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风光无限大别山之二十三:从马顺利的《伏击》看隐喻的效果

从马顺利的《伏击》看隐喻的效果[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马顺利是湖北武汉人,这是他来到中财论坛发帖后才知道的,尽管我们是老乡,但我们的交往也仅限于中财论坛,因此对他的情况我也知之甚少。我只是从侧面打听到他在一政府部门工作,日子过得蛮滋润的,因为应酬比较多,所以一天到晚在酒里泡着,而对诗歌的爱好和执着追求仿佛是他的清醒剂,让他能够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对一个政府官员来说,应该算是难能可贵了。[/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与马顺利相识已有两个年头了,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诗歌是越写越纯熟,越写越精致,越写越接近生活,越写越深刻,无论是他点滴的进步还是他诗风的变化,我都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因为从每一个人的成长和进步中我都明显地感觉到了大别山这块肥沃的土壤,培育出来了无数丰收的果实。如果说我本人在这几年也有所进步的话,那也完全归功于大别山诗刊这个大家庭,归功于各位诗友的相互碰撞,相互激发。我们都是以诗歌的名义聚集在一起的,每一个人的身上都会有不同风格的诗歌气息,而这些气息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气场,这个气场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思的源泉,在这些源泉的滋润下我们都会不断地茁壮成长。[/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本期我之所以选择马顺利的这首《伏击》作为评论的对象,并不是因为老乡的关系,也不是说他的这首诗就写得很完美,其主要原因还是这首诗很有特色,那就是隐喻在诗中运用得比较得心应手,让诗歌的表达比较含蓄,不仅加深了意蕴,同时也让诗歌呈现出多元的特征。所谓隐喻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在现代诗歌中,在词句搭配方面有重要特点,喜欢突破词句之间的习惯联系,把一些似乎毫无关联的事物联系到一起,把相互之间似乎缺乏联系的词句结合在一起。其实在很多成语和词组中都用到了隐喻这种修辞手法,因为这些成语和词组都有约定俗成的解释,所以我们往往容易忽略其隐喻的特征,而一当把隐喻用到诗句中,因为其意指的不确定性,所以更能体现其隐含的意义,增强诗歌语言的张力,营造出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当然我这里据说的意思也不是越含蓄越好,凡事都得有个度,也就是说隐喻的最佳效果是让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心领神会,既不能让读者如坠云雾之中,又不是完全说透,让读者在揣摩回味之后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却比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效果要强上数倍,就如同初恋时情人之间的暗示一样,那种感觉是微妙的,也是传神的,如果一首诗能达到这种传神的效果的话,那么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初恋情人似的关系,所谓“高山流水遇知音”也不过如此了。马顺利的这首《伏击》正是把握好了这个度,达到了既含蓄又不晦涩,让人在回味之后达到了心领神会的效果。[/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诗歌第一节从雪花切入,然后通过对雪花化成水的全过程诗意的描述,用质感的语言暗示了一种轮回的禅意以及不舍的情怀。因为隐喻是比喻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喻又是意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谈到隐喻的时候是不可能离开诗歌的意象的,这一节的亮点也在意象上,不仅鲜活生动,而且自然贴切。你看,“雪花。还在掌心,作最后的陈述[/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卸下疲惫的伪装,回归成水”这两句仅仅只是雪化成水的过程,通过作者加进了陈述和卸下伪装些新奇的意象后,就把雪花写活了,这里的雪花就不再是自然界中的雪花了,而隐喻到了人生这个大的命题上来了,自然的陈述我们可以看成是一个人临终的遗言,卸下伪装我们可以看成是一种解脱,或者是一种涅槃的境界,由于世态炎凉,人活在世上都是装在套子里的,或多或少都会用一身臭皮瓤来伪装自己,通过涅槃后,雪就化成了水,人就回归到了自己的本真。但是谁也不可能完全超脱,所以都会有所牵挂,那么最后一句:“在纯粹的禾苗上,温润晶莹的心思”,我们就可以看成是一种不舍的情结,也是轮回之后的延续。这一节表面是写雪,实际在写人生,这就是隐喻表现出来的效果,不仅让意蕴更加丰富,而且让诗意得到了很好的提升。[/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诗歌第二节同样是用一个清晰的画面,通过从容的叙述,达到虚实之间的转换和延伸。画面中有老宅,有公鸡,有周公,还有黄页,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基本元素,通过这些元素的陈述,画面就出来了,诗歌的在场感也就出来的,通过画面把读者引导在场,这是诗歌写作最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很便捷,也很实在。这时,我们仿佛置身于老宅前,看到一只公鸡,并且听到了它打鸣三次,既见其景,又闻其声,这是写实,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巧妙地借用周公这个典故把我们引到了虚境,这里的虚境便是梦境,隐喻人生如梦。你看,公鸡仅打鸣了三次,一本手抄的黄页只在一个翻身中,就合上了春梦,可想而知,人生是何其短暂,不过是春梦一场。这看似平静的叙述中却蕴含深刻的人生感悟,而这些感悟的表达又显得非常从容,既不张扬,也没有过多的感叹,能够在平静的叙述中彰显丰富的内涵,这就是隐喻带来的奇效。[/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诗歌最后一节又是另外一个场景,作者旨在通过不同的场景转换来增强诗歌的跳跃感,让读者在不同的场景中体验不同的人生际遇。这一节从门环切入,表明作者已经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了,通过前面两节的感悟,作者已经达到了宁静致远的境界,但即使躲进了桃园,门环还是会被叽叽喳喳的喜鹊扣打,也就是说在这喧嚣的尘世,没有一处是可以独善其身的安身立命之所的。