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quote]   怎一个“情”字了得
 ——简析阡陌《乡土诗会》获奖作品《怀念小镇》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人。

  第一节写自己的现状,以及对小镇深刻的印象和怀念。开篇即以“离开时”这样的字眼,表明自 ...
[size=2][color=#999999]松山居士 发表于 2011-8-29 11:58[/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7078&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我一直觉得阡陌的诗歌非常含蓄,今天看居士兄的解读,受益匪浅!
[quote]小芹的评论(为坚韧歌吟——品读秋色寒烟《荆棘鸟(组诗)》)比较全面,对每一首都有提纲式的点评,扣住了要点。且对全诗有综合性的评述。
以前,看过那木和十五也有类似的点评方式,这样的点评有几个好处,一是视 ...
[size=2][color=#999999]松山居士 发表于 2011-8-4 23:46[/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5852&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我以后也学习这种方法。
[quote]秦时月发本论坛《理论探讨》栏目的这篇文章我反复阅读数遍,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现把这篇文章贴到这里,希望对诗友们有所帮助。

  衡量好诗的三个标准  
  
  作者:秦时月
  
  
  在思想 ...
[size=2][color=#999999]松山居士 发表于 2011-8-7 00:11[/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289&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记住这三点,对照着做……
生命,是苍凉而厚重的——赏析姜华“乡土诗会”《巴山深处的记忆》

