黑幕的手/我握着这样的手/好像我的手上也沾染了火焰的色彩和岁月的厚度/沾染了她的勤劳和朴实的光与华”,全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似乎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就这么短短的九行,通过对母亲一双手的细致入微的描述,让一位慈祥可敬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质朴而生动,真挚而感人。读了这样的诗句,难道你还会说这位母亲仅仅只是碧宇一个人的母亲吗,我们自己的母亲又何尝不是这么一双手呢?读了这样的诗句,难道你还会认为碧宇的诗歌写得不够深刻吗?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独特的视角和灵巧的诗心,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着眼点都找到相当准确,切入自然,文笔朴实,干净纯粹而又不失感染的力度。这便是于无声处的波涛,在我们心头暗暗涌动,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滋生出一份感恩的情结,谁说诗歌是苍白的,在苍白的诗歌后面自有一颗饱满的诗心在有力地搏动,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就写不出好的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加上智性的表达才能让诗歌更加出彩,更有新意。碧宇的那首《童年抵达棉花》就是这么一首充满智性的诗歌,从标题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别出心裁,这是一首写给外婆的诗,显而易见,外婆与诗人的童年是密不可分的,而诗人的童年与棉花也是密不可分的,有了这两个密不可分,于是童年便可以抵达棉花了,而棉花不正是外婆的怀抱吗,温暖而又亲切。当然,这两个密不可分都是与故乡休戚相关的,也就是说童年是长在故乡之上的童年,而外婆在这里便成了故乡的影子,在影子晃动的过程中,时光就这么悄悄地从指缝里溜走了:“影子晃动,外婆搂我在怀中/一晃,又是一年中秋”。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而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是在童年抵达棉花的时候,是在影子晃动的过程中,中秋节到来了,其实中秋节就隐藏在那些影子中间,就躲藏在那块棉花地里,诗人的笔就是一把镰刀,就是一把锄头,那些思念就如雪白的棉花,野草是盖不住的,叶子也盖不住,诗人的笔轻轻一点,一条回归之路就开垦出来了,我的童年便可以快速抵达外婆那温暖的怀抱了。所谓诗人的智性就表现在无论是意象的关联还是气氛的营造都把握得恰到好处,不温不火,从容细腻的叙述,让诗意在灵巧的表达中呈现出陌生的新意,让读者在心领神会之余感觉既温暖又惬意,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由此可见,有了一颗灵巧的诗心之后,碧宇的诗歌便显得更加别致,更加具有个性和灵性了。从她的一篇整理的致爱人的旧作便可以略见一斑。这篇旧作的标题是这样的:《多么想你是我永远的路人》,流转在诗句间缠绵悱恻的情怀我们就不提了,仅仅这个标题就让人一下子想到了庄子的名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而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意思却恰恰是欲擒故纵,这就让这首诗在这种矛盾的冲突中增强了诗意的弹性与韧性,更加巧妙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首先把弦绷紧,然后在情感的缓慢释放中,细细地体会这份弥足珍贵的感情。这首诗整篇都没有生活细节的叙述,只是用了几个排比句来逐步深化主题,让情感在意象与复沓的自然伸缩中愈来愈浓烈,让诗意在情感的漫延中得到升华,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名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为一位绿色诗歌的倡导者,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她会偏爱秋天,但她诗集第三辑的标题赫然在那里摆着,这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而这或许又是碧宇与众不同的地方吧,我们姑且把这称之为特立独行。而这种特性正如她的很多诗歌一样,既有温柔体贴的亲和力,同时也都有不落俗套的表现手法,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个性的诗人是不可能提出绿色诗歌的理念的,一个没有个性的诗人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感召力,更不可能在绿色诗歌这条路上走得这么踏实,这么洒脱,这么坚韧和执着。带着各种好奇与猜测,我们走进了她的诗歌《偏爱,秋天》,她说:“我和你一样偏爱秋天/偏爱风过时,天空越来越高/棉花白过大地的头,比秋水还要清凉的蝉鸣”,我不记得我是否也偏爱过秋天,但当他以诗句的形式说出这些理由时,我还能说我不偏爱秋天吗?原来她偏爱秋天与颜色无关,原来她偏爱的是秋天秋高气爽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便是比秋水还要清凉的蝉鸣。在这里,我更愿意把蝉鸣当作一种暗示,当作一种觉悟,禅的境界虽无法抵达或超越,我们却可以通过诗歌的方式无限地接近,这或许是诗人偏爱秋天的一种理由吧。或许还有另一个理由,那就是“河水盛下天空的影子,我站在风中/感到和桂花树一样高大、朝气,和蚂蚁一样渺小、单薄/我钻进河水里,感觉和鱼虾一样自由、无忧/和水草一样柔韧、鲜活,和石头一样坚定、挺拔”,前面我们说了,绿色诗歌的理念就是一鸿清泉流淌的河流,秋天的河流是可以盛下天空的影子的,所谓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诗人所倡导的绿色诗歌在秋天里有容了,于是能够盛下天空的影子,那么我们这些绿色诗歌的写作者能不能做到无欲则刚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或许诗人通过偏爱秋天这首诗,正是为了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些信息吧。“野菊花开在山脚,那奔放的黄/是秋天的魂/我不说,我偏爱庄子,蝴蝶,陌上花/我只说,我偏爱秋天一样天高云淡的秋天”,在这几句诗里,作者让我们完全释然了,原来秋天的天高云淡是与庄子的道,与蝴蝶的魂,与陌上花的灵气息息相通的,而秋天的魂便是野菊花奔放的黄。
读到这里,你还会认为绿色诗歌仅仅只是一种颜色吗,她已经完全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一种生活的底色,一个纯净的话题。她将会通过阳光的辐射渗入到你,到我,到他的血液中去,让生活与诗歌一样的纯粹,一样的密不可分。那么就让我们响应诗人的号召,让我们以诗歌的名义相聚在天涯,在海角,同时也以诗歌的名义相忘于江湖。 高山松解读碧宇的诗歌《淠河,我的母亲河》
和碧宇相识,缘于大别山论坛,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大别山论坛的六安建市十周年的征文活动,我是沿着征文活动所指引的路径走进大别山论坛的。一进到论坛,就如走进了陶潜的桃花源,一幅姹紫嫣红,百花争艳的繁荣胜景深深吸引了我,让我流连忘返,乐不思蜀。“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用这句话来描述我当时的心情是最为合适了。也许冥冥中自有天意,是网络情缘让我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大别山,结识了一位冰清玉洁的诗坛仙子。
我是荆州人,大别山论坛属于六安。据史料记载,荆州和六安同属楚国,都是楚国的国都。当时的楚国因为战乱原因,曾六迁国都,荆州是楚国第一个国都所在地,六安的寿春是楚国的最后一个国都的所在地。这样,荆州和六安便有了一些深厚的历史渊源,如果把荆州比作楚国初升朝霞的话,那么六安便是楚文化涅槃后的新生。从这种意义上讲,我是沿着楚文化迁徙的路径走向六安的,走进六安,我就走进了大别山,同时也就走进了淠河——这条六安的母亲河。因为以上这些历史的渊源,于是我的心里便有了一种想喊淠河为幺妈(婶娘)的冲动,而这种冲动也不是完全没有缘由的,因为荆州和六安是兄弟,那么六安的母亲河自然是我的幺妈了。通过这样的链接,我与碧宇便自然而然地成了堂兄堂妹,虽然有点攀高枝的嫌疑,但在我的心里主要是通过这个关系的确认,来消除一开始在我心中形成的一种神仙妹妹的那层神秘的光环,让自己在心中感觉更为亲切。如此而已,虽然也有些癞蛤蟆的逻辑,但也可以把阿Q的精神加以发扬光大。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既然淠河成了我的幺妈,那么我定会想方设法从各种渠道来认识我这位新结识的亲人,通过碧宇的诗歌便是一途。
认真读过这首诗歌之后,一位善良慈祥,饱经沧桑,坚强温柔,任劳任怨的伟大母亲形象就跃然于我们眼前,让我一下子就有了一种想扑进我幺妈怀里的冲动,并真诚的道一声,幺妈,你受苦了!全诗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修饰,整个一素面朝天的女子,如出水芙蓉般,天然去雕饰。诗作者是吃着母亲的奶长大的,骨子里便传承了淠河母亲朴实自然的天性,还有坚韧和执着的风格。读这样的诗作,仿佛兄弟姐妹济济一堂时,我们的小妹在向我们讲述一段关于母亲的故事,把我们自然而然地带进故事中,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而感慨,随着真情的倾诉而深深自责和内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了一些种感恩与报答的情结。这样的诗歌,因为真实而感人,因为自然而愈加深情。这情是真挚的,发自内心深处的自然流泻,这情,是纯的,有如叶瓣的清露,可以彻视;有如陈年的老酒,可以醉人;有如名山的清茶,可以醒神。试问人世间,还有什么比醉的境界美,比醒的神志清,比彻悟更能使人超凡入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这样纯朴的诗句,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大情怀的真实展现。
诗歌第一节,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和自然的切入,一下就把我们带进了母亲沧桑的境遇,同时也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只好随着你的诗句走进你的情感世界。我们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她有着干瘦的身影,活在流动的干涸中,这干瘦的身影体现了一种奉献,这流动的干涸不正说明生活的艰辛吗。即使用沙子和水草呼吸,我们的母亲仍然张着嘴,在一场暴风雨来临之前,坚强地守护着这片大地,即使沉浸在闷热的黏黏的苦中,也无所畏惧,毫不退却。这便是母亲的毅志,一代一代传承到了我们的骨子里。
第二节可以说是第一节情感的延续,通过对死亡的描述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恶劣,面对死亡的威胁和肆虐,母亲有时也会无可奈何,而这时的守护,又是多少的不易,这时的母爱,只剩下两行浊泪,即便如此,我们的母亲也要用这两行浊泪,冲刷出一条通向希望幸福家园的通道。读到这里,我们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默,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明晰的场景,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可歌可泣的动人画面,没有过多激情的语言,却能产生震撼的力度。
读过第三节,我们对第二节便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时母亲既是在等待,在忍受,也是在捍卫。等待的是惊雷的冲击,是暴雨的清洗,捍卫的是伟大的母爱,希望能够在涅槃后得到新生。我们都知道凤凰涅槃的壮举,那只是肉体上的消亡,而精神却可以永垂不朽,在轮回中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这时我们看到的母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是人的天性,也是母爱的伟大与神圣的诗意呈现。这时,受到冲击和震撼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视觉,还有我们的内心,也让我们在冲击和震撼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提升。
最后一节把母亲比作一棵树,一棵可以在底下乘凉的大树,一棵可以在底下享受快乐的大树,正是这棵大树的包容和呵护,让以前的我,一直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无法看清母亲所忍受的辛酸和煎熬。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母亲温柔善良的一面,而母亲所经受的孤独伤痛寂寞和苦楚都只能独自面对,独自承受,童年时的我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又怎么可能体会到母亲的渴,母亲的痛,以及母亲所承受的诸多苦楚呢。现在,我们长大了,当我们看到母亲一如继往地承受这一切时,我们的心又怎么不为之强烈的震撼呢。而读者读到这里,又怎么会不为之动容和潸然泪下呢。
读完全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者这哪是在写一条河呀,分明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站在我们面前,用平实的画面,震撼的情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虽说已经掩卷,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写下以上这些话,也算是表达对我的堂妹初次见面的一个见面礼吧,还望笑纳哦。
附原作:《淠河,我的母亲河》
文/碧宇
活在流动的干涸中,用沙子和水草呼吸
长长的干瘦的影子张着渴的嘴
在暴雨来临之前
沉浸在闷热的黏黏的苦中
一条鱼静悄悄的死去
一群鱼静悄悄的死去
那些化为浊泪的小小生命,死亡多么耐心
一一为它们披上黑色的魔衣
而你却沉默着忍受着守护着
捍卫着内心强大的爱
等待新一轮的冲击、震憾和清洗
渴望一阵惊雷和一场瓢泼大雨
一棵树在风中站立不稳,或一个人
而多年之前,我看不到这一切
不明白渴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不理解一条母亲河的孤独伤痛寂寞和苦楚
(2400字) 高山松解读九丘田的安子的《听母亲回忆过去》
结识九丘田的安子(以下简称安子),也是走进大别山诗刊论坛以后的事,我并不知道她是男是女,也不知道她是何许人也,可以说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他给我的印象就是大别山论坛的一位超级版主。后来发生的两件事,让我开始注意到这位来自大别山的作家和诗人,一件事是桃花诗会的友情参赛,其实在诗会一开始是没有规定超斑以上的管理人员作为友情参赛的,如果不是安子在标题上标明友情参赛的字样,让会员不要投自己的票的话,可以说凭她的那首《人面桃花》的诗作,完全是可以脱颖而出的。从这件事上,我看到了一位隐居在桃花源中的桃花仙子的淡泊与低调的襟怀,这不正是江南雨巷中那个散发着淡雅幽香的女子吗?于是我开始萌动悄悄走近她,或许能够沾染一点仙气,冲淡我这凡夫俗子与生俱来的俗气。另一件事就是在桃花诗会的复评过程中,大家或许认为因为经过了第一阶段的初评,能进入复评阶段的作品都是比较优秀的,所以打分都稍稍偏高,并没有拉开距离,在整个论坛只有安子一个人是独立特行的,她完全按照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判进行打分,特别欣赏的打分很高,而对那些没什么新意的作品给的分却不高,这就自然而然地拉开了打分的差距,其实这也是规则所允许的,能打出这样的分数来也是需要一定的勇气了,因为这样会得罪一大批参赛的会员。于是她的这一举动让我更加坚信她便是那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桃花仙子,用有违世俗的举动来维护诗歌的尊严,发散自己的人格魅力。相比之下,我愈加觉得自己俗不可耐了,于是决定到桃花源去探秘。
因为一些琐事缠身,直到昨天才有机会走进安子的博客,她的博客一如她的为人,同样淡雅,同样低调,整个背景飘着大朵大朵的雪花,一位素衣的女子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艰难地跋涉在崎岖的铁轨上,她心里清楚地知道,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没有顺风车可以搭乘的,也不会有人与之为伴,她就这么孤独地走着,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无怨无悔是享受着这份寂寞。这时,我甚至担心我的走近会打破这份宁静,于是我屏声静气,虔诚地阅读着每一着诗,每一个文字,这时的我,便是桃源外飞进的一只蜜蜂,贪婪地吸取着每一朵花的精华,感受着每一个花蕾的灵气。直到读到一篇《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邀约做了一期题为“文化与人生”的访谈节目》的文字时,我才对安子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安子,原名邬云,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诗集《为你拨动第一声》,第二部诗集《穿越黑白插图》和长篇小说《女人花》正在筹划出版中。现在合肥市某教育部门供职。这时我才知道,原来这位低调淡泊,素衣素面有如桃花一般的仙子,却是一位融诗人和作家于一身的大家闺秀。我突然感到我一直以来把她比作桃花仙子却是一种亵渎,这明明是一位雍容华贵的牡丹仙子嘛,尽管只是偶尔露峥嵘,却带给了我无边的风景。而这时的我,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井底之蛙,是多么的可笑与孤陋寡闻。
《听母亲回忆过去》是安子博客的第一首诗作。我当时读了之后是这样回复的:“娴熟从容的诗句,含蓄深刻,无论内在的韵律和外在的节奏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巧妙地将情感,将感悟,将思索融入朴实的诗行里,读后让人回味无穷。”现在想来,此文的妙处又岂止这些,于是开始细嚼慢咽,是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觉精彩。此文的文风亦如作者的为人,清新淡雅,大方得体,不张扬,不夸饰,朴实而又亲切。每一个字都没有特别过人之处,但组合起来却能形成巨大的张力,营造广阔的空间,蕴含丰富的内涵,尽管标题是听母亲回忆过去,里面却包容了整个人生的经历与体验。读这样的诗句,仿佛听到了作者的心音在搏动,听到了作者心灵之泉在汩汩流淌,看似随意的转述,似乎毫不经意,却不着痕迹地站在一个母亲的高度,传达了人生与自然,人生与岁月等等全方位的信息,让人在回味中感慨,在感慨中顿悟。这时,在我的头脑中想到了醍醐灌顶这个词,我想用在这里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太湖的夜色是被窗帘隔开的,而这是一幅怎样的窗帘呢,难道这幅窗帘不正是我们的母亲吗,试问这世上除了母亲还有谁能帮我们把夜色隔开呢,还有谁能够呵护着我们,让我们不受到夜色的伤害呢。尽管这样的夜色只是隐入了远方的道路,仍在人生的路上等待着我们,尽管这样的夜色在这时候被母亲的话轻轻提起,让我们的感觉这样的夜色只是一种深沉的天边颜色,而在我的心里清楚地知道,夜色终归是夜色,这一幅窗帘只能隔得了一时,隔不了一世,尽管母亲的回忆里夜色很淡,让我们增加了前进的信心和勇气,而当母亲消逝在夜色的尽头时,我们终须面对,或者融入,并让自己成为另一幅窗帘,一如我的母亲一样将夜色挡住,挡在儿女的视线之外,或许在跟儿女们提起夜色时,我也会说,那只是天边的一种深沉的颜色。这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代一代的传承中,通过一个一个母亲的讲述,或许到那个时候,这样的夜色或许再也不是什么夜色,真的就只是天边的一种深沉的颜色而已。
在母亲讲述的背景音乐中,似乎隐隐约约传来一声葡萄藤匍匐在地上的叹息,极为轻微,若有似无,你不用全身心的凝神聆听,是不可能听到的,而作者听到了,也捕捉到了,是用一颗感恩的心,也是用一颗善良的诗心听到的,是用一双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也是用一个纯真的胸怀接纳的。这双敏锐的眼睛就是诗人的眼睛,这个坦荡的胸怀就是诗人的胸怀。这声叹息里有日轮的劳顿,还有那铺进夜色里的布谷鸟的啼鸣,而这些,都在改变一个人的黑发,都在淡化一个人的歌声。我们都知道,葡萄藤是匍匐在地上的,即便我们搭好了葡萄架,但她的根却始终扎在地下,坚强地托举着她的儿女,即使压弯了腿,累弯了腰,也仅仅只是发出一场轻微的叹息,还要伴上布谷鸟的合奏,让改变的黑发轻轻飘扬,把淡化的歌声用布谷的麦克传出,让我们得以稍稍的宽慰与心安。而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就是我们的母亲在给我们讲述和回忆一切的过往。
眼窝深陷的人,就是我的母亲,在给我回忆过去的轻声叹息中,也把自己陷入了深陷的眼窝,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而通过这些回忆,我们仅仅只是撩开岁月的窗帘,看到了也仅仅只是天边深沉的颜色,既然这层窗帘一旦撩开,我们就很难放下,那我们又何不将自己融入到这幅窗帘,用自己的身心和全部做成另一幅窗帘,也来为母亲遮遮风,挡挡雨,也把夜色隔离在母亲的视线之外。让那声叹息轻些,再轻些,直到布谷鸟的啼鸣完全将其掩没,让黑发融入夜色,用白发照亮前路,让淡化的歌声在我隔离的音箱里再次嘹亮。的确,撩开岁月的窗帘就很难放下,而岁月的窗帘一经撩开,你就让读者走进了一个阔大的空间,走进了轮回与传承的不归之路,走进了无私与感恩的情感世界,这哪里是在回忆过去,这分明是在感悟人生。
掩卷,思绪却深陷于母亲的眼窝不能自拔,深陷于时光的隧道不能自己,仿佛地上的那声叹息还在耳边回响,绕梁三日,而这时,我的眼前浮现的,全是天边的一种深沉的颜色,魅力四射,摄魂夺魄。这样的诗歌,虽不是让人震撼,却至始至终让人深陷,令人着迷。读完之后,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举重若轻的深厚功力,为之感叹,并为之折服。
当然,我这样的解读仅仅只是触及了诗歌的一点皮毛,或者说只是撩起了这层窗帘小小的一角,并没有触及到作品的精髓和灵魂,尽管如此,也只好怯怯地奉上,希望作者笑纳。
附原作:《听母亲回忆过去》
文/九丘田的安子
太湖的夜色被窗帘隔开,隐进
远方的道路
被她绵长的话语提起
是一种深沉的天边颜色
葡萄藤匍匐在地上的叹息
日轮的劳顿
还有那铺进夜色里的布谷鸟的啼鸣
都在改变一个人的黑发
都在淡化一个人的歌声
眼窝深陷的人
把自己陷入深深的回忆
撩开岁月的窗帘就很难放下
(3050字) 邂逅铃子——高山松解读清荷铃子的近作《乖,慢点开》
