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诗话随笔之诗歌的深度(十五)

诗话随笔之诗歌的深度(十五)

星儿叶子/文

有诗友在我的一首小诗后面跟帖点评“缺乏深度” ,由此引起我对诗歌深度问题的思考。经过反复阅读、对比和思考,对“诗歌深度”问题有如下一些浅见。

宏观上讲,诗歌的深度取决于诗人的深度。一个思想浅陋、阅历简单、生活体验或者文化素养浅薄的人无论如何成不了一个有深度的诗人,或者诗歌的初学者一般也创作不出有深度的作品。文化理论的深厚如果不进一步辅之以生活体验的深厚往往走向畸形的深刻而难以为继,生活体验的深厚如果不进一步辅之以文化素养的深厚则往往走向有限性深刻而难以超越。

作为某个诗人个体,他(她)的深度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他(她)作品的深度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当然,这个个体及其作品深度的增强或减弱,将取决于其所处客观环境状况及其主观诉求状况的双重作用。

得承认,天才的头脑是有的,因而天才的诗人是有的,天才的深度也是有的。但大大多数的人都不是天才。而天才也往往是达到了某一个高峰,很难达到更多的高峰。

那么,具体到诗歌作品的深度,它绝不是词语的深度,而是词语背后的深度,是诗人思想的深度与对事物体悟的深度的综合。它需要通过词语表现出来,但不是词语本身。

而且,词语的浮华和不精确往往不是增强了诗歌的深度,反而是遮蔽了诗歌的深度。或者词语浮华之下诗歌根本没有内核,更无深度可谈。

每一个对其作品负责的诗人,都首先会对现实生活负责,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负责,对自己的词语(意象)指认负责,其实也很简单,还是一句老话,真,做到了吗?善,做到了吗?美,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或者大部分做到了,那么诗人的深度将不仅仅是诗人的深度,而是人类的深度。

诗人应该是谦逊而谨慎的,因为一棵小草的深度也不是那么容易抵达的。更何况辛苦劳作的农人和他的庄稼,或者一场及时而透彻的雨水。我们真正懂得的有多少呢?

优秀的诗人还会尽量留下空间,让读者去体会其作品的深度和意义,应该相信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附录我的一首小诗,请诗友们批评

《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

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
抵达了大地的根须
酣畅淋漓

遍地舒展的绿色
多么安宁
农人脸上的笑容
更像轻盈水花

村庄,村庄
夜晚蛙鸣
含吮奶水的孩子梦中笑醒

下面一首小诗不是对于《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一诗的特意解读,而是关于“诗歌深度”问题的思考,附在后面。

《深度》

雨水的深度是大地
大地的深度是庄稼
庄稼的深度是生命
生命的深度是绿色
绿色的深度是微笑
诗人的深度是什么?
我觉得体现诗歌的张力需要靠的是基本功和本质上的想法,用意象的叠加和暗喻的手法来体现,问好诗友
[quote]我觉得体现诗歌的张力需要靠的是基本功和本质上的想法,用意象的叠加和暗喻的手法来体现,问好诗友
[size=2][color=#999999]小宏 发表于 2011-8-10 02:06[/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7170&ptid=7094]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问好小宏!可以慢慢体会和探讨!
附录的这首诗,应该就属于没有深度的,意象停留在表层,从手法到意象都缺乏新颖,这也是我常犯的毛病。
七月,雨水抵达了庄稼
抵达了大地的根须
酣畅淋漓
----------------------------------
首先,排比句式就不新颖。而且庄稼和大地的根须有重复感,“酣畅淋漓”没有必要,因为已“抵达了大地的根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