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67
- 帖子
- 4734
- 精华
- 22
- 积分
- 5253
- 威望
- 5253
- 金钱
- 5176
- 性别
- 女
- 在线时间
- 858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14
- 最后登录
- 2015-3-27
|
1#
发表于 2011-1-17 12:21
| 只看该作者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记得先前曾看过江山文友语彰的文章叫做《拈花一笑》。他说:“禅的理论说起来很虚幻,其实如同‘拈花一笑’。禅的理论比我们想像的更接近生活,抛开那些故作高深的什么哲学体系的论调,它只是在寻求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与世界、与生活、与他人沟通,现在倡导的‘和谐’也不外乎如此。”“而曾经那些不经意的一回眸、一展颜,举手投足,只言片语,或是一片落叶、几声鸟啼,往往丝丝入土,在心灵最柔软处留下一抹印痕。”
对于他的观点我是很赞同的。当初看这篇文章时,领悟得并不是很深刻,可是,现在重新细品,真觉得妙不可言了。
从“拈花一笑”想起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元日》来。他曾这样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将这四句词所描写的意境,比作“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达到的第三种境界,也就是最高的一种境界。其实,细细品味辛词的妙处,会发现,短短几个字实乃包涵千万种风情,千万种内蕴。
我们先来体会这整首词,就会发现词人的审美取向。词人心中有这样一个姑娘。她不在华灯之下,不在歌舞场中,却独自在那远离喧嚣,铅华散尽的灯火阑珊的角落!“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她不随波逐流,不追慕荣华,甘于寂寞,宁静致远。这,其实也可看作是诗人自身的人格写照。诗人借歌颂这个女子,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辛弃疾力主抗战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移,仍然坚持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不肯趋炎附势,不肯与主和派人物同流合污。他的志向是“了却群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儒家志愿。强调的是动,是生生不息,天行健,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等等。所以他的词作大都有种雄强刚健之美,以气胜。那么从中透出的也是儒家的伤感和襟怀。然而,我们在解读时,如果撇开前文所有内容,单就后面的这几句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仿佛也能从中找到禅的旨意,于是又发现这几句词的妙处。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永恒与妙悟。
说到永恒与妙悟,我们也许会想到佛、玄、道、儒。“妙”和“悟”曾是玄学和佛家的常用词汇。玄佛都是在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来启发领略,把握超社会时代,生死变易的最高本体或真理。到禅,便发挥到了极致。在美学的艺术中,禅毫无定法,纯粹是不可传授不可讲求的一个感性的“妙悟”,也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境。
我认为禅的秘密在于顿悟,即对永恒时刻的感受,是超越一切物种人己界限的。禅所追求的是淡远的心境和瞬刻的永恒,强调的是心灵的体验,是某种具有神秘经验性质的心灵体验。它看起来和庄子所说的“道”有很多相似之处,然而却又有细微的区别。很多人一直认为,庄就是禅。虽然道家也主张无为,崇尚自然,佛学也主张出世脱俗。但是,庄子所树立的是某种理想人格,是能做“逍遥游”的“至人”、“真人”、“神人”。庄不认为世界是虚幻的,只认为不要为种种有限的具体的现实事物所束缚,必须超越它们,因此,常常把我们个体放到宇宙这样一个宏大的场面中。像“乘云气,骑日月”便是道。因为它虽然描写的是空,但是指向的却是人格的本体,是实。但是,禅不一样。如前文文友所说,凡是能触动心灵的,都可理解为禅。“不经意的一回眸、一展颜,举手投足,只言片语,或是一片落叶、几声鸟啼,往往丝丝入土,在心灵最柔软处留下一抹印痕”。它不重生,亦不轻生。它不追求某种理想人格,只强调某种彻悟心境,人生态度,心灵境界。