认识清荷铃子,应该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是在以前的《网缘天空论坛》,记得那个时候,我还没敢涉足诗歌领域,只是偶尔弄点散文随笔之类的,记录一下心情。因为在几个小论坛做版主,所以感觉如果不写点文字的话,总觉得对不起那个版块,也不便与会员更加和谐的交流。当时来到《网缘天空论坛》是应散文版版主的邀请过去客串发帖的,因为我觉得那个论坛是以诗歌为主的论坛,我不会写诗,便与论坛的气氛不太融洽,于是给自己的定位便是一个过客,而清荷铃子是论坛的站长,如一颗璀璨的明星挂在网缘的天空里熠熠生辉,可以想像当时一位站长与一位过客的邂逅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尽管当时的铃子站长很勤奋,待客也很热情,并时不时的在我的帖子后面回应一下,但我知道那是一位站长礼节性的接待。而相对于我这个过客,我是以仰视的目光来看待这位站长的,每当看到站长的回复,必会诚惶诚恐,欣喜万分,有了这份欣喜,我便日复一日地将过客的身份加以延续,着实呆了较长一段时间,以至于后来都会时不时地过去关注一下论坛的现状,欣赏一下站长的风采。当然,对于这些,作为站长的铃子是不会留意的,因为铁打的论坛流水的会员,这也是人之常情。
来到大别山诗刊论坛,再次邂逅铃子,当时给我的感觉是“这世界并不是很大嘛”,随着交往的逐渐深入,在我的心目中便有了一份网络情缘的萌芽,或许冥冥中自有天意,是老天让我们在此再次相逢。因为有了网缘天空的经历,因此我在这里见到铃子时,依然保持着仰望的姿势,或许仰望的角度小了很多,没有了天上人间的距离,但铃子的才情,铃子的冰雪聪明,以及铃子的善良柔美,所有的这些,都让我敬佩不已。当2007年底我开始涉足长短句之后,我便在各大诗歌论坛看到铃子忙碌的身影,其身份有站长,副站长,管理员,超级版主等等,不一而足。由此可以看出铃子对诗歌事业的执着与奉献精神,这是一颗鲜活透亮的诗心在四处闪烁,即便做不了启明星,就是做一做一个萤火虫也要用自己的激情照亮他人前进的道路。我也是从走进论坛的那天起,就开始做论坛的版主,清楚地知道做为论坛版主的艰辛与苦楚,正因为自己身有感触,所以对铃子的所作所为,不仅深深地理解,更是由衷的佩服。
既然有了大别山论坛这个平台,于是我们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于是便自觉不自觉地悄悄走进了铃子的园地,尽管园地这个概念不是很形象,因为一份敬仰之情,所以不敢唐突地称为闺房,也就那意思吧,大家心知肚明就行。铃子的园地很干净,背景是一片青翠的荷叶上,零星地点缀着几滴晶莹的水珠,是众星捧月的排列,中间最大的一滴自然是皎洁的明月,透明的背景里闪着阳光的光泽,而脉络又是那么清晰,一如铃子清晰的思路和敞亮的情怀,我们不必追寻那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也能明白铃子似水的柔情。左边是铃子的照片,清纯而又大方,闪着青春的光泽,一如那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下我算是明白了,铃子前面为什么独缀清荷二字,其深意便在于此吧。
一路浏览下来,铃子的近作《乖,慢点开》一下就吸住了我的眼球,用颤抖的手指轻轻点开,有如打开一朵含苞欲放的青莲,小心翼翼并诚惶诚恐。这是一首典型的情诗,清新淡雅,干净纯粹,读过之后,仿佛又看到了当年席慕荣的影子,一样的朴实,一样的柔美,一样的缠绵悱恻,一样的动人心魄。相比之下,铃子的诗句里散发出来的那股淡淡的荷香,比席诗更觉真实,更有感触。当诗人们一个一个都走向成熟,走向老练,他们也就走进了用诗歌技巧精心设计的金丝鸟笼,让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些甚至清高如大海中的海市蜃楼,转瞬之间就会烟消云散。而这时,我们在蓦然回首的瞬间,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一朵出水的芙蓉就站在我们面前,还摇着铃铛,那可是花蕊间碰出的心灵之音,迎着风,在浅吟轻唱,传递出来的幽幽暗香,让我们着迷,令我们陶醉。而这时,另一些人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用口水偷换了口语的概念,试图汹涌成大海,做时代的弄潮儿,结果一不小心就会将自己葬身海底。而这时,或许这朵青莲能够将其拯救,因为他有靓丽清纯的迷人光环。或许铃子本人并没有为其救赎的想法,但她的行为和诗歌,他从一颗诗心里散发出来的幽幽的暗香,无是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让我们的心灵深处得到涤荡和澄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铃子的为人是清纯的,散发着人格的幽香,铃子的诗歌是清纯的,飘荡着唯美的气息。
我在他面前一瓣一瓣地开了,头一句就吸引住了读者的眼球,自然而又贴切,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文中的我自然就是荷花,就是那朵青莲,是一瓣一瓣地开的,多么柔美,多么缠绵,又是多么执着,多么义无反顾,而这时,站在她面前的自然是诗神缪斯或者是缪斯歌特斯,除此之外,还有谁能够享受这份荣耀,如我这般的凡夫俗子,岂不是一种亵渎和暴殄天物,那可是连想法都不该有的,产生这样的想法都会遭天雷轰哦。而缪斯歌特斯就是阿波罗的别名,他是缪斯的领袖,自然有一颗宽容仁厚之心,所以他会一边催促,一边说,乖,慢点开。这句话乍看起来有点自相矛盾,而作者却是独具匠心,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个矛盾将自己的心情展露无遗。我们都是文学爱好者,在写作的道路上,谁又不想一蹴而就呢,但道路是崎岖的,荆棘遍布,因此开放的过程也是漫长的,也是寂寞和孤独的。尽管阿波罗时刻用自己的光亮照耀着我,给我温暖,给我安慰,甚至有时候有拔苗助长的冲动,但这些光,这些热源我还得慢慢接受,慢慢转化,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所以我也只好慢慢地开了,而他的一句暖心窝里的安慰,让我更坚定了开放的信心,于是,我在他面前一瓣一瓣地开了。
正因为有缪斯歌特斯细心的呵护与包容,于是我就开在了他的胸口,并开成了最大的一朵,我也不想开得过快,主要是他的能量太大,给予我的光和热太多,在他的面前,我是诚惶诚恐的,对他的给予,唯有虔诚地接受,这时,在我的胸口荡漾的是一股股暖流,涌动的是一波波春潮。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让我怎么不心潮澎湃,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时候,我还能够压抑得住自己吗?尽管如此,我还是有点担心,担心开得过快,香气也会散得过快,到那时,我不仅仅会有人老珠黄的担忧,还会有江郎才尽的恐惧。只有厚积才会薄发,只有细水才能长流。因此,我决定继续含苞,继续积聚能量,然后再慢慢地一瓣一瓣地开放。
但,含苞也是一种煎熬,或许有方外人士会信口说出,寂寞与孤独也是一种享受,这叫站着说话不觉腰疼。这时在他胸口积压的我,正处于孤独寂寞与焦虑不安的我,又哪里会有享受的快感和幸福的体验,现在我所担心的是再不开,我的花期就过了,明日黄花尽管让人感伤,创她是真真切切地开过了,她不在乎天长地久,她是实实在在地曾经拥有过。我也渴望有这种体验,也想与他一起都有这种曾经拥有的感觉。于是我多想让他看到我开放的样子,哪怕昙花一现,我只想听到他对我说一声,乖,你真美。或许他也在时刻渴盼我的开放,让他能够有机会轻轻地附在你的耳边说一声,乖,你真美。这样的赞美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你自己穷一生功力一瓣一瓣开放的结果,为了这句话,即使等上一生一世也会无怨无悔。而这句话,但是对你的付出,对你的执着,对你的坚韧和煎熬的最真实的评语,也是为你全部的创作历程划上的一个完美的句号。到这时,你也可以信口说出,寂寞与孤独也是一种享受,说完之后,你也不会腰疼,你这时的感觉是“痛,并快乐着”的。
或许铃子所要表达的并不是我所理解的这层意思,因为诗歌是个很自我的文本,有时写着写着,初衷也是会改变的,而能够让读者理解出多重意思,不正说明这样的诗歌语言是很有张力的吗,这样不着痕迹地运用象征手法不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吗,或许有些读者会完全理解为一首情诗,那也未尝不可,只是情也有大有小,能够把一种小爱升华为大爱的诗作,难道不能让人击节称快吗。
掩卷,心中一种释然,空灵且自在地等待,等着你一瓣一瓣静静的开放。
附原作:《乖,慢点开》
文/清荷铃子
我在他面前一瓣一瓣地开了
他一边催促着我
一边说:乖,慢点开
我是他胸口最大的那朵
怎么也压抑不住
我也心慌,担心开得太快
还有点怕,怕开过以后
香气四散,他会转身走掉
我还是要开,在他的胸口积压得这么久了
再不开我的花期就过了
多想让他看到我盛开的样子
哪怕只有一小会儿
只要他说一声:乖,你真美
子衣印象——兼读重庆子衣的诗歌《爱情的瓷器》
认识重庆子衣,是在2009年南京啸鼎论坛。记得那时南京啸鼎论坛正举办的第四届啸鼎杯主题诗赛,我因为在第二届“啸鼎杯”主题诗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就加入到啸鼎论坛的管理团队,成为第四届诗赛的主持人。南京啸鼎论坛隶属于南京啸鼎公司,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此举办诗赛活动也是财大气粗,诗赛两月一届,一等奖奖金为1000元,因此吸引了不少高手参与,重庆子衣便是其中之一。而在此之前,我是并不知道子衣这个人的,自我主持诗赛以后,我便到各大论坛广发英雄帖,征集各路高手前来参赛,而每走一个论坛,都能看到子衣的大名,于是,在我的印象中便形成了这么一个印象,在网络中或者在诗坛上有这么一个活跃的会员,她的名字叫重庆子衣。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子衣当时发过参赛帖后,就不见了踪影,而南京啸鼎论坛的诗赛过程是比较复杂的,要求会员互相点评和互相评分,从来没有用过投票的方式决出过名次,因为投票的方式很不科学,许多人投票只是拣熟人的号码完成任务或者随便点几个号交差,很少有人认真读帖的,而互相点评和评分至少可以让会员多读一些帖子,最终评比的结果应该来说会相对公平一些。当第四届诗赛进入到点评阶段时,却始终没有看到子衣进来参与点评,而我在读了子衣的帖后,觉得她写得很不错,应该是有希望获奖的,如果不参与点评和评分的话会被视为自动放弃,那样岂不是太可惜了。于是我以诗赛主持人的身份冒昧闯进了子衣的水岸,这个博客的名称叫收藏阳光。顾名思义,网络便是子衣的大海,博客便是子衣灵魂的栖居地,而博客仍在网络中,于是便称为水岸,而寄居在水岸里的,都是阳光般温馨的诗句,有着阳光的色彩与味道。对于冒昧造访的我,也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
当时因为主持诗赛琐事较多,于是直接直接给她留言让她去参加点评就算完事,根本没有时间来更多地感受和体验这里的阳光,这不能不说是一份遗憾。后来子衣看到信息后,专程到我的博客致谢并顺利完成了点评任务,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在那届诗赛中子衣获得了三等奖,获得奖金400元。之后子衣又参加了啸鼎论坛的第五届诗赛,因为第五届诗赛因为有会员举报参赛者作弊事件并无疾而终,我便很少见到子衣的踪影了。当时我感觉我们的相遇仅仅只是个插曲,这一小朵浪花也会如南京啸鼎论坛的第五届诗赛一样寿终正寝吧。因为子衣没有QQ号,玩的大多是大型的诗歌论坛,而我却很少光顾那些个大论坛,因为我觉得大论坛玩的只是热闹,凑的只是人气,不如小论坛这样有一种家的归宿感。提到QQ号的事,我当时还误会子衣了,我在论坛给子衣发信息表示想加QQ好友后,子衣却说自己没有QQ号,我还真有点不信,因为在我看来,一位奔走于各大论坛且乐此不疲的当红诗人,怎么会没有QQ号呢,是不是不想加我呢,因此还产生了一些奇奇怪怪的念头,虽然只是一闪而过,但总会留下一些阴影。后来弄清楚子衣的确没有QQ号后,我才意识到是我错怪她了。
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当我沿着正东杯诗赛的路径走进大别山诗刊论坛时,第一眼我就看到了重庆子衣,似乎有一些久别重逢的惊喜,还有一种分外亲切的感觉,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点渴盼的念头吧,但这是天机,佛说,不可说。正因如此,当我看到那个版主招聘启示时,我便毫不犹豫地递交了我的申请。没想到这么顺利就获得了批准,我想在这里面子衣应该是功不可没了,因为在这么多论坛管理人员中,只有子衣对我的情况比较熟悉,猜都不用猜我就知道一定是子衣推荐的。当时我就在心里特别感激,所谓士为知已者死,虽然不至于到那个程度,但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不能辜负子衣对我的一片厚望呀。当时的心情除了欣慰就是感恩。果然没过几天子衣就给我发了一个短消息,让我牵头并主持桃花诗会,我心里当然清楚这是子衣给我找的一个展示的机会,而她自己却成了幕后英雄,等到诗赛结束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子衣是把她收集到的阳光全都给了我,让我在桃花丛中有了自由飞翔的空间。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有点不耐烦了,好,子衣印象就先打住,我想我们的交往才刚刚开始,因为网络,因为诗歌,我们的这份网缘定会延续下去。再来谈谈子衣的诗歌《爱情的瓷器》。
看到《爱情的瓷器》这个标题,首先我想到了,瓷器是容易碎的,所以需要细心呵护,然后我又想到,瓷器是越老越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价值连城的极品,因此马上意识到作者用瓷器来盛装爱情和象征爱情,可谓是匠心独运。全诗最大的特点是以情动人,既不是很含蓄,也不故作高深,甚至没有用到在某些人看来很神圣的诗歌技法。我们都知道,子衣的诗歌成就已经非同凡响,在诗歌技巧方面不说炉火纯青,也是达到了相当高的造诣了,她之所以在这首诗中运用得很少,我想她一定知道在这样纯情唯美的诗句中如果运用太多技巧的话,那一定只会破坏真实情感的发挥与表达。如果那样的话,那么这样的瓷器就不正宗了,就成了赝品,而诗歌的技法正如歌唱者发出的假声,有时可以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而有时却让听从觉得是刺耳的噪音。由此可见,作者是深喑其道,不愧为行家里手。因此作者的这个瓷器是干净纯粹的,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用细腻的笔法,缠绵悱恻的语言,装了满满一坛的柔情蜜意,让人沉浸和陶醉。
诗歌开头直奔主题,表明心迹——此生,我只想做一个瓷器。我们来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个瓷器呢,用得着用一生来做吗,原来是用来盛装爱情的,有柔软的胎质才能达到精心呵护的目的,有闪亮的光泽才会日久常新,作者把收集到的阳光全部涂在了瓷器的彩釉里,让爱情的全部内容都是清丽的,都是脱俗的。而这样的爱情,只为你的目光而生,在这里我们可以假想一下,这里的你或许是读者,这样就会让读者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所谓我爱人人,人人爱我,到那个时候,这个世界就充满了爱,也充满了阳光,原来这个瓷器里所装载的不仅仅是爱情,还有阳光的味道。或许这个你是指大自然,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在目前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代,让我们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或许这个你是指自己钟爱的种追求,比如写作,比如诗歌,那么她就是缪斯女神,这样又体现了一份执着与坚忍不拔的毅力。当然还会有很多,我就不一一而述了,正因为这个你的不确定性,让诗歌语言充满了张力,无限地拓展了诗意的空间。
既然空间拓展了,那么这个瓷器的容量也就扩大了,因此作者要用她来装载诺言,装载甜言甚至谎言和戗言,所谓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物,我不是弥勒,也要把时间赐予我的所有全部盛装。这里从表达的语气来看,作者不是指被动地承受,而是欣然地接受,这也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人生的长河中,有清澈的小溪,也有沉渣腐木,有了这种积极的态度加上爱情的瓷器,相信定会化腐朽为神奇,让生活的小舟无论处于峰顶或者谷底都会穿梭自如,游刃有余。
既然如此,我相信你定会如期而至,这里的你在第一节已经作了详细的注解,这里就不赘述了,而你的到来定会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也定会欣喜若狂,这时,我生命的河流定会涌起浪花朵朵,我情感的海潮定会涌上堤岸,甚至决堤而出。决堤,只为迎接你的到来,只想投入到你的怀抱,只想与你相拥,把我们的世界无限地铺展,铺展到天涯,到海角,到地平线的尽头。这样的语言,不是山盟也是海誓,怎不叫人为之心驰神往,这样的语言不腻也甜,怎不让人心猿意马。
读到这样的语言,我就姑且把你诗句中的你看作是我了,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你的诗歌太煸性了,是你的感情太丰富了,是你的语言太有感染力了,让我自觉不自觉地走进了你的诗歌,陷入了你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早就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了,你说我猥琐也好,你说我恶心也罢,反正这癞蛤蟆我是当定了。而这时,我仿佛看到你吐气如兰,附在我的耳边轻声叮咛:“一定要含住我的水声呵”,尽管这声音轻若蚊蚁,我也听得真真切切并且一字不拉,无论潮湿,无论干烈,无论风情万千,我都会让其渗进我的骨血,成为我骨血里生死缠绵的另一半。到此为止,这个瓷器就完美了,也圆满了,这哪里是爱情的瓷器,分明就是爱情的宣言嘛。这瓷器怎么可能是用土做的哦,分明是用似水的柔情,用坚韧的毅力,用执着的丝线一层一层缠绕出来的嘛,不说打不烂摔不破,我想就是太上老君的三昧真火也无奈其何哦,试问天下间,还有什么能堪比这人间的大爱,用飞船运上月球,嫦娥也会黯然失色。
随想随写,不成章法,还望子衣不弃,权当癞蛤蟆的内心独白吧:)
附原作:《爱情的瓷器》
文/重庆子衣
此生,我只想做一个瓷器
一个盛装爱情的瓷器
柔软的胎质,闪亮的光泽
一切清丽,只为你的目光而生
诺言,甜言,谎言,戗言
时间赐予我的所有
我都以爱情的腹地
全部盛装——
你来。我的河流就会涌现
你来。我的海洋就会涌上陆地
我们的世界
便从相拥的悲欢里铺展
一定要含住我的水声呵
它时而潮湿,时而干烈
它风情万千的音波
只为渗进你的灵魂
成为你骨血里
生死缠绵的,另一半。 灵芝仙草,兼读海灵草的诗歌《我要用春天来喂养你》
在我的印象中,海灵草就是一株灵芝仙草。骨子里散发出一种与生俱来的仙气,有金陵十二钗中宝黛之才,她在很多论坛做版主,回复总是很简捷,却能一言中的,除了她非常欣赏需要推荐的诗歌外,她大部分都是直接指出其作品的不足,而这些回复并不会让作者反感,因为她锐利的眼光一下就点中了作品的软肋,让作者不服都不行。有人说,从一个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我想,从一个人的回帖中不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为人吗。正因为此,海灵草给我的初步印象便是直率,坦诚,光芒四射,令人敬仰并肃然起敬。这既有文字的灵气,也有人格的魅力,因此无论走到哪里,这株灵芝仙草都会把她的仙气传播开来,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位读者。
记得来到大别山论坛之后,我曾经对海灵草的这种回帖方式提出过疑问,而这种疑问是从论坛管理角度提出的,作为一个论坛,我们不仅需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诗作,我们也需要有足够的人气,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的花园,营造一种和谐繁荣的胜景,因此,我担心海超斑的这种回帖方式会挫伤一些初学者的积极性,影响论坛交流的气氛。而后来的实践证明,我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很多会员都被她的坦诚和直率所打动,都在他一言中的的点评中受益并有所提高,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如果说我的作品稍稍有点提高的话,我最想感谢的就是如海灵草这样敢于直接指出作品不足的人,这才是我的良师,更是我的益友。至此,我才更加深入地领会了海灵草在个人签名中写的这么一句话:提意见,是另一种尊重。这样看似简单和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说得很有诗意,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境界,试想一下,要想提出一个作品的不足,必先认真读帖,只有认真读帖后方能提出意见,这是第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便是只有对作者比较关注或者比较尊重才会给作者提出意见,否则就会有所顾忌,有时甚至考虑到不好措辞而放弃提出意见,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而这样却恰恰是对作者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如果说诗歌领域是一个江湖的话,那么海灵草无疑是这个江湖中的大侠,所谓侠之大者,自有其大侠的风范。海灵草不仅诗歌写得好,诗歌评论也写得相当到位,论坛的管理水平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我们与其说这是网络造就的大侠,不如说是这些大侠促进了网络论坛的快速发展,让诗歌领域达到了一种空前繁荣的盛况。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样一个阅读习惯,我现在读诗基本上都是在论坛上读的,家里的书刊和杂志虽说不少,但根本没有时间来读,或者已经不习惯那种阅读方式了。尽管现在各级文联还是以纸刊发表量来衡量一位诗歌写作者,尽管目前大多数写作者仍以在纸刊发表为荣,并以此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但我以为,这种景象是不会太长的,相信不久的将来,网络将与纸刊齐头并进甚至大有超越之势。到那时,人们将不会忘记这些网络中的行者,这些江湖中的大侠,并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海灵草的这首《我要用春天来喂养你》是我随便在论坛找的一首作品,因为在我看来,她的每一首作品都是那么严谨,都是那么精致,质地都是那么纯正,在如她这样成熟的诗人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赝品的,因此可以放心大胆地随手拈来,然后认真学习品读。《我要用春天来喂养你》首先这个标题就很有诗意,一下就吸引住了我的眼球,让我产生了一种阅读的欲望,有人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相对于诗歌来说,好的标题不也是成功的一半吗,特别是在目前这种百花齐放与虚假的繁荣并存的年月里,一个好的标题就显得犹为重要了。然后纵观全诗,作者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具像,沉稳从容的叙述,把我们置身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让我们在明晰的画面里感受时光的流逝,自然的更替,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及成长的喜怒哀乐。这首诗乍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既没有澎湃的激情,也没有让人眼睛一亮的句子,更没有装腔作势的抒情,只不过是作者随意地摘取了生活中的几个片断,就象摘取几朵春天的花朵或者秋天的树叶一样,然后用思绪巧妙地编织了一个春天的花蓝或者秋天的草帽一样,一切都是那样自然,那样贴切,那样不着痕迹,而这样的花环里就自然而然地弥漫出了整个春天的气息,清新而又活泼,而这秋天的草帽里,就盛满了整个秋天的韵味,有喜庆,有希望,还有淡淡的忧伤和宁静的寂寞。正因为作者是自然而然不着痕迹地把我们领进她诗歌的意境的,所以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沉浸和融入,随着诗句中的情感的起伏而起伏,最后在回味中体会自己的生活状态,感慨自己的人生处境,到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这不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吗。
