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写春联的陈老先生

  写春联的陈老先生
  237127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黄大桥小学陆秀红
  
  寒冬腊月,是人们心中温暖的日子。所有的活计都暂时地搁起来了,大伙攒足了劲儿,准备把即将到来的新年过好,一年忙到头就图个过年时的舒心与祥和。为了增加年味的喜庆劲儿,图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贴春联的风俗自然要好好地继承,大家会像办年货一样提前把新春联准备好。
  春联,在我们这儿又叫门对子。以前,家乡一块的春联都是请先生到家来写的,家家户户如此,这是先辈留下的传统。过去识字的人不多,教书先生便是首当其冲的写对联人才了。每当写春联的时候,主家客客气气地敬重,先生规规矩矩地书写。每个先生都有一片活动的区域,有的似乎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时候差不多了,先生们便自觉地来到那些老主户家中挥毫书写。而在我们庄里,就不得不说陈老先生了。
  陈老先生也就是陈德三先生,我记事起他就已经为我家写春联了,我不知道他是自什么时候开始做这样事情的。陈老先生住家距离我家不过二里路,用原先的话说,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的。他原名不知叫陈什么,德三是他的雅传。解放前他做过一段时间国民党的什么来着,也不是怎样显赫的位子,更未有革命大债。建国后思想进步很自然地接受了改造,因为有较高的文化涵养,于是在知识匮乏人才紧缺的那个特殊年代,他帮助集体为了建设,顺当地拿起课本教起书来。德三,也许正是他教书时自取的艺名。
  我知道他写春联时,他就已经退休了。他一般只写我们本生产队的人家,不收钱物,全是一种邻舍间的家常服务,最多碰上饭档吃个便饭。来时他会攥着废纸裹着的几根粗细不等的毛笔,口袋里不忘装本小的工作手册,里面都是钢笔字的手抄对文。然后主家把大红对纸和瓶装墨汁拿出来,交予老先生。陈老先生很细心,也不怕麻烦。书写之前,总要到柴禾堆折几根荒草的细茎,把各种小门框小门方的宽度量好,然后根据各个宽度来慢慢地裁纸。他说,写字倒不麻烦,就是裁纸折腾人。
  以前庄里人家的门体很讲究,除了对开的大门叶子,还有两边一对门框子,还有上方两到三排的门方子,这些都要贴上对联。为了服帖美观,陈老先生便“量门裁纸”了。他曾和我的家人讲过,当时村里有一户姓潘的宽裕人家盖了小洋楼,那是村里的第一户楼房。有楼了,房间便多了,跟着门也多了起来。多写几副对联倒也无妨,最麻烦的是每个门的门框和门方都太窄,对纸就是越窄越难裁的。忙到最后,整整花了一天,才将那户春联写完。
  陈老先生每裁好一副对联的对纸,就把那两张重合在一起,熟练地叠成五个、七个或十个小格子,然后轻轻用力左右斜折一下。这样一番整理之后展开看看,对纸的折痕很像小学生写毛笔字大楷本的米字格。所有的对纸裁好,便要倒墨润笔了。墨汁都是花几毛钱从附近小店买的,装墨汁的小玻璃瓶瓶口太小,陈老先生会把一瓶的墨汁倒进主家准备的一个碗里,记得我家用的多是白色印花的小茶碗和暗黄色的九分碗。墨在碗中,粗大的笔头才能尽情舒展,写字的心情仿佛也跟着宽松豁达了。
  开始挥毫时,他通常要找个帮手为他“逮纸”,好让对纸平整写起来顺畅。开始是我父亲帮他,渐渐我长大了,“逮纸”的任务便由我来完成。我常一面双手紧紧地捏着对纸,一面双眼看老先生沉着地写字。这时,他已经把口袋里半旧的笔记本拿出来了,用布满皱纹的手一页一页地翻,既像在选择合适的对文,又像在品味联句的奥妙。老先生翻页和我们翻书不同,他全是用拇指和食指的指甲紧紧地抓起本里的纸张。于是每一页都留有明显的印痕,仿佛镌刻上一年年光阴的足迹。那个时候,我很想自己也有一个作业之外的好本子,也规规矩矩地抄上一些对文。
  渐渐地,我学会了欣赏。陈老先生的字是属于楷体间或来点行楷的体式,笔画圆润,结构和谐。我能够十之八九地将他写过的字当场读出来,因为他选的对文很少用到冷僻字词,应该是适合寻常百姓家的那种套路,雅俗相间,“亦伦亦类”。不过也有几副是略带深奥的,起码当时的我不知其文所云。就说他为我家写的大门对子吧,多是“梅柳渡江春,云霞出海曙”和“日暖芝兰秀,风和翰墨香”两副。大门对子是家里所有春联的脸面,因此给我的印象最深刻。当时我不知那两幅是何意思,但却慢慢地把它们背掉了,心想将来有一天能够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
  后来,我也大胆地拿起他的小号毛笔,写一写小字春联。时间长了,陈老先生熟悉了我的心思,每次把重要的大活儿做完后,将笔往桌沿一放,松松一口气说:“现在时间交给你了!”然后他在旁边喝茶,我开始涂鸦屋子里面的门框门方了。那时我念小学,在学校只有每天一小节的大字堂练毛笔字,老师对此不大讲究,家里更无花钱购买的什么什么体字帖,我每次只是随意地画完一页十二个字了事。于是笔法稚嫩的我,只能画画类似“副科”的对文。可就这样简单的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我还是在仓促中出现了错误。一次,我竟把猪圈木档上贴的“六畜兴旺”写成了“六蓄兴旺”。陈老先生笑道:“储蓄,把多种财富存起来,也讲得过去啊!”
  大约我念师范的时候,陈老先生因年岁高迈,懒得动笔,便不再为庄里的人家写春联了。只在年底寻个好天气,给两个儿子家的写一写。几年前,我看到他为他二孙子写的结婚对联,对文古朴,联句中还有“秦晋好”之类的典故借代。字体依旧清秀,似乎还是以前为我家写对联的那个样子,正是“书法宝刀未见老,依然纵横立春秋。”尽管陈老先生没有搁笔洗手,但那些走家串户写春联的身影真的越来越稀疏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精美别致的成品印刷春联走进了千家万户。去年今日此门过,新桃旧符笑春风。岁月匆匆,风雨悠悠,我依旧对老先生们手写的作品心存留念,情有独钟。
  如今,陈老先生接近九十了,身体还算硬朗。退休工资也较为可观,在我们这样的乡下,吃喝用应是绰绰有余了。他没有别的嗜好,天天都是空当,三天两头会去村里离家不远的老朋旧友那儿,抹五毛钱或一块钱一嘴的小牌。那几位老爷子,耳朵不好使,但眼睛都挺管事,有些识字不多,但牌上小小的标识,认得一点也不含糊。他们不争不吵,抹个一天也不大叫累。只是考虑身体状况,白天尽了兴致便各自慢悠悠打道回府,熬夜就免了。
  据说,之前某一年,陈老先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老师当面赞他“人老心红”,陈老先生听后连连摇头,不知是没有入党,还是客气地谦虚一番。不过他曾捐助过邻村的一个敬老院一千块钱,倒是确有其事,人老了,思想还是相当明朗的。我曾经有一个愿望,就是期待得到老先生的一幅墨宝。但事情杂七杂八,又碍于叨扰耄耋之烦,此事一直未果。南山青松长飞瀑,东海流水竞渡舟。谨以此副对联,祝福陈老先生健康长寿夕阳无限。
  