       姜华的诗歌我看过不少。他和其他诗人最显著的差别是,姜华的诗歌更侧重于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朴素的情感以及对人生辗转坎坷的关注。他的诗带有浓郁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带有一个中年人对不惑人生,参悟宇宙的思考。可以说,这是姜华诗歌的总体特征。当然,绝非说姜华只写了坎坷人生的诸多伤感,而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姜华都能用敏感的心去理解体会。他写人生的苦难,写幼年到青年乃至于中年的艰辛历程,甚至写到尘世的浮华和勾心斗角。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诗意的旋律中。我们在欣赏的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诗人的纯真和爱心。
       这里,我们就此次五家论坛联合举办的“乡土诗会”中的一组获奖作品《巴山深处的记忆》来探讨姜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厚实和凝重以及对人生悲苦的思考。这组诗中,姜华选取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象来折射乡土情结,感情朴实无华,内敛而不张扬。
      《老屋》一首中,诗人用老屋来象征年迈的奶奶,或者也可以说奶奶是老屋的化身。一个“老”字涵盖了诗人所有感情。老屋“繁殖着一个家族的血脉,”“同奶奶一样寂寞 生长/慢慢老去 最后被风收走”,这是老屋附近植物的生存状态,也是老屋中住着的老人的生存状态。老屋老了,屋里年轻的夫妻们像候鸟一样飞走了,他们去找寻繁华的世界,去异地奔波,追求更美好的幸福生活。留下奶奶和老屋一起守着凄风苦雨,坐在日渐衰败的门槛上讲述生命中的聚散离合,多皱的脸神态安详。我们为此感动,也为此有隐隐的心酸。
       “一批又一批 侯鸟一样飞远/现在就剩下老屋 同奶奶一样年迈” ,“老屋 一位红颜褪尽的女子/坚守在日渐萧瑟的岁月里/慢慢向人们讲述着/逝去的色彩 神态安祥”。
        在这首诗中,诗人将奶奶和老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同样是“老”,同样的寂寞和孤独。老屋因为人去屋空而寂寞,奶奶更是因为子女的远离而孤独。老屋和奶奶一起老去,房前屋后的植物和奶奶一起老去。无论没有生命的建筑也好,有生命的植物也好,它们都在岁月中静静接受风吹雨打,慢慢风化成一座光阴的碑牌,上面写满了沧桑和无奈。
       所以说,老屋和奶奶其实并不是特指,而是具有普遍意义。诗人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将他所理解的孤独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连并不美的老屋老人,也都被他美化了,当然,这是一种悲剧性的凄美,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其实我们说,这一切原本平常,在今天的社会中,空巢老人多不胜数,但诗人敏感的心捕捉到这一点,可以说,《老屋》是对社会生活的折射。是诗人冷静观察社会,分析人生的结果,因而厚重而苍凉。
      《古槐》相对于《老屋》来说,稍显含蓄。我们说诗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必须具有普遍的接受性而又必须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创造性。老屋和奶奶这两个意象为大家所熟知和理解,那么,《古槐》这首诗中,诗人着力塑造的古槐这一意象同样具有可感可知性。槐树是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但这里,洁白的槐花,粗糙的枝干在诗人的眼中已不单单是花和枝干了。记得有人谈论写诗的技巧,曾经说,诗歌达到某种境界时,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但这些山或者水中却都有诗人的感情汹涌着,是人格化了的山水。对照这样的观点,我们回头再来欣赏姜华的《古槐》一诗,也能从中窥探诗人的内心情感了。
       “长了三百多年的一棵槐/仍不显老 一年一度的花期/儿孙满堂 漫天飞舞的槐花哪一朵是我的前世”你看,诗人将古槐又与人类联系在一起。古槐仿若耋耄老人,儿孙满堂。全家融融其乐的幸福溢于言表。但诗人突然笔锋一转,又这样写道:“这些状若喇叭的精灵 冷艳 温馨 多像我前世/那个叫槐花 短命的女人”。哦,古槐也是有故事的,因此“当我再一次回到村庄”并且“从古槐下拾起一朵槐花”的时候,泪腺发达起来,“一朵露出羞涩浅笑的槐花/再次把我的泪腺击穿”。古槐在诗人的眼中是感情的载体,和那个叫做槐的女子很自然的合二为一了。作者睹物思人,见景抒情,古槐见证了一段凄美的感情,在风霜雪雨中,逐渐苍老,于是“轻抚古槐日渐粗糙的肌肤/一些陈年旧事潮水一般漫上来”。这里,诗人就将最常见的意象赋予不一样的情感体会,有个人独特的发现。于是读者在对古槐有了直观的把握之后,对其身后隐藏的故事也唏嘘不已,再看古槐,已经充满人情和人性的味道了。至于古槐背后隐藏的故事具体如何,我们可以无限地放大想象,从而又显示了这首诗所具有的张力。
      “思乡”的主题给姜华的诗歌带来了主体性的加强,如果说诗人与所吟咏的对象之间是关照者与关照对象的关系的话,“思乡”的主题则不再是对对象的表现,而更是诗人自我情感的表现了。这种情感是先在的,是由于自己的实际处境所致,是自己的某些愿望和意志受到客观环境的抑制所得的结果。客观对象是在这种感情情绪中被主观所调遣所选择的。所以,无论描绘何种事物,姜华的诗歌抒情意味都很浓,主体的参与度很高,而不仅仅是自然的复制,简单的描摹。正是因为有浓郁的情感,姜华诗的语言温婉柔和,他的诗歌的意象也具有朴素而动人的轮廓。
       现在,我们仍然回归姜华诗歌的主要特征中来。我们欣赏《水泉》这首诗,再一次发现姜华于平凡事物中挖掘深刻内涵这一特点。记得曾经在赏析十五岚诗歌中说过,思乡主题的本身不能给人带来鲜明的个性和个体独创性,因为中国古典诗人已经创作出大量的类似题材的作品。但令人欣赏的是,姜华还是另辟蹊径,通过一口小小的古泉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悲惨的童年以及童年中不忍回眸的故事。
       “站在这口延续血脉的古泉前/我曾经多么无知 和眇小……当年与邻村  为争水  二顺子/ 我童年的伙伴/倒在这口泉边/再也没有起来”,诗人三言两语就将当初为了争水而发生的殴斗交代清楚,可以说这首诗是叙事,更是抒情,抒发诗人浓郁的悲哀和辛酸。昨日已经远去,可曾经的伙伴倒在了这里,一并将心底最深的痛也埋藏了起来。当记忆的闸门被一口古泉拉开时,那些汩汩流淌的诗句如汩汩流淌的感情,不绝如缕,丝丝浸湿心房。离开村子多年了,离开水泉也多年了,漂泊在外的生活是浮躁而喧嚣的,没有村庄的安宁,当然也没有村庄的愚昧。在忙忙碌碌的日子里,那些尘封起来的记忆或许早已经生锈发霉,躲在某个不被注意的角落,被“一次次扼杀”。但总会有一些事物触动心扉,总会有一缕柔情萦绕心田。古泉用“淙淙”的水流声牵引着诗人回顾往昔,如今,斗转星移,人事沧桑变幻,家乡人,家乡事仿佛也已走远,除了那一点回忆令人留恋,还能多说什么呢?
      《水泉》这首诗中,诗人表现出来的是淡淡的惆怅,无限落寞的情怀。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行走,行走在日益浮躁的尘世中,年过不惑,突然发现人生那么短暂,生命那么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何以苦自己心智,劳自己体肤呢?细想,确实尴尬而无奈!再通读这首诗,其中所包含的悲剧意义也觉得更强烈了。
        纵观这三首诗,其中表现出来的统一特征便是诗人的语言形象化,抒情化。诗人用朴素的语言和直白的描写缓缓道出水泉的故事,古槐的故事,以及老屋的故事。那曾栖居着几代人的家,见证几代人离合的古槐,抑或是滋养几代人的水泉无不勾勒出一幅幅惨淡的素描和一帧帧清新的彩照,呈现在读者面前,使得乡村的形象变得更加典型而充满忧伤。其实,或许诗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会怀念自己的故乡,为什么会想起这些物象?难道仅仅是一种理性的认识和回归么?应该不是。那儿的山水谈不上雄奇壮美,老屋,古槐,水泉,无一物奇特。只是,那些物象曾经存在过,并深深烙在诗人记忆深处,所以,信手拈来,皆有真情。姜华不是撷取别致的事物来表达情怀,而选取人生经历中最打动他心弦的题材,取得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一首好的诗歌必定是人的“心之元声”之体现,凡诗所到之处,皆有情相伴随;而情之所到,亦必然要发而为诗。诗歌离不开感情,感情也离不开诗歌的。所以,我认为诗歌作为一门艺术,是以表现感情为其主要特征的。姜华的诗就充分表达出一个行走在中年旅途上的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感慨。本组诗包含九首短章,现在选取其中三首略加分析,希冀能从中探寻姜华诗歌风格。那些整饬的诗行,严谨的结构,将叙事、抒情和描写不着痕迹地结合在一起,显示诗人熟练的写作技巧。而且,姜华的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期农村社会生活,可以说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而结尾处诗人的感叹最终还是表现了一个中年行者的思考和辛酸。