在这一节里,喜鹊的意象,清风的意象以及阳光的意象都似乎是和谐的,都是温馨和善意的象征,都是一些面带微笑的人群,但正是这缕轻松的阳光在伏击我。经不住诱惑的人们啊,糖衣炮弹可是防不胜防哦。这一节可以说是在前面两节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深层次思考,世事轮回,人生如梦都是我们的宿命,那是不可更改的,也是无可奈何的,但在残酷的现实里我们还要面对一个个温柔陷阱的伏击,何处才是我们的桃园,何处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呢?然而这些深层次的思考作者也不是直抒胸臆表达出来的,也是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意象影射出来的,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露痕迹地用隐喻的修辞手法达到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深长意味,让读者在回味中获得意外的惊喜。[/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当然,这首诗还有意象纷呈而不显杂乱,场景多变而不离主题,诗意跳跃却能引人入胜等特点,这些都得益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开阔的思路,给朴实的诗句赋予了极大的灵气。因为我这里主要是通过这首诗的实例来谈一下隐喻在诗歌表达方面的效果,所以其他的方面就不详加评析了。如果大家认为我这种方法有失偏颇,那只能怪我的水平有限,还望作者和读者予以谅解。[/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附原作:《伏击》[/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文[/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马顺利[/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雪花。还在掌心,作最后的陈述[/font]
[font=宋体]卸下疲惫的伪装,回归成水[/font]
[font=宋体]在纯粹的禾苗上,温润晶莹的心思[/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老宅的一只公鸡,已打鸣三次[/font]
[font=宋体]周庄的周公,停下方步,一本手抄的黄页[/font]
[font=宋体]在一个翻身中:合上春梦[/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我的门环,又一次被叽叽喳喳的喜鹊扣打[/font]
[font=宋体]清风从那边吹过来,在左岸的园子里[/font]
[font=宋体]射下一缕轻松的阳光,伏击我[/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马顺利的个人资料:[/font]
[font=宋体][/font]
[size=5][font=仿宋_GB2312]马顺利,笔名:野马、椰风、川页,号:龙须居士。男,1965年11月29日出生。武汉市人,大学。纱帽山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网络作家协会会员。是汉南区首届“十杰青年”、第六次党代会代表。现在一机关屋檐下避雨。[/font][/size]
[font=仿宋_GB2312][size=14pt]1985[/size][/font][font=仿宋_GB2312][size=14pt]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已创作诗歌、散文、杂文、随笔、古体诗词300余篇,先后在海内外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近150篇,其中《躺下后隆起的思维》等作品在大赛中获奖。《村长》和《一个甲子鼓荡的高亢》入选《清风咏廉》和《中华赞2009诗词歌赋创作》文集。[/size][/font]
[font=仿宋_GB2312][size=14pt][/size][/font]
[font=仿宋_GB2312][size=14pt] 通联:武汉市汉南区东荆街机关[/size][/font]
[font=仿宋_GB2312][size=14pt] 电话:13659891919 [/size][/font]
[font=仿宋_GB2312][size=14pt] 邮编:430091   马顺利收[/size][/font]
[font=仿宋_GB2312][size=14pt][/size][/font]
[font=仿宋_GB2312][size=14pt][/size][/font]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首先应该肯定,高山松先生对小诗的评析精准到位,且用语客观。评,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在原作之上。评的本身也是对文化的一种圣洁的礼遇和尊重。先生在纷繁的事务中,能静下心来,笔耕不缀,品诗作评,实乃诗歌之幸,作者之幸,论坛之幸,令人仰视!!!

      正如先生所言,我来论坛几近一年,其间的收益应是丰盈的。除了文朋诗友对我一贯的关注、支持和抬爱外,更多的则是对诗歌创作的感悟。诗歌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艺术形式,它根植于生活,粹取于生活,用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揭示生活的某个侧点,最终回馈生活,给人或启示、或鼓舞、或共鸣,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和共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这就是诗歌发展的意义。

      正因为此,我曾一度放下手中的笔,在大别山诗刊这片热土上吮吸养份,使自己从诗歌的迷茫中走出来,用更通透平实的语言发现生活、赞美生活,抒发对人生的感悟!!!

      感谢大别山诗刊论坛、感谢高山松先生、感谢朋友们!!!祝大别山诗刊论坛越办越好、兔年大吉;祝朋友们诗帆高挂,多出精品!!!
我同意马顺利的观点,即:山松兄的点评往往从理论高度深刻剖析作品的。由于山松兄积淀深厚,引经据典材料占有丰富,所以读者看得过瘾,原作者读罢感慨良多也就不奇怪了。如果可以的话,我以为山松兄可以整理一套,甚至几套诗评专辑出版,目前这类专辑市场上好像不多见。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