  2011年1月22日一稿
  2011年1月28日二稿
  
237127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黄大桥小学 陆秀红
http://blog.sina.com.cn/luxiuhong786
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饱满,文章内容丰满。一篇深情的写人散记。欣赏问好!
是的。陈老先生的形象在我眼中丰满起来,立体起来。陈对陈老先生为人家写对联的种种描写尤其到位。非常欣赏!一直忙忙碌碌,耽搁校弟文章多日,很不好意思了。问候!
[quote]人物形象丰满,故事情节饱满,文章内容丰满。一篇深情的写人散记。欣赏问好!
[size=2][color=#999999]松山居士 发表于 2011-2-22 23:03[/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489&ptid=1159]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这是真实的人和事。我是一个越来越怀旧的人,于是我的一些文字总是琐忆性质的,希望某些经典能够铭刻心中。
感谢居士的评点。支持散文版的创作。
237127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黄大桥小学 陆秀红
http://blog.sina.com.cn/luxiuhong786
[quote]是的。陈老先生的形象在我眼中丰满起来,立体起来。陈对陈老先生为人家写对联的种种描写尤其到位。非常欣赏!一直忙忙碌碌,耽搁校弟文章多日,很不好意思了。问候!
[size=2][color=#999999]秋色寒烟 发表于 2011-2-23 18:27[/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645&ptid=1159]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校姐不用客气,春节都忙啊。
我们在师范的时候,几乎天天都练书法,颜柳再熟悉不过了,于是我对书法很感兴趣。
如今时代发展,手写的对联弥足珍贵了,于是我很怀念陈老先生。
希望曾今的记忆不曾消失。
237127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黄大桥小学 陆秀红
http://blog.sina.com.cn/luxiuhong786
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老人跃然纸上。
问好!
不错,欣赏了!
我不想成仙,蓬莱不是我的份;
我只要这地面,情愿安分地做人。——徐志摩

http://blog.sina.com.cn/999linpo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