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原创】七律(新韵) 秦淮八艳

其一、顾横波
眉眼清波欲溢池,艺绝善画又工诗。
红时虽享迷楼趣,笑罢常忧耋耄时。
心事无着罗帐叹,幽兰有幸孝升识。
卸妆脱粉从良后,易姓更名徐善持。
其二、董小宛
黄花月下尽开颜,即若寒霜又若炎。
身处风尘烦闹市,情痴山水好林泉。
艺绝誉满秦淮岸,才雅贤倾冒府间。
遗恨春华弹指去,正当绽放却凋残。
其三、卞玉京
扶琴楼上待知音,初遇梅村便断魂。
不慕辟疆惜小宛,何嫉方域悦香君。
凌波逐浪秦淮水,蚀骨萦肠楚胜春。
无奈痴心随梦去,置身道观恋红尘。
其四、李香君
金陵城上月如银,碧透秦淮映丽人。
来燕桥头拂翠柳,媚香楼里遇知音。
手掷簪饰绝奸佞,血溅桃花护自尊。
公子杳然国破碎,香消玉陨碾成尘。
其五、寇白门
面若芙蓉歌似莺,豪侠女子胜男生。
万金掷地国公悔,一诺冲天群儒惊。
纵笑其实嗟不幸,嚎哭尽是叹飘零。
只缘身在青楼里,薄命红颜枉有情。
其六、马湘兰
月眉凤眼柳莺音,倾倒秦淮两岸人。
羽扇丛中皆笑脸,画舫客里少知音。
既逢公子萌春意,便写孤兰示蕙心。
本是鸳鸯空对影,难相斯守恨终身。
其七、柳如是
长成时候胜三春,乱世沉浮绝代人。
貌美不输西子面,才高还胜六朝文。
凌云豪气儿郎志,似水柔情淑女心。
国破约夫同赴难,琴河畔耻苟存身。
其八、陈圆圆
不卑身处粉红堆,玉质冰肌媲月辉。
唱响秦淮柔似柳,歌红燕地傲如梅。
无缘才子结连理,却拒王爷立正妃。
即是红尘夺夙愿,宁削乌发做庵尼。

参考资料:
1、顾横波:生于1619年,本名顾媚,字眉生,又名顾眉,号横波,又号智珠、善才君,亦号梅生,人称横波夫人,上元(今南京)人,秦淮八艳之一。顾横波的美,最叫绝的是她那眉眼儿,恰如一汪秋水,似乎晃动一下都会满得漾了出来。还有那眼上的峨眉,上下舞动起来,就象在说话一样,不仅可以达意,而且可以传情!正因为有了这么出色的眉眼,其它的什么面如桃花、髻如乌云、腰似弱柳等,就显得不怎么重要了。但顾横波的迷人并不只凭着天生的一副好模样,还和她出类拔萃的内秀是分不开的。她自小生长在青楼,因天生丽质,鸨母认定日后可成大材,所以悉心栽培,无所不教,果敢造就了个才貌双绝的佳人儿。她写的诗词清新纯真,人人争诵;绘画则偏爱画兰,颇能把兰花的清幽雅清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当时秦淮河一绝。顾横波居于眉楼,时人戏称“迷楼”----有人谓“迷楼”系指顾横波风流迷人,访者无不神魂颠倒,实属望文生义。“迷楼”本系隋炀帝时建于扬州的别院,因该处“曲折幽深,阁楼错落,轩帘掩映,互相连属,如仙人游”,故名“迷楼”。以“迷楼”戏称“眉楼”,始作俑者的余怀系江南才士,当时又正对横波一往情深,所言当为褒意,指“眉楼”建筑巧夺天工,布置匠心独具,观之仿同仙境。此誉一出,即不胫而走,广为延用。顾横波虽然才貌双绝,但内心深处却常怀有无尽的幽怨。风月场子里的女子最怕就是人老珠黄。到那时日渐门庭冷落,遭人遗弃,生活便象一株开过了头的花枝,无奈地瑟缩在秋风中。正因为如此,顾横波自然不会被风月场中的假象所迷惑,眼下这些整天围着自己打转的富贵公子,有几个是真心实意的呢?不过是逢场作戏,寻求刺激罢了。不过,在秦淮八艳中,顾横波是最幸运的,她遇到了多情公子龚鼎孳(合肥人氏,字孝升,进士,博学多才)。两人相逢于眉楼,龚鼎孳不仅为顾横波的美貌所倾倒,还为其兰花闲作的才艺所打动,禁不住也调墨弄彩,以顾横波凭栏而立即景作画,很快成就了一副“佳人倚栏图”,并诗一首:“腰妒垂杨发妒云,断魂莺语夜深闻;秦楼应被东风误,未遣罗敷嫁使君。”从此两相倾慕,成就一段美妙因缘。成婚后,顾横波随夫君北上京城,为了斩断昔日欢场岁月的阴影,她彻底改头换面,不但摒除了昔日的浓妆艳抹,还自作主张改名换姓,取用了“徐善持”的姓名,似乎更适合她现在作“进士夫人”的身份。
