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地气周末

地气周末
  
  周六清晨,诗词学会宋志发会长的电话把我从睡梦中叫醒。他问我:下乡采风去不去?我理所当然地欣然应允。因为我平时太宅了,工作日两点一线、周末呆在家里,差不多像一道数学公式。
  我匆忙带上一叠自己新出版的诗集,与老宋和张学祥会合,向距离县城不到10公里的柏林乡进发。
  早已等候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柏林庄园的诗友周敏,把我们引荐给柏林庄园投资人苑筱芳女士。十分开朗、健谈的苑女士一边与我们交谈,一边烧水煮茶。
  老宋不愧为茶乡人,他轻呷一小口,便十分肯定地说:“铁观音!”
  苑女士立马竖起大拇指,向老宋投去敬佩的眼神:“厉害!”
  老宋递上一叠《龙舒诗词》,我呈上自己的诗集。只见苑女士款步走向内室,然后,手捧几本装帧精美的小说《欧拉冒》走向我们。她说这是她做导演的先生的近作,也是她先生的第二部小说。封面的腰带上赫然写着两行字:刘心武、北村、李以建、时间、童宁倾情作序;白岩松、崔永元、高希希、张泽群、李斌联袂推荐。苑女士不无幸福和自豪地向我们解释“欧拉冒”的译意:永生,小说创作背景……
  约莫二十分钟后,周敏提出此行的目的:参观柏林庄园。
  苑女士起身道:今天正好有一位北京老前辈和两位外地朋友来看望我,中午就请你们一起在食堂品尝我们庄园自耕自种的“绿色食品”。
  周敏向我们介绍说,柏林庄园把一小块一小块的“井田”收编、整合,然后再交给当地农民耕种,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播种、统一收割、统一购销”模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司经营上的优势。我亲眼看到这种规模化、工厂化耕作方式,以及硬化路面、集中住宅等配套设施给当地农村带来的新气象。我一边参观一边琢磨:这种集约化、市场化产销模式,大概就是农村向城镇化、城市化推进,以及解决当前农民进城后土地抛荒的最佳途径吧?
  参观完农庄,看看时间还早,老宋临时决定带我们去参观不远处的一座老宅——“李家水圩”。
  走近四面环水的“孤岛”,怎么看,都像是一座江南园林式建筑。环抱两岸的大树,迎风招展,水圩倒映着款款绿意,仿佛是在向来客们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每一个故事……
  水圩有一条约车辆宽窄的小道,估计当时的小道上还立着一座吊桥,以保护庭院主人的财富与安全。据这里的管理人员介绍,因水圩的主人全家在解放前移居海外,解放后老宅被政府征用,成为县里一所农场的办公区和职工住宿区。后来,李姓后代曾经回来过一次,看到院内被风雨摧残的几排破败的老房子,就没再说什么了。
  管理人员说:不久前,老宅被本县一富商投资购买,目前正在“修旧如旧”。老宋曾经担任过文管所的所长,他马上掏出手机。经询问得知:这座立于农田之上的“李家水圩”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宅子必将焕发它的第二春。
  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庭院外的一株树龄稍轻的枸树,叶片呈张牙舞爪的尖刺形,仿佛用尖利的目光打量着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而庭院内一株年纪相对更长的枸树的叶片,却圆润如玉兰树的叶子。
  我们几个百思不得其解:一墙之隔,为什么同一品种有如此大的差别?我们开始穷尽诗人的想象力。老宋说:树像人一样,越老越圆滑;我则说:在外站岗的士兵当然要时刻保持警惕,这样才能保证宅子里的主人活得滋润、安宁。
  ……
  一上午很快过去了。
  回家后略略整理一下心情,此时,父亲几年前的一句话仿佛又在我的耳边响起:你把所有的经历都写完后,还能写些什么?
  父亲的眼神像一个问号,意思是:文字不接地气还有活力吗?
  
  2013年6月3日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