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好的诗歌作品应是从“白话”到“话白”

[color=#000000][b][font=宋体][size=16pt]好的诗歌作品应是从“白话”到“话白”[/size][/font][/b][b][size=16pt][/size][/b][/color]
[size=12pt][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 [/color][/font][/size]
[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12pt]文[/size][/font][size=12pt][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font=宋体][size=12pt]秦时月[/size][/font][size=12pt][/size][/color]
[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size=12pt]当下有些诗歌作品的语言越来越晦涩,这样的诗歌多数人看不明白,或是读者凭自己的想像去理解,会有悖作者本意。我也注意到,一些成熟的诗人的诗歌作品,其诗歌语言而是越来越趋向于貌似平淡而实藏奇巧,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后者,这应是衡量好诗的标准之一。[/size][/font][color=black][size=12pt][/size][/color]
[font=宋体][size=12pt]一个成长性诗人其诗歌作品,往往要经过“白话——晦涩——话白”的三个过程。刚开始,其诗歌语言往往是白话的,就像当下定义的所谓口语诗,这样的诗歌语言非常直白,没有人会看不懂,也往往最容易受到抨击,慢慢的,或是受到他人的影响,或是诗人自悟的一种探索,其诗歌语言开始变得晦涩起来,这时候的诗歌就有点“曲高和寡”了。而这个过程往往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原因是:一方面,这个时候的诗人的自我感觉往往都比较好,认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已“渐入佳境”了。另一方面,也会受到一些附庸风雅者的大力推崇和盲目追逐,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到底是进入了正途还是误入了岐途?一些聪明的诗人通过认真检视和深刻反思后大彻大悟了,于是,其诗歌创作开始走向了既不是当初的“白话”,也不是眼下的晦涩,而是追求一种诗歌语言的表面平实而实藏奇崛上来(笔者称其“话白”),由此开始进入了个人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从而真正引起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称道。[/size][/font][color=black][size=12pt][/size][/color]
[font=宋体][size=12pt]“白话”和“话白”在诗歌语言上是有很大区别的,如一定要用一句形象的话来比喻就是:“白话”就是“自来水”,而“话白”则是冷却了的“开水”,两者味道完成不同,后果也不一样。“白话”不仅是诗歌语言的一般化,还是诗意开拓上的浅表化。而“话白”则是话虽白而诗意耐品,诗意风云尽在其中。笔者眼高手低,姑妄言之。[/size][/font][color=black][size=12pt][/size][/color]
[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black][size=12pt][font=Times New Roman]2011/7/9[/font][/size][/color][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color=black][size=12pt][/size][/color]
[color=black][size=12p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color]
[color=black][size=12pt][font=Times New Roman] [/font][/size][/color]
[font=宋体][size=12pt]作者博客[/size][/font][color=black][size=12pt][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888dca01018o9x.html][color=black][font=Times New Roman]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888dca01018o9x.html[/font][/color][/url][/size][/color]
我觉得如果过于白话就容易腻,或许看一两次觉得很有味道久了就不是很耐品,就像汪国真一样,缺乏张力和空间感,我写东西就比较喜欢用暗喻,我很喜欢卞之琳的鱼化石,用很复杂的诗风,需要反复才能读懂,我觉得诗歌不是大白话而是需要像迷宫,让读者身临其境但又朦胧于无形,比如抽象油画,很多人看不懂但却很有一种视觉意境
我也注意到,一些成熟的诗人的诗歌作品,其诗歌语言而是越来越趋向于貌似平淡而实藏奇巧,真正的好诗应该是后者,这应是衡量好诗的标准之一。
赞成作者观点!
我觉得毕竟诗歌是不能过分解读的,因为诗人的内心总是很丰富,最好就一些想象的余地和空间
诗歌起源于民歌初始于劳动号子。也就是来源于人民大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学艺术,但她的根还在人民大众之中。如果严重脱离人民大众,试想她还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847530063@qq.com
诗歌就是诗歌,无论用怎样的语言形式呈现,都须有自己独特的韵味!问好
一个成长性诗人其诗歌作品,往往要经过“白话——晦涩——话白”的三个过程。问好 !
谢谢各位来看来评!
学习,个成长性诗人其诗歌作品,往往要经过“白话——晦涩——话白”的三个过程。
诗是需要沉淀的,尤其是岁月的打磨
从“白话”到“话白”,是一个人诗歌创作的一个值的飞跃,说起来简单,但要实现这个飞跃却非易事,需要勤奋和灵性。问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