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左岸石嘴,诉说和揭示一个时代的裂痕》

[i=s] 本帖最后由 牧川 于 2011-7-30 12:41 编辑 [/i]

左岸诗作的美学价值较大,其支撑来源于他诗作中“欲言又止的含蓄之美,又有现代诗歌深邃坚硬的精神质核,加上诗歌语言质朴和陌生化的错落有致,以及意识流和蒙太奇叙述结构的娴熟运用,使得他的诗歌整体性追求已经抵达了一个独特的美学境界”(阡陌语),语言质朴符合诗歌大众化阅读的需要,但做到语言质朴,却又容易抓到读者的心,没有对语言较强的驾驭能力是很难做到得,因为很容易陷入情感的非理性表达,导致诗歌缺乏社会性、人文性的审美情趣。诗歌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左岸诗作构建的意象美值得探讨,克罗齐在诗歌《美学》中提到,“艺术是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开意象,或者是意象离开情趣,都不能独立”,每首诗都自成为一种境界,左岸诗作意象的画面感、场景感特别突出,有些意象比较独特,一个接着一个,不断叠加,构成现代诗歌中美妙的复合意象,使读者能够紧随左岸诗作中的意象意识流而怦然心动,继而产生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共鸣,首先建立在左岸诗作中充满创造性和想象力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以它的泪水,不断加深了我在秋天的颜色 ”、“远山在我的眼里安睡如蚁”、“祖父的胡须一生扫出了多少沧桑的落叶”、“由于你们的复活,使海安静得像一页纸”、“鱼游动的曲线牵动你的一生”、“我的心不是你轻易就能摘下的红苹果”、“心比故乡还远的你们”等等,通感、移情、异质远喻等手法的运用,使这些诗句充满魅力。一句佳句足以养活一首诗歌。左岸诗作对于佳句的追求可以说是锲而不舍。历史上能够流传下来的,往往是一句而不是一首。左岸每首(组)抒情诗都有鲜活的生命,《迷人的海》、《啊,野麦岭》、《远山在落雪》、《怀旧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过河入林》等,复活的、鲜活的、美丽的生命一个个跃然纸上,艺术冲击感强烈。缺乏生命力的诗歌就不是好诗歌。左岸大部分生活类的抒情诗能够立足民间,扎根百姓,关注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是一种博爱的悲悯情感,柔韧性很强。人类情感首推悲悯情感,因为悲悯情感能够引起引起共鸣,温暖彼此。
    无论出名的,不出名的,还是新生代的,网络诗人等,不同风格的诗作一路看来,百花齐放,各有千秋,但我一直认为,左岸是被当今诗坛一直忽视的诗人,他的名字一直没被擦亮。他的诗作风格多变,主题涉及广泛,由其是一些诗作立足民间,关注社会变革,驾驭语言的能力很强,又不缺乏诗歌技巧,构思和结构异常巧妙,善用陌生化的语言冷静的抒情,大气、沉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语言美、结构巧、意蕴美,令人称奇。更重要的是,他的这部分诗歌折射了中国某个时代的某些深刻的社会现象,这些诗歌立意难度较高,在语言的表面上不易察觉。《旗帜》、《病旗帜》、《九月结束时请再叫醒我》等,应是明显的代表作,我坚持认为,左岸石嘴,更像是诉说和揭示一个时代的裂痕。左岸的诗歌,有着一股惊人的韧性,一些人把这种特质归结于一成不变的惯有模式予以批判,其实不然,正是这种韧性,才使他的诗作具有惊人的魅力。
    诗人永远比读者痛苦。痛苦,来源于对社会、对人文的深度体验。不痛苦的诗人不是优秀的诗人。痛苦是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人性肯定。诗人的人文敏感性与情绪衍射性高于常人,诗人对诗歌的立意比读者站得高、看得远。历史上,诗人比读者永远先行一步。先行一步体现在作品的哲学性、社会性及历史性上,左岸的《激流与我》、《《死亡实验》、《倦鸟》、《老农的脸上有一只苍蝇在爬》,《圈里圈外》、《原野空旷到我的水底》等,以柔克刚,现实意义非常突出。左岸的许多诗作有待诗界进一步擦亮和时间的进一步验证。大浪淘沙,某种角度上将,作品不朽并不是一件好事,但具有历史生命的诗作,往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和哲学性。以下摘选左岸的几首,简单点评,仅供参考。


