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风光无限大别山之三十六:莲的救赎——读寒烟儿的《莲之殇》

莲的救赎——读寒烟儿的《莲之殇》

  “我该用怎样的姿态/打捞你的呼吸和微笑?该用怎样的虔诚/才可救赎蛙鼓和禅鸣?”,读了这样的诗句,我也不禁在心里产生了叩问,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你是谁,是莲吗,或者是莲一般的女子,或者只是一种高洁的象征,你的呼吸和微笑都是有形的,是可触可感的,也是可以打捞上来的。至于打捞上来干什么用,这似乎已经无关紧要了,能否打捞上来,也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用一种怎样的姿态来打捞。在这里,打捞只是过程,姿态便是一种人生的态度,态度决定过程是否精彩,是否充实,是否更有意义,我们大可不必追求结果,享受过程才是最关键的。如果说蛙鼓和禅鸣是人生的两种境界的话,那么蛙鼓便是尘世的喧嚣,禅鸣是皈依的境界,尘世的喧嚣不可避免,皈依的境界也会与之并存,或者此消彼长,或者碰撞冲突,这便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写照,我们一直都在这激烈的碰撞与冲突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的空间,而这寻找的过程,我们便可称其为救赎。是很自我的,也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于是也需要有一种虔诚的态度,虔诚也是一种境界,从这一种境界出发才能找到纯净,才能抵达圣洁,也才能够完成对自我的救赎。

  寒烟儿的这一首诗歌的标题是莲之殇,是写莲,也是象征着人生,是对莲的救赎,也是对人生的自我救赎。所谓诗言志,或许这个命题有点神圣,但诗歌是可以抒发内心真实感受的,也可以是作者的心路历程,这是无法藏匿的,如果没有真情实感,自己写出的诗稿连自己都无法感动,又怎么可能会感动读者呢。在这个炎炎的夏日,能够读到关于莲的诗句,这本身就是一种清凉,何况在寒烟儿的诗中,我们又何止只读到了莲的高洁呢,我们还感受到了隐藏在田田的莲叶下面的荷塘里的水草,以及在水草中游荡的鱼儿,或悠闲自在,或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当然还有蚯蚓的诱惑以及带有倒须的渔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点水来”,毋庸置疑,莲是高洁的,是因为其出污泥而不染,但蜻蜓是否别有用心,谁又能说得清呢。因此无论是紧贴水面的莲叶,还是高高在上的莲花,都不可能生存在真空里,随时都会遇到潜藏的危机,当然有莲藕的虚怀若谷,这些也就不会纠结于心,而圣洁,也会在莲藕的孔洞中隐藏。

  象征是这首小诗的基本特征之一,整体的象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至于何为莲之殇,为何会有莲之殇,只有读过全诗之后我们才会慢慢体会,我在这里称之为救赎,只是我个我咀嚼出来的味道,并不一定就是作者的本义。所谓殇者,消失或者逝去之意也,面对世风日下,面对纯净的逐渐消逝,我想我们唯一所能做的便是心灵的自我救赎了,诗歌便是其中的一条途径。那么这首诗便是沿着这条途径走过来的,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认知,以及对圣洁的招唤,全部都寄寓到了这片荷塘,这片莲叶,这朵莲花之上,通过这些具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作者内心隐藏的一些情绪,既有心灵的呼喊,也有叩问的力度。从而形成一种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便是用诗歌的质感营造出来的气息,通过读者的眼睛直抵读者的心灵深处,在这里,作者的诗句便是那只红蜻蜓,在读者的心湖里轻轻一点,就会激荡起圈圈涟漪。与其说是共鸣,不如用共振来得更加贴切。

  在这首小诗中,一切静止的或非静止的,一切有形的或无形的事物,作者都用生动的笔触赋予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让其都变成活灵活现。比如:阳光是可以堆积的,莲叶的碧绿和莲花的绯红是可以被劫持的,深蓝的呼吸也是可以深埋的,积弱的莲语也是可以被打碎的,只有热望,是掬不起的,那就在心沿上凿一眼井吧,用点滴的心跳来浇灌。通过这些鲜活的意象群,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心路历程,正因为作者将这些具像群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还可以顺着这些脉络把握这些生命体征的脉搏。这些具像相对于作者来说或许只是客体,但相对于读者而言就成了主体了,这个客体是作者用灵动的诗思塑造出来的,展示在读者的眼前就变成了荷塘中活蹦乱跳的小鱼或者小蝌蚪,紧紧地牵引着读者的眼球,也牵引着读者的情丝,让读者不得不随着作者涌动的情思而不断起伏。