2、董小宛:名白,号青莲,苏州人,歌妓,“秦淮八艳”之一。董小宛最爱晚菊。有朋友送几盆名为“剪桃红”的菊花,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小宛见到“剪桃红”,非常喜爱,特意将花放在床边。每天晚上,高烧绿烛,用白色屏风围起三面,放一张小椅子在花间,调整好菊花,让菊影具有参横妙丽之态,然后身入花间,使人在菊中,菊与人都在影中,此情此景,淡秀如画。董小宛性好清静,每到幽林远壑,就眷恋不舍,因厌弃喧闹奢靡,独居苏州半塘达六年之久。小宛醉心于山水之间。在旖旎风光的衬托下,她也容易涌动柔情,而真心真意地给人以娇媚之笑。因此,她三番五次地受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冒辟疆久闻董小宛之名,崇祯十二年乡试落第,冒辟疆听说小宛住在半塘,便多次访寻,小宛却逗留在太湖洞庭山。苏州歌姬沙九畹、杨漪炤名气与小宛相当,辟疆便每天来往与沙、杨之间。在离开苏州前,辟疆又前往董家,小宛醉卧在家,与辟疆相会于曲栏花下。崇祯十五年春,小宛从黄山归来,母亲去世,自己又患了重病,闭门不出。辟疆到时小宛已奄奄一息。小宛支撑着起身,牵着他的手说:“我十八天来昏沉沉如在梦中。今天一见到君,便觉神怡气旺。”她吩咐家人具办酒菜,与辟疆在床前对饮。辟疆好几次要告别,小宛都苦留辟疆。在与冒辟疆的恋爱嫁娶中,董小宛处处主动,焕发出向往自由、寻觅真情的个性光彩。董小宛和冒辟疆结为秦晋之好,入如皋冒氏之门后,与冒家上下相处极其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小宛,而小宛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然而天公常常不尽人意,董小宛虽然幸遇冒辟疆,却因体弱多病不能尽享美好因缘。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正月初二,在冒辟疆通彻心扉的哀哭声中,小宛仙逝,年仅28岁。临终之时,她手中紧握着冒辟疆镌有“比翼”、“连理”四字的那对金钏。冒家上下恍惚伤痛,葬之于如皋影梅庵。历代文人多有凭吊。
3、卞玉京:名赛,又名赛赛,因后来自号“玉京道人”,习称玉京,“秦淮八艳”之一。卞玉京诗琴书画无所不能,尤擅小楷,还通文史。她的绘画艺技娴熟,落笔如行云,“一落笔尽十余纸”喜画风枝袅娜,尤善画兰。崇祯十四年春,吴梅村在南京水西门外的胜楚楼上饯送胞兄吴志衍赴任成都知府,在这里他遇见了前来为吴志衍送行的卞赛姐妹,看到卞赛那高贵脱俗而又含有几分忧郁的气质,不由想到江南盛传的两句诗:“酒垆寻卞赛,花底出陈圆”。席间吴又对卞赛的文才进行了探试,令吴不由倾倒,以后二人交往频繁,感情渐深。在一次喝酒交谈中,卞玉京酒酣之后趁机问吴伟业:“可有意乎?”吴伟业知道卞想嫁给他,心里很矛盾,假装不明白对方意思,卞玉京长叹一声,此后就再也不提婚嫁之事。吴伟业不敢答应卞玉京,一是因为当时朝廷规定官员不得在就任地娶当地姬妾;二是因为吴伟业中崇祯四年榜眼之后,崇祯皇帝赐假令其回乡成婚,吴不想为一个风尘女子而破坏了这个光荣的“赐婚”。大约一年后,明朝灭亡。明灭亡后,吴梅村长期躲避战乱且无法与卞玉京再相见,心情颓伤。顺治七年的一天,卞赛在钱谦益的撮合下到钱谦益府中,打算与吴伟业见面,抵达后又直接到钱夫人柳如是卧室,声称补妆后再出来相见,紧接着又借口旧疾复发而拒绝见面,只说将来要见吴伟业时自然会写信约下时间地点,吴伟业心中懊悔无比。