  
 《远山在落雪》
  
  远山在落雪,这天堂掉下的声音
  得用心去聆听,从一声声断裂的枝条间
  跑出了一群奔马,延伸了新的雪线
  山路空旷,失去贫穷脚印的践踏
  才领悟了曾经的重负,也是一种幸福
  幽蓝的天空下,野兔的长耳朵
  开始搜寻从前,不知道我的那些哭泣和
  骑在炊烟上的欢笑,会被什么果实包裹
  抑或与泥土,为了麦穗一起消瘦
  我都愿意
  
  远山在落雪,远山是我的故乡
  在冰雪厚厚的玻璃窗上
  母亲在呵气化开的
  一小块透明中,天天看我怎样
  由小走到大的一生

点评:诗歌的优劣,首先体现在良知的表达程度。这首诗是献给母亲的,迎面扑来的是让人感动,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触动,触动人们心底善良的神经,让人沉浸在语言优美、气息顺畅的诗句里久久不能自拔。手法上主要运用通感、跳跃、拼图、变形等,联想奇特,意象唯美,节奏感强烈,诗性十足。 “远山在落雪,这天堂掉下的声音\得用心去聆听”,一下子就描写出一个美丽的世界。“从一声声断裂的枝条间\跑出了一群奔马”,“骑在炊烟上的欢笑”,构思巧妙,佳句迸现,意象迭出,引人入胜,遐思无穷。第一节描写的是远山落雪下一系列复合意象,第二节点出“远山是我的故乡”,“母亲在呵气化开的\一小块透明中,天天看我怎样\由小走到大的一生”,儿行千里母担忧,中国的俗话,却是涵盖天下所有母亲对孩子一生成长的挚爱。语言的本质是服务主题的表达,没有精妙的语言,情感表达往往会大受折扣。许多诗人写诗,偏重潜意识的情感捕捉,而忽略对语言精准的要求。所谓灵感是潜意识的火花,应是误人的陷阱。灵感只存在对某事物深度思考的一种反射,如何把握,取决于自己对语言的悟性积累。左岸对语言的悟性,对诗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具有自己独到精辟的一面。这种特质决定了左岸抒写生活类的诗歌,往往具有深沉、洁净、大爱、悲悯的情怀,同时,这类诗歌体现了左岸生活类诗歌的高贵气质。生活类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左岸在抒情的背后,隐藏的是一颗善良的心,细心的人往往能予以发现并引起共鸣,这就是抒情的本质所在。


《九月结束时请再叫醒我》

    忘记写遗嘱,我的没入无人知道
  我因第一次听见我低眉的声音
  这心酸的快感
  终于能一人独享。止不住朝自己敬礼
  多少年了,一再被变异的生活
  阉割,我甚至想不起来我曾经热爱的车床
  那为一首歌献出的贞操
  是否就是一代人最初的口型
  
    不要责怪自残者
  有多少人正在练习枪口对准自己的感觉
  走在大街上
  一抬手就会碰见一个假寡妇
  但不会影响我要探究
  什么离我的心脏最近。所以我决心逃进
  一副玻璃棺材里。以安静地平躺着
  从那么多
  参观者的表情上,找到羞愧
  
    九月结束时请再叫醒我
    我需要耐心等待下一个冒名顶替的人


点评:这首显然是难度型诗歌创作,表现在手法难、结构难、阅读难、审美难。首先表现在立意上,不易理解。“热爱的车床”让人想起上世纪中国企业改制经历的苦痛。“一代人最初的口型”,让人想起一代人张开嘴却无法填饱的肚子。“玻璃棺材”,谁有资格躺在玻璃棺材里供人瞻仰?这首诗,可以让人冷静的思考一个时代的变革对普通人生活的冲击。语言的隐忍隐藏了诗人的立意,欲说不说,点到为止,符合国度文化存在的现状,但个别句子却瞬间激活主题,社会性、历史性揭示导向明显。
《旗帜》
  