诗句开头一句,作者站在一个母亲的高度来叙述春天,引导春天的那些事物纷至沓来,这样的视角是独特的,这样的切入方式是自然而亲切的,这里有春天的童话,也是童话般的春天。接下来,作者用鲜活而生动的意象,让我们童年的记忆如春天的花朵一样绽放,读到小萝卜有着星星的晶莹,我们就会想到小白兔,想到小时候在妈妈的怀里看星星的情形,想到妈妈讲述的童话故事,甚至想到小时候看过的小人书,这一切都是那么清纯,有如泉水一样清澈。在这样童话般的春天里,无论做什么都是适宜的,无论吃什么,都会品尝出春天的味道,而菠菜的叶绿素里,有着松涛的轰鸣/和冬天的回声。这一句却是在平缓的江流中涌现的惊涛,在明媚的春光下听到的春雷,在人生的路上饱经的沧桑,是山的绵延起伏,也有人生路上的坎坷和挫折,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说的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情形吧,看来作者是深得其精髓了,而在平缓中得到的自然提升,就更好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度。
阳台上种着忘忧果,院子里开着小桃花。忘忧果和小桃花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物,妙就妙在作者让忘忧果种在阳台上,让小桃花开在院子里,从这些有着丰富象征童话的具像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一种淡定的情怀,把忘忧果种在阳台上,自然是对快乐的一种追求,让小桃花开在院子里,自然是想远离繁华与喧嚣,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那就是忘忧是一种境界,自然会高高在上,而桃园是精神的归宿,宁静才会致远,沉下来才能抵达。而这两都都必须面对现实,超脱不等于超越,因此,我们还要爱着春分,爱着油菜花里的黄金屋,毕竟我们不是神仙,我们还得食五谷杂粮,还要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春分能把季节分开,能把心情分开,却不能把我们一半分到阳台,一半分到桃园。
正因为此,所以在春天,我们就可以素面朝天。因为装扮春天的事物太多了,我们没有必要去凑那个热闹,我们只管坦然地接受春天的赐予,静静地享受这一份温暖和一份宁静,只要我们不回味忧伤,不作杞人忧天,我们了就不用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其实春天对我们人人都是平等的,从不厚此薄彼,春天的营养也是非常丰富的,在春天的喂养下,我们定会长得白白胖胖,为未来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积聚足够的能量。春天只是起点,不是归宿,春天的童话再美再纯,都会如春光一样逝去,如春花一样凋谢,如春风一样消逝得无影无踪,因此,让我们尽情地享受吧,根本就没有时间来回味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忧伤。
当然上面只是个人的一点肤浅的理解,因为诗歌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很自我的文本,而诗歌的阅读和理解也是读者很自我的一种心得,或许与作者的初衷相隔很远,甚至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也很正常,如此想来也就释然了许多,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读之,只当游戏罢了。
附原作:《我要用春天来喂养你》
文/海灵草
我要用春天来喂养你,儿子
在春天,小萝卜有着星星的晶莹
和山泉的叮咚
在春天,适宜喝豆浆。挖荠菜
菠菜的叶绿素里,有着松涛的轰鸣
和冬天的回声
阳台上种着忘忧果。院子里开着
小桃花。它们爱着春分
我们爱着油菜花里的黄金屋
在春天,我们素面朝天
摆弄这些玉色的盘子。以及
胡萝卜橙色的温暖和宁静
在春天我们不奢侈。也不回味忧伤 夜里游动的鱼,兼读夜鱼的诗《关于桃花的几个章辞》
按照初步设想,这期应该轮到若荷•影子了,或许是因为影子传说的构思还不太成熟,暂时还没有捕捉到一个完整的影子,因此无法下笔,或许是因为夜鱼是我刚结识的一位老乡,或许是因为夜鱼被评为大别山诗刊的四月之星,或许是因为在汉诗国风论坛看到了一个月星专访,而专访的月星便是夜鱼,或许是这些或许是总和,或许已没有了或许。就是这些或许,让我不经意地走进了夜鱼的博客,这里是一个诗歌的海洋,那条在夜里游动的鱼早已潜入了海底,只留下一串串的鱼泡,和一些闪光的水母。如果说每一个鱼泡泡都是一种思索与探讨的话,那么每一个水母在游动的过程中,都闪现着思想的光泽和智性的张力,在从容舒展的一张一合间,生活的精华就成了营养,被吸入体内,然后吐出来的就是生活的积累和沉淀,让大海更加蔚蓝,让生活更加充满诗意。让每一位徜徉其中的过客都有一种神清气爽,美仑美奂的感觉。
我原来是写散文的,对诗歌涉足较少或者说是不敢涉足,自从2007年底认识了几位写诗的朋友后,在他们的鼓励下才开始怯怯地踏上了这块圣地,因此还不知水深水浅,对这位声名远播的老乡竟然是来到大别山论坛后才得相识,这当然只能怪我的孤陋寡闻,为此我也感到特别荣幸,荣幸之余,于是写下了上面和下面的这些文字,并以此来表达一种老乡见老乡的欣喜之情。
夜鱼的诗《关于桃花的几个章辞》,在大别山诗刊的桃花诗会获得优秀奖,尽管我为作者感觉有些委曲,但我想夜鱼也不会太在意,尽管这些桃花万紫千红,也不过是鱼在夜里游动时吐出的一个小泡泡,按照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夜里吐出的泡泡,边吐边消失。的确,泡泡终究是会消失的,但这些泡泡在消失的过程中,终会浮出水面,并在接近水面的一刹那爆裂开来,爆裂成一朵朵姹紫嫣红的桃花,照亮读者的眼球,让读者的心花也跟着怒放。而这个过程或许就是传说中凤凰涅槃的过程吧,在作者的桃花与读者的心花交相辉映的过程中,彼此的心灵都得到了一次洗礼,彼此的境界也得到了一次升华。而此时,鱼非鱼,泡也非泡,唯见海天一色,澄明静寂,有高山流水在耳,望桃源胜景在前,乐乎哉,不亦乐乎。
这组诗读过第一遍,给人的感觉是干净纯粹,凝炼从容,朴实柔美,自然生动。看得出来,作者的功力非凡,思维的跳跃性很大,巧妙地将情感融入那一朵桃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和谐与美妙。
再读第二遍,又读出了鲜活的意象,饱满的情感,丰厚的意蕴,还有一种归隐桃花源的出世境界,虽然只是灵光一现,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者说击中了读者的软肋,让读者的情绪也被你的意念所控制,自然而然地走进你所营造的意境中,形成一种共鸣与互动。
这样的诗句是百读不厌的,于是又读了第三遍,读过三遍之后,我才知道,我今生是注定逃不脱一场桃花劫了,尽管错过了桃花,但我分明真切地听到了桃花落地的声音,弦断了,意未尽,那杯桃花酒分明是用桃花落地的雨水浸泡出来的,那一场夜雨不正是女巫下的蛊吗,我并没有明知山有虎的豪气,却会在恍惚中不经意的就走进了一场桃花劫。
你就是那个下蛊的女巫,你是从灰尘中醒来的,尖声细喘,念大悲咒。试问有哪一位男子能躲过你的尖声细喘,能逃过你的大悲咒,这些咒语引起的恍惚,你让我又怎样来妥善安置呢?难道真的没有女子葬花吗,打死我也不信,难道在我到来之前,她真的没有开过吗,这显然只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千错万错,只怪我错过了桃花,千不该万不该,真不该错过桃花,错过了桃花,我就错过了你。这又能怪谁呢,空留遗憾悔断肠,那就让我姑且相信这个善意的谎言吧。
听着山歌,喝着桃花酒,不知不觉就醉了,醉得人事不醒。仿佛桃花湾里湾外的美人,一瓣叠着一瓣都在向我招摇,红艳艳的,明晃晃的,我不是柳下惠,即使有地方可躲,我又怎么忍心躲开呢,春风能抖得掉吗,沿着山路,何处是归程。或许这一切的一切,都缘于一场宿命,既然是一场桃花劫,我也只好欣然认命,因为我清楚地知道,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不如归去,田园将芜胡不归!
归隐田园的我,无时无刻不在侧耳倾听,当一场夜雨与我骤然相逢,我是真真切切地听见了桃花落地的声音,一瓣两瓣三四瓣,五瓣六瓣七八瓣,九瓣十瓣十一瓣,瓣瓣击在我心坎。温酒,已没有了心情,泡茶,也没有了兴趣,那泛滥的春潮,早已将我的防线摧毁,我躲在桃园辛辛苦苦修炼出来的平静的心湖,早已泛滥成灾,弦断了,情未了,今夜怎生得过!逃也逃不掉,躲也躲不过,只好深陷在这组桃花诗中,化作一段枯木,把你静静地守望。
读到这样美妙的诗句,颇有感触,于是拿出我的那根断弦试着合奏,尽管奏不出高山流水,也要用断弦之音将我忏悔的心情表达,能否渡过桃花劫好像已经与我无关,这不是麻木,这是超脱,我不是佛教徒,也要学着用涅槃的方式纵身跳进用桃花堆积出的火海。
一不留神,将点评写成了解读。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读之,佛曰:不可说,一说就错。
附:夜鱼的《关于桃花的几个章辞》
●错过了桃花,你就错过了我
灰尘中醒来
女子的裙裾从流水边闪过
花瓣淋漓,桃花尖声细喘
你念大悲咒
这样的情绪并不适合
远处许多树,根系抓牢的
土地被掘开,一栋旧厦倾覆
更多华屋矗立起来
所以,请妥善安置好你的恍惚
并没有女子葬花,她也不曾
在你到来之前开过
●躲过桃花劫
“嗨,桃花江有个桃花湾
桃花湾里美人多......”
这民歌不在青山绿水间
却在酒桌上腻着
桃花湾外的美人,一瓣叠着一瓣
明镜台春色绯红,下蛊的巫
端坐菩提树
无处可躲吗?先把春风抖掉
然后再沿着山路
●与一场夜雨骤然相逢
一弯瘦水,汨汨地疼
因为静,脉管跳动得分外清晰
还是盼着,盼着那个能听见
桃花落地之声的人
温酒还是泡茶?一场大雨
千树万树芬芳裹挟泥沙
春夜泛滥
此后,断弦被拨过几遍 圣洁梅雪,兼读梅雪的获奖作品《粽子》
与梅雪相识于江湖,不敢相忘,也不能相忘。因为我这里所指的江湖便是网络,便是论坛,有人说,这网络很大,相识是一场缘份,也有人说这网络很小,小到随处都可以遇见。我和梅雪都是网络里的行者,都是论坛里比较活跃的分子,在我最近走过的诗歌论坛里,基本上都能碰到梅雪的身影。梅雪兼职“新作家文丛”的主编,还兼几家文学期刊的主编和编辑工作,因为这些书籍和刊物都是出版社集资出版的,要求作者认购样书,这就给编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量和难度,于是梅雪便每天都到各大论坛去宣传其所编辑的书籍和刊物,还要与大量的投稿者进行交流。另外,梅雪还在很多论坛做版主,还要经常到论坛读帖回帖,可想而知,梅雪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这上面,这一份执着由此可见一斑。
我已不记得我是从什么时间与梅雪认识的,也不记得什么时间加了QQ好友,说实在的,开始认识梅雪时,我并没有特别的关注,在我的印象中,梅雪的诗歌属于那种女性特有的情感类文字,在我的潜意识里总认为这些文字虽说比较优美,但总体感觉比较空灵,只是个人情感的一种抒发。当然并不是这样的文字不好,因为诗歌本就是很自我的一种文本,情诗也是诗歌的主流之一,只是我的欣赏习惯是比较有意蕴,比较有回味空间和比较有灵气的诗歌,这也是我个人的爱好。后来随着梅雪这个名字出现频率的增加,我便自然而然地多留了一份心,我对她的关注是因为她对诗歌事业的一份执着和追求,一份认真与付出,这些都让我感动,而在感动之余,我便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她的博客,走进了她的诗歌。尽管这时,我对她的了解也只是凤毛麟角,写出来的圣洁梅雪也只有梅的外形,雪的洁白,但我相信管窥可见一斑,全豹亦不远矣。
在最近一次与梅雪的聊天中得知,她做兼职主编之类的工作也如做版主一样,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这样的工作是吃力不讨好,只是为她人做嫁衣而已。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赠人玫瑰不是能够手留余香吗,而梅花是春天的使者,赠人以梅花,不正是在营造一座春天的花园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梅雪正在进行的正是一个春天的工程,让雪溶化为水,滋润所有诗歌爱好者的心灵,难道这样的工程不是圣洁的吗。因此,我在标题上用圣洁梅雪,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笔名,还表达了她有一个圣洁的心灵,让我佩服并心生敬意。尽管我的原则是从不出钱发稿,但这并不影响我对梅雪所做的工作和所付出的心血的关注与敬仰,感激与祝福,祝福梅雪的工作做得更好,祝福通过梅雪等一大批志愿者的辛勤劳动,能够让诗歌事业更加繁荣昌盛,这样,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应该就在前方不远了。
梅雪的这首《粽子》在诗选刊杂志论坛和大别山诗刊论坛联合举办的《端午诗会》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和优秀奖,因为本届诗赛是两个论坛联合举办的,两个论坛都是主场,所以获奖作品是两个论坛分别投票产生的,从而在两个论坛中同时获奖的作品并不多,而梅雪的作品便是其中之一,说明梅雪的作品是得到大家的认可的,是真有其过人之处。综观全诗,写得细腻丰满,独特而深情,大凡写粽子的诗歌必会提到屈原,必会提到楚国,必会提到汨罗江,必会提到那个投江的故事,而梅雪的这首粽子却没有提到这些,梅雪的这首粽子的诗里,主角只有一个,那就是母亲,情感也只有一种,那就是牵挂,那就是母女深情,因此说这首诗的视角很独特,打破了常规的定式思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流畅的叙述,明晰的画面,生动的意象,勾勒出了一幅幅精致的场景,让读者有一种在场的感觉,达到了情景交融的目的。这幅画卷是一幅组图,从母亲包粽子开始,到作者收到粽子,打开粽子,吃到粽子,以及一种幸福的感觉在心里溢满的情形,无不细致入微,深入到作者的心里,让作者的眼前也溢满了幸福。这样的诗句不晦涩,也没有运用太多的诗歌写作技巧,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原生态的美,因为真实,所以感人,这话一点都不错的。而诗歌写作并无定式,也没有很严格的评判标准可言,只要达到感人的效果,让读者读后能够与作者共鸣,我想这样的诗歌,一定就是好诗歌,梅雪的这首诗歌做到了,所以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公认,我想其原因正因为此吧。
本诗用的是倒叙的手法,第一节从收到粽子写起,虽只寥寥几笔,却把收到母亲寄来的粽子时的心情展露无遗。母亲寄来的何止是粽子呢,这分明是母亲一颗颗风尘仆仆的心嘛,难怪作者提起来显得这么沉甸甸的了,这粽叶里面包裹的是一份博大的慈母情怀,或许附带还稍有一缕乡愁,一份牵挂,以及一声问候和家乡人的祝福。过端午的时候,粽子随处都可以买到,但街上买到的粽子是绝对没有这些内容的,所以作者收到这份最平常的礼物时,她的脸上,早已荡漾着幸福的春光。从这里开始,一种幸福的感觉也就萦绕在了读者的眼前,让读者也为作者的幸福而幸福着。俗话说得好,一份痛苦两个人分担,每个人就只有一半的痛苦了,而一份幸福两个人分享,这份幸福就变成了两份幸福甚至更多,因为幸福也是可以传染的,分享的人越多,幸福的感觉也会越浓越厚。由此可见,作者可是深喑此道的哦。
接下来第二节,作者追根溯源,明着是写粽子的来源,其实是在写幸福的来源。用一组排比的句子,让诗句的节奏更加明快,让画面更加明晰,作者的心思细致到母亲的手,细致到一张张又宽又绿的苇叶,细致到一颗颗心挑选的蜜枣,仿佛我们也加入到了这包裹粽子的行列中来了,仿佛坐在月光下包粽子的就是我们的母亲,我们一边和母亲拉着家常,一边把母亲的爱和微笑精心包裹起来,隐藏起来,隐藏到每一颗蜜枣的最深处。
母亲是在月光下包裹的粽子,“所以,我要在同样的月光下/轻轻打开”,这样的句子,看似随手拈来,我们一读也就过了,但细细的想来,能够写出这样句子的女子,需要怎样细密的心思才能办到,这月光下的场景既与前面一节遥相呼应,又能让我们的视角在场景的转换中,让一种气氛和效果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同时也为后面的叙写作了铺垫。于是作者“带着十二分的虔诚和崇拜/我让月亮和星星屏住呼吸/也不许夜风发出声响”,等等这种气氛的营造,也就顺理成章了,我们也就不会认为作者是故弄玄虚或者刻意而为了。静,是这一节的核心,在这份安静里,我们感觉到的是一份虔诚,是一份崇敬,是一份感恩,是一份反哺和跪乳的情结,这是发自人的天性,也是人间的一种真情和大爱。
思念的红线必须小心地拉开,通过上面的铺垫,这样的叙写也就水到渠成了,也形成了一种自然的承接。小心里拉开后,作者看到的是层层叠叠的苇叶,层层叠叠的希望,当然还有层层叠叠的牵挂和层层叠叠的祝福,这些都被作者省略了,但这并不是作者的粗心和大意,因为在这时,“我看到了一个白亮亮的自己/胖胖地躺在绿色的包裹里”,给人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让读者眼前顿时一亮,让人顿时有一回味的空间和情感的寄托,让看似平淡,波澜不惊的柔美情感里,顿时有了一种茫茫白雪中发现一点红的舒畅与惬意,而这雪,这梅,不正是作者圣洁的情感升华到一定高度的真实写照吗,由此可见作者的匠心独运,令人感叹并肃然起敬。
接下来的两节是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深化,看似可有可无,却能让这份真挚的情感进一步延伸,让一种幸福的感觉显得更为真实,让作品显得更为丰满,更加有血有肉。在这里,作者吃到的是母亲的体温,让幸福之花开在甜蜜的梦里,在此时,母亲一定也披着同样的月光,静静地倾听我咀嚼的声响,“她的脸上,定会漾满/比粽子更加甜蜜的幸福和浓香”,这两节分别写了两个场景,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一种真挚的情感联系到了一起,清晰地映射到屏幕上,让我们触手可得,同时也让我们在这样的场景中沉浸和感怀,直至稀嘘和感叹,感叹人世间所有的情感加在一起,也不过如此耳。
读完全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母亲包粽子的手,母亲牵挂的目光,母亲的唠叨与祝福就一股脑涌上了心头,让我洋溢在母亲带给我们幸福的同时,由然而生出一种崇敬和感恩,由此产生了一种投入到母亲怀抱的冲动与震撼,而这些,都是诗歌的力量,看似柔情似水的诗句,却有着巨大的冲击力,这是一咱以柔克刚的功夫,不露一点痕迹就让读者完全融入和感怀,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高明了。
以上只是从个人的角度理解,不妥之处还请作者见谅,尽管只是论坛互评的一个任务,但我却并不是当成任务来完成的,希望作者能够笑纳。
附原作:粽子
作者:梅雪
母亲从故乡寄来粽子
寄来一颗风尘仆仆的心
提着这沉甸甸的粽子
我的脸上
早已荡漾着幸福的春光
粽子的旅程是从母亲的手开始
从一张张又宽又绿的苇叶
和一颗颗精心挑选的蜜枣开始
从月光下母亲细心地包裹开始
从母亲的爱和微笑开始
所以,我要在同样的月光下
轻轻打开
带着十二分的虔诚和崇拜
我让月亮和星星屏住呼吸
也不许夜风发出声响
我小心地拉开那根思念的红线
层层叠叠的苇叶
层层叠叠的希望
我看到了一个白亮亮的自己
胖胖地躺在绿色的包裹里
每一个棱角都经过母亲温润的抚摸
每一颗蜜枣都是母亲一份美好的愿望
我微笑着
吃下母亲的体温
幸福的花,开在甜蜜的梦里
此时,母亲一定披着同样的月光
倚在院中那棵老槐树下
踮起脚尖,屏住呼吸
静静地倾听我咀嚼的声响
她的脸上,定会漾满
比粽子更加甜蜜的幸福和浓香
梅雪的个人资料:
梅雪,祖籍天津,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草原》、《岁月》、《诗朝》、《秦岭文学》、《江门文艺》、《通肯河》、《中华文学》、《天津日报》等报刊杂志及一些诗歌年选,并多次获奖。现为《中国当代诗人》主编,睿致传媒主编,《晶品文丛》、《雪莲花文丛》主编,《蓝.书坊文丛》执行主编,《九色花》、《蓝色心曲》、《情感咖啡屋》、《人间四月天》诗文合集主编,著有诗集《飘雨的梦》,《静夜花开》。
通联:300450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民和里15号塘沽第十一中学 李秀娟
影子传说,兼读若荷•影子的获奖诗作《赴一场庸俗的约会(组诗)》
这几天一直在寻找影子,捕捉大别山诗刊论坛上的那个若荷•影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大别山诗刊论坛的置顶帖子《若荷•影子向大别山诗刊捐赠个人诗集《姑苏诗影》50本》的帖子里找到了影子的蛛丝马迹,随后我便顺着这些蛛丝马迹走进了姑苏,走进了影子的世界。
在影子的世界里,中间一朵荷花,左边是影子诗集《姑苏诗影》的题字,右边是姑苏的园林,有亭台楼阁,有鱼戏浅底,而荷花的下面就是影子的头像与诸多来访者并排,共同组成了一个影子的乐园。姑苏即苏州,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姑苏诗影》的封面上那个打着油纸伞,走在江南雨巷里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应该就是一个真实的影子吧。她不仅有着丁香的淡雅,还有着莲花的高洁,如果说若荷是你前世的追求,影子是你来世的向往,那么中间的一点,就是你今生今世的真实写照,她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你的前世和来生,延续着你的梦幻和理想。或许这一点便是缪斯点上去的,这一点便是你全部诗情的浓缩,为了把这一点点得更加饱满,你不惜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一点便是一个真实的你,用全部的诗思留在世间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标点,从这个标点上,我们一眼就认识了一个清晰的若荷,一个缪斯的影子。