附:姜华【乡土诗会】巴山深处的记忆(组诗)
老 屋

独居山洼的老屋
沿着山里的风水生长 铺开
水稻 玉米 和高梁
繁殖着一个家族的血脉
大雁南飞的季节
奶奶掉了门牙 有风
在老屋的房子里自由出入

拄着拐杖蹒跚的奶奶
象一个民间版本的神仙
挂在竹篱上的丝瓜 南瓜
同奶奶一样寂寞 生长
慢慢老去 最后被风收走

往昔的繁华 落满灰尘
城市象一块巨大的磁场
吸走了铁屑一样的乡亲
年轻的 壮年的 男人和女人
一批又一批 侯鸟一样飞远
现在就剩下老屋 同奶奶一样年迈
坐在老屋的门槛上 从春到冬
奶奶 一颗老屋嘴里松动的门牙

老屋 一位红颜褪尽的女子
坚守在日渐萧瑟的岁月里
慢慢向人们讲述着
逝去的色彩 神态安祥


   古  槐

长了三百多年的一棵槐
仍不显老 一年一度的花期
儿孙满堂 漫天飞舞的槐花
哪一朵是我的前世
这些状若喇叭的精灵
冷艳 温馨 多像我前世
那个叫槐花 短命的女人

当我再一次回到村庄
一个乳名叫桑树湾的地方
从古槐下拾起一朵槐花
一朵露出羞涩浅笑的槐花
再次把我的泪腺击穿
槐花雨纷纷落下来
我的头上 一片白雪

轻抚古槐日渐粗糙的肌肤
一些陈年旧事
潮水一般 漫上来
身左是白 身右还是白


   水  泉

在我生命中唱歌的一口水泉
母亲的乳汁 流过我的童年
站在这口延续血脉的古泉前
我曾经多么无知 和眇小
当年与邻村 为争水
二顺子 我童年的伙伴
倒在这口泉边 再也没有起来
多少年来 我从未走到他的坟前
问他一声渴