  
  我在很多空间看见你
  一些舌头
  
  与不朽共舞
  沧桑是一张宣纸,飞天泼墨,你们至今竖立依然
  决不允许黑夜躺下来
  与狼的嚎叫在同一个方向
  是我佛祖
  《离骚》以后,英雄遍数中原,裙裾堪称白色纵横
  辩辞汹涌,引黄河散发弄舟
  好不惬意
  汨罗江使君愁,《天问》惊动天堂
  只留脚印在马群。纵有长风年年,不见子归
  荔枝何时了,都在
  莫邪剑的回眸中遗笑,秦砖汉瓦多情于八千寺
  怎记得出塞曲,低于纤纤酥手
  挑灯把盏,书简漫卷
  劝降者置生死于外,午门对寒
  恰似庄周梦蝶,一曲《广陵散》,赢得身后万户侯
  嵇叔夜,我们今夜把你忘记
  就像失手高山流水
  但自由的元素,让汉字的面孔似桃花
  说客更是无数。口吐狂言,书生意气不败
  当属李太白
  刺青的汉字,雾散紫禁城之后
  农民的舌噪,从冷兵器转过身
  在帝王将相面前
  停留一分钟,又匆匆,回到自己应该去的地方
  我惊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轻辇一动,东方的政治就破相
  使这位老人,所料不己。吃了书虫的人
  古往今来,不甘寂寞,发言,煮酒,题诗,论天下
  血脉相传,君不见
  舌头阉割莫皱眉,血口大骂,只求一丈夫
  君不见不喊万岁,也算阴谋家
  权利杖柄的使用者,迷恋自己的三条腿,不倒
  是重中之重,而忘记毙命的
  无头骑士们
  才容易接近真理。
  
  在我眼中你有可供想象的
  暗物质,伟大:恰恰是一种看不见的仰视


点评:该诗结构复杂,多条线索平行或交叉推进,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赋味占主角,比兴的手法使节奏感强烈,赋味则使整首诗乐感十足。不难看出,艺术手法难度系数很高。时间线索上,纵穿古今。内容线索上,涉及汉诗歌的演变、神话故事、文人骚客、权贵阶层、历史人物、理论发明、君王政治、个人崇拜等,这些元素使立意深刻,隐藏很深。第一节以“舌头”埋下伏笔,第二节蜿蜒曲折,却又一气呵成、大气磅礴、酣畅淋漓,第三节突然收尾,转折、变奏、拉升主题。诗性的三驾马车:音乐美、结构美、意境美在这首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由诗歌文本主题的多义性及歧义性去看,旗帜,可以涵盖汉诗歌演变的方向,也可衍射叩问帝王崇拜、历史发展演变、人性的善丑等。旗手是谁?英雄人物、英雄主义能否代表历史发展方向?能否代表旗帜方向?这些都是诗作文本衍射的叩问。暗物质是亟待人类破解认知的宇宙元素。该诗的结尾提到暗物质,耐人寻味。因为《离骚》也罢,《天问》也罢,与暗物质没有关系,断裂、跳跃、碎片、拼图等现实主义手法可以让人联想翩翩。从总体上看,整首诗连结中国的文字、人物、神话、权势等, 表面上看似简单的现象,揭示的却是一场涉及哲学、人性等方面的精神运动,再由人性的精神运动,叩问每个人的精神旗帜到底指向哪里。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左岸诗歌创作的才华。




《点燃山峰》
  
  没有风,没有故事
  夕阳把对面的山峰点燃,最后的耀眼充满惜别
  一些金色的马车,在万千归鸟的啼鸣中
  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
  
  山羚羊竖起了耳朵
  听从山峰燃烧发出的召唤
  向受伤的果实靠拢,献出柔弱的心
  
  当河水以铅色跃起的时候
  山峰已经是
  一块巨大的黑炭。从它裂开的缝隙里
  飞奔而来的两匹骏马,坐骑上是父女两个看林人
  刚刚点亮的马灯,闪动山峰的味道


点评:这首诗是左岸的组诗《啊,野麦岭》里面的一首,这首诗与那些难度型诗作不同,可以看到左岸在尽情描写、讴歌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这种风格的诗作在左岸诗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作品的生活性、场景感、画面感非常突出。从叙述的风格来看,体现了左岸一直倡导的伪叙述风格:打破平面的客观的叙述,以客观化叙述呈现事物的本真状态,使复合意象、结构意象突出,它既代表着诗人感受世界时自我意识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诗人在主体感知与世界空间断裂之后的一种产物。“夕阳把对面的山峰点燃”,“山羚羊竖起了耳朵\听从山峰燃烧发出的召唤\向受伤的果实靠拢,献出柔弱的心”,叙述非常客观,意象复合的雅致奇妙。这些句子看似简洁,实则功力精到,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较强。该诗写看林的父女,在父女的身上其实用笔不多,但主旨却是讴歌父女守林护林默默无闻的奉献与执着精神。左岸的组诗《啊,野麦岭》也是应当被予以关注的一组诗,这组诗没有直接写野麦岭,实际上是把野麦岭作为一个生活大背景去写,提到逃婚者、看林的父女、身怀六甲的妇女、母亲等,描写的是野麦岭下生活的一个村庄,组诗的立意与主题即讴歌野麦岭生活的人们,是充满向上的一种阳光情感,有血有肉,质朴感人,直抵生存本质,既沉静,也洒脱。史铁生短篇小说《命若琴弦》里的大背景是描写的是野羊岭,左岸的组诗《啊,野麦岭》描写的是野麦岭,二者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他用声音描绘俄罗斯的心脏
  让倒在血泊中的爱情
  站起来。枪刺与军鼓之间的头颅,因硝烟的蔽日
  产生的光芒,比黑铁更深一步
  