《赴一场庸俗的约会》是影子参加《七夕诗会》的两组之一,一共八首,每一首都写得缠绵悱恻,每一首都写得温馨可人,恰似那多情的织女在七夕的夜晚站在鹊桥之上在与牛郎窃窃私语。组诗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朴实,那么细腻,从容不迫如涓涓溪流,淙淙流淌在读者的心坎,婉约如黄莺出谷,清丽如白云出岫。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娴熟,自然,纯净,和谐,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完全是感情的自然生发,全诗的内容都紧紧围绕主线,不产生分支,意象展开紧紧围绕主题,没有其他乱象和多余的词语产生。在叙述的过程中用词的力度、情绪把握适度,舒张适宜,有一定呼吸感。没有用力不足或过猛的表现,词与意贴合,达到诗意饱满,让人读来既不感到缺氧,也不会觉得岔气。组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形象生动,无论是拟人的手法还是形容某一事物,都显得很贴切,足见作者在意象运用上的功底相当深厚。组诗的第三个特点是很好地注意了虚实结合,这便让情感有了寄托,让人读起来感觉情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大凡写情诗的帖子很多都流于一种唯美空灵的境地,表面上很华丽,其实都是一些空话,让人不着边际,会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而影子的这组诗却正好相反,因为发自内心,所以更加感人。虚实结合几个字说起来容易,其实是很难做到的,写得过虚会显得言之无物,写得过实会显得太过直白,没有诗意,要把握好这个度,没有相当的功力是很难达到这个境界的。组诗的第四个特点就是造境造得很好,达到了诗歌整体的美感,全诗并没有太多让人眼目一亮的句子,也没有刻意来提升主题,但全诗却能达到一种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的效果。正如有人在判断高手与新秀时常常用到的一句话一样,高手宁可有篇无句,新秀常常有句无篇。或者说:高手往往篇比句好。由此可见,影子自然是达到高手的行列了。
组诗中的第一首的标题便是组诗的标题,这里所说的庸俗的生活其实就是平常的生活,这样的日子尽管平淡无奇,但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的日子神仙也会向往。作者的诗句也是一样,没有波浪起伏,没有激情奔涌,看似拉家常一样的自言自语,却在不经意间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这样不露痕迹的叙述,娓娓道来,自然天成:“说庸俗的话,过庸俗的日子”,这样的日子,作者也经不住诱惑,最终也“陷进诱人的胸膛”。同时,这一首诗也为七夕的传说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暗中隐含了七仙女下凡的缘由。
组诗中的第二首《前世》,用小提琴这个鲜活的意象,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因缘自有天定,一切事物有因才有果,因果自会在轮回中得以升华和实现的道理,故事情节凄美感人,结局却相当圆满,以此来表达一份爱的执着与坚定,尽管没有海枯石烂的誓言,却能够渗透到读者的内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组诗中第三首《至爱的人》,从一个虚构的故事切入,逐步引申到一份真情,一份让人刻骨铭心的真爱。这里有辩证的思考,有洞若观火的哲思,有打动人心的真实体验,那个七夕的传说如同我们现在的互联网,网络是虚报的,而网络后面却跳动着一颗颗真真切切的火热的心,传说是虚构的,而演驿这个传说的人却是真实的,尽管演驿的版本各不相同,但只要付出了真情,都会成为传说中的一份子,哪怕只是一只喜鹊,同样也会在这场虚构的爱情中体会到人间真情。作者这里说的是不敢深入,不敢碰触,只是因为真爱都容易受伤,真情都如此凄美。
组诗中的第四首《爱情蜂蜜》,就是沉入真爱的一种最真切的感受,一只蚂蚁对蜂蜜的贪恋,是何等的痴迷,是何等的刻骨铭心,以此来形容人世间的真爱,又是何等的唯妙唯肖。“直到死亡/都含着幸福的笑”,所谓幸福,不在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看来此话一点也不假啊。
组诗中的第五首《爱的气味》中,“就象我们的爱情/只需要省略号的余味/散发的气味”写得最为传神,似乎什么都没说,却把什么都说了出来,而“闻到我身体内部/早已褪去的花香”又让这种感觉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样的句子是有灵性的,这样的语言张力十足,营造出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让人沉浸和感怀。
组诗的第六首《暖秋袭人》,以初秋的景象作为背景,用夏日的骄阳作为爱情的象征,用秋风的柔情加以渲染,一句“耳膜里萌动爱情的牙/紧紧咬住我的耳根/嘘寒问暖”就让读者情不自禁。无论是人生之秋,还是爱情之秋,都只是一种必然的宿命,都是必经的一个过程,秋天是萧杀肃穆的,秋天也是欣欣向荣的,只要有真爱存在,这个秋天一定会是一个暖秋,一定会有“嘘寒问暖”袭人,让人感动。
组诗的第七首《爱得分明》用非常简捷的语言,近乎直白的表达,把前面用饱满的情感铺垫出来的意境更加明朗化了,爱得分明,也爱得简单,简单便是一种幸福,简单的爱也才是真实的爱。“亮出你赤热的火/把我点燃”,点燃的是爱情,也点燃了读者的情绪,让读者也幸福着你的幸福。
组诗第八首《别,鹊桥》与第一首遥相呼应,把第一首中设下的伏笔更加明朗化了,让七夕这个传说也在鹊桥的别离中慢慢拉下了帷幕。在这样的宿命面前,作者没有更多的奢求,“让我们静静地等/一切来得慢一些”,人生本就是如此的短暂,只要一切来得更慢一些,我们就可以从容地牵手走完,就可以手牵着手从鹊桥上从容转身,慢慢变老。
综观全诗,作者一气呵成,用婉约的诗句演驿了一个凄美的传说,缠绵悱恻,情真意切,完全牵住了读者的思绪,随着你的情感一同起伏,无论是节奏和情感都把握得恰到好处,全诗气韵贯通,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因为是诗赛的互评,所以只好勉强为之,作者细如发丝的情感,作为一名男子是很难理解其中之万一的,如有不妥,还请作者见谅。
附原作:《赴一场庸俗的约会(组诗)》
文/若荷•影子
一、《赴一场庸俗的约会》
树和树,草和草,花和花
放弃修道而来的仙气
座落人间相爱,生儿育女
说庸俗的话,过庸俗的日子
我路过他们
窃听他们蜜语
偷看他们接吻
脸,胀得通红
庸俗得象初春时节
红艳艳的花蕾
搭乘一叶诗的小舟
去赴一场约会
在微波荡漾的河面上
我和水质的情话
撞了个满怀
陷进诱人的胸膛
二、《前世》
秋夜,你始终流浪
孤独得象一只苍鹰
游荡野林,追寻老窝的支撑点
漂浮腾空的姿势终究无法落地
那时,我是你日夜
挥舞的小提琴
紧紧支撑你坚硬的肩膀
贴近呼吸的下巴
感受来自你心海的温度
妩媚,柔美,低调
悠场,深沉,甜蜜
尽可能让所有音符
象一滴滴清泉渗透你
让你一生一世停留在
有我的角落
而我在你一次一次亲吻、
抚摸、拉扯的过程中
一天天破旧、磨损
最后,剩下一堆散架的木头
等,从一个梦至另一梦里
醒来的时候,我已转世轮回
是你的妻
三、《至爱的人》
牛郎是虚构的
织女是虚构的
我们在构制一场虚构的爱情
每个人踩着虚构的足步
踏上虚构的鹊桥
织女背后的那张脸
真真切切地涂抹泪水
每个人舞起虚设的舞步
围着爱情的篝火跳呀唱呀
我不敢深入这场戏
不敢碰触滚烫滚烫
火一样的爱情
怕把冰冻在心里那个至爱的人融化
他厚厚结成冰块紧贴我的肋骨
我怕吵醒他
象水一样化了,跟着时光流去远方
四、《爱情峰蜜》
我们都在老去
爱情也会老去
记忆是一杯烈酒
灯火迷离之中
我陷进爱情蜂蜜
我是其中一只贪恋蜂蜜的蚂蚁
深舔着入骨的甜
先是脚跟粘进去
后是整个身躯淹了进去
直到死亡
都含着幸福的笑
五、《爱的气味》
句号和逗句本就没有区别
就象我们在同一个誓言里
一直不需要符号
就象我们的爱情
只需要省略号的余味
散发的气味
从街头至街尾
我都穿着你陌生的衣裳
象一朵枯萎的花朵
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声怕泄露我树皮样的面容
你从我对面走来
擦肩刹那
用八千八百里的嗅觉
闻到我身体内部
早已褪去的花香
侧身唤了我一声
六、《暖秋袭人》
是的,秋天已半睁着眼睛
已把我爱的人装了进去
它说话的时候
便会吹出丝丝缕缕浪漫柔情的风
掠起我的发丝
仿若是你宽厚的手掌
夏日的骄阳
还大摇大摆行走我的白昼
晚风紧紧含住回忆中的热气
把你的音容笑貌统统裹起
在夜凉时分释放出来
就象此时,你便悄悄
来到我的身边
用抽象的体温靠近我
耳膜里萌动爱情的牙
紧紧咬住我的耳根
嘘寒问暖
七、《爱得分明》
亲爱,我要你
清清楚楚地对我说
你爱我
爱我天荒地老
庸俗一些
坚定一些
我不要玫瑰
只要你把心儿完完全全地打开
亮出你赤热的火
把我点燃
八、《别,鹊桥》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
——李清照
亲爱,不要说别离
我用纤指挡住你的唇
把刺痛的词咽下去
我害怕这一刻的到来
害怕鹊桥以后的分离
又将在空荡的烛光下
用相思茶疗以光阴
用思念的泪滴洗涤青丝缕缕
可是,亲爱
这一刻,不要说别离
让我们静静地听
喜鹊在爱情旋涡中
叫得欢畅
让我们静静地坐
看远行的云朵
漫过我们的耳际
让我们静静地等
一切来得慢一些
烔烔炬焰在燃烧,兼读炬焰炯炯的《绿意七月》
炬焰炯炯,一个诗意而有个性的名字,其实他的真名叫晁如波,这是因为2009年第二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上我们同时获得了三等奖,因此在相互祝贺时,彼此知道了对方的姓名,遗憾的是在颁奖大会的现场,我却没有见到如波,没有找到那个炯炯的炬焰。除此之外,我们的交往仅限于在大别山诗刊论坛,徜徉在彼此的文字阡行中,认真体会着各自从心灵深外发出的声音。炬焰炯炯诗歌和散文双修,所发的文字还涉猎小说、杂文以及音乐和笑话,而我自从涉足诗歌领域以来,就很少写散文了,或许是对诗歌更多一些偏好的缘故吧,在这一方面,我还得多向炬焰炯炯学习了。
《绿意七月》是炬焰炯炯发在本期的两首诗中的一首,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喻用得非常形象,不仅自然,而且贴切,而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的。与此同时,这首诗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动词运用得相当灵活,如果把整首诗比做是一幅画的话,那么把动词用活后,整幅画面就充满了一种动感的美,不仅让画面生动了起来,更让诗意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达到了清新明快的目的。本诗的第三个特点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在足够的铺垫之后,对主题进行了很好的提升,既明朗又深刻,还营造出了足够的空间,让人回味。诗歌的语言很朴实,叙述也很从容,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读者,却在平实中见灵气,在灵气中体会七月的神韵,不仅让绿意漫延到了读者心里,也让读者体验到了诗歌带给我们的阅读快感和神奇力量。
“七月是绿色的”,诗句开篇直奔主题,不矫揉,不造作,并没有什么奇巧可言,但接下来的两句,却让这句话有了生机,“偶尔的红或者黄在七月的绿意里/走散、失守、沦陷”,前后结合起来读后,我们才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在七月里,绿色是主流的色彩,而那些非主流的红或者黄,只是偶尔的呈现在我们的视觉,终究会走散、失守或者沦陷。大家都知道,绿色是大自然的本色,充满着活力与生机,绿色也是一种原生态的颜色,代表了纯洁,代表了朴素,代表了本真,代表了环保,更代表了社会的和谐与美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绿色便是社会的主流,尽管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让我们看到一些诸如红或者黄的社会阴暗面,但这些都是非主流的,都会在七月的绿意里,都会在阳光的照耀下烟消云散。在诗句中,作者用的是“走散、失守、沦陷”,这三个动词词组极具穿透力,用拟人的手法,让人看到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看到了主流力量的无比强大,看到了希望,也增强了信心。
第二节作者用了水的意象,让绿意漫延和充塞到了社会和自然的每一个领域和每一个角落,说明正义是无处不在的,善良与美好也是无孔不入的,即使有“一线缝隙就有无限绿色探出头来”。在整个的七月里,洪水是无法抗拒的,主流的绿色也是无法阻挡的,无论是居于庙堂之高的山岗,还是处于江湖之远的乡野,都会有洪水漫过,都会有绿色浸染。我想作者在此用水来比喻绿色,不仅仅体现了一种动感,更重要的是蕴含了一种渗透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功能。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想,被绿意浸染的大地,一定也会更加纯洁,更加清新,被绿意浸染的每一个角落,一定也会绿意盎然,充满一片生机。让我们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绿色,多么美好的颜色,而作者运用大水的比喻,又是多么的贴切和形象。
如果说把绿色比做大水的意象,还不是太新奇的话,那么作者第三节把山顶上的一抹绿比做祖母绿戒指的意象就令人拍案叫绝了,这样的比喻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超乎常规的想象能力了。大地是我们的母亲,也是我们的祖母,而高山就是大地的手掌,我想五指山也是因此而得名的吧。你看高山顶上的那一抹绿呀,正象我们大地母亲手指上戴的祖母绿的戒指,在阳光下还闪着莹莹的绿光。此情此景,把我们的目光都吸引过来了,让我们在绿光的照耀之下,心里更加的清澈透明,生出无限的虔诚和感恩的情怀。那阳光下闪出的绿光,是圣洁之光,指引和照耀着她的每一个孩子——在大地上奔跑着的每一片绿色,都显得更加的纯净和自然了,原来这纯粹的绿色,也是我们母亲的本色,更是我们的生命之色。
既然七月的绿色像一场大水,那么七月的河流一定也是绿色的了。第四节作者用了承上启下的河流,把自己的目光放低,低到河流的最低处,这样才能看到生命的本真,看到满眼的绿色。而作者沉到河底,只是为了化作一株水草,而化作一株水草也只是为了沾染那一点绿色,为了收留一个夏天的绿意,可谓用心良苦,而一个夏天的绿意如大浪陶沙一样,是需要慢慢沉淀的,而这个沉淀的过程正是生活的日积月累,尽管有一丝沧桑的感觉,但这就是生活的必然过程。夏天的绿意只有沉淀到水草里,只有渗入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才能成为七月的风景,才能成为人间的一抹亮色,而这样的风景,这样的亮色不正是我们穷尽毕生精力所孜孜追求的吗。
正因如此,七月的绿色也就浸入到了我们的肌肤,浸入到了我们的心灵深处,于是,七月的人也是绿意盎然的,因为我们喝了七月河里的水,河水自然而然地就转化而了我们血管里的鲜血,让我们的鲜血也变成绿色的了,我们的心里自然就有了绿油油的感觉了。而这绿油油的感觉不正是我们良心被唤醒了吗,或者说是人之初性本善,是七月的绿色让我们的善良得到了复苏,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纯洁,更加美好了。当然全诗都是围绕绿色,围绕纯洁在不断地展示,在不断地呈现,在不断地隐喻,让我们在这一片绿色地不断地深入,终于到这一节,深入到了心灵的最深处,让纯洁更为纯洁,让美好显得更为美好,而这一切的一切,自然都是天意,都是人的本真。本性的泯灭只是一时的蒙蔽,社会的阴暗也终会被阳光照耀得无可遁形,最终的天空一片澄澈,大地一片清新,都沉浸在这一大片的绿意中了。
综观全诗,作者的思路是开阔的,思想是澄澈的,心灵是灵巧的,只有如此纯洁的心灵,才能写出这样清纯的诗句,才能用一种美好的情愫来感染读者,让读者沉浸其中并实现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整个世界达到自然和谐的境地,让读者也从喧嚣的尘世间达到一种返璞归真回归之旅,在七月的绿意里得到净化。我想,这便是一首好诗带给我们的享受吧。
附原作:《绿意七月》
文/炬焰炯炯
七月是绿色的
偶尔的红或者黄在七月的绿意里
走散、失守、沦陷
七月的绿
象一场大水
漫过山岗、田野
还在每一个细小的角落里停留
一线缝隙就有无限绿色探出头来
远处山顶上的一抹绿
象一枚若大的祖母绿戒指
戴在大地的手指上
阳光下闪出绿光莹莹
七月的河流也是绿色的
水草在河底漫舞
收留一个夏天的绿意
在河流深处蛰伏
七月的人也是绿意盎然的
我、你还有他和她
喝了七月河里的水
心里一下子都绿油油的
炬焰炯炯个人资料:
简历:晁如波,洪泽湖的女儿。曾获“屈原杯”全国诗歌大赛、人民文学“春江花月夜”全球华人诗歌的奖项,有散文、小说、杂文散见全国其它报纸刊物。现在洪泽县从事会计工作。 如梦似幻话洪涓,兼读洪涓的《十年》
洪涓何许人也,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她去年在论坛比较活跃,发诗歌,发散文,偶尔也发一点笑话文字,今年来大别山诗刊却来得很少,几乎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或许是忙于生活,或许是惰性使然,或许是没找到感觉,当然,这些仅仅只是一种猜测。因为我是论坛的站长,时刻都在关注着论坛里的每一个会员,无论是活跃的会员,还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我都会认真阅读他的每一个帖子,试图走近每一个作者,从中汲取营养,达到心灵上的沟通与交流。
对我来说,洪涓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一位,因为今年她来得极少,上来为数不多的几次也都是匆匆的丢下帖子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很少与其他会员交流,所以她的帖子也很少有会员回复。她于2010年7月12日发的这个《十年》的帖子也是一样,在我阅读的时候还是零回复。而正是这位神秘的会员发的一个零回复的帖子却让我的眼前一亮,让我找到了写诗歌评论的感觉。大家都知道,写评是一件苦差事,没有感觉时会感觉很累,甚至会当成是一种负担,而找到感觉的时候却大不相同,会觉得是一份美差,有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
乍读洪涓的这首《十年》,感觉的确很一般,既没有华丽的语言,也没有新奇的意象,似乎并不是很吸引人的眼球,但读过之后,却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缕淡淡的痕迹,如雾如烟,如梦似幻,挥之不去,驱之不散。正是这一缕痕迹让我回过头来又读了第二遍,通过慢慢的咀嚼和回味,味道就出来了,意蕴就呈现了,这首诗正象我们平淡的一生,或许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可以值得标榜,但所有的酸甜苦辣却让我们永远铭记于心。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朴实,比喻很形象,叙述沉稳,风格淡雅,如一个素面朝天的女子,散发着一股清新纯朴,自然贴切的神韵,让人感觉分外亲切。这首诗之所以能给人留下痕迹,让人咀嚼和回味的地方就是把人生的大场景不动声色地融入到了一些日常生活的小视角中,通过对生活中日常琐事的细节描述,让我们能够读出人生的零零总总的感受,体会人生过往中的坎坷与崎岖。画面是明晰的,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因为我们随处都可以看见,作者的思路也是清晰的,让读者能够把握这些脉络的走向,而这些走向正是通往人生之路的,也是通往读者心灵深处的,感染着读者,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诗歌的第一节切入得很自然,也很干净,不拖泥带水。首先是对场景的描述,把我们的视角带进我们身边的一些事物,走进去之后我们才发现,我们走到了作者的一片自留地,而这片自留地或许正是作者在心灵深处给自己留下的一亩三分地吧,作者每天都会在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里辛勤地劳作,细心地呵护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当然,这时候,我们不会关心果实是否成熟,作者也不会关心,因为还不到关心的时候,这时候过程是最重要的,有付出自然就会有收获。而这辛勤劳作的过程,就“像不成熟的我顶着烈日在大道上疾走”,这一句形象的比喻,让情景自然而然地交融到了一起,让前面的铺垫有了落脚点,也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在人生的路上,我们都是匆匆的行者,烈日是轰轰烈烈的生活场景,我们必须顶着,没有树荫可以乘凉,因为我们并不成熟,所以我们也没有资格乘凉,我们必须在拥挤的人生之路上疾走,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与停顿,这既是我们的宿命,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通过自然场景的铺陈,然后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不露声色地就把我们引到了人生之路上,让我们的心潮随作者的情感一同起伏。
“扑的一声,那是晚风吹落了一颗桃子”,这是诗歌第二节的开篇,一个象声词“扑”,用得非常到位,也非常灵巧,让读者的心也跟着“扑”了一下,或者是咯登了一下,在读者的潜意识里,一定有意外出现了,果不其然,晚风吹落的一颗桃子就摆在了读者的眼前,这又让读者产生了一连串的疑问:这是一枚怎样的桃子,为什么会被晚风吹落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一颗被虫蛀了的桃子”,一颗被虫蛀了的桃子会禁不住一场平平常常晚风,那么一颗被腐蚀的灵魂,又怎么能够经受得住那些灯红酒绿的诱惑呢?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村”,这不得不令人警醒啊。于是作者便发出了:“墙角那簇蓝色的小花,固执而热烈地开放/象我心中那点不可明(名)状的惆怅”的感慨,没有成熟的果实被风吹落了,是一个意外,而花开了,是终会谢的,这又是一种宿命,这既是一种人世的无常,也是一种人生的无奈,谁也没有办法更改,我们所能做的,唯有顺其自然,惆怅是没有用的,感叹也没有必要,那就静观吧,不一定要用冷眼。这一节的隐喻用得恰到好处,牛顿看到一个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作者看到一颗桃子被风吹落,发现了人生的真谛,这收获,可谓大矣。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让读者有了意外的感慨,情理之中,是作者通过这一鲜活的意象,把人生的真谛,把生活的积累不着痕迹地传达给了读者,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运。
