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原创】七律(新韵)太极拳宗师

其一、王宗岳
三丰真谛尽心研,远溯阴阳易理间。
八卦连环宜护卫,五行柔韧利攻坚。
武林论语群英绎,华夏文明奇葩添。
后世弘扬结硕果,一篇拳论撒光焰。
其二、陈王廷
美髯赤兔二关公,威振山河匪寇惊。
校场纵横遭辱没,常阳归隐悟黄庭。
百家套路揉无影,老子精髓贯始终。
虽创神州一瑰宝,不图显贵逝庐中。
其三、杨露禅
三去常阳学武功,师心感动授真经。
数施绝技因生计,屡胜京畿扬美名。
目睹众徒娇弱质,心研杨氏太极风。
养身格斗刚柔济,成就绵拳一代宗。
其四、武禹襄
博览诗书志不群,勤习武艺力图新。
编排百套新招式,梳理千条旧典文。
陈氏绝活扬气势,王家拳谱取精神。
英姿飒爽今尤好,儒做风格道做魂。
其五、孙禄堂
千山万水历艰辛,遍访名家志至纯。
形意太极八卦式,丹经黄老易学魂。
俄顽倭寇杨威武,半百七旬护自尊。
誉满时节归故里,直将富贵作浮云。
其六、吴鉴泉
研习父艺若躬耕,创新除旧一派成。
中正立身仿翠柏,绵柔出手用奇功。
美国力士屈身拜,野马三圈俯首听。
设馆悉心传竞技,神州内外遍门生。

参考资料:
1、太极拳,是综合了历代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的意思。中国六大太极拳流派中,河北邯郸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皆由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吴式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基础上形成,河北保定孙氏太极拳源于武氏太极拳,以及赵堡太极拳的分支和式太极拳。可追溯的太极拳创始人是《太极拳论》的作者明代山西的王宗岳先生,各个太极拳流派都是由《太极拳论》的理论发展而来。
2、王宗岳,明朝万历人,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研究数十年,颇有心得。所著《太极拳谱》中之《太极拳论》,被视为太极拳经典理论。由武禹襄所创,禹襄之甥李亦畲1867年的《太极拳小序》载:“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平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此文乃近代太极拳源流之最早记载。在见天武学界,对《太极拳论》的评价是相当高的,认为《太极拳论》在太极拳界里的地位就相当于《论语》之于儒家和《老子》之于道家,地位很高。可以这样说,《太极拳论》从它面世以后,后面所有的书,所有的理论都是对它的阐释和发挥,就没有说水平能超过它的。
3、张三丰为元明之际著名道士,活动时期约由元延皊(1314~1320)年间到明永乐十 五年(1417)。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据《明史•张三丰传》载称,他“名 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在各种张三丰的传 记或有关他的材料里,还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丰遯老、通、玄一、君实、居 宝、昆阳、保和容忍三丰子、喇闼、邋遢张仙人、?蹋仙等诸多名号。史称张三丰身材 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唯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可数日一食, 也可数日不食。读书过目不忘,漫游天下,行踪莫测。曾游武当山,预言武当山异日必 大兴。张三丰与其徒在武当山披荆斩棘,创草庐以修道,不久又离武当山云游四方。明 太祖朱元璋晚年身有疾患,欲求张三丰合仙药,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人四处寻 访无着。其间又派张宇初等寻访,皆无结果。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朱棣即位不久, 遣给事中胡滢带人携玺书,寻访十年,终不得见。 张三丰一生行踪不定,不慕荣利,遁世清修,声望弥高。 据张三丰自述,他曾任中山博陵县(今河北定县境)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 曾于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修炼多年,后居陕西宝鸡金台观,不久入四川 见蜀献王朱椿,后复入武当,云游襄汉,…… 据《三丰全书•道派》记载,张三丰弟子中,有曾助朱元璋军饷的秦淮富户沈万三, 沈传其婿余十舍及富户陆德原等,为居家道士。武当山全真道士丘玄清,洪武初师张三 丰,后被明太祖召至京师,任太常卿,封三代,成为明代全真道士中最荣贵者。武当道 士卢秋云、周真得、刘古泉、杨善登,同师张三丰,被称为“太和四仙”。淮安人王宗 道亦师事张三丰,后封为“圆德真人”。 明英宗于天顺三年(1459),封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宪宗于成化二十二年 (1486),封为“韬光尚志真仙”。 世宗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封为“清虚元妙真君”。天启三年(1623),嘉宗 称张三丰降坛显灵,加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明代帝王的慕求与褒封,道门 的神化,使张三丰的神仙传说历久不衰,托称曾遇张三丰传道之说,直到清代仍时有所 闻。 张三丰的著述,《明史•文翰类》著录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诀》各一卷。清雍 正元年(1723),汪锡龄以所见张三丰丹经二卷,诗文若干篇,附张三丰“显迹”三十 余条,辑成《三丰祖师全集》。道光年间,李西月据汪氏残本补辑,编成《张三丰先生 全书》八卷。
