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7
- 帖子
- 15
- 精华
- 0
- 积分
- 18
- 威望
- 18
- 金钱
- 18
- 性别
- 男
- 在线时间
- 0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13
- 最后登录
- 2011-6-25
|
1#
发表于 2011-6-25 01: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诗人“骨子”里的一声叹息
[align=center][color=#651606][size=32px][b][size=32px][color=#740000]来[/color][/size][/b][size=16px][size=24px][b][color=#740000][size=32px]自诗人“骨子”里的一声叹息[/size][/color][/b][/size][/size][/size][/color][/align]
[color=#651606][size=32px][size=16px] [color=#130300][size=20px]-----浅析楚山新诗《水龙头》之艺术特点[/size][/color][/size][/size][/color]
[color=#651606][size=32px][size=16px] [/size][/size][/color]
[color=#651606][size=32px][size=16px] [url=http://blog.sina.com.cn/u/1774981790][color=#d01c0d][size=24px][color=#d01c0d][size=24px][color=#d01c0d][size=24px][color=#d01c0d][size=24px]蓝 梦[/size][/color][/size][/color][/size][/color][/size][/color][/url][/size][/size][/color]
[color=#651606][size=32px][size=16px] [color=#000000][size=14px]有人曾不止一次问及我的诗,想知道那些风干了的“眼泪”究竟为谁而流,“荒凉”的哀叹又是为何而忧郁忡忡、泣然不止,我一直无法作出确切的回复。我只能说,一个诗者的情感流露方式,或自然或刻意,皆无法悖逆于诗生活的客体和经历所固有的人性,有时不乏“情绪化”的咏叹。[/size][/color][/size][/size][/color]
[size=32px][size=16px][size=14px] 楚山的新诗《水龙头》,不能说没有这种“情绪化”的喧泄。这首诗一开篇,便以水的“滴答”声,直接触发读者听觉,进而为后边的“这抓不住的呼唤”与“一再起伏的海潮”作了巧妙的铺垫,取到了一种更为精明的“着盐于水”之功效。顺着作者精打巧设的诗歌主线,我们不难听到发自内心的、欲泄不能的低吟浅唱。“暗夜里”,当“远山的腹中响起隐约可闻的钟声”,一支被“捏紧喉咙”的水管,传来了“滴答”的水声,这些原本来自“海上”的水之源,“郁积多年”的沉默,今夜会不会突然冲出这“瘦小而渐老”且“开始锈蚀”的“出水口”?那么,“半个世纪”以来,我们曾经以“石头开花”的勇气所憧憬的“美好愿望”,如今是不是真的要“竹篮打水一场空”呢?这首诗,如果能让你“听”出这般味道,也算是完成了一次颇有收获的艺术享受。[/size][/size][/size]
[size=32px][size=16px][size=14px] 楚山的诗远不止这么简单。我们先看一看他在《博主自擂》中的一句话:“心中固守捍卫传统的孤城,喜欢美好的事物,痛恨不公和一切黑暗的势力。偏爱不自量力的呐喊。”显而易见,诗人“骨子”里,似乎潜藏着一股因长期积压而无法张扬的愤愤然。这无疑使我的阅读情绪豁然产生了膨胀之势。诗的主线是清晰的,容我们细细品来,一种超越钟声、水声、风声的心声,犹如一声良知未泯的感叹,冲击着读者的思想与心灵。[/size][/size][/size]
[size=32px][size=16px][size=14px] 楚山的这首诗,全诗只有两节,算是一首短诗。但是,诗短,其创作艺术却颇有特色,这很值得我们在品读时引以赏鉴。[/size][/size][/size]
