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乡音未改——“家在苏州”系列散文之三

乡音未改
——“家在苏州”系列散文之三

      苏州这座城市,以它的悠久、毓秀、融汇和发展,吸引成千上万的外地人来这里工作和生活;许许多多的人,一来到苏州,便深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不知不觉,苏城也就成了第二故乡。在众多人的心里,老家是一种人在天涯放不下的记挂,而苏城,又是一路行走时撇不下的依靠,于是,苏州在无数人心里,虽没有落地生根的那个院子,却是实实在在生活和工作的“家”,而且,“家”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人们的心里头,越来越深厚。

       大街小巷里人潮熙熙,人头攒动,如果不出声,谁也分辨不清楚究竟会有多少土著居民,又有多少是外来子弟;只要一张口,立马就见分晓,大江南北的人,几乎都能够找到;在这些人的心里,苏州的热情和蓬勃,已经是兴盛蔚然,但也有忘怀不了的乡音乡情,缠缠绕绕。

      由于工作的关系,南上北下、自西而东聚在苏城的劳动者,未必能立马融入到深厚的吴文化中去,也未必能够,这需要过程,更需要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理解,所以,每一个地方来的人,无一例外都保留着原始的民风民俗,交流沟通,依然是一口乡音,也就是说,人在苏州,乡音不改;但不能说操一口乡音,未必就对苏州这座城市没有认同,没有赞美,没有依恋;生活在城市里,工作在城市里,城市早已成为自己的城市,城市的风采早已写满脸庞,交汇着百种方言的苏州城,早已成为一干人为了生活、为了梦想奋力展现自己的舞台,苏州,早已成为与故乡无异的栖居地,尤其是,那一纸能够证明身份的公文,从偏远乡村的派出所里请出来,有恭恭敬敬移交给苏州这边的管理机构,苏州这个城市,就真的成为生根的地方了;很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被苏城接纳,成为苏城的一份子,即便是初来乍到,城市,显示出空前的热情和包容,生活于城市里的人,在苏城有了自己栖居的人,更能够体验到城市的繁华、发展、人文关怀和民计民生中的呵护和帮助。

      乡音,这时候,就变做跻身城市群体间自我识别的独有标签,也是乡情绵延时最直观最清楚的表达。生活在苏州,若能融入到本土语系中去,自然最好不过,倘若做不到,保留自身的语言特色,也是很好的事情。古往今来,语言都具备融会贯通的作用,足踏苏州的土地,无论讲的是普通话、东北话、四川话、广东话,或者京腔京韵、闽南语、安徽方言、荆楚方言,都无须奇怪;苏州,是开放的苏州,纳四海之风,每一处风情,都可以在这里登陆,每一处的语言,都可以在这里交汇,只要是心中有这座城,喜欢上了这座城,把这座城看成是自己的家,语言,不是障碍,乡音,也无须更改,相反,有时间小聚的时候,天南地北的方言,一起唱响苏城的磅礴诗篇,该是多么雄壮的气势。

      相信很多于我一般渐渐扎根于苏城的人,说着满是乡音的普通话,在城市里穿梭来回,享受生活的同时,享受着工作,这不能不说是多年前梦寐以求的好事。城市里,始终有我们的梦想,城市,肯定会留下我们行走的足迹,一曲曲乡音在偶有怀旧的时候,更能够体现出城市的包容和开放;如果不被城市接纳,如果不能在城市里掌握一种谋生的技巧,恐怕,城市里就会少却很多方言,如果有,也只会是流浪汉的惊鸿一瞥,哪能如时下这般,各领风骚呢。
大概很多人如我一般,还未能真正融入进苏州的本土文化,我相信,这只是暂时的,凡事,都有个过程;随然很多人乡音未改,但城市,早已经是自己的城市,是心里边难以形容的美好和亮丽。

      年轻人说,爱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能不能这样理解:因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家,就深爱着脚下的土地,深爱着容纳我们的城市;虽然乡音未改,心里还有一个家乡,但苏州,一样是家,一样是心中瑰丽的画意诗情。
年轻人说,爱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能不能这样理解:因为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家,就深爱着脚下的土地,深爱着容纳我们的城市;虽然乡音未改,心里还有一个家乡,但苏州,一样是家,一样是心中瑰丽的画意诗情。

解读关于作者关于家乡的概念,安人心处即为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