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阡陌浅析赵雅君诗歌六首

《云山之恋》。它揭示了这样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如果相爱变成一种桎梏,受制于“纹丝未动的石化的承诺”,还不如及时松手,“长痛不如短痛”。只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个人可以做得到?大体来说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比较淡定,没有苦心孤诣精心构建的意象,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淡淡渲染着情绪的波动和心境的变化,感觉亲切。稍微例外的是最后三句几个“是”的排比递进以及“可化入的安宁”,语言冷静节制反而彰显了作者内在情感的张扬波折,这仿佛自相矛盾的错觉使得诗歌内部获得了一定的空间张力,增强了审美效果。

     [b]云山之恋
[/b]  
  远眺,青山被云牵着
  深情太深了,他似乎看见了海
  似乎动了一下
  就像心动,不易察觉
  骨骼里石化的承诺
  早已生根,纹丝没动
  
  阴霾浓重,一场大雨过后
  云,终于松手
  整个过程从不同角度看
  是绝唱,是悟,是长痛不如短痛
  是释然,是空山新雨后
  可化入的安宁


《种子,种子》。初见此诗就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细细读过之后,我只能说这是一种精致的趋向于(但不是纯粹简单的)口语的写作。作者没有刻意将语境和事境保持一定的距离,用远距离抒情营造诗歌的陌生感以骗取读者的审美膜拜,相反无限贴近现实,对现实生活不断怜悯和拷问,从而试图揭示出生活的残酷真相。整首诗歌的乡土生活气息是十分迷人的,而语言,有极尽绚烂之后归于质朴平淡的美感,这也是阡陌一直孜孜以求却求而未果的写作境界。诗歌最后,作者依稀透露出的求索心境,让我看到了一个写作者对待生活的无比真诚。同时阡陌也固执地认为这是作者对“存在即合理”的深刻怀疑,不管是在现实的生存世界里,还是与之相对抗诗的世界,作者都在试图穿越种种残酷的真相和桎梏,去找寻自己灵魂的归属和定位。只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都将上下而求索!

[b]      种子,种子
[/b]  
  黄河以北,还要再深入一些
  辽河,松花江,黑龙江
  都是有农谚刻度的尺子
  手里攥着种子的人
  八辈子都不会浪费时间
  给高粱、玉米、大豆安装翅膀
  今年的农时足足
  差了二十多天的节气。人
  差半个月节气,是无法在村子里直腰行走的
  无霜期少了,前边
  刽子手举着白亮亮的刀呢
  我父亲嘴里反复念叨着
  “不种五月地,不插六月秧”
  把手里的种子
  举成了棋子。我也看了看手上的
  一小块石头
  认真地想了想
  把它种在哪里才不会石沉大海
  在生命里长出一座山峰
  
《山野菜》。“那声音在5月中旬又准时响起”,“准时”说明这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而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像四季,晨昏,以及佛家所说的生命轮回,这多少可以把握到作者的情感向度。作者在写这首诗歌的时候,很显然掉进了记忆精心设置的陷阱里无法自拔,当然作者是清醒的,“我采撷它们,弯下腰来/听见了儿时遗落山谷的回声”,看得出很享受这种状态。阡陌一直以为仅仅活在当下的人是悲哀的,尤其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因为它会缺少了应有的历史感而变得喧嚣浮躁。“山野菜的绿是我今天缺少的/贫贱不移富贵不忘的山野菜/一一出现”,很明显,作者有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以及对当下美好道德情操的集体缺席的隐忧。作者在尝试召唤!

      [b]山野菜
[/b]  
  那声音在5月中旬又准时响起
  四顾无人,发源无地
  可以肯定了
  是山野菜的游魂又在我的身体里
  渐次苏醒
  我服从它们的召唤——
  往南走,去记忆中的北山
  在草丛里寻寻觅觅,认出明叶菜,枪头菜
  和举拳宣誓的蕨菜
  天蓝,云白,花红
  我带着足够的颜色预防青黄不接
  而山野菜的绿是我今天缺少的
  贫贱不移富贵不忘的山野菜
  一一出现
  山野从没停止给我食物
  我采撷它们,弯下腰来
  听见了儿时遗落山谷的回声


《渴望燃烧》。读到这首,才知道作者对待生活还是有激情的。整首诗歌节奏明快铿锵,用词炫目妖娆,是有别于质朴平淡的另一种美(姑且认为沦陷的极致也是一种美吧)!只是最后两句“渴望成就毁灭/肥沃匍匐在地的光阴”不太好理解,在阡陌看来,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可能是:光阴的流变是以事物存在的毁灭为代价的,或者说是一种因果或者契机。