既然惆怅是没有用的,那就继续赶路吧。于是第三节作者又把我们带到了路上,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所以在“赶路的途中,总不忘抬眼望望天空/偶尔慢下步来,那是因为刚刚飘过一场大雨”,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偶尔,其实也是一种必然,因为人生的路上,不仅仅只有阳光普照,同时也会风雨飘摇,让我们不得不慢下步来。而大雨过后,路上不免会有一些水洼,一些泥泞,而这时,作者没有选择绕道而行,也没有选择停滞不前,而是选择了“踮起脚尖跳跃而行,象蝴蝶忽高忽低,/飞来飞去,飞来飞去,小心地着陆”,由此可见作者选择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这里的跳跃和飞行以及小心地着陆,都运用得非常形象,也非常自如,既大胆又稳重,这就是传说中的艺高人胆大吧。这里蝴蝶的意象运用得水到渠成,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庄周梦蝶的典故,那是达到了人生的一种境界,自然对飞行的高度与角度也就能够控制得很好了,人也就不会飘走来了,飘起来是很危险的,飘起来之后就会被风吹走,而自由的飞行是可以达到小心着陆的目的的。只有脚踏实地的人生,才会是真实的人生。这一节的亮点一是慢下步来,运用智慧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二是蝴蝶的意象,让人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让诗意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由第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前面叙述的都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只是夏天里发生的一些事物,而人生是一个圆,人生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会如四季一样周而复始地轮回,所以作者就有了“这些夏天发生的事物一样会在冬天里生长”这样的认知,而在这样的轮回中,作者又发出了“我说不清是日子消磨了我,还是我消磨着日子”这样的感慨,这既是一个高深的命题,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作者说不清,我们也无法说清,这是天机,也是心魔,所谓魔由心生,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这是一种人格的魅力,主宰着我们行为的动机。而作者恰恰就在这说不清的命题面前,走过了十年,即使走过“十个十年,十倍的十个十年/似乎也不及一束闪电的光亮”,由此,我们不得不感叹光阴似流水,时光之短暂了,同时我们也会感慨,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不值一提。而这一束闪电的光亮如今又被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感受到了,这是自然的神奇,也是心灵的圣洁之光,这一束闪电的光亮来自于“你的好”,尽管“我还来不及说出,便给风吹散了”,但吹散了的光亮依然那么强烈,依然能够照亮我们前面的路程。这又让我们联想到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典故,人生如过隙的白驹,而一颗颗感恩之心正是我们的指路明灯。这一节的亮点在于运用一个说不清的命题说清了一个感恩的永恒主题,通过十年和闪电的意象将主题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读完全诗,似乎意犹未尽,又似乎大彻大悟,感觉就在这种似是而非中游离,而这种感觉正是作者的留白,正是作者用节制的语言给我们留下的想象的空间,让我们在再三咀嚼中回味,在反复回味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可谓受益匪浅。
当然,以上只是从个人的角度进行的解读,不一定符合作者的原意,不妥之处还望作者谅解。在此感谢作者让我找到了每周一评的感觉,望作者笑纳,也请各位多批。
附原作:十年
文/洪涓
浇水、施肥
我的长豆角如小瀑布般垂挂
园中的辣椒、茄子,纷纷坐果
像不成熟的我顶着烈日在大道上疾走
扑的一声,那是晚风吹落了一颗桃子
一颗被虫蛀了的桃子
墙角那簇蓝色的小花,固执而热烈地开放
象我心中那点不可明状的惆怅
赶路的途中,总不忘抬眼望望天空
偶尔慢下步来,那是因为刚刚飘过一场大雨
我踮起脚尖跳跃而行,象蝴蝶忽高忽低,
飞来飞去,飞来飞去,小心地着陆
这些夏天发生的事物一样会在冬天里生长
我说不清是日子消磨了我,还是我消磨着日子
十年,十个十年,十倍的十个十年
似乎也不及一束闪电的光亮
你的好,我还来不及说出,便给风吹散了
洪涓的资料:
洪涓,原名况洪娟,江西宜春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生,喜爱诗歌,有诗作散见《福州晚报》《南昌晚报》《江西广播电视报》《赣西晚报》《深圳都市报》《文化周刊》。
通联:江西省高安八景矿职工医院况洪娟
邮编 330812
从雨兰的《我是这样小心地深入自己》谈诗歌的力度美
喜欢玩论坛的人对雨兰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的,因为在各大诗歌论坛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她不仅写诗歌,还有少量的散文作品,可见雨兰是个很勤奋的作家。而作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省青年作家协会理事,某报纸主编的雨兰,头上的光环不可谓不耀眼,在其20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也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仅个人文集就出版了五部,还有六部等待出版,另外国内知名的诗歌刊物几乎都可以看到她发表的作品。可以说雨兰在写作上是一名非常成功的作家或诗人了,但她并没有躺在这些成就上休息,而是坚持笔耕不缀,用自己的勤奋延续更大的辉煌。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让我们在佩服之余更是要好好学习这种精神。
雨兰发在大别山诗刊论坛上的诗歌我是每首都认真读过的,她的诗歌很有特点,也就是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是节奏感非常强,二是很有力度美,三是明朗、不晦涩,四是清新自如,五是干净纯粹。她的很多诗歌都习惯于用大量排比句的形式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来烘托诗歌的气氛,这样诗歌的力度美自然而然就彰显出来了。诗歌的力度分为语言的力度,情感的力度和思想的力度,个人认为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语言的冲击力只是诗歌力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没有饱满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作为依托的话,这种冲击力就是苍白的,充其量只是口号式的呐喊。因此诗歌力度美的本质一是来源于情感,二是来源于思想。在情感方面,你的情感可能是含蓄的、柔美的,也可能是激情的、奔放的,这些都无关紧要,要紧的是你对情感的把握是否恰到好处,如果说情感是一根弦的话,那么诗歌的力度就是弦上的箭,过松,则箭不能发,过紧,则弦会断,所以诗歌的力度也不是越强越好,有分寸才会有美感。同样,在思想方面也是一样,你的思想可能是深刻的,你的思想也可能是深邃的,但如何能将你这些深刻或者深邃的思想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就涉及到一个写作技巧的问题了,这也是力度美学的关键,太深奥了,不能说没有力度,而是力度过强,太直白了,就变得寡淡无味。
在我读过的雨兰所有的诗歌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她的每一首诗歌都具有一种力度的美感,甚至还偏重一种阳刚之气,如果你不了解雨兰的话,你从她的诗歌里绝对看不出她是一位女士。其实诗歌以及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都是不分性别的,至于为什么目前诗坛上有人把“新红颜写作”当成一种现象来大加渲染,我想无非也是炒作的一种手段而已。目前,当“群体写作”逐渐转向“个体写作”的时候,当诗歌不再成为政治的附庸,不再承担社会教化功能的时候,当诗歌等文学体裁逐渐被边缘化的时候,作为一位诗人,如何在这种情感与心灵的纠结中找到一种突破,如何把个体的情感转化为大众的情感并为读者所接受,如何用诗歌来表现一种生存状态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当然这也涉及到一种力度美学的问题,力度过猛,会认为是哗众取宠,有愤青之嫌,力度不够,又得不到读者的认可,如隔靴搔痒一样抓不到读者的心灵。而雨兰的大部分作品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恰到好处,《我是这样小心地深入自己》显得更为突出。
《我是这样小心地深入自己》这首诗,一开篇就进入到了一种状态,短短三句,不仅仅把自己的孤独渲染得淋漓尽致,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的一种生存状态。这三句中,“小心”两字用得相当传神,其实诗歌是尽量避开形容词的,那么为什么我会说这里的“小心”用得很传神呢,因为在这个语境中,这两个字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形容词了,而是从一个侧面呈现了作者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对生活的一种态度,谨慎到深入自己都要小心翼翼。而“对着镜子”又显示出了作者细密的心思和与生俱来的灵气,一个普通人对着镜子主要是为了梳妆打扮,而一位诗人对着镜子是为了说出内心的繁华。由此可见,一位诗人在这个世上是多么孤独,即使内心的情感再丰富也只能对着镜子说出。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尘世间,我们每一个人的状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然怎么会有“人生难得一知己”、“高山流水知音难觅”这样的说法呢,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孤独的,只不过诗人犹甚。这一节的力度表现得似乎很随意,看似毫不经意,却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陷阱,让读者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情感陷了进去,这种力度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感染力,也就是无招胜有招的以柔克刚之力。
既然是对着镜子,作者也就毫无顾虑了,那么诗歌的第二节我们便可以视作作者的内心独白,这里有童年的呓语,有青春的活力,有爱情的悲喜,还有走过的一个个茫然无助的黑夜。这些就像点点繁星高挂天空,可望而不可即,却又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一些记忆是无法消逝的,一些过往都变成了宝贵的经验,所以即使是黑夜的黑,都是值得爱的。或许正是为了这份爱,作者要吐出童年的呓语,要把青春再说一遍,还要用文字把爱情再复活一次,这仅仅只是为了重温旧梦吗?作者在这一节的最后三句给出了答案,因为一切尘世的悲喜都成了过眼的云烟,“我的肉体,是被黑夜磨钝的刀锋”,而理清一些记忆,整理一下思绪,又何尝不是用岁月这把磨刀石在磨砺自己这把不再锋利的刀呢。这一节的力度表现在细节上,通过对一些典型形象化的细节描写,诗人把强烈的感情集中于事物某一点或某一断面加以细致的描绘来触发读者的想象,然后通过对细腻感觉的精准把握,对意象选取和细节呈现的独创性和典型性展示,显示了诗人深沉和成熟的一面。这种用诗歌的细节来表现力度的手法我们不妨称之为一种裂变力和聚集力,就如原子弹爆炸前产生的聚集和裂变一样。
当然,在这整首诗中自始至终都呈现出一些新奇的意象,而全诗的最后一节尤甚,更为突出地表现了意象与意象之间,意象群与意象群之间聚合碰撞出的力度,从而让诗歌的外延力与内涵力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冲击力。“我要挥舞着自己”这一句是承接上面的意象,因为前面一节中有一句“我的肉体,是被黑夜磨钝的刀锋”,所以这里挥舞着自己便是挥舞着刀锋。这一节妙就妙在下面两句,“把衰老的余生 /不停地切割下去”,把这三句结合起来看,就是用自己来切割自己,于是形成了一对矛盾的意象,这对矛盾看似相互排斥,实际上是在接触和碰撞中产生诗歌的张力和扭力,最终在我们的心中形成一种情感纠结后的爆发力。试想一下,这种张力加扭力,再加上爆发力,那场面是何其壮观,那力度是何其强烈,你想不为之震撼只怕都难了。你看,诗人要把自己不停地切割下去,诗人正是通过这样充满血腥的场景表现出了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精神,也让我们想到了“以身饲虎”的典故,原来诗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的解剖来警醒世人,一切的过往都不可能再重复来过,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眼前的一切。当然,我说这些都显得有点多余了,至于爆发和震撼过后的余韵,只有读者自己才能体会,这时作者都鞭长莫及了,更何况我这个旁人。
诗人在这首诗里,通过三种不同的方法展示了诗歌的力度美,第一种是以柔克刚,第二种是聚集和裂变,第三种是爆发力,而每一种力度又是相互渗透,相互纠结,然后层层递进的,通过整体的作用达到一种震撼的效果。当然这只是一已之见,在诗歌理论里并不一定能找到依据,如果误打误撞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或许也能填补一下这方面的空缺,如果你认为我是在胡说八道,那就一笑了之吧。
附原作:《我是这样小心地深入自己》
文/雨兰
是的,我是这样小心地深入自己
对着镜子
说出内心的繁华
对着点点繁星
吐出童年的呓语
还要允许我把青春再说一遍
允许我爱这黑夜的黑
允许我在文字里
把爱情再复活一次
风在吹着尘世的悲喜
我的肉体
是被黑夜磨钝的刀锋
我要挥舞着自己
把衰老的余生
不停地切割下去
通联:济南市经五路小纬四路46号省建设厅报社 王瑞东
邮政编码:250001
电话:13853165468
邮箱:yoyo665@sina.com
一点简介:
雨兰,
原名王瑞东,生于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以诗歌和散文写作为主,也写美术评论、小说。作品发表于《诗刊》、《诗选刊》、《绿风》、《星星》、《中国诗歌》、《中国校园文学》、《时代文学》、《山东文学》、《文学界》、《文学港》、《山花》、《诗林》、《诗潮》、《散文诗世界》、《美术报》、《中国书画报》等,出版有诗集《飘洒的心雨》、《低音》,散文集《心灵的天堂》等。诗歌和散文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数十种选集。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等。
来年花开,兼评祥萍的近作《逝》
在大别山诗刊,祥萍的诗不是写得最好的,但却是进步最大的。据祥萍自己介绍,她2010年才开始写诗,有零星几首发表在《中国诗人》《家园文学》《清花河文艺》《中国先锋诗人作品选萃》等地。如果说是从今年才开始写诗的话,似乎有点夸张,或许以前也写过一些,没找到感觉就没算诗龄,但不管怎么说,他写诗的时间不长,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并且对诗歌的感觉很好,因此找到感觉后便有了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从她最近发表的诗歌作品来看,她是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台阶,点点滴滴我们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而这些进步的取得,一是得益于他的勤奋,二是得益于他的虚心,三是得益于大别山诗刊良好的交流氛围和创作气场。她的勤奋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坚持每周写两到三首诗歌,如一只勤奋的蜜蜂,不断地汲取养分,以利于自己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也。她的虚心从她在论坛的回复中就可以看得出来,跟她交往过的朋友体会更为真切,她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虚心听取各位诗友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在写作过程中慢慢加以消化和克服。而大别山诗刊良好的交流氛围和创作气场则是大家公认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能够相互激发出创作的灵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只要你能够融于这个气场,你就融入了一条奔腾的河流,你想稍作松懈都不可能,自有一股强大的动力不断地推着你向前。
祥萍的这首《逝》选自于她发表在大别山诗刊的《沉吟(组诗)》中的一首,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想象奇特,意象鲜活而不露人工雕琢的痕迹,因此显得特别自然。丰富的想象力是创作潜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新手尤其显得重要,尽管这是与生俱来的,但通过勤奋和努力也是可以拓展和开阔的,祥萍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进步,与他的这一份潜质也是分不开的,有潜质还需要开发,因此我们说勤奋便是对于个人潜质开发的最好方法。有了这样丰富的想象力,他的诗歌才不会显得枯燥,也不会显得直白和生涩,往往会给人以意外的惊喜,给人以阅读的快感和美的享受。而如此丰富的想象力,主要是通过鲜活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意象中的比兴手法如果不经过雕琢就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但在雕琢的过程中,如果把痕迹露出来的,那这件作品就成了赝品,如果不露痕迹,就可以达到自然天成的效果,那么你的这部作品就成了真正的有价值的艺术品了。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对一件好作品的评判标准中,把“自然”这个标准排在第一位的原因所在吧。祥萍的这首诗可谓意象纷呈,尽管有些堆砌的嫌疑,但通过作者灵巧的处理,就把这些痕迹一一的掩饰过去了,就让堆砌的嫌疑也烟消云散了。所谓真理与谎言往往只有一步之遥,通过这个作品的解析,我们或许会有更为真切的体验,而这一步,却必须聚作者全部的诗思方能跨过。
在意象中蕴含丰富的内涵也是这首诗取得比较成功的关键,尽管意象叠加会让诗歌的气韵显得很高调,但作者通过内涵和意境的调节,就把这首作品调成了一部高音作品,没有内涵的高音是在唱高调,会让人觉得声嘶力竭,有了内涵就可以变成一部优秀的高音作品了。也就是说有了内涵就可以拓展出更大的空间,就可以容纳更高的高音,也就可以叠加更多的意象了。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大家来叠加意象,如果没有更大的把握能力或者掌控能力,我认为还是尽量回避为好。我在这里之所以对她这首诗中叠加的意象大加赞赏,主要是因为她把这些意象处理得天衣无缝,然后用开阔的思路拓展出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内涵,而这些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我之所以花这么大篇幅加以评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提醒作者注意,今后在意象的叠加上一定要更加慎重,稍有不慎就会弄巧成拙,那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当然这首诗除了想象力,意象,气韵等等这些特色比较明显外,还有就是表达的力度也把握得不错,既有冲击力,又有新奇感,尽管在含蓄中有些起伏,但起伏不是很大,这里就不做详细的评析了。
诗歌的第一节,每一句都用到了一个动词,给我们营造了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你看,第一句中的“燥动”,第二句中的“压低”,第三句中的“穿过”,第四句中的“挂”,每一个都用得贴切自然,恰到好处,如果说一幅静物写生会让我们变得宁静,那么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就会让诗歌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赋有朝气和生命的活力,如此,读者的情绪也就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而这些动作又是质感的动,并不是现实的事物在动,也就是说纯粹是意象在动,通过这些意象的跳跃和灵动,作者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诗意的画面,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空间,如果说现实中的立体空间现在能做到3D、4D的话,那么这个诗意的空间却可以达到5D、6D甚至更高。远山为什么要开始燥动,雁阵为何要压低薄云,带着这两个疑问,作者穿过时间的缝隙,只因为看见夕阳,已经空挂西枝了。是啊,一切都逝去了,宁静致远还有用吗,大雁正在南归,即使薄云伸手可及,我们又能抓住什么呢,叶片已经落光,连夕阳都只能挂在空枝上了,看来,季节的冬天已经来临,而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细细想来,这远山,这雁阵,这缝隙,这空枝的意象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有所依托,有所意指的,通过作者灵巧的组合,人生的况味就出来了。
第二节既是第一节的承接,也可以视为人生的延续,既然一切都逝去了,或者即将逝去,那么我们只好“手托残梦”,既然有梦,那么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周公,因为周公不仅是梦的象征,也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既然梦已经残了,那么周公也就不必再留下来了,于是便有了“雇一辆马车/送周公出城”这样的句子,这些都是水到渠成之事。而送别,自然离不了长亭,而长亭更短亭便把这种依依惜别的气氛营造得更加浓厚。最后一句“路边,谁不慎丢了草鞋”用的是转的手法,从逝去,从惜别,一下又转到了礼仪,转到了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尽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淘尽多少英雄豪杰,但尽管只剩下残梦,我们也要将期延续,而路边的那双草鞋,并不是谁不慎丢下的,而是我们的先行者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当然这里的草鞋是一个多元的概念,包含着丰富的内涵,你怎么理解都不为过。
既然逝去了,那么咱们就开始回归吧,因此作者在最后一节里表达的是一份回归的情结,这也就顺理成章了。开头一句抽出骨头,便让人有了瞬间的快感,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抽出骨头是为了向故土靠近,说明我们的回归情结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骨髓,这是与生俱来的,于是额前也就倒映着家的折痕了,这也是合乎逻辑的。而接下来的形而下,就把诗歌的意境落到了实处,一路风雨,一路风霜,回到家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收起雨伞了,然后把爱恋塞进行囊,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也。最后空空如也,赤条条的回归,只有蝴蝶是摆脱不了万丈红尘的,蹲在发簪,只为苦等,来年花开。由此可见,逝去的只是一些旧时光,只是一身臭皮囊,有些东西是不可能逝去的,只是暂时的归隐,只要我们诚心守候,执着守望,待到来年,是花,终会开的。
纵观全诗,尽管还不是很成熟,但构思精巧,也有不少闪光之处,很有感觉也很耐品,相信假以时日,祥萍定会写出更加精彩的诗作,我们期待着。
附原作:《逝》
远山 在傍晚开始燥动
雁阵早已压低了薄云
穿过时间的缝隙 我看见夕阳
西挂空枝
手托残梦 雇一辆马车
送周公出城
穿过长亭
路边 谁不慎丢了草鞋
抽出骨头 我向故土靠近