次年春天,卞赛约见吴伟业,吴伟业将去年写成的四首诗赠予卞赛。席间卞赛为吴氏操琴,边弹琴边诉说1645年清军攻破南京前后发生于贵族少女与秦淮佳丽身上的悲惨故事。吴感怀不忆,写了《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赠之。二年后,卞赛嫁给了一诸侯,因不得意,遂将侍女柔柔进奉之,自己乞身下发,在苏州出家当了女道士,依附于70余岁的名医郑保御,郑筑别宫资之。卞赛长斋绣佛,持课诵戒律甚严,为报郑氏之恩,用3年时间为郑氏刺舌血书《法华经》。卞赛后来隐居无锡惠山,十余年后病逝,葬于惠山柢陀庵锦树林。也许,有关才子佳人结缡的佳话要数南明为盛了。比如,钱谦益与柳如是,冒辟疆与董小宛,龚鼎孳与顾横波,侯方域与李香君,沈士汪与寇白门……一时间秦淮河浆声灯影,似爱情孤岛一般,弥漫了浓郁的诗情和浪漫的气息。而在儒林中名重一时的吴梅村此刻也恰恰成为卞玉京的芳心所系。她热情而勇敢地向他抛出了爱情的彩球。然而,梅村却没有勇气承接,他只能“长叹凝睇”,“固若弗解者”。应当说,这一无言的结局并非出于梅村的轻慢,实由其“生平规言矩行,尺寸无所逾越”的性情使然。他一向寒素谨慎,缺乏大气,这在一年以后的甲申国变中同样有所表现;当崇祯自缢煤山的消息传来,梅村号恸欲自缢,但终因瞻顾家眷而放弃;当友人王翰痛愤出家,并与梅村相约入山时,梅村亦以牵连骨肉而未果。
4、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这媚香楼在秦淮河畔属于那种比较高级的妓楼,这种妓楼里的姑娘多是卖艺赔笑不卖身,李香君便是这种典型。因为李大娘仗义豪爽又知风雅,所以媚香楼的客人多半是些文人雅士和正直忠耿之臣,受干妈的影响,李香君小小年纪便颇善于辨识好坏忠奸,第一次见到侯方域并一见倾心时,李香君才十六虚岁。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经友人杨龙友的介绍,侯方域慕名来到媚香楼,一睹“香扇坠”李香君的风采。从此,二人引以为知己。像李香君这样一位名妓,梳拢必须邀请大批有头有脸的风流雅士,还要付一笔丰厚的礼金给鸨母,可惜侯方域没有银子,无能为力。友人杨龙友雪中送炭,给了他大力的资助。但是,那笔钱并不是杨龙友的,而是阮大铖赠送给侯方域的一个人情,想拉拢侯方域入僚。阮大铖本是明末戏曲家和文学家,人品却十分低下。侯方域尚自犹豫,但是李香君发飙了,劈手就把头上的发簪脱下来了,骂醒了侯方域。变卖了首饰,四下借钱,总算凑够了数,把钱扔还给了阮大铖。阮胡子给气死了,侯方域只好逃亡。自侯郎去后,李香君结束了自己革命性的职业生涯。洗尽铅华,闭门谢客,一心等候公子归来。在阮大铖的怂恿之下,弘光皇朝的大红人田仰吹吹打打地来迎接李香君做妾了。李香君一口拒绝了,田仰还要坚持,她干脆一头撞在栏杆上,血溅桃花扇。娶亲的人见闹出了人命案,只好灰溜溜地抬着花轿溜回去了。1644年(清顺治元年),北京紫禁城天崩地陷,明朝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清兵大举入关,明王朝覆灭。明宗室在陪都南京仓促建立了弘光小朝廷。原来阉党的一帮余孽阮大铖之流又重新执政,大肆对东林党、复社人士进行报复,下令缉捕侯方域和其父侯恂,侯方域在宜兴亳村陈贞慧家被捕,押送至南京大牢,侯恂逃亡到安徽徽州朋友处避难。李香君在南京受尽苦难,后躲进栖霞山葆真庵,与昔日秦淮姐妹卞玉京相伴为尼。1645年(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秋,侯方域在栖霞山寻到李香君。经过商议,二人携手渡江北上,前往老家商丘。