      [b]渴望燃烧
[/b]  
  渴望火蛇热情之吻
  渴望疯狂舔噬
  渴望人烟缭绕,自咽喉向黑暗的泽国弥漫
  渴望纠缠,扭曲,升腾
  渴望浓缩,焦枯
  渴望烈焰上的芭蕾翩翩
  渴望死蝴蝶在风踩踏灰烬时复活
  渴望青草重回又一年的春天
  渴望成就毁灭
  肥沃匍匐在地的光阴


《行走的花儿》。行走的对象,现实意义上是作者笔下的“妮子”,比喻意义上才是所谓的“花儿”。妮子泄露的一季花香,虽然“被风嗅到的和被坐在墙角的男人/嗅到的一样/止于心动,联想”,却分明有了情欲的味道。“行走的花儿目不斜视,经过空洞/他只是一块路边的石头/不存在对等。”第一次感觉到了作者笔下如此强烈的自卑感。整首诗感觉思维发散的有点过了,文本几处有比较明显的跳跃断层,读者很难把握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当然阡陌不会仅仅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成作者暗恋别人不敢表白最后只能一拍两散这么浅显),当然,很大程度上可能是阡陌还没有读懂。个人之见,雅君多多包涵小弟。


[b]     行走的花儿[/b]
  
  妮子走了过去,泄露
  一季花香。被风嗅到的和被坐在墙角的男人
  嗅到的一样
  止于心动,联想。她的超短裙
  扫到了年龄制造的远
  扫掉了旧房子翘起的一块墙皮
  这是不用说对不起的
  行走的花儿目不斜视,经过空洞
  他只是一块路边的石头
  不存在对等。怀春的花儿
  目的就是行走
  停下来的地方,有骑马的少年
  一手持缰绳,一手稳操花瓶
  坐在墙角的男人于恍惚中起身
  回家侍弄窗台上的月季去了
  失去比喻的花儿
  谢在他生命前头,一次次的
  也不属于荷尔蒙

《恋上玻璃》。“她是那么易碎。一次失手/就会改变容颜”,这样的表述是脱俗而迷人的,不经意的生花妙笔。所以作者把玻璃作为所有美好的东西的喻体是很危险的尝试,是故“必须小心翼翼保管她”。整首诗歌浸淫着儒家绵延千年的中庸思想,在作者看来,只有做到“改掉悲喜随群山起伏/随波浪翻涌的习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还要治愈洁癖,热爱灰尘”;“必须交出一匹烈性的马(欲望和贪恋)”,“与光阴闲庭信步(中正平和的心态)”,“远离冷与热两个极端(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这样“玻璃”才会完好。换句话说就是,只有摈弃欲望和贪念,拥有中正平和的心态和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美好的东西才能长存无损。反之则不然。这让我想起嵇康。他年轻时曾求学于大师孙登,临别时孙登深深叹曰:你性情刚烈才貌出众,能避免祸事吗?果不其然,后来嵇康被人恶嫉,最终死于司马氏的屠刀之下。作者写作此诗时,少了《渴望燃烧》的激情澎湃,多了一份成熟淡定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也许可以视作作者行为处世的艺术。

      [b]恋上玻璃
[/b]  
  她是那么易碎。一次失手
  就会改变容颜,月光还怎么
  赤足行走
  当美好成为玻璃,我必须小心翼翼保管她
  改掉悲喜随群山起伏
  随波浪翻涌的习惯,而且
  还要治愈洁癖,热爱灰尘
  积累厚厚的一层,让玻璃在灰尘之下
  完好。想玻璃是美好的
  我必须交出一匹烈性的马
  与光阴闲庭信步
  学会我思即她在
  让生命的温度恒定,恒定
  远离冷与热两个极端
  


总的来说,雅君的诗歌在最大程度上尝试通过情感的物化和意象的营造给读者以共鸣感。文本意蕴较为深厚,语言却质朴自然,不刻意雕饰,可窥作者把握和组织语言的智慧,以及对语言内蕴诸多可能性的发掘和探索。此外,一些平凡常见的意象一旦进入他的诗歌文本中就衍生出独特的气质和魅力,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情感的属向以及文本的叙述,三者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使作品张力十足令人回味!
                                                                                                                           
                                                                                                                                                                        阡陌于岭南
                                                                                                                                                                       2010.06.13
好诗好评!更喜前2首!学习
学习好评!
诗坛互动---------赞赏
赏读!问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