额前倒映家的折痕
收起雨伞 把爱恋塞进行囊
只让一只蝴蝶蹲在发簪 苦等
来年花开
祥萍的个人资料:
通联: 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姓名: 王力转汪吉萍收
邮编: 343400
邮箱: jxpx1001@163.com
简介:汪吉萍 女 1966年生 2010年开始创作诗歌 作品散见于《核桃源文学月报》《中国诗人》《家园文学》《清花河文艺》《中国先锋诗人作品选萃》《阅读》《赣西文学》《朝白河诗刊》《安源文艺》《青原文艺》等刊。
阡陌纵横,兼读阡陌的获奖作品《一个人的村庄》
认识阡陌兄弟,是在进驻到大别山诗刊论坛之后的事,而真正关注阡陌斑斑,是在大别山诗刊《关注大西南》获奖作品一对一互评过程中。这互评的程序是我安排的,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天意,随便点了一下,我和阡陌兄弟便结成了对子,同时也在网络中种下了我们的兄弟之情。古人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想此话是一点不假的,尽管我算不得什么君子,但我崇尚那个淡字,这个淡字可以说概括了兄弟之情中的坦荡与真诚,相互关注,纯粹自然,有了这个淡字,我想就再也没有过不去的坎了。还有更巧的一件事是,在今年《诗选刊》论坛的版主竞聘中,我们同时被选上了,他任诗选天下的版主,我任诗坛逐鹿版的版主,跟大别山诗刊论坛的格局一样,在大别山诗刊论坛,他在诗歌大厅,我在诗赛专区。出可以算是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吧。于是我们兄弟便可以携手在两个论坛游走,结伴在两个论坛流连。
在一般人看来,对诗赛获奖作品的点评或者解读,应该是在形式上走走过场,在内容上说些好听的恭维话也就可以应付差事了。但读过阡陌兄弟的点评后,给我的感觉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看得出来,他对我的每一个字读得都是那么认真,他点评的每一个句子都透出真诚和坦荡的襟怀。在我看来,我的那个作品是很不成熟的一个作品,因为是应景之作,难免显得仓促,再说这样的大题材也是很不好把握的,弄得不好就会随大流,显得很俗不可耐了,为了避免走进这个死胡同,于是我选择了视角上的突破和表达方式上的机巧和灵活运用,因为仓促所以做作的痕迹比较明显。而这一点,一下就被火眼金睛的兄弟看出,并诚恳地指了出来。当然,听到兄弟的当头棒喝,似乎于面子上有点下不来台,但细细想来,却是受益匪浅,让我在摸索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为此,我在内心里非常感激和佩服我的兄弟,不仅因为他的诗写得好,更因为他的真诚的坦荡。
既然我们兄弟之间是因为诗赛一对一的互评结下的缘,那么我的这期大别山十二峰之一便要恭恭敬敬地奉上我解读的阡陌兄弟的获奖作品《一个人的村庄》了,一是目前琐事缠身,实在抽不出时间来读阡陌兄弟的其他作品,二是这个解读用在这里也比较合适,还请兄弟原谅高山的懒惰,相信随着我们交往的深入,以后这样的机会还会有很多。
阡陌的获奖作品《一个人的村庄》是一组充满温情的诗句,作者用娴熟的手法,沉稳的笔调,独特的视角以及鲜活的意象,将大西南干旱的情景诗意地展示到我们面前,用诗人敏锐的目光捕捉到一些可歌可泣的切入点,然后顺着时间的裂缝自然而然地深入进去,深入到大西南的底层,深入到这个村庄的内核,然后用祈祷,用祝福把这一场灾难轻轻托出,用温暖的力量进行包裹,让组诗显得既含蓄又深刻,既饱满又节制,达到了气韵贯通,心神合一的境界。
第一节想像恣意,意象纷呈,新奇而鲜亮。比如“方言有刀子的光泽”既形象又有力度,再比如“洁白的牙齿围成栅栏”既生动又给人一种陌生的感觉。作为诗歌文本,创新是立足之本,而新意从何处来,不正是这些新奇的意象组成的吗。在目前口水诗泛滥的年代,作者仍在执着地坚守着这块阵地,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让其发扬光大,实属不易,令人感佩不已。在情感表达方面,作者通过反复提及西南,提及巴山夜雨,提及背井离乡,提及记忆中的泥土以及被雨打湿的鸟鸣,让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大西南受灾的场景一一闪现出来,达到了情景的巧妙交融,表达疼痛和悲悯丝毫不露痕迹,而又能达到令人震撼的效果,这便是作者的独到之处。
第二节开篇用“昨夜村庄有雨”带给人以欣喜若狂的感觉,接下来却是在梦境里,而这是一个怎样的梦境呀:月光遗失了,花香冰冻了,鱼儿迷途了,时间裂缝了,原来这些都是春天的一个阴谋。看这样的表达方式,是多么的独特而又赋有个性,环环紧扣,引人入胜。顺着作者提供的这个思路,我们试想一下,春天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场阴谋,这场阴谋的用意何在,当我们想到答案的时候,我们不禁冷汗直冒,原来这是上帝给我们敲响的一个警钟,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们啊,还是适当关注一下我们生存的环境吧。由此看来,作者用小视角写出了大道理,令人深思。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最后一节如一缕春风拂面,将一份祝福和一份希望用一个手势引出,画出一股洪流,让这股洪流冲击出人们的忧患意识,那么传说中的杨柳依依一定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等着我们。河流在心中,春天也在心中,作者的诗句只是一股春风,激荡起我们心中涌动的春潮,化作共同的祈愿,祝福大西南早日走出灾难的阴影。
综观全诗,亮点在于意象新奇,鲜活,诗意盎然,情感饱满沉稳,自然贴切。如果硬要找一点不足的话,那么就是意象过于密集,令人目不暇接,精彩纷呈,高潮迭起,让读者有点喘不过气来。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点感觉,与作者共勉,不妥之处还请见谅。
附:【情系大西南】《一个人的村庄》
作者:阡陌
(一)
请原谅我,总是反复地
提及西南。西南是一座村庄
方言有刀子的光泽。
谷雨过后,那些桉高过头顶
阻隔了,巴山夜雨。
背井离乡的人,两袖清风
俯吻记忆中的泥土,
洁白的牙齿围成栅栏
留不住四月,被雨打湿的鸟鸣。
(二)
昨夜村庄有雨。
我在梦境里,彻夜失眠。
掌心收藏多年的月光遗失了
我再也无法烛照你的贫穷。
自桃花的香,梨花的白,
以滴状渗入泥土,天也就亮了。
春天不懂忧伤,是谁?
假扮成一个夏天的登徒子
俘虏了太阳的双乳。
看!那么多迷途的鱼
来自黄果树或大明湖
在田野里举办葬礼。
我躲在时间的裂缝里
伪装成尸首,刺探这个春天
不为人知的阴谋。
(三)
而祈祷是善意的手势
会有合十的阴影。
我想在大地上画出水井
或者洪流,让习惯死于安逸的人
也习惯吟唱和生于忧患。
我打着灯笼,走遍春天
渴望遇见传说中的杨柳依依
唤醒我体内蛰伏的河流 松山上的居士,兼读松山居士的诗《穿行》
今天是2010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为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诞生了一个节日——端午节,也叫诗人节。而我今天写的这些文字,并不是为端午节而写的,而是为诗人节,为我的一位素昧平生的兄长松山居士而写下的,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谨以此文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的兄长,希望他能够喜欢。
松山居士是我来大别山论坛后结识的一位兄长,他比我长几个月,我之所以把他列为大别山十二峰之二,并不是因为他的诗歌写得如何出类拔萃,也不是因为他是六安人,其实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他是六安的,只是在今天认真读了他的简介,走进了居士的别墅才知道的。我写居士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是大别山诗刊论坛的忠实信徒,他是大别山诗刊散文版的版主,一个人独自撑起了大别山诗刊论坛的一片天地,不仅如此,在大别山诗刊论坛的每个版块上,每天都会看到居士活跃的身影。他是那么激情,他是那么阳光,他的热情和他的默默奉献的精神凝聚成了一种神奇的人格魅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他感染并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大别山诗刊论坛这个大家庭中来。尽管我在大别山诗刊论坛的诗赛专区做得比较投入,但对其他版块我却兼顾得不多,相对于居士老兄,这也是我所欠缺的,是应该向居士学习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散文随笔版块,无论我发一个什么帖子,居士总是第一个回复,并对作品进行精致的点评,我写的散文一般都不短,而从居士的回复中可以看出,他读得很仔细,点评得也很认真,不仅付出了时间,也付出了心血,每每一见到他的点评,都会有一股暖流从心底流过。我们之所以迷恋网络,喜欢在论坛发帖并乐此不疲,我想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帖子发出后,马上就会得到朋友们的回复和点评,让自己能够了解文字中的优点和不足,当然,对于我这样一个有十多年网站发帖经历的网络痞子而言,帖子发出后,版主是否给加精华并不重要,但如果帖子发出后如石沉大海而没有得到回应的话,我也会在心里面多多少少会有些失落的感觉。我想这也是人之常情吧,由此可见,作为一个论坛版主的勤奋与认真是多么的重要,是多么的具有凝聚力和活力。
居士老兄不仅仅是一个热情和充满活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兄长。记得在情系大西南诗赛结束后安排获奖作者互评时,因为有一位获奖作者是从读者论坛转过来的作品,那位作者没有在大别山诗刊论坛注册,因此在点评时便空出了一个名额,我在请求站长安排点评人员时,站长让我自己作主安排,于是我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居士兄长,并冒昧地用短消息向居士兄长发出了邀请。当我的短消息发出后,我又不免有些惴惴不安,因为我毕竟才来没有几天时间,而居士却是大别山诗刊论坛的老会员,无论是资历还是经验而论都轮不到我来安排,而居士在这一届诗赛中并没有获奖,我便更加觉得我的唐突了。但就在我的短信发出后不久,居士就给我回复了,不仅欣然接受了任务,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评论发了出来,而这时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感动,完全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了。同时我也为大别山论坛有这样的好版主感到特别的欣慰,试想一下,假如我们的版主都如居士兄长这样敬业的话,何愁我们的论坛不兴旺发达,何愁我们的诗歌事业不繁荣昌盛。
所谓居士自有居士的风采,尽管很活跃,却从不张扬,害得我找居士的博客找了好长时间,今天是先找到他的邮箱,然后进入他的QQ空间,再从他的空间里才进入他的博客的。走进他的博客,就如走进了一座桃源,背景是一座草堂,在夕阳的余辉里孤独地守望着这一块阵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想把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这几句话用在这里是再恰当不过了,由此,居士兄长的为人我们也可窥见一斑了。
居士兄长的《穿行》是最近发在论坛的一首,尽管不是很长,却有很大的包容性,用朴实的语言,干净纯粹地情感,举重若轻地涵盖了人生的零零总总,叙述显得异常从容,乍一看给人的感觉似乎很浅很直白,但仔细读了之后我们才发现,幸福是如此简单,人生不也是如此简单吗,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读过此诗之后,我们会对这一定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触。这首诗没有用上复杂的诗歌技法,没有含蓄晦涩的意象,也没有故做深沉的故弄玄虚,一切都是那么清澈,那么透明,那么清新,那么明快,那么形象,那么生动,读过之后,却让人陷入深深的回味和反思。
全诗第一节就把我们引到了一条跑道上,给读者一种在场的感觉。很显然这一条跑道就是人生之路,作者用的跑道的定义,就表明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在跑道上并不是赛跑,而是穿行,仅仅这两个字就人生之路的曲折与坎坷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正因为现实是残酷的,人生之路是艰难的,所以作者每天都在路上穿行,这并不是回避矛盾,而是曲线救国的一种智慧的展示,与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我在这路上穿行的每一天,都有草木为我丈量春夏秋冬,这句便暗示自己是草根一族,也与居士的名字和寓意暗合,表明了一种宁静致远的心志,鸟儿为我疏导心情,更是让人看到了一个豁达淡泊的居士的本来面目。人生于天地之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人世间的酸甜苦辣,我们不可能事事都选择逃避,隐居的只是一种心态,把烦恼,就交给鸟儿去疏导吧。而能有如此清醒的认识,能达到如此境界者,没有生活的积累是不可能的,没有沧桑的体验也是无法实现的。古人去,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作者正处于这两者之间,于是便有了这宁静致远的体验,达到了“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桃源胜景,并通过诗句的形式感染着读者,让读者的心里也一版澄明。
诗歌的第二节仍然在跑道上,这次不是穿行了,而是在跑道上画圆,画的是一个轮回的圆,如果把人生比做一个轮回的转盘的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圆心,而磨盘的圆周不正是由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甚至我们的敌人所共同组成的吗,我们在转动每一个磨盘的时候,通过这些圆周上的齿轮我们就带动了整个社会一起转动,由此可以看出,日月也是我们转动的。这不仅仅只是我们个人的人生跑道了,作者在巧妙的视觉转换中,自然而然地把小我融入到了社会这个大我,把自我的情感不着痕迹地纳入到了天地之间,让我们在这样的转换中得以管窥一个个体与整个社会甚至整个自然界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有机结合的整体,让我们在转动的过程中,由然而生一种社会的责任感,这时,我们都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份子,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我们的命运都是息息相关的,都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我们在轮回中不断提升,我们在既是在重复前人走过的路,又是在不断地继承和创造,原来这轮回的路,也是螺旋式上升的,也是齿轮或者链条式的,我们只是其中的一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懈怠或者轻言放弃,我们没有这个权利,否则日月都将不容我们。
通过以上的解读,突然觉得这首诗妙不可言了,妙就妙在作者能把人生的大道理用平实的语言不露痕迹地表达出来,语言极赋张力,营造出了一个相当大的空间,让我们在回味中自己感悟,在感悟中豁然开朗,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情其景,不过如此耳。由此可见,这首诗达到了相当的造诣,既有意蕴又充满哲理,让人越品越有味道,越嚼越觉神清气爽,原来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就是这么得来的吧。
仓促之间写下了以上这些话,只是个人的一些印象和认识,值此居士兄长生日之际,聊些表达小弟的一点心意,望居士兄长笑纳。
附原作:《穿行》
文/松山居士
我在一条跑道上
穿行。每一天
草木为我丈量
春,夏,秋,冬
鸟儿为我疏导
心情
我在一条跑道上
画了一个圆
站在圆心
亲人,朋友,同事组成
周长。我们一起转动
日月
松山居士资料:
一、个人简历
1963年6月生。2008年秋开始业余创作。散文、小说、诗歌等作品发表于全国及省内外多家报刊。获得各级各类征文奖项十五次。诗歌、散文等作品入选多部文集。现任大别诗刊论坛版主,今生我在网副主编。
二、个人通联方式
姓名:陈泽
单位:安徽省舒城县国家税务局
邮编:231300
办电:0564——8622174
手机:13956100298
E-mail:xkszssjs@163.com
大器晚成话朱老,兼读朱竹的近作《惩罚》
朱竹先生已年逾古稀,现年74岁,2007年,年已71岁的朱老被批准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随后便出版了新诗集《落叶》,加上朱老先前出版过的四部诗集,朱老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版了五部诗集。朱老之前的四部诗集全是以太阳命名的,分别为《太阳风》、《太阳河》、《太阳雨》、《太阳鸟》,试想一下,没有阳光般明亮的心灵,怎么可能集结成太阳系列的诗集呢,没有阳光般的活力,怎么可能永葆青春呢。
朱老1936年出生于北京房山县,1956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1957年被划为右派,直到1979年才得以平反,朱老大学毕业后在山东德州的陵县一所农村中学教了18年语文,平反后才被聘到德州师专教授外国文学。直到1980年,当时年已44岁的朱老才开始与诗歌结缘,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于是有人称朱老为大器晚成,有人评价现在的朱老是一位“年轻”的老者,一位激情澎湃的诗人,他有着44年人生旅途的坎坷与沧桑,而正是这些沧桑的经历成为了朱老前行的动力,让朱老的诗思如一口储量丰富的油井,得以在晚年不间歇地迸发。
2004年,年近古稀的朱老也学会上网了,同时进入到大别山诗刊论坛发帖,,在朱老面前,我永远都只是一位学生,还不知朱老会不会收呢。通过最近三年读朱老诗歌的印象来看,朱老的诗歌写得轻灵,疏朗,意象鲜活而新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营造出来的一个个明亮、美妙的意境便是他心灵的状绘。有人说朱老的诗是涌出来的,此话一点也不假啊。
但朱老又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仍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种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就拿朱老在本期发表的两首作品为例,朱老一改过去轻灵的诗风,把诗句融入到现实生活深层次的思考,向我们展现出了一种凝重之美,下面我就以其中的一首《惩罚》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朱老的这首《惩罚》是以目前全国遭遇的百年一遇的洪水和千年一遇的洪峰为背景引发出来的深层次思考,表达方式既形象又生动,在意象的运用上既鲜活又新奇,全诗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如一幅流动的画面,既明晰又充满动感,达到了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效果。轻灵和沉稳,疏朗和凝重,这些看似矛盾的表现手法在朱老的诗歌里却得到了很和谐和统一,这不仅仅是一种智慧的象征,更是一种灵气的展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朱老的诗歌已经达到了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左右逢源的最佳境界了。这里所说的轻灵,是指诗句不古板,没有一点说教的味道,这里所说的沉稳是指诗歌在思考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一些情绪化的语言,透出的是一种冷静和沉思;这里所说的疏朗是指行文风格很舒展,清幽、舒缓、开阔、清亮;而这里所说的凝重,是指思考的结果令人深思,令人警醒,同时有一些无可奈何堵在心头,让读者从神情到心灵都陷入一种深深的忧虑中,不可自拔。而作者用一双妙手将这些矛盾体进行统一后,就让我们轻而易举地走进了一个智者的心灵深处,达到了同忧虑共努力的目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女妖的意象在朱老以前的诗歌里曾经用过,但在这首诗歌里却把这个意象发挥到了极致,一下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造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女妖手握一根长长竹竿”,朱老在诗句的开篇就直接推出了女妖的意象,在我们的印象或者说是定式的思维中,手握一根长长竹竿的可能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小的顽童,因为天真,因为顽皮,因为无知,所以会无畏,他可以把家里的锅打破然后由家长去补,他可以拿一根长长的竹竿把天捅穿然后由女娲来补。我们都是天真无知的童年时光走过来的,我们也都手握长长的竹竿捕过蝉,所以我们一定会对拿着长竹竿的形象有着非常深刻的印象。而现在,我们都成年了,我们不再天真和无知,当我们看到一个成年人再手握长长的竹竿去捅天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他是一位女妖了,因为他失去了一个正常人的理智和思维,或者说是头脑发热不计后果了,这些,便是一位成年人的无知了。可想而知,捅天的后果便是“捅下来一块块/女娲当年补上去的石头”。这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方联想到了人们对环境的无休止的破坏,女娲补天的传说给我们人类营造出了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生存空间,无知的人们啊,你们为什么就不懂得珍惜,还要肆意地破坏,还要把我们的先辈们用毕生的精力为我们开发出来的加以破坏呢,你们就不怕捅下来的石头会砸中你们的头颅吗?这一节写得既含蓄又诙谐,既生动又深刻,既紧帖主题又令人深思,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是时候没到。
果然,在第二节中,我们就看到了老天爷对我们无知行为的报应。我们自己用长长的竹竿把天给捅破了,“漏下来的暴雨如瀑布/又好像站立起来的江流”,这两句既是对我们目前所遭遇的恶劣天气的真实写照,又形象地表达了我们破坏环境后所遭遇的后果,这两句写得非常形象,简直就是一幅立体的画面,我们都见过黄果树瀑布的壮观场面,我们也都见识过江河奔涌的势不可挡,当这漏下来的雨与这两者联系起来后,其场景是何等的悲壮,又是何等的令人震撼。一个漏字,一个站字,看似信手拈来,却堪称神来之笔,这两个动词的灵活运用不仅画面活了起来,更是增添了无比的气势。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房屋漏雨尚让我们不得安生,整个天都漏了,又让我们到哪里去寻找立锥之地呢,汹涌的江流尚让我们叹为观止,而一条站立起来的江流,又怎么能够不让我们感到惊心动魄呢。而这“一声声炸雷,一道道闪电”,难道不是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吗?