4、陈王廷(1600-1680) 字奏庭,河南温县陈家沟人。年轻时,曾走镖于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声播齐鲁,匪寇闻名丧胆。因他生得面红庄重,蓄有美髯,骑红色战马,惯使春秋大刀,江湖同道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他“二关公”。崇祯年间,有一次应试考武举,因武艺超群,箭法精湛,一马三箭,三马九箭,射了个凤夺巢(即第二箭从靶心挤出第一箭,第三箭又挤出第二箭,像鸟儿争巢一样),赢得了满场喝彩,但是,因为擂鼓报靶的鼓吏受人贿赂,却只擂了三通鼓(意即九箭只中三箭)。主考官闻鼓声,即以中三箭论之。于是,陈王廷大怒,驰马掣剑,劈死鼓吏,逃出了校场。陈王廷虽然才华横溢,可惜生不逢时,明朝末年,仅为武庠生,只做了个县乡兵守备。清初,陈王廷隐居乡间,以《黄庭经》为伴,搜集、整理民间武术,决心造拳遗世。他融诸家之长于一炉,创编了太极拳术,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太极拳之源,他也因此而名播寰宇,被中外太极拳界尊为鼻祖。他的故乡陈家沟也被太极拳爱好者视为“圣地”,以致朝拜者络绎不绝。《黄庭经》约出于中国魏晋之际,道教传说此经乃上界仙真降授南岳魏夫人。经文分《太上黄庭内景玉经》及《太上黄庭外景玉经》,两书内容大致相同,皆以七言韵文体写成。但《外景经》文句较为简略,不分篇章;《内景经》分作36章,文字亦较繁琐。一般认为《外景经》出于《内景经》之前,亦有学者考证《外景经》出于《内景经》之后。此经以道教思神守一,宝精爱气之说与古代医家脏腑理论相结合,阐述修炼长生成仙之术。经中宣称人首脑室及面部五官、胸腹内五脏六腑及肠胃等器官,皆有神仙真人居住其处。修道者若能常诵经书,默念神名,存思身神之形状、服色、居处及其职司,便能通神感灵,使脏腑安和,形神相守,延年却老,不死成仙。除诵经思神外,经中又言及漱津咽液、吐纳元气、房中固精、服食五牙、飞奔日月等方术,而特别重视积精累气之术。自晋代以来,此经流传颇广,历代道士注解者甚多。早期上清派奉此经为主要经典之一,唐宋内丹家亦深受此经影响。
5、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河北广府(今永年县)人。杨露禅曾三下陈家沟(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迁至该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更名陈家沟。陈家沟也称为陈沟),历时十八年拜师学艺。深得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先生所传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6、武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有文炳然。虽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和志向为当道所器重,频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辞却。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赵堡太极拳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陈青萍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式既不同于陈式架和赵堡架,虽然能找到很多赵堡架的影子,但是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 武禹襄武学,以气贯串。武禹襄的武学理论,除了追随王宗岳的太极理论之外,其个人特色最为强烈,影响後世武者最大的,就是他的"气"论。"气"字用於武术,虽然不是武禹襄所独有独创,但是却可以说是完全发扬光大於武禹襄。在他短短的"打手要言"中,武禹襄就使用了二十五个"气"字,在他极短的"四字秘诀"中,也使用了六个“气”字。由此可见,武禹襄的武学理论可以说完全是以"气"来贯串。
7、孙禄堂(1860—1933年)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河北望都县东任疃村人,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堪称一代宗师,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孙禄堂天资聪颖,勤奋好学,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他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时间虽短,但他好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同时文武兼学。两年后,孙的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不久他便把形意拳的真功学到手。