  而他的灵魂,沿着阶梯走向鄂毕河
  走向白海,听见哥萨克不停歌唱的马群
  以及冒烟的白骨,火焰下的土地
  充满白桦林的忠诚
  一群士兵永远离去,留下的背影
  被他放进大炮声里,传遍全世界
  
  死亡孕育伟大的音乐
  莫斯科教主基督大教堂,见证了
  生命是如何美丽过
  我常常怀念一个满脸胡茬的小老头
  想和他分享夕阳的一切 


点评:这是左岸抒写世界伟人组诗里面的一首。可以窥见左岸诗作主题创作之丰富。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他压根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高尔基曾经评论这首序曲是“深具人民性的音乐” 。该诗保持了左岸诗作惯有的深度思考,在第一句即开门见山点出“他用声音描绘俄罗斯的心脏”;语言的质感强烈,有金属般的味道,“产生的光芒,比黑铁更深一步”。诗中点出来几个镜头凸显了1812序曲的主要特点,同时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性、历史性展现出来,结尾的一句,不动声色的进行处理,渲染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怀。
《旗帜》
  
  
  我在很多空间看见你
  一些舌头
  
  与不朽共舞
  沧桑是一张宣纸,飞天泼墨,你们至今竖立依然
  决不允许黑夜躺下来
  与狼的嚎叫在同一个方向
  是我佛祖
  《离骚》以后,英雄遍数中原,裙裾堪称白色纵横
  辩辞汹涌,引黄河散发弄舟
  好不惬意
  汨罗江使君愁,《天问》惊动天堂
  只留脚印在马群。纵有长风年年,不见子归
  荔枝何时了,都在
  莫邪剑的回眸中遗笑,秦砖汉瓦多情于八千寺
  怎记得出塞曲,低于纤纤酥手
  挑灯把盏,书简漫卷
  劝降者置生死于外,午门对寒
  恰似庄周梦蝶,一曲《广陵散》,赢得身后万户侯
  嵇叔夜,我们今夜把你忘记
  就像失手高山流水
  但自由的元素,让汉字的面孔似桃花
  说客更是无数。口吐狂言,书生意气不败
  当属李太白
  刺青的汉字,雾散紫禁城之后
  农民的舌噪,从冷兵器转过身
  在帝王将相面前
  停留一分钟,又匆匆,回到自己应该去的地方
  我惊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轻辇一动,东方的政治就破相
  使这位老人,所料不己。吃了书虫的人
  古往今来,不甘寂寞,发言,煮酒,题诗,论天下
  血脉相传,君不见
  舌头阉割莫皱眉,血口大骂,只求一丈夫
  君不见不喊万岁,也算阴谋家
  权利杖柄的使用者,迷恋自己的三条腿,不倒
  是重中之重,而忘记毙命的
  无头骑士们
  才容易接近真理。
  
  在我眼中你有可供想象的
  暗物质,伟大:恰恰是一种看不见的仰视


点评:该诗结构复杂,多条线索平行或交叉推进,中国古典诗歌的比兴,赋味占主角,比兴的手法使节奏感强烈,赋味则使整首诗乐感十足。不难看出,艺术手法难度系数很高。时间线索上,纵穿古今。内容线索上,涉及汉诗歌的演变、神话故事、文人骚客、权贵阶层、历史人物、理论发明、君王政治、个人崇拜等,这些元素使立意深刻,隐藏很深。第一节以“舌头”埋下伏笔,第二节蜿蜒曲折,却又一气呵成、大气磅礴、酣畅淋漓,第三节突然收尾,转折、变奏、拉升主题。诗性的三驾马车:音乐美、结构美、意境美在这首诗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由诗歌文本主题的多义性及歧义性去看,旗帜,可以涵盖汉诗歌演变的方向,也可衍射叩问帝王崇拜、历史发展演变、人性的善丑等。旗手是谁?英雄人物、英雄主义能否代表历史发展方向?能否代表旗帜方向?这些都是诗作文本衍射的叩问。暗物质是亟待人类破解认知的宇宙元素。该诗的结尾提到暗物质,耐人寻味。因为《离骚》也罢,《天问》也罢,与暗物质没有关系,断裂、跳跃、碎片、拼图等现实主义手法可以让人联想翩翩。从总体上看,整首诗连结中国的文字、人物、神话、权势等, 表面上看似简单的现象,揭示的却是一场涉及哲学、人性等方面的精神运动,再由人性的精神运动,叩问每个人的精神旗帜到底指向哪里。这首诗充分展现了左岸诗歌创作的才华。