离开这口水泉已经很多年了
离开这个村子已经很多年了
喧嚣的尘世迷茫了回家的路
飘泊的艰辛把我的记忆一次次扼杀
如今 在这口泉水里
我突然看到二顺子哀怨的表情
故乡的水声 从我的头顶流过

独坐在村口水泉边
收拢家乡远去的亲情
人生的短暂 尴尬 和无奈
被一片水声淹没
[quote]浓郁的,也是独特的
——品读山林退士《乡土诗会》获奖作品《看花楼四季》

    与山林老师相识于大别山论坛。看他的作品和跟帖,无不感受到老前辈的真诚和勤奋。这次参加《乡土诗会》,我们有幸得到广大诗友们的 ...
[size=2][color=#999999]小芹 发表于 2011-8-29 22:43[/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7560&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看小芹姐的解读,对一些风物乡情有了更多了解。而且条理很清晰的,我在以后写诗评的时候应该借鉴。
乡情友情汇聚

——浅析小芹《乡土诗会》获奖作品《匆匆故乡行》

      小芹诗友的81号参赛获奖组诗《匆匆故乡行》是一组乡情浓郁、友情缠绵的靓丽诗篇
现就本人的阅读心得,浅谈一下个人见解,不足和翏误之处望诗友们补充指正。
    第一首 <春天的约会>首句:“春风,从东一直向西,昨日的料峭悄然而退”开门见山的一语双关:“春风”是春风,“春风”是心情,诗人从上海返乡时,思乡、念友的心情就象温暖的东南季风从沿海一直向西吹入内地、奔向皋城。工作中的烦恼,家庭琐事的疲劳此时一扫而空,带着乡情、友情和美好祝愿象枯树上一支嫩绿,怀揣忐忑。憧憬着,前去约会。故乡,万绿笑迎,故乡的酒,装进浓浓的乡情,故乡的茶,弥漫沁人心脾的诗意,那充溢温暖的小聚,注满春意,令人兴奋!
    第二首 <夜幕下的皋城>(六安古称皋城)古城新貌跃入读者视野。第一印象,四通八达的道路、景观灯奢侈亮丽的街道,接着是月亮岛、橡胶坝、中央森林公园,一串美丽的名字,早已让读者婆娑迷离!那波光粼粼的大沙河、形若飞虹的大桥、已不再干枯的大沙河沙滩,也涂上了世界的颜色。故乡以惊人地速度还在变化着的前景,已颠覆诗人昨日的思维,大大超越游子归乡前的预想。当然让诗人的诗情,在故乡俏丽和浓浓的暖意里萌动,如痴如醉,至今似在梦里!
    第三首<同学> 以一个电话,一场盛宴打开友情的闸门,让友情洪涌倾泻,来聚焦岁月的蹁跹!比如“召之即来”“小伙”“同学的含义” “肆意地”“吆三喝四”等等用语,无不显示友情浓重,返回同学时代天真无邪的友情,激情。此刻达官显贵也确实显得苍白,只是沉寂的,略显低调了。但回到现实中,同学们早已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更有悬殊,求助于人,受托于人在同学之间也会发生,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同学都是“招牌”呀!
    第四首<女友> “此行,忽视了女友,因为铁,才为一切让路”。这“忽视”并非忽视,是因为“铁”、“闺蜜”,太知己,不会因时间匆匆不能相聚而产生误会。一次次电话中的,“略显惆怅”、“蓄积的热情喷发”、“直言嗔怪”证实了“铁”、“闺蜜”, 空白许久的话题本想一吐为快,匆匆的,等不及抉择,那么只好等来年故乡行时,一定把你,稳稳地放在心的第一位,让诗歌也为你让行了。
    第五首<寂寞空屋子>“ 总以为这是家”,就是说现在已不像“家”了,但家的感情依旧温馨,自然放弃已安排的住宿,住进“推门,满眼灰色的,连烧水壶也病了”的空屋子,虽然是冷冰冰的床,呼吸着冷冰冰的空气,满屋子的寂寞,一夜辗转无眠,可见诗人在一夜无眠中触景生情,浮想联翩,老屋的每一件物品都会引起诗人一段回忆,诗人对童年的回忆,对亲人的回忆,对挚友的回忆,桩桩件件象过电影一样在诗人脑海里澎湃和荡漾!尽在不言之中了。
    纵观小芹这组抒情诗歌是抒发乡情,友情的成功之作,是很有深度,过目难忘的好诗。
    这是我的个人浅见,难免错误,敬请诗友们批评指正。