[size=32px][size=16px][size=14px] [b][color=#892803][size=16px]其一、形象生动的“借代”,一语双关,其创作思维的跳跃,丰富了诗歌的质感,让读者有可能用自己的想象填充诗句间留下的空白。[/size][/color][/b]诗人先从水龙头这个物品的写生入手,从眼前的实物开始,由写生到写意,通过一词双意,沿着诗的主线多处着笔,创造了诗境的关联效果。“滴答。。。。。/这骨子里响彻了半个世纪的水声”,一个“骨子”的借代,让我领略到了诗人用词上的考究。他不说“管子”,而是用“骨子”,就让读者联想到一种具有丰富思想的生命者——人,不是水声在水管里响了很久,而恰恰是静夜下难眠之人的过度敏感。用“喉咙”代替水龙头,又一次让读者联想到人的发声活动或者呼吸,“失语的喉咙”正在“开始锈蚀”,顺理成章地表达了长期不用导致的语言功能的缺失,巧妙的“置换”,足以让诗的语言极为生动起来。接着,以远山的“腹中”,“响起”了思想者的警世之言,“走失”多年的“江南”,寓指记忆中的美好生活长期以来远离了我们,那些从海上远道而来的水源,是否同样带来了海上的风景——“落日”与“千帆”?瘦小而渐老的“身子”,与“半个世纪的水声”前后呼应,烘托着一种积压已久的心声,就要冲出禁锢,喷薄而出。诗人来自“骨子”里良知未泯的感叹,瞬间跃然纸上。[/size][/size][/size]
[size=32px][size=16px][size=14px] [color=#a52d0c][size=16px][b]其二、出神入化的“用典”,借古抒怀,“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增加了词句之含蓄与典雅。[/b][/size][/color]诗人在这首诗里前后分别用了两个典故,一是“石头开花”,二是“竹篮打水”。这种以古比今,以古证今,故中求新,不露痕迹遣词入诗,恰似“水中着盐”,让读者“饮水乃知盐味”,取到了出神入化的作用。“这抓不住的呼唤/在石头上开出经年不败的花。”一个美丽的传说,再次揭示了人类曾为爱情而忠贞不渝的付出,正如人们经常吟唱的那样,“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懦弱者以坚强/也能给善良者以欢乐/只要你把它埋在心中啊/天长那个地久不会失落。”诗人笔下的“石头”也会开花,一方面说明心灵的深处早有了一种强大的声音,如“一再起伏的海潮”,另一方面恐怕就只有无奈的沉吟了。“且慢,有人正从云上赤足而来/手持一把竹篮,捡拾这满地的珠花”,接着一个“竹篮打水”的“用典”,将诗的主旋律进一步明朗化,“多年的沉默,失语的喉咙开始锈蚀/心中,一再起伏的海潮/郁积多年,越来越重的高压/会不会刺出你瘦小而渐老的身子?”一句反问,一声声呼唤,又有何用?作者在这里还十分巧妙的用到了“钟声”与“珠花”,来衬托他的“用典”,可谓是苦杀心机,石头里想开出花来,结果呢,曾经美好的江南,如今失去了润泽,只有眼前的水珠在“滴答”,自问自答,石头开花只是一场梦罢了。[/size][/size][/size]
[size=32px][size=16px][size=14px] [color=#991509][size=16px][b]其三、围绕诗歌的主线,生动的“置景”,含蓄蕴藉了诗境的无穷意味,烘托了诗歌的主旋。[/b][/size][/color]如果说“远山的腹中响起隐约可闻的钟声”是一些思想者的警世之声在慢慢渗透我们的灵魂,那么,又是谁要捏住出水之喉,堵住“骨子里响彻了半个世纪的水声”,截住“暗夜里一声声苍凉的叹息”呢?作者将“远山”置入“暗夜”,将醒世之声置入无奈的“沉默”之中,在“捏紧”的重压与“抓不住的呼唤”之间,轻轻拨动着一颗未泯之心,让不同生活经历的读者,有了不同的感受。“捏紧喉咙”,或许并不能“捏住”正义的呼声,“捏不住”人们对光明的追逐。这是普罗大众熟知的道理。[/size][/size][/size]
[color=#651606][size=32px][size=16px][color=#000000][size=14px] 诗人的“骨子”里是否真的有了太多感叹?我们暂且不去追问。就像水龙头一样,“滴答”的水声与“哗啦啦”的水声,都是一种喧泄。有时候,与其大声喧哗,还不如浅吟低唱,这或许是诗人在无奈之下作出的明智选择吧,相信能够得到更多读者共鸣。[/size][/color][/size][/size][/color]
[size=16px][/size]
[size=3] [b][color=#a7260a][size=20px]附:[color=#ed1c24][url=http://blog.sina.com.cn/u/1179578812][size=3][color=#d83200][size=20px][b]楚山[/b][/size][/color][/size][/url][/color]原作《水龙头》:[/size][/color][/b][/size]
滴答。。。。。
这骨子里响彻了半个世纪的水声
捏紧喉咙,捏不住
暗夜里一声声苍凉的叹息
远山的腹中响起隐约可闻的钟声
这抓不住的呼唤
在石头上开出经年不败的花。哦,这夜里的花
你是否就是我掌心走失多年的江南
你从海上来,是否带来了落日
带来了千帆,带来了一样开不败的珊瑚
多年的沉默,失语的喉咙开始锈蚀
心中,一再起伏的海潮
郁积多年,越来越重的高压
会不会刺出你瘦小而渐老的身子?
且慢,有人正从云上赤足而来
手持一把竹篮,捡拾这满地的珠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