《点燃山峰》
  
  没有风,没有故事
  夕阳把对面的山峰点燃,最后的耀眼充满惜别
  一些金色的马车,在万千归鸟的啼鸣中
  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
  
  山羚羊竖起了耳朵
  听从山峰燃烧发出的召唤
  向受伤的果实靠拢,献出柔弱的心
  
  当河水以铅色跃起的时候
  山峰已经是
  一块巨大的黑炭。从它裂开的缝隙里
  飞奔而来的两匹骏马,坐骑上是父女两个看林人
  刚刚点亮的马灯,闪动山峰的味道


点评:这首诗是左岸的组诗《啊,野麦岭》里面的一首,这首诗与那些难度型诗作不同,可以看到左岸在尽情描写、讴歌生活在底层的人们。这种风格的诗作在左岸诗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作品的生活性、场景感、画面感非常突出。从叙述的风格来看,体现了左岸一直倡导的伪叙述风格:打破平面的客观的叙述,以客观化叙述呈现事物的本真状态,使复合意象、结构意象突出,它既代表着诗人感受世界时自我意识的高级阶段,同时,也是诗人在主体感知与世界空间断裂之后的一种产物。“夕阳把对面的山峰点燃”,“山羚羊竖起了耳朵\听从山峰燃烧发出的召唤\向受伤的果实靠拢,献出柔弱的心”,叙述非常客观,意象复合的雅致奇妙。这些句子看似简洁,实则功力精到,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较强。该诗写看林的父女,在父女的身上其实用笔不多,但主旨却是讴歌父女守林护林默默无闻的奉献与执着精神。左岸的组诗《啊,野麦岭》也是应当被予以关注的一组诗,这组诗没有直接写野麦岭,实际上是把野麦岭作为一个生活大背景去写,提到逃婚者、看林的父女、身怀六甲的妇女、母亲等,描写的是野麦岭下生活的一个村庄,组诗的立意与主题即讴歌野麦岭生活的人们,是充满向上的一种阳光情感,有血有肉,质朴感人,直抵生存本质,既沉静,也洒脱。史铁生短篇小说《命若琴弦》里的大背景是描写的是野羊岭,左岸的组诗《啊,野麦岭》描写的是野麦岭,二者各具特色,相得益彰。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他用声音描绘俄罗斯的心脏
  让倒在血泊中的爱情
  站起来。枪刺与军鼓之间的头颅,因硝烟的蔽日
  产生的光芒,比黑铁更深一步
  
  而他的灵魂,沿着阶梯走向鄂毕河
  走向白海,听见哥萨克不停歌唱的马群
  以及冒烟的白骨,火焰下的土地
  充满白桦林的忠诚
  一群士兵永远离去,留下的背影
  被他放进大炮声里,传遍全世界
  
  死亡孕育伟大的音乐
  莫斯科教主基督大教堂,见证了
  生命是如何美丽过
  我常常怀念一个满脸胡茬的小老头
  想和他分享夕阳的一切 


点评:这是左岸抒写世界伟人组诗里面的一首。可以窥见左岸诗作主题创作之丰富。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是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一部管弦乐作品。为了纪念1812年库图佐夫带领俄国人民击退拿破仑大军的入侵,赢得俄法战争的胜利。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他压根没有想到这首乐曲后来成为他最受大众欢迎的作品。高尔基曾经评论这首序曲是“深具人民性的音乐” 。该诗保持了左岸诗作惯有的深度思考,在第一句即开门见山点出“他用声音描绘俄罗斯的心脏”;语言的质感强烈,有金属般的味道,“产生的光芒,比黑铁更深一步”。诗中点出来几个镜头凸显了1812序曲的主要特点,同时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性、历史性展现出来,结尾的一句,不动声色的进行处理,渲染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怀。
左岸的诗确实有金属的饿光泽和陶瓷的韵味,也很欣赏!诗评俱佳,加精了!问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