附:小芹诗友原作

【乡土诗会】匆匆故乡行(组诗)
文/小芹

春天的约会

春风,从东一直向西
昨日的料峭悄然而退
捎带去,枯树上一支嫩绿
怀揣忐忑,前去约会

一片、二片,万绿笑迎
那酒,装进浓浓的乡情
那茶,弥漫沁人心脾的诗意
那景,满屋充溢温暖的小聚

无需矜持着出场
春天本是热情与明媚
更无需承诺,与诗歌约会
心里已注满春意

夜幕下的皋城

无论怎样穿行
车子总能抵达景区

景观灯奢侈了
但如果没有这星星点点
今夜,此行会黯然失色

月亮岛,多美的名字
橡胶坝,一条沉睡的龙
大沙河已不似从前干枯
亲水的沙滩,已涂抹世界的颜色
行驶在中央森林公园里
我早已被婆娑迷离

在这春寒的夜里
看到了波光粼粼
看到了一桥飞虹
看到了皋城东西南北
变化着的前景

已颠覆昨日的思维
仅仅是浮光掠影
我的诗情,在故乡俏丽
和浓浓的暖意里萌动
至今似在梦里

同学

一个电话,一场盛宴
聚焦岁月的蹁跹
那召之即来的“小伙”
用候着,诠释同学的含义

我有点飘飘然
肆意地吆三喝四,此刻
达官已显得苍白
只是沉寂的,略显低调

这一切无关紧要
什么时候
同学都是“招牌”

女友

此行,忽视了女友
因为铁,才为一切让路

第一个电话,略显惆怅
第二个电话,蓄积的热情喷发
第三个电话,已直言嗔怪

我们是闺蜜
空白许久的话题
本想一吐为快
匆匆的,等不及抉择

来年,再有故乡行
一定把你,稳稳地
放在心的第一位
让诗歌也为你让行

寂寞空屋子

总以为这是家
放弃已安排的住宿

推门,满眼灰色的
连烧水壶也病了

冷冰冰的床
冷冰冰的空气

无眠,一夜辗转
满屋子的寂寞

房子和人一样
需要打理才有生气
847530063@qq.com
发在安徽诗歌界群里的一篇文章:

黄山--朝晖(1196198605) 2011-9-11 16:05:06
"你有可能会问到:“我觉得诗歌是沉闷的,令人厌倦的,怎么还能说它富有感染力呢?诗歌只是用更花哨的方式在表达一种本来可以表达得更简练的东西。”一个色盲的人也就可以这样否认颜色的存在了。
?? 读诗所牵涉到的这种传达行为,就像无线电接受消息的传达行为一样。这里有两个因素牵涉在内:一个是广播站,一个是收音机。传达的完成依靠广播器的力量与清晰度和收音机的灵敏度和调音。
?? 一个人读一首诗并为收到什么经验的时候,可能是由于这不是一首好诗,也可能是由于读者不是好读者,或未做恰当的调节。对象是新诗,我们还不敢说错误来自何方。要是旧体诗,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诗,已经被多少世代的读者所欣赏的诗歌,我们就可以直接确定问题出在收音机上。
?? 幸而问题不是不能解决。我们虽然不能都成为读诗专家,但可以改进自己,而能在很多好诗中找到乐趣与价值,或增加我们在诗歌中已经获得的乐趣,或扩大我们所能欣赏的诗歌的种类。
?? 最后一点,诗歌是一种读度的语言。我们平时用以传达信息的普通语言是一度语言,这种语言只诉诸听者的理智,这一度是理解度。
?? 诗歌作为传达经验的语言说,至少有四度。它为了传达经验,必须诉诸全人,不能只诉诸他的理解部分。诗歌不只涉及人的理解,还涉及他的感官、感官与想象。诗在理解度之外,还有感官度、感情度和想象度。
?? 诗歌为实现它那些额外的度——就是使每个词、每首诗表现最大的强度——必须不同于普通语言;它要更全面而持续地使用语言提供的素材,这些素材当然并非诗所独有的。
?? 诗人运用这些素材,比如联想、意象、比喻、象征、矛盾、讽刺、引证、音响、节奏、体式等等语言资料与生活原料来塑造与形成他的诗。
?? 成功的诗歌,永远没有赘词。诗,如果写活了,就必须像一棵树那样,巧妙地结构成形,有效地组织起来。诗必须是个有机体,各个部分都服从一个有用的目的,每一部分都和其他各部分合作,以维护并表现诗内在的生命。"