诗句的第三节和第四节是用写实的手法,把我们遭遇的洪灾的部分场景诗意地展示到我们面前。“顷刻之间,草挂树梢/人在浪头,鸡在屋顶/飘摇而来是树叶冲锋舟”,这是第三节的描述,很真实也很形象,很简捷也很到位,在这样的大灾大难面前,那片飘摇而来的树叶就是我们救命的稻草,我们要把它当作冲锋舟一样抓住,否则我们将陷入灭顶之灾。“泥石流宛如饿虎扑食/村庄 淘金者 挖掘机/霎时都成了它囊中物”,这是第四节作者描述的一些受灾的情形,很有力度的控诉,让读者感觉不安和无奈。这两节的描述都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功底,着墨不多,却显得异常的干净纯粹,描述出来的画面那是相当的明晰,让读者有一种在场感,仿佛亲历一般。其实这些画面我们都在电视上看到过,但朱老能用诗句将这些画面都惟妙惟肖地展现到我们眼前,更增强了我们震惊的程度。人是万物的主宰,但在神奇的大自然面前,人类也不是万能的,人类的力量有时会显得何其渺小。我们可以把人定胜天看成是一种精神的动力,但千万不要拿鸡蛋去碰石头,否则我们将会得到应有的报应,就如这个夏天的洪灾一样,我们的代价是惨重的。
最后一节是全诗的总结,也是一种现状的诗意表达。面对此情此景,女妖知道闯祸了,并且这祸闯大了,于是女妖开始怒目而视了,尽管她现在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一块块石头,从她的脚边溜走,我想女妖既然愤怒了,我们就有希望了,既然知道自己闯祸了,女妖就一定会痛改前非。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女妖最终会修炼成女娲,重新拣起从自己身边溜走的石头,拣起被自己的无知捅下来的那一块块石头,想千方设百计来把天被上。尽管为了修补这些过失,我们会历经更大的辛劳,我们会吃更大的苦,受更大的累,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只要我们每人都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我们这些曾经的女妖,定会摇身一变,成为补天的女娲,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们的惩罚也并不是老天爷强加给我们的,而是我们自作自受,只要我们及时醒悟,这样的惩罚就不会再让我们的下一代去承受。
综观全诗,作者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然后用了足够的铺垫来描述惩罚的现实,最后用愤怒来暗示警醒,让我们重新看到希望。诗歌的思路相当清晰,虚实结合得也很到位,让我们在诙谐幽默的表达中陷入深深的思索,听到长鸣的警钟,而这样的警钟是一位诗人,一位智者用含蓄深刻的诗句为我们敲响的,既有现实意义,又透着一份社会责任感,读完这样的诗句,让我们由衷生出一种敬意。
当然朱老的诗歌太深刻了,以上只是从个人角度的一点理解,不妥之处,还请朱老见谅。
附原作:《惩罚》
文/朱竹
女妖手握一根长长竹竿
捅天 捅下来一块块
女娲当年补上去的石头
一声声炸雷 一道道闪电
漏下来的暴雨如瀑布
又好像站立起来的江流
顷刻之间 草挂树梢
人在浪头 鸡在屋顶
飘摇而来是树叶冲锋舟
泥石流宛如饿虎扑食
村庄 淘金者 挖掘机
霎时都成了它囊中物
那女妖呢 怒目而视
从她脚边溜走的
依旧是一块块石头 听雨何须掩帘,兼读掩帘听雨的诗歌《云台山》
我对掩帘听雨知之甚少,只知道掩帘听雨诗友是湖南的,最近在毛院学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匠人系列诗歌,几乎包罗了世间所有的能工巧匠,而每首诗歌都是对匠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既细腻,又饱满,还融入了人文关怀,巧妙地提升了主题,让匠人在诗歌中活灵活现,可谓是匠心独运。掩帘听雨诗友是最近才进大别山诗刊论坛的,因为我是大别山诗刊论坛的站长,所以他发的每一首诗歌我都认真读过,并进行了认真的点评和回复,在阅读和简评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不少的诗歌写作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也得到了不少的提高。在此,我要向掩帘听雨诗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后来为了写这个评论,才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方才得知掩帘听雨的真名叫熊刚,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家居桃花源里的城市。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风词韵,他无不精通,散文和小说也有涉足,走进听雨的博客,听到的不仅仅只是雨声,还能感受到一颗火热的诗心在扑扑地跳动,按照听雨自己的话说就是:“墨有香时诗有味,雨无韵处夜无凭。”
掩帘听雨诗友的这首《云台山》,其亮点就在于一个巧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云台山的地名、地形和地貌,将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巧妙地融入其中,自然贴切,不着一点痕迹,却能充分展示云台山这一特定地域环境下的景点特征和人文特点。全诗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书写精致而从容,干净又纯粹。三节小诗将“赋比兴”的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虚实结合得也恰到好处,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天人合一之境,这里不仅有明晰的美景,还充满动感的神韵。
“云台山是一位书生”,作者开篇就运用拟人的手法,一下子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拉近了读者与云台山的距离,让人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种亲近的感觉。这是一位怎样的书生呢,他“隐居山壑,夜读星月”,原来这位书生还是一位隐士,让人又很自然地想到了桃花源中的陶渊明,想到了一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宁静致远。而这些,一下子就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抓住了读者的心思,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接下来,作者也没有辜负读者,马上带领读者走进了山林,而这时,山林正好在清晨醒来,尽管睡眼惺忪,却给我们展示了最为真实,最为自然的一面,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美,不雕琢,不矫揉,让读者也为之神清气爽,怡然自得。正当我们徜徉其中,乐不思蜀时,作者又用鲜活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动感之美。“鸟鸣声啄开大山的梦/山雾,抖开他那身绿长衫”,在这里一个“啄”字和一个“抖”字,这两个动词的灵活运用,就让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在这里,大山的梦又何尝不是作者的梦,又何尝不是读者的梦,而这些梦都会在清晨醒来,而醒来的方式却是用鸟鸣啄醒的,在这里,那身绿长衫,是大自然的外套,是绿色的精魂,大雾轻轻一抖,就抖开了,大自然就和我们赤诚相见了,我们也就有了一种投入到大自然怀抱的冲动了。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手法的独特和新颖了,这一啄一抖之间随意展示的灵气,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嘛。
既然这位书生醒了,自然也会梳洗,书生就是书生,隐士就是隐士,隐士和书生自有其超凡脱俗之处,于是他便“就着飞泉梳洗一番”,不用明镜,也不用梳妆台,自然暗合了那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便是一种境界。而这位书生梳洗完后,所做的早课就是“面对古松/将“山不在高”吟诵再三”,是谓明志静心,大家都知道这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己尽管不能修炼成仙,但那种仙的境界却可以成为孜孜追求的目标。尽管这样的境界会引起人们的非议,会引来“猿猴鹦鹉学舌”,但他从不在乎,大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大义凛然。对于这些非议,他不是不知道,只是不予理会而已,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他“蘸取笔架峰上的一点余墨/挥洒丹青,在屏扇崖顶/画出万仞绝壁”,他要让流言止于这“万仞绝壁”的面前。
此情此景,让“一朵云看呆了/走失在半山腰”,在这里,云也成了画面中的另一个人物,与书生,与隐士日夜相随的,自然也是一位高人了,连这位高人也会看呆,也会走失,可见这样的情景是多么令人震撼,多么让人不可思议。“幸好有一座渡云桥/渡它上云台”,这两句简直是峰回路转的神来之笔,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达到了画龙点睛,提升主题的奇效,很好地诠释了云台山的真谛,也说明了云台山的缘由,所谓缘由心生,心生万象,万象归宗是也。按说,此乃天机,天机不可泄露的,而作者在不经意间,就把云台山的秘密和盘托到了读者的眼前,让读者在享受和感慨之余,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那朵云,自己的灵魂也走失在云台的半山腰,并且很轻松地就走上了渡云台,让一点佛光把读者的心灵也渡上了云台,到达了传说中的彼岸,心情一片澄澈,灵台一片空明。由此可见,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而一种禅境,也是可以水到渠成的,只要与自然融为一体,你就可以轻易步入那种境地的。
读完全诗,我的思绪仍留在诗歌营造的境界,这是用一种小场景写出了大境界,这是作者用与生俱来的灵气向我们展示的一种人生之境,让人怎能不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我想是作者事先达到了这种境界,然后用诗歌的形式把读者也带进了这种境界,达到了天人的合一,也达到了作者与读者的共鸣,这既体现了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这首诗歌成功的原因之一,如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于耳。
当然,以上只是从个人的角度进行的解读,不一定符合作者的原意,不妥之处还望作者谅解。谨以此作为高山每周一评的开篇,请作者笑纳,也请各位多批。
附原作:云台山
文/掩帘听雨
云台山是一位书生
隐居山壑,夜读星月
清晨的山林惺忪
鸟鸣声啄开大山的梦
山雾,抖开他那身绿长衫
就着飞泉梳洗一番
面朝古松
他将“山不在高”吟诵再三
林间,有猿猴鹦鹉学舌
他故作不知,略加思索
蘸取笔架峰上的一点余墨
挥洒丹青,在屏扇崖顶
画出万仞绝壁
一朵云看呆了
走失在半山腰
幸好有一座渡云桥
渡它上云台
注:笔架峰、屏扇崖、渡云桥为贵州云台山之景点。
掩帘听雨的个人资料:
熊刚 ,网/笔名掩帘听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近400件作品散见《读者》、《星星》、《诗潮》、《散文百家》、《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报》、《工人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审计报》、《中国建设报》、美国《新大陆》诗刊等100余种刊物,作品获全国大奖和入选多种选本。
通讯地址:湖南省常德市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室 邮政编码:415000
卑微的发现,兼评顾金良的《蚊》
顾金良这个名字应该是实名,也是大别山诗刊论坛的新会员,或许是因为在论坛不是太活跃,因此没有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我也是今天读了他这首《卑微的发现》其中的一首《蚊》后,才有了走近这个老会员的冲动的,按照作者本人提供的资料,我找到了作者的博客。作者的博客顶端赫然写着这样的一排文字:“用平常心,写平常文。”,我想,这应该是作者的座右铭了吧。果不其然,作者是山东某县的作协主席,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协会员,这些头衔可谓风光,而作为这些头衔的拥有者却能以一位网络中行者的身份,孜孜不倦的笔耕不缀,却是难能可贵的,没有一颗平常心,我想是难以办到的吧。
依稀记得我们是加过QQ好友的,但似乎从来就没有聊过,具体原因我也记不清了,或许是因为大家都很忙,或许是因为大家都是隐者,或许大家都在用一颗平常心在写着平常的文字,或许根本就没有或许,因为QQ好友名单对我们任何人来说都仅仅只是一个符号,只是一份闲置的资产而已,而心灵的交流不是用语言可以沟通的,唯有通过文字,通过诗歌。如果是真正的好友,大家都会心有灵犀,对方一句神来之笔,或者仅仅只是一个有灵气的词组都能激起心灵上的浪花,引起双方的共鸣。而这时,语言显得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顾金良的这首《蚊》正是这样的文字,读第一句就把我的眼球深深吸引过去了,全诗正是在这样一句神来之笔的引导下铺展开来的,写得非常凝炼,非常干净,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却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内涵,由此可见其诗歌语言极具张力,这样的诗句是纯粹的诗句,没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是万万做不到的。全诗并没有太过华丽的语言,但也不是口语化的那种朴实,这首诗的亮点在于灵气,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思维的缜密,诗思的灵巧,思路的开阔,以及叙述的从容,而这些,无一不在体现着作者的睿智,唯有智者才能达到如此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的境地。看似随手拈来的几句话,却把自己的情感,把自己的感悟,把自己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全部心得都包容进来了,不仅营造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还把一个卑微的事物提升到了人生这个大场面上来了。
“一口咬定夜的一角”,这就是我前面称其为神来之笔的亮点,我们都知道蚊子是在夜间活动的,而在作者的眼中,夜是有角的,有角自然就有形,有形也就有了色彩,有了空间,还有神有气,让我们触手可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夜的一角就是幕布的一角,一只蚊子一口就咬定了夜的一角,很自然地就拉开了夜的帷幕,在这里的夜已经由一种自然现象转化为了一个场景,一个道具,或者说是如同蚊子一样拥有卑微的生命活动的一个舞台。这样的视角是常人看不到的,或者说是经常被常人所忽视的,没有诗人敏锐的目光是无法捕捉到这样的场景和角度的,没有一颗纯粹的诗心也是不能将其转化为灵动的诗句的,这样的切入,是多么的自如而又令人拍案叫绝,这么灵动的句子,一生得一句足矣。蚊子是卑微的,不得不认命命运的安排,他们只能选择在夜晚登场,而这些卑微的生命,也不完全是逆来顺受的一滩软泥,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在不公平的境况下,他们也会反抗,尽管他们的反抗是那么的无力,但他们在打不赢的情况下,咬也要咬你一口,让那些高高在上养尊处优的人还能够感觉得到有一个卑微群体的存在。其实这个群体是纯朴善良的一群,是很容易满足的,他们在咬定夜的一角后,“细如蚕丝的声音,是/窃窃的笑”,而这笑里的含义,当然也包括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抗争,打开了舞台的帷幕,极大地增加了自己的活动空间和范围,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自然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了。
在这里,黑夜是一位统治者,蚊子自然就是他的臣民,虽然卑微,却也是“黑夜里最锐利的词汇”,它虽琐碎、细小,却有一种执着的天性,看问题常常能够一针见血,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吧,因此这个卑微的群体常常会令居于统治地位的黑夜感到不安。读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文字,无一不在暗示我们生存的世界和生存的环境,无时不在把读者带进诗歌营造的气氛中,让我们在感叹蚊子的命运时往往会顾影自怜,同时也会感叹我们自己的命运。在这个大千世界中,我们就是这群蚊子中的一只,我们就是广大民众中的一员,我们单个的力量是非常细小的,面对自然界,面对广袤的宇宙,面对频频发生的天灾和人祸,我们的力量都会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为了生存,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执着地追求着,抗争着,并随时拿起我们锐利的武器,让统治者惶恐不安,最终达到统一与和谐的大好局面。
“无须道破暗藏的秘密”,这是第三节开头的一句话,而这些秘密就隐藏在第二节中,尽管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但还是不要说透的好。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行为艺术吧,面对强权,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行为,甚至面对宇宙中无常的变化,我们与其硬碰硬都只会徒劳无功,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于是我们会用“一根细细的针”就“足以让麻木和沉睡/自己抓挠着醒来”,在这里针的意象运用得相当神奇,它既是一种武器,也是一种策略的象征,通过这一剂强心针,我们可以让强权自己觉悟,自己觉醒,这样既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对弱势的一群来说也不会有丝毫的损失,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而这些策略又暗合了佛家渡化的原理,也就是说作者在不经意间,把这些深奥的佛理也隐含其中了,并且不露一点痕迹就把一个写蚊子的诗歌提升到了人性与佛性的境界,这便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作者智慧的展现。
综观全诗,作者三节一直都没有离开蚊子,而在读者读来,这里的蚊子在诗中也成了一个意象,一个场景,一个道具了,作者通过含蓄和隐喻的手法,通过虚虚实实,虚实结合的技巧,把情和景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最后把作者的思想与读者的情感也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达到了心灵相通,和谐共振的最佳境界。
或许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考虑这么多,只是凭着一股灵气贯穿始终,而正是诗歌的张力和多元性让读者有了很多的感悟和理解,而每一种理解又会通过蚊子的针管反馈到诗歌的信息中心,让这些气息更加通畅,于是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通道,这是心灵的隧道,也是时空的隧道,也是连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气场和桥梁。顺着这座桥梁和隧道,也把读者渡到了彼岸,这,也是一首好诗独特的神奇功效吧。
附原作:《蚊》
一口咬定夜的一角
细如蚕丝的声音,是
窃窃的笑
黑夜里最锐利的词汇
它琐碎、细小、执着
一针见血,常令
黑夜感到不安
无须道破暗藏的秘密
一根细细的针
足以让麻木和沉睡
自己抓挠着醒来
练倒立的猪,兼评大漠风的《秋天的浅呼吸》
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或许是机缘巧合,我在本期寻找大别山十二峰诗歌评论的对象时,大漠风的一首《秋天的浅呼吸》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让我对一个陌生的ID投入了关注的目光。而在此之前,大漠风因为来论坛发帖不多,并没有给我留下多少印象,上期发了一组《镜子》,让我感觉这个会员颇有灵气,本期的这首《秋天的浅呼吸》让我的感觉进一步得到了证实和加强。之后通过各种渠道终于走进了大漠风的博客,认识了这位颇具灵气的诗人。
大漠风原名顾金栋,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第十二届山东省团代表,德州市第五届、六届青联委员,武城县青企协理事,武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某大企业党委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从这些头衔可以看出,顾金栋是一位实业型的诗人,能从日常事务和应酬的闲暇挤出时间从事诗歌创作是多么的不简单,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能把诗歌写得这么有灵气,这不仅需要创作的激情,还要有一颗纯洁的诗心。我在前面提到的天意是指我在最近几期都写到了山东德州的诗人,一位是顾金良,一位是朱竹,加上本期的大漠风,而机缘巧合的是,顾金良与顾金栋是两兄弟,顾金良是哥哥,顾金栋是弟弟。而在写作之前,我一个也不认识,一个也不了解,全都是他们的诗歌打动了我,然后我才走进他们的空间,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