然而他并不满足,还继续寻师学艺,到北京跟八卦掌名师,程廷华学艺,由于孙禄堂本来功底深厚,又得程师竭力指教,苦练年余,尽得八卦掌的精髓。为使他经风雨见世面,广识神州武林各派之精华,追本求源,挣脱师法樊篱,日后自成一家,便诚恳地劝他离师门去四海访艺。1886年春,孙禄堂只身徙步壮游南北11省,期间访少林,朝武当,上峨嵋,闻有艺者必访之,逢人较技未遇对手。1888年他返归故里,同年在家乡创办了蒲阳拳社,广收门徙。 孙禄堂早年精研形意拳,师从李魁元,复从郭云深,共十一年,其间又得宋世荣、车毅斋、白西园诸前辈亲授,加之孙禄堂天资弥高、性情恬淡,故孙之形意拳功夫能超逸前代,功臻冲空化境。继而孙禄堂为了研究拳与《易》之关系,又从程廷华研习八卦拳数月,多有心得,技艺精深,但丝毫无自得之意。年余后,程廷华称赞道:“吾授徒数百,从未有天资聪慧复能专心潜学如弟者。吾与弟意气相投,故将余技尽传之。弟生有宿慧始能达此。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久闻孙禄堂武功绝伦,由此聘他为幕宾,同往东北,1909年孙随徐返回北京。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太极名家郝为真。郝将自己所习太极拳之心得传于孙禄堂。此时孙禄堂武功卓绝,德高望重,誉满京城。1918年孙禄堂终于将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立了孙氏太极拳,卓然自成一家。同年徐世昌请孙禄堂入总统府,任武宣官。1928年3月,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孙受聘为该馆武当门门长,7月,又被聘为江苏省国术馆副馆长兼教务长。孙禄堂晚年,正值列强环伺,国力衰微,民族危亡日趋严重,在外侮面前,孙大义凛然,在他年近半百时,曾信手击昏挑战的俄国著名格斗家彼得洛夫,年逾花甲时,力挫日本天皇钦命大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又一举击败日本5名技术高手的联合挑战,故在武林中不虚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美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孙禄堂好丹经、黄老、易学,并善将其要义贯穿于武技之中。丹经当时指太极丹经(张三丰内丹养生修炼秘法),是道家修性炼命之术,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注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黄老指黄老学说,古代一种思想流派。。“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末期的老聃;尊黄帝、老聃为学派的创始者,以“黄老之言”为学派的指导思想,故名“黄老学派”。易学指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武学家的必修之术。
8、吴鉴泉,又名爱绅,满族,(1870---1942),河北大兴县人,吴式太极拳创始人。吴自幼喜爱武术,随其父习练太极拳。其父吴全佑,随杨露禅、杨班侯父子学习太极拳大、小架,久练不缀,为一代太极名师。在父亲教导下,对太极拳苦心钻磨,增益修订,造诣日益精深。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从那时起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使拳架更加柔化,形成吴式太极拳流派。吴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轻松自如,连绵不断,松静自然。吴式太极拳虽然架式小巧,但具有大架功底,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又舒展自如。吴鉴泉还对太极拳推手作了改进,他的吴式太极推手别具一格,要求立身中正安静,细腻绵柔,宁静而不妄动。他的推手不仅手法严密,而且招数特别多。因此,吴鉴泉的武艺也非常高超。1915年北京体育研究社,来了一个美国大力士,名威廉,要与武术老师较量比武。社长许禹生请吴鉴泉老师和他较量。鉴老用太极拳以柔克刚的方法连摔大力士数跤,大力士被制伏,并愿学太极拳,后在该社第二班,也毕业了。据传,吴鉴泉先生在北京朝阳门外茶馆同友人吃茶。隔壁是马贩子大院,见有一匹马被铁链锁了。问他们为什么锁着,马贩子说:这个马闹手,无法上鞍。吴鉴泉先生说:“你们放开,我来给你训练”马贩子说“马要跑了要你赔;你要是受伤我们不负责。”吴鉴泉先生说“那是当然”马贩子将马放开,鉴老一手抓鬃,一手用马鞭打马,此马直立,乱踢乱跳,围城跑了一周,约40余里,满身大汗,马力已疲,始降服人管,由此可见吴鉴泉先生的马术是登峰造极的。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1928年他被上海精武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1933起,他创设鉴泉太极拳社,教授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从此吴式帮极拳广为传播,他的门人遍布海内外。鉴泉太极拳社自创设以来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它的分社目前已发展到香港,以及新加坡、菲律宾、加拿大、美国等地区和国家。
草蓬人
学习欣赏朋友新作!握手问候!
一天发这么多,读者难以消化。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