他们星餐夜宿,历尽艰辛,回到商丘侯府。李香君隐瞒歌伎身份,以吴氏女子、侯方域妾的身份住进西园翡翠楼。在这里,她与公婆和睦相处;与侯方域元配夫人常氏相敬如宾,姐妹相称;与侯方域鱼水情深,琴瑟和谐。从1645年到1652年这八年时间里,李香君生活得平安、舒适,也可以说是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美满的时期。可天有不测风雨,当公公侯恂这位孔孟之道的卫士,知道李香君是秦淮歌伎的真实身份后,怒不可遏,大发雷霆,当即命令李香君滚出翡翠楼,后经人讲情,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让她住到离城十五里的侯氏柴草园——打鸡园。那里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凉村落。而此时得知李香君已身怀有孕,引起婆母和常氏夫人的同情,二人一再向侯恂求情,侯恂才勉强答应派一个小丫头去那里服侍。侯方域在江南回到商丘之后,发现李香君被赶到城郊打鸡园,心如刀绞,悲愤至极。他多次在父亲面前长跪认错,替香君辩解,说明她卖艺不卖身,请求父亲收回成命,但最终遭到的还是无情的训斥。1653年春,李香君在打鸡园生下一个儿子,但因为自己是下九流,身份低贱,孩子不能随侯方域姓侯,只能随自己姓李。孩子生下不到几个月,李香君便在郁闷绝望中含恨离开了人间,终年三十岁。
5、寇白门:名湄,字白门,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板桥杂记》曰:“白门娟娟静美;跌宕风流,能度曲,善画兰,相知拈韵,能吟诗,然滑易不能竟学”正是由于白门为人单纯不圆滑,而决定了她在婚恋上的悲剧。崇祯十五年(1642年)暮春,声势显赫的功臣保国公朱国弼,在差役的护佣下来到了钞库街寇家,几次交往后,白门对他留下了良好印象,斯文有礼,温柔亲切,所以在朱氏提出婚娶时便一口同意。是年秋夜,17岁的寇白门浓妆重彩地登上了花轿。明代金陵的乐籍女子,脱籍从良或婚娶都必须在夜间进行,这是当时的风俗。朱国弼为了显示威风和隆重,特派5千名手执红灯的士兵从武定桥开始,沿途肃立到内桥朱府,盛况空前,成为明代南京最大的一次迎亲场面。朱国弼实际上是一个圆滑狡黠的官僚,他迎娶寇白门是一时的需要,数月后他那儇薄寡情便渐暴露,遂将寇氏丢一边,依旧走马于章台柳巷之间。1645年清军南下。朱国弼投降了清朝,不久尽室入京师,又被清廷软禁。朱氏欲将连寇白门在 内的歌姬婢女一起卖掉,白门对朱云:“若卖妾所得不过数百金……若使妾南归,一月之间当得万金以报公。”朱思忖后遂答允,寇白门短衣匹马带着婢女斗儿归返金陵。寇氏在旧院姊妹帮助下筹集了2万银子将朱国弼赎释。这时朱氏想重圆好梦,但被寇氏拒绝,她说:“当年你用银子赎我脱籍,如今我也用银子将你赎回”当可了结。寇氏归金陵一,人称之女侠,她“筑园亭,结宾客,日与文人骚客相往还,酒酣耳热,或歌或哭,亦自叹美人之迟暮,嗟红豆之飘零”。后又从扬州某孝廉,不得意复还金陵,在年轻文人骚客中倾慕于一名韩生,并在生活上给予财物支持,在情感上排忧解难。于某日,寇氏欲拉韩生共寝,韩生数次找理由推脱,后拂袖而去。寇氏抑郁寡欢,忽闻隔壁房中传来嬉笑谩骂之声,遂起身张望,竟看到韩生正和年轻貌美的婢女调情,寇氏拿木棒捶打婢女数十下,骂韩生:“衣冠禽兽!”。寇氏怒极,遂一病不起。
