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3553
- 帖子
- 3894
- 精华
- 13
- 积分
- 4295
- 威望
- 4295
- 金钱
- 4287
- 在线时间
- 83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4-10
- 最后登录
- 2024-10-7
|
42#
发表于 2013-5-7 20:14
| 只看该作者
[i=s] 本帖最后由 刘光荣 于 2013-5-7 21:06 编辑 [/i]
在谈第三首《春天,还需要一点力气》之前,先谈一下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情况,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背景材料,对评论原创诗歌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举一个例子,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果我们是当时代的人,当然就有可能不知道这首词是作者思念故国的绝命诗,就不可能对这首诗有通透的理解;经过历史长达一千多年的研究,这一点已经天下皆知,所以我们就更能读懂这首诗了。但是,现在网络上的诗何止千万,要了解每一首诗的写作背景,何其困难;尽管如此,我们一是要尽量多地了解作者的写作状况与背景;即使不能了解,也要就诗论诗,多读多推敲,务必要达到多方面融会贯通。
从跟帖情况看,松山居士的这首诗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争议的焦点是最后一节的最后一句。而我觉得“有争论,当然是好事,理是越争越明的,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希望有不同的声音”。从争论中我更清楚明白了这首的背景:雾霾天气,造成了交通困难;农民工,有一定的生存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阅读这首诗歌,就更能明白作者在这首诗上的立意上。
这首的第一节,写大雁是为了写农民工的迁徙之苦,是类比,造成类比性张力,“三月,还需要一点力气,/才能返回或抵达”是说农民工与快乐幸福仅一步之遥,但是往往失之交臂。“若有神灵”定然知道世上还有这样尴尬的生存境况,“也能闻到月色下几个平米/拥挤的梦呓,泥土的咸味”,如果真的只能让神灵来了解这下层的生活之窘,那么值得我们人类的深刻反思。但是,这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精神,只有这种人文关怀精神,才能让社会更和谐更健康。
还说一下这句的“闻到”和后面的“梦呓”“咸味”搭配的问题,有人提出从语法上分析“闻到”“梦呓”是否正确的问题。许多诗友都赞同作者的观点,是通感的运用。我要提醒的是,在运用通感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美感,如果一个句子用了通感,但给人的感觉平平无奇,即使成功运用,也不值得提倡。我们再来看一下,这个句子虽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平平无奇,但我再读时,看到前面的主语是一个假设的“神灵”,神灵的五官定然要比凡人超常一些,能够听到“梦呓”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才恍然大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了。说是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好,说是神灵的超常的五官能力也好,这样就更具有现实的终极关怀意义。好哉,妙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