王维曾写:“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花开水流,鸟飞叶落,它们本身都是无意识的自然的产物,但是却被赋予某种内涵,所以这些自然事物活泼而有生命。平凡,自然中所传达出来的意味,是永恒的静,本体的静。虽然他描绘的是自然,好像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是指向的却是空,是虚无的本体。这里,静乃是动,虚乃是实。花开花落,鸟鸣春涧,在对这自然的片刻顿悟中,我们感受到不朽者的存在。
又或如,清晨,在一片寂静中,我们踏着清风,和着鸟鸣,看着“噗通”一声落入水中的青蛙,虽然声音极其轻微清越,像轻风突然使水面起了小小的涟漪,但它显示了生命的存在,世界的存在。然而,这存在和生命又是多么寂寞、空无、凄清。于是,我们感受到那超动静的本体是不朽的了。
除动中静外,禅的“妙悟”的另一常见形式是对人生、生活、机遇的偶然性的深沉点发。就在这偶然性中,在飘忽即逝不可再得中去发现、去顿悟、去寻觅、去感叹人生存在的意义。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人生如梦,是早就有的感慨。但是苏轼在这里所取得的,却是更深一层的感慨。他是对人生的怀疑,对宇宙存在的怀疑与感喟。他追求的不是长生,飞仙,不朽,而是去问人生、世界、宇宙……来参透这个谜,是心灵深处的顿悟与质疑。他是在寻问个体存在的本身究竟是什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目的?所以,这样说来,他反映的不仅仅是道,更是禅。
禅与屈骚传统的玄学相比,又比玄学更淡泊宁静。屈那种强烈执着的操守,那种火一样的热情,爱憎态度,对生死的执着选择,在禅中是早已不见了的。什么“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对生的眷念对死的恐惧在禅中都销声匿迹。无论是政治上的感伤也好,或者是人生的悲悯也好,在禅意中都被掩埋起来。留下来的只是淡淡的超脱尘世。
所以,我一直认为,凡是带有禅意的作品,如王维,苏轼的某些作品,比起庄屈来,更具有机巧和智慧。能够启迪人心,在一些很普通的景物、境界的直感中参悟某种奥秘。所有的风花雪月在禅的眼中便都具有灵性。而这种美恰恰又只可意会,不是言语所能道出的。“纷纷开且落”你看,在有限的时间中,我们却悟出超时间的永恒。然而,这种悟却要靠个体自己。没有悟性,别人怎么解说,你也不会懂得其中奥妙。
现代日本画家东山魁夷曾写过一篇散文叫做《一片树叶》。他说,无论何时,偶遇美景只会有一次……如果樱花常开,生命常在,那么两厢邂逅就不会有动人情怀了。花的凋落闪现出生的光辉,花是美的。人的心灵深处也同样珍惜自己的生命。人和花在世界上都是短暂存在的,所以,当二者萍水相逢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到一种欣喜,但是这种欣喜又往往充满惆怅和惋惜。也就是说,人生偶遇,稍纵即逝,令人感到无限怅惘。再或者说,我们偶遇一位心仪的人儿,但是,连招呼的机会也没有,便永远随着人流而去。细想这些,那一刹那间的心境或许只有自身更为清楚。那时那地的思考,惋惜、遗憾和无可奈何正是禅的表现。禅,就是心灵的启悟。所以,语彰文友文章说到一个高中同学偶遇初恋情人的小故事,他说:“那一刻,他们彼此心意交会,不是痛苦,不是喜悦,不是任何感情,更不是任何言语所能表达。多年积在心里的结,忽然烟消云散。”所以归根结底,说禅的种种高深莫测,毋宁说是一种不为外人所知的心灵体验。
说到现在的禅、玄、儒和道。其实它们各有自己的特色。儒的积极入世,道的洒脱阔大,玄的强烈执着历来都被士大夫们争相效仿。只是,禅的妙悟自得却很少有人再去关注。现代人沉沦在日常生活琐事中,奔走于功名利禄,早已把这一切丢失遗忘,已经失去那敏锐的感受能力,很难去发现和领略这些无目的性的永恒的本体存在。也许我们只有在吟诗、读画、听音乐的片刻中,也许,只能在观赏大自然的俄顷中,才能获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妙悟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