6、马湘兰:明末清初时秦淮河畔名噪一时的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本名马守贞,字玄儿,小字月娇,在家排行第四,故又称四娘,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有“湘兰”著称。马湘兰在美女如织的秦淮河畔并不以姿貌出众,而是以其如兰品性和超逸的画兰造诣以及对爱情的痴情坚守脱颖而出位列八艳的。万紫千红中她独独钟情于兰,画兰功夫旷古烁今堪称一绝,借物言志的兰花诗更不胜枚举,因此她的诗文和画作被当时文人雅客争相收藏,她也成了许多江南才子王孙贵胄追逐的对象。马湘兰之所以能把兰花描绘得出神入画,栩栩如生,全赖于她的爱兰、知兰,她不但将院宅里种满各色兰花,日日勤加灌护,而且凭着自己的兰心蕙质,能深悟兰花清雅脱俗的气韵,所以才能将兰花的品态展现于画笺和诗笺上。而她自己的品格,因受兰花的熏陶,也如兰花一样圣洁。她的一生,象一株空谷幽兰,吐芳于世,却又遗世独立。直到她二十四岁那年,认识了一位落魄才子——长洲秀才王稚登。王稚登偶然来到“幽兰馆”,与马湘兰言谈之中,颇为投缘,深交之下,都叹相见太晚。于是,王稚登经常进出“幽兰馆”,与马湘兰煮酒欢谈,相携赏兰,十分惬意。一天,王稚登向湘兰求画,湘兰点头应允,当即挥手为他画了一幅她最拿手的一叶兰。这种一叶兰图,是马湘兰独创的一种画兰法,仅以一抹斜叶,托着一朵兰花,最能体现出兰花清幽空灵的气韵来。内在的含义是表明自己决非路柳墙花,而似悬崖绝壁上的孤兰,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泽。王稚登自然明白马湘兰诗画中的情义,然而他却顾虑重重。他觉得自己三十七岁的人了,依然无位无职,前途茫茫,却壮志不灭,不知何时还要赴汤蹈火,拼搏一番,如此一来,便很难给马湘兰带来庇护和幸福。他深知湘兰是个明敏多情的女人,自己稍有不慎就可能伤害,甚至毁灭她,不如早早就不作什么承诺,交往起来还能轻松些。因此,王稚登故意装作不解诗中情怀,随意地收了画,客气地表示谢意。马湘兰只以为他是不愿意接受自己,暗自伤心不已。但她又无法忘却王稚登,于是两人仍象好朋友一样密切交往,再也没谈过嫁娶之事。不久后,京都大学士赵志皋举荐王稚登参加编修国史工作,王稚登以为幸运降临,意气风发地准备登舟北上,去奔前程。心里还盘算着:等到在京城有所发展后,再回来接马湘兰同享此生幸福。马湘兰心情复杂地为他设宴饯行,她既为王稚登的离别而伤悲,又为他的得意而欢喜,悲喜交加,不知所以。王稚登稍稍透露了一些将来要与她共荣的心意,但马湘兰限于上次的隐伤,没敢接口把事情挑明,只是暗暗在心中种下了希望。辞行席上,马湘兰百般叮嘱,依依不舍。送走王稚登后,马湘兰竟然悄悄地闭门谢客,以期静待王郎仕途得意而归,自己也好相随左右,从此脱离这迎张送李的青楼生涯。独守寂寞,百无聊赖之际,马湘兰也曾想借酒消愁,举杯却慨然而叹:“自君之出矣,不共举琼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几个时?”春去秋来,寒意渐浓,迟迟不见王郎的音讯,马湘兰却在“幽兰馆”中牵挂着他的冷暖。就这样,马湘兰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却象一朵幽兰,暗自饮泣,暗自吐芳。王稚登七十寿诞时,马湘兰抱病赶到姑苏,为他举办了隆重的祝寿宴会,宴会上,她重亮歌喉,为相恋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听得老泪纵横。在姑苏盘桓了两个月后,马湘兰返回金陵,已是心力交瘁,油残灯将熄。不久的一个午后,已有预感的马湘兰,仔细地沐浴更衣,然后端坐在“幽兰馆”的客厅中,悄悄地走完了她五十七岁的人生,临终前,她命仆人在她座椅四周,摆满了含幽吐芳的兰花。