大漠风的博客名称是《练倒立的猪》,很别致,也很有个性,按照大漠风自己的解释是:我想如果一头猪都可以练倒立,我应该更能做成功些什么吧。这既是一种自嘲,也是一种自励,更是一种自省,从这里面我们更是感觉到了一种暗暗涌动的激情,在不懈地迸发。大漠风的QQ妮称是“那谁”,QQ上的个性签名是这样写的:我不说,你就不知道我为什么心如刀割,撕心裂肺,生不如死。我微笑,你他妈就以为我真笑。从这妮称和签名中我们更看到了一位特立独行的诗者,而这些都与他企业管理人员和作协副主席的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让人认识了一位真实的,有着鲜明个性的诗人形象。有人说诗人就是一群疯子,我认为这是对诗人最好的溢美之词了,如果没有一种疯狂的写作状态的话,又何来创作的激情呢。
其实关于诗歌激情与稳重的思考,感性和理性的论证一直都没有间断过。个人认为诗歌是需要激情的,诗歌是一种很自我也很感性的文本,所以个人更偏好一些有灵气的短制,这也是我选择大漠风的这首《秋天的浅呼吸》作为我本期评析对象的理由吧。诗人北岛曾经说过,诗就是沙漠里随处可见的金子。金子就是有价值的东西。在诗里一定要有有价值的东西,在想象的天空里捉一把空气,把这把空气放到瓶里保存起来,如果对这把空气感情日深,再把这把空气用你用心情酿出来的词语表达出来,就可以是一首诗。而大漠风的这首诗正是把日常生活的积累用心情酿造了出来,诗虽不长,却很能打动人心。
大漠风的这首《秋天的浅呼吸》,最大的特点是意象鲜活而生动,语言简约而不简单。关于诗歌的意象问题也是当下诗歌写作的焦点问题,有人提倡返璞归真,用大白话来写诗,于是写成了口语诗,造成了口水诗的泛滥成灾。其实无论是古体诗,近体诗和现代诗,诗歌的意象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有人说意象是诗歌生命的细胞,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我想这话是一点也不错的。记得在读高中学古诗时,老师就跟我们讲过诗歌的“赋、比、兴”,而这三类不正是营构诗歌意象的方法吗。记得古代诗歌的文论中是这么定义意象的: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所以无论走到一个什么时代,意象都是我们诗歌的根本,所谓万变不离其中,我们可以打破传统,但我们不能忘了根本。当然,如果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也未尝不可,这也是营构诗歌意象的方法之一,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诗歌都可以用直白的语言加以表达,因为在诗歌面前,我们日常的语言显得多么苍白和干瘪。
当然,大漠风的这首诗除了意象鲜活这个显著的特征外,另一个特征就是干净纯粹,不拖泥带水,所以有版主评论此诗为:凝练又水灵儿(小龙女语),是啊,一首干净纯粹的诗带给人的感觉就是水灵儿的。尽管有人说诗歌没有好坏之分,只是读者的角度不同而已,但我觉得能够带给人水灵儿感觉的诗歌一定不会差到什么程度吧。这一段时间因为写评的缘故,我也在恶补诗歌理论方面的知识,偶然看到有人把好诗歌的判断标准弄了几个指标出来了,一是自然,二是纯净,三是和谐,四是个性,五是创意。虽说当时并没怎么在意,但仔细思量起来却也觉得不无道理,而用这几个指标来衡量大漠风的这首诗歌,我想也应该达到中等偏上的分数了吧。
这首诗歌的第三个显著特征是动词运用得相当灵活,堪称神来之笔。至今我们仍会记得“推敲”的典故,那是锤词炼字的精彩范例,所以无论是近体诗还是现代诗,把动词用活后,都能够收到“顾盼生姿 神采飞动”的奇效。李白的诗歌自然奔放、俊逸清奇,享有“诗仙”的美誉,杜甫称赞他的诗为“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虽以气韵流畅见胜,但如果没有锤词炼字的功夫,我想也是不会达到如此高的成就的。诗圣杜甫更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虽“一字之用,亦不率易。”,由此可见锤词炼字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了。一个普通的动词,如果用得灵活,用得自然,用得得体,就会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让诗句凭空多出了几分生机和灵气,让阅读更为畅快,更加惬意,我想这也是诗歌独特的魅力所在吧。
诗歌的第一节,一个洗字,一个落字,一个砸字,三个动词的灵活运用就给我们营造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洗净了天空,也洗净了我们的心灵,洗亮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来了,人生的秋天也会即将来临。这里的“汗水,或者泪水”难道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内涵和意义吗,难道不是一种体验和一份沧桑的感觉吗,我们穷尽我们毕生的精力,只为把天空洗净,让我们的灵魂得以超脱。这时,蝉鸣落下来了,把尘世的喧嚣砸哑了,我们便达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那是一种参禅顿悟之境。这里营造的气氛与“鸟鸣空山静”虽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境界却高了许多,内涵也丰富了许多,意蕴也厚实了许多,在砸哑蛙声的同时,也如一块石头投进我们的心湖,砸出了圈圈涟漪,让我们久久不能平静,生出诸多的感慨与感叹。由此可见,作者在造境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的火候,让人不得不佩服。
“那只燕子/正在我的目光之上游泳”诗歌第二节的开篇作者就把我们带进了生活的海洋,在我们常规的思维定式中,燕子是飞在空中的,而作者却打破了这个常规思维的定式,让燕子在我们目光之上游泳,看似荒诞不经,却又在情理之中。而这种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不正是一首好的诗歌应该具备的特点吗,这也使诗歌的魅力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既有留白,又显示了跳跃性,这样才能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它的下面/一群水草般的杨柳郁郁葱葱”,在生活的大海里面,我们不过是一群水草,燕子是春天的信物,因此我们才得以郁郁葱葱,尽管时令已经到了初秋,但只要燕子没有停止游泳,我们心灵的春天就会常在,我们就仍会有郁郁葱葱的理由。
如果说前面两节都是虚写的话,那么第三节便自然转承到了“我的母亲”这个实体上,转承得既自然又贴切,还给人一种亲切和温馨的感觉。接下来一个“搓”字,一个“皱”字,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蹉跎岁月”,想到了“吹皱一池春水”这样的句子,由此可见,母亲在乡下搓的仅仅是一槌老玉米吗,那些闪闪发光的玉米颗粒难道不是我们生活的点滴吗。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句子里,母亲的“目光被吹皱/落在一棵叶色轻浅的树上/看一只鸟儿梳洗时空”,这便是秋天的浅呼吸,尽管目光被吹皱,但树上的叶色依旧轻浅,生活仍然透着无限的生机,鸟儿仍然悠闲自在地梳洗着时空,心情自然而然地就会淡泊宁静。这一节依然是在造境,用母亲这个实体营造出了一种秋高气爽,宁静致远的境界,让天空更加高远,心境更加澄澈,让人不禁有了一种海阔天空的博大与宽广的胸怀。
终观全诗,应该说这首诗写得很有灵气,而灵气正是建立在上面叙述的这些特征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在这样快节奏的时代,诗歌写得太长后便会失去很多缺乏耐心的读者,而这样极具张力的短制往往会受人欢迎。况且诗句的每一节都有一个明晰的画面,动词就是作者运用的色彩,一些意象的灵活运用,让这一幅幅画面的色彩更为鲜艳,景深更为深邃,从而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内涵和外延,让凝炼的诗行里,展示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万千气象,让读者掩卷之后,仍会回味无穷。
当然,以上只是从个人角度的一种解读和评析,不妥之处还请作者谅解,也请各位多多批评。
附原作《秋天的浅呼吸》
文/大漠风
汗水,或者泪水
把天空洗净
蝉鸣落下来
砸哑蛙声
那只燕子
正在我的目光之上游泳
它的下面
一群水草般的杨柳郁郁葱葱
我的母亲
在乡下搓着一槌老玉米
目光被吹皱
落在一棵叶色轻浅的树上
看一只鸟儿梳洗时空
大漠风资料:
大漠风,本名顾金栋,1976年3月生,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1991年开始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有新闻、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百万字散见于经济日报、大众日报、山东青年、少男少女、德州日报、华夏酒报等近百家报刊,2005年,先后出版个人专著纪实文学《揭秘》、文学作品集《活在路上》共两部。2010年先后在《当代小说》、《诗歌月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20余篇(首),并代表德州市参加山东省作协举办的“山东省第六届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
通联:山东省武城县城
古贝春集团有限公司顾金栋
邮编:253300
电话:13515444345
QQ:575896525
喧嚣过后是孤独,兼评常建世的近作《中秋夜》
常建世,男,彝族,1966年生,云南漾濞人;诗文散见于美国《新大陆》诗刊《澳洲彩虹鹦》文学季刊《中国国土资源报》《大地诗刊》《岁月》《中国文艺》《云南日报》等海内外报刊杂志,现供职于云南省漾濞县文联。这是从常建世的个人空间里提出来的个人简介,我对常建世的了解也仅限于此,如果说稍稍再多一点的话,那就是我还知道常建世是云南省漾濞县文联的主席,是《核桃源》文学月报的主编,《核桃源》文学论坛的站长。在我的印象中,文联主席是政府官员,大多属于老气横秋的那种,并且大多是传统文学的有力捍卫者,大多对网络文学不屑一顾。而常建世主席却打破了这种常规,不仅亲自出任月报的主编,而且亲自出任文学论坛的站长,且事必躬亲,让人在心生敬意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一股活力在暗暗涌动,感受到了一颗执着的心在旺盛地跳动,感受到了一份守望的真挚和不懈的追求。为此,在我的印象中,常建世便是那个麦田的忠实守望者,也是我最佩服的文人之一。
其实早在几年以前我就认识了常建世,经常看到他在各大文学论坛活跃的身影,那时并不知道他便是一个文联的主席,还以为是一位疯狂的文学爱好者呢。说实话,或许是写作风格不同的原因吧,那时候我并不是很喜欢他的诗歌,他那时候的诗歌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尽管有些奇思妙想,但在表达的手法上还不太纯熟,诗意还不够浓郁。当我得知他是文联主席后,我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了,我这里所说的另眼相看并不是指对他的诗歌,而是对他的为人另眼相看。试想一下,作为一个文联主席,能够放下架子,自降身份,用真名实姓到一些文学网站与一些文学爱好者切磋交流,并能虚心接受大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后对自己的作品加以修改,这需要多么坦荡的胸襟才能做到,与那些讳莫如深的大大小小的文学官员相比,常建世则更能体现出一位坦坦荡荡的真君子的品格,相对来说,这种人格的力量更有感召力,更能引领和影响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在文学的道路上走得更为踏实,更为坚定,一定也会走得更远。
其实常建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写大理,写家乡的那个系列,在沉稳的叙述中极大地表现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朴素的情感里真实地再现了一种回归的情结,我想这也是他创办《核桃源》的精神寄托和深厚渊源吧,长此以往,在常主席的带领下,定会把这座核桃源开发成我们心灵上的桃源,让芳草萋萋、落英缤纷的桃源胜景常驻在这些文学爱好者的心头,让我们徜徉其间,陶醉其间,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在这片文学的乐土上怡然自得也。
我之所以没有选择常建世的乡土系列,而是选择了他的这篇《中秋夜》来加以评析,其主要原因是他的这首诗写得很别致,打破了常规和我们的思维定式,这也是本诗的最大亮点。试想一下,古往今来写中秋的文字可谓浩如烟海,多如牛毛,其中自然不乏传世的精品,要想将这一个传统的主题写出新意,那是相当不容易的,没有独到的眼光和别出心裁的诗思是不可能写出特立独行的中秋诗篇的。当然,我们并不一定要求每一个作品都写得那么新奇,都写得那么经典和完美,实际上那只是一种理想的境界,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但我们作为一个追求者和爱好者,在达不到炉火纯青的火候时,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让我们的视角更为独特一点,让我们的个性更为张扬一点,尽管不一定会达到匠心独运的奇效,但至少可以让我们的作品走出俗套,彰显出特色和个性。而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彰显并不是完全摒弃和打破传统,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扬,我们并不是说传统就一定是四平八稳的,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样,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受传统的教育,我们的整个身心都被传统的氛围所包裹,这不仅有一个审美疲劳的因素,更有一种视而不见和熟视无睹的惯性思维在作怪。所以我们只有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才能让读者走出审美的疲劳,才能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和快感,才能让诗歌的魅力得到更好地发挥。我们这里提倡个性的张扬和特色的彰显并不是说一定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当然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并不是要求每一个诗歌作者都走向纯粹为了吸引人的眼球的那种急先锋写作,那只能取悦一时,更有甚者会走向口水乃至沦为低级趣味,让人们所不齿,口水终究会被口水所淹没,低级趣味的终究走不上台面,会被历史的浪潮所淘汰。如果把传统比作是一个雍容华贵的妇人的话,那么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升便会出落成一个沉鱼落雁的美人,而对传统的颠覆和沦落,只能成为东施效颦的笑柄。
自然和纯净是本诗的第二个特色,所谓自然就是指语言进入诗歌过程中没有人为创作痕迹。所谓纯净是是指所写的内容始终围绕主线,不产生分支,意象展开紧紧围绕主题,没有其他乱象和多余的词语产生。记得著名诗人余光中在谈到诗歌标准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谓深入,我想应该是深入到生活的海洋,没有生活作为底蕴的作品,即使再唯美,也是空洞的,尽管能让人产生一种阅读的快感,但终不能让人感动和思考,所谓浅出,我想应该是用质朴通俗的语言加以表达,文字的内容人人都能够读懂,但文字里面蕴含的情感和内涵却能在读者体会咀嚼的过程中达成与作者的默契,产生共鸣的效果。而常建世的这首《中秋夜》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这首诗歌的语言在进入诗歌的过程中没有人为创作的痕迹,完全是一种自然的抒发。目前有很多诗歌爱好者初学诗歌时,为了追求意象的新奇和意境的高远,不惜在意象上浓墨重彩,可谓下足了功夫,而最终表达出来的效果尽管看起来意象纷呈,却显得杂乱无章,显得生硬生涩,让人不知所云。还有这首诗歌始终围绕中秋夜的喧嚣这根主线,所有的意象都围绕主线展开,没有其他乱象和多余的词语产生,因此显得很干净,也很纯粹,达到了诗歌纯净的效果。或许有人会认为诗歌太纯了,太干净后会显得明朗直白,毫无技巧可言,其实朴拙也是一种美,是一种自然之美,当作者的写作状态达到一定高度后,都会更加接近生活,接近自然,当然我也并不否认一些技法的运用会更有利于诗意的发挥和展示,但自然之美却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纯粹的美,享受到一份桃花源式的怡然自得。
我们既是生活中的行者,我们同样也是诗歌的行者,无论我们行走在哪条道路上,我们都会经历由喧嚣到沉寂的必然历程。而作为一个诗行者,表现得尤为突出,诗歌是孤独的艺术,诗人是孤独的行吟者,所谓“情到深处人孤独”,此话一点也不假啊,而作为诗人如果没有澎湃的激情是不可能写出感人的诗篇的,所以孤独是诗人的宿命。而作者这首诗能够用喧嚣来反衬出这样的一种孤独,让这种孤独深入到了诗人的骨子里,达到一种宁静致远的禅境,而这种境界的勾勒,作者仅用了寥寥数笔,简直就是惜墨如金。这也是本诗的第三个特色,语言节制,气氛营造得非常到位。这样的描述既形象又生动,如一幅简笔画,凸显出一种骨感的美,有了这副骨架就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让读者在回味中自然而然地也同时达到这种孤独的禅境。
诗歌的开篇切入相当自然,中秋是一个传统的节日,忙碌是少不了的,有人说过节比上班还累,指的就是这种忙碌吧。作者一句“所有的忙碌都入睡后”,直接就把我们的视线引入了作者预设的场景之中,接下来蛐蛐这个主角就登场了,“蛐鸣是脱颖而出的喧嚣/是夜唯一的声音/我活着的心跳”,寥寥数语,有声有色,有情有景,仿佛我们也置身其中,仿佛从蛐鸣的声音中,我们一下就触摸到了一个诗人的心跳。这一节的亮点在于暗喻与明喻相结合,让意象更为形象,更加真切,有触手可及之感。而蛐蛐这个主角的多元性,又可以引导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并很快让读者的情感融入到此情怀景,达到一种共鸣的效果。我们可以把蛐鸣想象为诗人在那儿独自吟唱,如屈原行吟于汨罗江畔,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与感怀,我们也可以把蛐鸣想象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场景,让作者与读者之间自然而然地便形成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默契,我们还可以把蛐鸣想象成是鲁迅先生的杂文,如投枪,如匕首刺向黑暗的深处,唤醒沉睡的人们,而所有这一切的想象终敌不过一句“我活着的心跳”来得贴切,来得自然,来得有神韵,这一句是一个跳板,让读者从一个空间里又跳进了另外一个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人说天大地大不如心大,正如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一样,一个心跳自然就把蛐鸣带到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让我们更加自由地驰骋。
写中秋自然离不了月,而作者在第二节中提到的月色,并不是思念的月,也不是团圆的月,这样的月色是中秋的月色,又不是中秋的月色,就在这似是而非之间,作者的别出心裁就一下彰显出来了。或许是第一节营造的空间太广阔了吧,作者在这里试图用无边的月色来加以掩盖,但蛐鸣的辽阔是盖不住的,失眠的深邃也是盖不住的。作者正是用这种欲盖弥彰的手法来显示蛐鸣的辽阔,来显示失眠的深邃,这样,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的广度和深度全都凸显出来了,并且为之穿上了一层月色的外衣,让其更为朦胧,仿佛雾里看花花更俏。这种蛐鸣,这种心跳的感觉被作者用如此鲜活的意象加以无限放大后,便把我们想象的空间也扩展到极致,让我们欲罢不能,只有置身其中,流连忘返。这一节的亮点在于别致而不露声色,水到渠成地把读者的情绪逐步引向深入,我们用一句“老奸巨猾”来形容我看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蛐鸣制造了喧嚣,营造了气氛,让作者与读者达成了默契,于是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此都得感谢蛐鸣了。于是作者第三节也就自然浑成了,而搜遍全身,只剩几行瘦如骨头的诗句的结局也就合情合理了,尽管这样的结尾没有达到瞬间震撼的效果,但也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能够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种效果的诗句,应该来说是相当不错的了,没有独特的视角是达不到的,因为没有独特的视角便放不开,便不能让想象游离于意料之外,同样,没有缜密的诗思和娴熟的技法也是做不到了,因为没有娴熟的技法便收不拢,但不能让逻辑回归于情理之中。为此,收放自如,达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便是这一节的亮点了。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只剩几行瘦如骨头的诗句,也会在所不惜,因为我们曾经喧嚣过,曾经辽阔过,也有过曾经的深邃,连无边的月色都盖不住,难道这还不够吗,难道这还不值吗。尽管喧嚣过后的孤独或许会把我们这仅剩的瘦如骨头的诗句也会啃食得无影无踪,但这样的孤独不也是一种境界吗,这样的烟消云散不也是我们最好的归宿吗。
当然以上只是从个人角度的一种评析和解读,不妥之处还请作者见谅。
附原作:中秋夜
文/常建世
所有的忙碌入睡后
蛐鸣是脱颖而出的喧嚣
是夜唯一的声音
我活着的心跳
月色无边
无边的月色
盖不住蛐鸣的辽阔
失眠的深邃
拿什么酬谢这些
昼伏夜出的歌手啊
搜遍全身
只剩几行
瘦如骨头的诗句
常建世简介:
常建世、彝族、1966年生、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人。诗歌散见于《诗刊》、《中国诗歌》、《中国文艺》、《中华文学》(香港)、《新大陆》(美国)、《澳洲彩虹鹦》、《中国国土资源报》、《辽沈晚报》、《鲁中晨报》、《云南日报》等海内外报刊杂志。曾获“中国,有座城市叫长春”、“世界华人迎奥运”“新诗放歌60年”等诗歌征文大赛奖。诗歌入选《汶川大地震诗歌经典》、《2008奥运诗选》、《中国当代诗库》(2008卷)等多种选本。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漾濞县文联专职副主席
672500云南省漾濞县文联(常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