  这个过程是从阳光的堆积开始的,阳光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但任何事物都不可太过,物极必反嘛,所以阳光堆积之后,就直接导致了碧绿和绯红被劫持的结果,难道这是一个温柔的陷阱吗,难道这是好心办了坏事。所以世间事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距离和分寸的把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距离能产生美感,分寸能保持纯洁,正因为不好把握,所以成了我们人生命题中一个两难的选择。作者在这里是用辩证带来的哲思,但其表达方式又是感性的,是通过具像来呈现的,是通过我们的咀嚼和感受之后才能体会到的,因此印象就更加深刻,空间也就更加阔大,余韵也就更加浓烈,比纯粹的说教让人更容易接受。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就是让读者通过思索参与了进来,巧妙地实现的作者与读者心灵与情感的互动,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场吧。只有让读者在场,才能产生心灵上强烈的冲突与碰撞,才能达到诗人张执浩所说的“撞身取暖”的效果,我之所以一再提到张执浩的这句“撞身取暖”的经典名句,是因为这句话太形象了,已经深入到我的骨髓,不知不觉间就从我的嘴边溜了出来,而寒烟儿的这首《莲之殇》,就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了这种在场的气氛和效果。

  当积弱的莲语,在五月的焦渴里碎了一地,当掬不起的热望顺着指尖,簌簌坠落,我们就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莲之殇的真实含义,无论是宝贵的时光,还是莲的圣洁,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如镜花水月,都如流星般容易流逝,我们都只能眼挣挣看着,而又无可奈何。所谓十指连心,从指尖滑落的感觉就如从心里掏出一样,让人有一种切肤的疼痛,碎了的不可能再复原,坠落的也再也捡不起来,这不是莲子成熟的自然掉落,这是纯净的丢失和圣洁的玷污,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激情过热。结合当今的现实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繁荣景观又何尝不是以破坏环境作为代价来实现的,所谓的太平盛世,又何尝不是粉饰出来的呢。而那种纯粹的美,圣洁的美,又岂止被污染过千次万次,让我们又怎么会不情不自禁地发出莲之殇的感叹,发出打捞和救赎的呼唤。正如我们在端午节打捞屈原的诗魂一样,我们其实在心湖中,每时每刻都在打捞着圣洁的莲花之精魂,我们在用诗歌救赎自己心灵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在救赎圣洁的莲花之精魂。

  当然叩问也不会有什么结果,那就学会在心灵上凿一眼井吧,让日益纠结的情感也能找到一个突破,而这一眼井便是我们诗歌的源泉。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点滴的心跳来浇灌的话,我想圣洁的灵魂是可以复苏的,那朵莲花,也是可以重新开上六月的荷塘,呈现出妩媚或者妖娆的舞姿。当然这样的结尾只是作者的一种愿望或者说是一份渴望,我们姑且把它视为一种信念吧,这是莲之殇的圆满结局,也是自我救赎的最理想的结果。尽管有憧憬的味道,但也可以说是诗意的提升,最起码把一种个人的情绪巧妙地转化为了大众的情感,这是发自个人内心的呼唤,也表达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和共同的愿望。

  寒烟儿的这首小诗在情绪的掌控上显得相当成熟,无论是叙述不是呈现都相当从容且有力度,有失落,有无奈,有叩问,还有憧憬,层层递进,井然有序,达到了传统美与现代美的有机结合。如果要提一点建议的话,那就是意象太过密集,个人觉得还可以更朴实一点,方能达到自然巧合的更佳效果,并以此与作者共勉。

附原作:《莲之殇》

文/寒烟儿

阳光堆积枝头,劫走碧绿和绯红
深蓝的呼吸
被埋在了三尺僵土之下

莲语积弱。你最后一缕柔香
在五月的焦渴里
碎了一地
掬不起的热望
顺着指尖,簌簌坠落

我该用怎样的姿态
打捞你的呼吸和微笑?该用怎样的虔诚
才可救赎蛙鼓和禅鸣?如果

在心沿上凿一眼井
用我的点滴心跳浇灌
你是否,就能开上六月的荷塘
妩媚,或者妖娆?
欣赏好评,问好山松!
诗好评也好!高山辛苦了。问好!
明香回荡透四海,
百花怒放毒草稀!
诗评没有正面提及“干旱”等环境因素对莲的影响,以致有莲之殇,或许在诗评里,干旱已经包含在里面了,只是我没读出来吧。欣赏细致的赏析。一并问好了!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高山兄这个诗评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的解说,而是深入文本内核,挖掘作者的内心,评得全面而深刻。深谢高山兄!
寒烟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51250800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