        -------摘录多年,却没留下作者的名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好诗好评,慢慢欣赏!
不错的互动。
空寂何处叙说
——简析柯伦诗歌《空房子》
文/小芹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一人或一家拥有多套房子的大有人在,空房子如雨后春笋到处都是。有的是主人住进更时尚的房子,留下旧房子;有的是新买的商品房等待着升值。诗人柯伦笔下的《空房子》,似乎有历史厚重感,作者用悲悯的情绪刻画了空房子的孤寂与悲哀。诗中精彩的物象、意象以及比喻、拟人手法很值得学习。
开篇采用拟人手法把空房子比喻成“空置的大脑”,很形象。既然是大脑必然与记忆和过往联系在一起。因为曾经住过,所以才会有“熄灭的窗灯”,记忆中的这所房子曾经充满活力,“笑声、流水声,抑或叹息声”,但终究人走房空,那份孤寂、苍凉便接踵而至。仅“满满当当的日子,嘎然而止”一句就精确描写了生活的变化所带来房子的变化。
这是一个老式的房子,在“磨损的地表”上玩耍有“光滑如润的温暖”,木质的墙壁显露出这所房子的历史,“四面通透的窗花”,阳光一览无余,曾经的时光是多么充满活力。但空房子无法挽留住快乐的童年和花季。“仿佛手臂围成虚无的空间/在另一种怀抱中,淹没”,继续拟人的手法,因虚无而悲切。
房子空闲已是事实,空虚也罢,感叹也罢,静静的无人关注。只有与房子有关系的人才会偶尔想起,偶尔来看望。但这一切不能丝毫改变空房子的命运,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只能越来越陈旧,越来越荒废。
整首诗围绕“空”来抒怀,用“满”与“空”对比,更显得空后的寂寥。写法上多用比喻、拟人等手法,生动再现了空房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了此诗我联想到人,人的经历和房子有相似的地方,从充满活力,到精力一点点衰退,到消亡;从精彩、平淡归于平静。我无法判断作者是否想通过这首诗在暗示我们,一切皆为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不是,就全当是我的臆想。

附原作《空房子》
文/湖北柯伦

1
空置的大脑
悬于时光的章节
熄灭的窗灯
在幽暗的记忆中躲闪

2
满满当当的日子,嘎然而止
谈笑声、流水声,抑或叹息声
一种绵延的坠落声,悄然来袭
屋外的光线,隐蔽地穿越
衰落的灰尘,洞穿苍凉的天窗

3
磨损的地表,透出光滑如润的温暖
纹理沿着墙壁,走向意义沉积的深度
四面通透的窗花,口衔阳光
仿佛跳跃的活力,激情涌动

4
闲置的理由,自墙角生出小草的青春
忐忑不安,钻入空茫的境地
试图挽回丢失的童年和花开的季节

5
仿佛手臂围成虚无的空间
在另一种怀抱中,淹没
那顷刻间溜走的炊烟
是否混居于某个漆黑的通道

6
饱满的岁月被一种无形之刀删除
零落成空,凋敝畏缩
一点点被时间掏空

7
偶尔路过的人不会关注它的空虚
我的到来也不会增加一份的质量
只有历史才会与挂在墙上的
旧日历攀谈,一起漫步田园
直至时光,彻底将它
蓄积的能量
耗尽,击穿
这里峰峰也迷人,问候朋友们
大力支持。前来报到。
[quote]大力支持。前来报到。
[size=2][color=#999999]春之木 发表于 2011-10-8 17:40[/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83767&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春之木诗友,你的版主申请居士已在版主申请帖中回复,请你去看看好吧。祝好!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自析《秋天里的春天》
  
