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大别山之十三:瓦片撑出的天空,兼评阎润文的近作《接近》
瓦片撑出的天空,兼评阎润文的近作《接近》[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阎润文是甘肃陇南的一位[/font][font=Calibri]80[/font][font=宋体]后诗人,先后在《飞天》、《诗歌报》、《甘肃日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兰州晨报》、《甘肃农民报》、《未来导报》、《陇南日报》、《陇南文学》等报刊发表二百余篇(首),可谓成绩斐然。[/font][font=宋体]阎润文是个非常勤奋的诗人,有一分耕耘自有一分收获,尽管他目前的诗歌作品还不是很成熟,相信假以时日,陇南的天空定会升起一颗诗歌的新星。[/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第一次让我关注阎润文,并不是因为他经常光顾我的博客,而是读在十月中旬发的一个作品《杜甫(外一首)》,那两首诗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能力,明晰的思路以及作为一位诗人的潜质,而最近的这首《接近》则显示了他作为诗人的一种灵性。作为一位诗人,表达娴熟与否并不是最关键的,写得多了自然就娴熟了,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足够的灵性,即使表达再娴熟也不可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实诗人和匠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诗人的原料是一些抽象的文字,匠人的原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你就不可能打造出出类拔萃的作品,没有足够的灵性,你也不可能有更独特的造型来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师傅带徒弟只能教给他一般的方法和技巧,而灵性则是与生俱来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论是诗人还是匠人,都有一个修行和悟道的过程。悟道讲究的是缘份和悟性,能够喜欢诗歌,能够爱好写诗,说明我们的缘份有了,而悟性,在经过勤修苦炼后,必然会有蓦然回首的顿悟。[/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我上面啰啰嗦嗦说的这一大堆貌似题外话,实际上是与本诗的主题相关的,接近或者抵达不正是我们修行和悟道的终级目标吗。因此这首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多元的主题,用极具张力的语言,营造出了一个非常开阔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造势。昨天在与一位本土诗人聊天时我们都提到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与读者实际上是在进行另一种形式的交流,这种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碰撞与接受的过程,如果一首诗歌造势造得好,就能在气势上压倒人,在碰撞中取得优势地位,就会让读者心悦诚服的接受,当然造势也不可太过,不能让人敬而远之,否则就走向了物极必反的极端了。造势的目的达到后,与之相配套的就是开阔的思路和灵性的表达了,开阔的思路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过程,如天马行空,斤斗云是一个接着一个,所以这个过程也是跳跃式的,在跳跃中发散得更开,在跳跃中也让前面营造的气氛得到更好的延续。当然,孙悟空终究没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而这里的如来佛的手心便是我们的灵性,也只有灵性的诗歌才能收得陇,才能让想象聚焦于主题,才能将主题提升,达到作者与读者的无限接近。而这些,正是本诗表现出来的手法,文虽不长,却蕴含丰富。[/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诗用的是空灵的手法,但让人读起来却并不觉得空洞,因此我们常常把这种手法概括为一种形而上的表达,形而上者谓之道,尽管有些抽象,但内涵是相当深厚的。或许我们有很多人认为形而下的东西更接近于生活,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能让更多的读者所接受,这也不无道理。但形而上的东西只要加以灵性的辅助,却更能接近或抵达读者的心灵深处,让读者得到更大的震撼或者顿悟。这也是我读了本诗后最大的感触,我觉得能让读者有所感触的诗歌一定是不错的诗歌。[/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当然,这首诗歌也写得很纯净,也就是说既干净又纯粹。这本是一首小诗,如果还有多余的话或多余的句子,就会显得很零乱了。作者开篇就直奔主题,为全诗作了很好的铺垫,接近春雷,接近第一束花瓣带来的喜悦,用的都是最好的表情,或许只有用最好的表情才能更为接近吧。这看似不经意的两句,在选材上却是煞费苦心的,选材选得典型,才能带来更加独特的视角,而自然的切入才会不露痕迹。接近春雷我们才会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接近花瓣我们才会更有生机,春雷不仅让作者茅塞顿开,而且让读者神情也为之一震,在接近第一束花瓣带来的喜悦后,我们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这首诗歌,走进了诗歌营造的氛围。[/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第二节作者一个斤斗云就翻到了云端,这就显示了诗歌的跳跃性。读了这两句我们不禁要问,经营了一生的诗歌为什么还要接近呢,答案其实很简单,诗歌就是我们的影子,在没有光线的情况下,我们和影子是融为一体的,而光线便是尘世的喧嚣和外物的干扰,我们都生活在凡尘,这些喧嚣和干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用纯净的心灵来涤荡这些干扰和诱惑,这样我们和影子就会更加接近。而石头上生长的脚印正是我们心灵净化的旅程,对于诗歌来说,就是我们创作的过程,也是我们心灵行走的旅途,而诗歌,只是一种见证和表达的方式。[/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两个排比句后,作者又巧妙地把我们的视线拉到了天空,用一句起风了,就完成了自然的转承,所以我们可以认定这句起风了,就是诗意跳跃的跳板,就是自然转承的基础。完成自然转承后,接下来的一些意象就更加鲜活和生动了,一句“天空堆满了季节的诺言”,不禁让人眼目一亮,又让人陷入沉思,原来诺言只是堆在天空的云朵,随时都会随风飘散。于是后面两句也就水到渠成了,既然诺言是靠不住的,那么在无奈之下,我只好“和天空一起飞翔,用心灵去接近距离”,从而达到自我救赎的目的。[/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而这心灵接近距离的过程也是相当漫长的,于是作者在最后一节便退而求其次,更为现实,也更有感触。这是全诗的精华部分,也是作者灵性最完美的展示,将深刻的感悟融入到一些轻描淡写平平常常的事物中去,让心灵得到了很好的回归,让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得到了更好的聚焦,也因此让主题得到了很好的提升。所谓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战略战术,更是一种境界。既然春雷无法接近,第一束花瓣带来的喜悦我们也会一再错过,甚至于我经营了一生的诗歌也会在尘世中湮灭,石头上生长的脚印终会被红尘掩盖,诺言都堆到天空去了,这些高楼不是更高了吗,那么“我只好用一生去接近一片瓦[/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瓦片上的苔藓以及[/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瓦片为我撑出的天空”,多么质感,多么经典的诗句,读后让人拍案叫绝。接近一片瓦吧,瓦片上的苔藓是我们的记忆,是我们跌跌撞撞,滑滑溜溜走过的痕迹,这样的瓦片为我们撑出的天空者属于我的,才是属于我们的诗歌的。这一些零碎的瓦片才是我们零乱的生活琐碎,才是我们生活的本真,去更近地接近吧,然后抵达或者融入,那么我们就和我们的影子融为一体了,我们就和我们的诗歌融为一体了,我们也就悟道有成了,达到了一种无我的境界。[/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附原作:《接近》[/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文[/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阎润文[/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我用最好的表情接近春雷[/font]
[font=宋体]接近第一束花瓣带来的喜悦[/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我接近经营了一生的诗歌[/font]
[font=宋体]和石头上生长的脚印[/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起风了,天空堆满了季节的诺言[/font]
[font=宋体]我和天空一起飞翔[/font]
[font=宋体]用心灵去接近距离[/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高楼很高[/font]
[font=宋体]我无法接近[/font]
[font=宋体]我只好用一生去接近一片瓦[/font]
[font=宋体]瓦片上的苔藓以及[/font]
[font=宋体]瓦片为我撑出的天空[/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