7、柳如是:本姓杨,名爱,号影怜,又号闻我居士、河东君,浙江嘉兴人,明末清初名妓,秦淮八艳之一。据陈寅恪《柳如是别传》载:“至若隐遁之意,则当日名媛,颇喜取以为别号。如黄皆令之‘离隐’,张宛仙之‘香隐’,皆是例证。盖其时社会风气所致……即于名字别号一端,亦可窥见社会风习与时代地域人事之关系。”)字靡芜,后改名是,字如是。又以佛典中有“如是我闻”之语而号“我闻居士”;与钱谦益(字牧斋,世称虞山先生,常熟人。明朝官至礼部右侍郎。降清后,托官数月,病狱而已。)结婚后,钱取柳姓郡望,称河东君,另寓“美人”。柳如是幼年不幸,身世不清(初生地有浙江嘉兴与江苏吴江等说,扑朔迷离,今殊难考据。至于柳如是何故沦落风尘,有周采泉臆测“歹徒所掠”说,并无实据)。幼年卖与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明崇祯四年辛未14岁时,有吴江故相周道登买于勾栏。初为周府妇人侍婢,得周老夫人欢心,后周道登强索为妾,未及一年,因周府群妾加害,几被处死,周老夫人阻而逐出周府,卖于娼家。明崇祯五年壬申(公元1632年)柳如是流落松江,改旧名,自号“影怜”,表浊世自怜意。在松江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常着儒服男装,文与诸人纵谈时势、和诗唱歌。钱谦益答应以正妻之礼迎柳如是过门。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缡,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传为一时佳话。明亡,柳劝钱殉节,钱推托不允,如是奋身投入荷花池,身殉未遂。钱降清后遭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逼索柳如是,河东君投缳自尽,得年四十又六。
8、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又字畹芬,明末清初苏州名姬,浙江金华人氏,淮八艳之一。明天启至清康熙年间吴江邹枢所着《十美词记》中载“姑苏歌姬昆曲戏子陈圆圆年青聪慧,容貌娟秀,姑苏歌姬陈圆圆演《西厢》,扮贴旦红娘脚色,体态倾靡,说白便巧,曲尽萧寺当年情绪,常在予家演剧,留连不去。后为田皇亲以二千金酬其母,挈去京师……”明崇祯末,北去京都,入田府。适吴三桂出镇山海关,慕陈殊色,以千金聘纳为妾。暮年为女道士。陈圆圆乃苏州名妓,善歌舞。初为田畹歌妓,后吴三桂纳为妾。吴三桂出镇山海关,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陈圆圆曾被俘。吴三桂降清,清军攻陷北京,仍归三桂,从至云南。晚年为女道士,改名寂静,字玉庵。民间传说称吴三桂降清是为了她。顺治中,吴氏进爵云南王,欲将圆圆立为正妃,圆圆托故辞退,吴三桂别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对吴的爱姬多加陷害冤杀,圆圆遂独居别院。圆圆失宠后对吴渐渐离心,吴曾阴谋杀她,圆圆得悉后,遂乞削发为尼,从此在五华山华国寺长斋绣佛。后来吴三桂在云南宣布独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吴三桂死后,陈圆圆亦自沉于寺外莲花池,死后葬于池侧。直至清末,寺中还藏有陈圆圆小影二帧,池畔留有石刻诗。(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草蓬人
厉害的一组,先沙发
风流才子遇佳人,唯美姻缘。。。赏
欣赏问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