  这是一首结构简单的短诗。全诗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四句,每一句都用一个至两个意象,从不同侧面勾勒深秋的景象,为后面四句做铺垫;后四句,则有重点地描写深秋之下的樟树和松柏,意在突出和升华主题。
  先看前四句。第一句概括地描写了晚秋的凄凉景象,常人均可目及,其中“繁华”也是“繁花”的谐音;第二句增加了一个动物意象,大雁千里、万里迢迢,从秋天出发,以一去不回头之势迁徙南方,以求延续它们的生命,意在加深诗意,但这句没有什么新意,属于套用古典;第三句继续递进,在诗人所居的地方,秋天是一个雨水相对最少的季节,因为雨水少,加上人为控制等环境因素,河床暴露了掩盖在水面下的丑陋面目(为使诗境整洁,作者有意回避了脏、乱、差等字眼,取而代之以裸露、羞涩的拟人化词汇);第四句写古往今来诗人们吟秋、诵秋,秋天与其他季节一样,历来都是诗人笔下的宠儿,从不同角度描写秋天的诗句浩若繁星,作者也不例外,这句也是对前三句的加强和小结,并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如果说前三句是刺、勾、摆组合拳的话,第四句则是一记重拳。
  再说后四句。这里有必要先提一提樟树和松柏,尤其樟树。学过自然地理的朋友都知道,这两种植物,均为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常青代表树种。一个常住街边、道旁、院内,是景观树种;一个多居山坡丘陵,是优质木材。与其他多数树种不一样的是,樟树的春、秋季节与通常情况正好相反,当秋风、秋霜横扫天空的时候,以樟树为代表的阔叶树却能独善其身,独撑一片翠绿的天空,而当春华繁茂的时候,樟树叶却悄悄地、缓缓地凋零地上,开始它们的秋季,不过,即使凋零,它们也是以绿色之躯跃然而下的,不像其他树木,在进入秋季之后,便或快或慢地染黄枝头,一片枯凉景象。相对于被人们广为称颂,多数情况下屹立于山丘的松柏,樟树更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所以作者有意将樟树放在松柏的前面,也因为上述原因,以樟树为主要抒发情感对象也就不难理解了。
  形式上,后四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诗句也朴实得不能再朴实了。作者用“这是他们的春天”直接点明了樟树的春天就客观存在于我们的秋天里,由于樟树的春天极其明显地屹立在我们的秋天里,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诗意上,樟树的这些特性,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与恶劣环境、丑恶势力相抗争、不服输的精神?以及他们光明磊落、默默奉献、不争名夺利的品格?这些,是不是这首短诗的主旨所在呢?
  诗中,作者虽然也提到了秋的色彩斑斓“在诗人捡拾的火红、金黄……”,但立足点却是转折的另一面,即“或者忧伤的诗章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先营造秋天的荒凉氛围,以此反衬樟树、松柏的品格。一首短短的小诗,你能要求她有多大含量?既要突出主题,又要面面俱到,这样的文章有没有,答案是肯定的,但却极少,也没有必要。我以为,抓住一个特点、一个要害写一篇文章、一首小诗足矣。
  当然,从技法上讲,小诗抒情平缓,起伏不大,只在结尾两句变客观为主观。小诗的缺陷也是明显的,比如结构过于简单、不深刻等等,读者可以随意评说。
  
  附:《秋天里的春天》文/松山居士
  
  秋霜,吹落一地繁华
  南迁的大雁无暇回顾
  裸露羞涩的小河
  在诗人捡拾的火红、金黄,或者忧伤的诗章中
  还有独守一片天空的樟树和松柏
  翠绿的语言告诉满脸煞气的秋
  这是他们的春天
  这不是秘密
  
  2011年10月25日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提起!赏读!问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