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药物志异香,逐GPS维度》——读崔世林(家园北望)《再一次写到故乡》
借药物志异香,逐GPS维度
——读崔世林(家园北望)《再一次写到故乡》
崔世林的诗歌擅于把斗转星移的料峭感之下冷漠的风物,通过隐忍而婉约的文字,打磨掉表面坚硬的沙砾,使其流露出独特的芳香。他对于意象质感和光泽的打磨,是精心而坚韧的,比起同时代其他诗人,他既兼顾了古典美,又具备了古人不可企及的辽阔视觉感,让人感觉像一幅GPS地图,视觉上有着羊皮卷澄黄的质地,每个地标上都手绘着:桃叶渡、寒山寺、陋巷与酒旗风。仿佛在三寸之间,我们跨越了情节不可企及之远,成为风月颠沛、人世炎凉的目击证人。
在他的《再一次写到故乡》,我们看到“杨柳梢的舞姿/对这片残缺的土地,熟视无赌,永不接近”的疏离与“一卷家谱/出洞庭,才为九命绝招/我在南方之南,就遇到许多同道中人/他们在客店,乌衣黑面,戚戚然,不报乡关/拒用母语”的隐遁之思,在诗人眼中,“残缺的土地”是钝重而缺憾的现实,永远无法企及高远、飘逸如杨柳的诗思,而那些“拒用母语”的“同道中人”,则是多个无法整合的自我,他们星罗棋布分布在“南方以南”,逃离故土,拒绝被地貌和乡俗无情同化。
往四方的无尽瞭望,并不能导引与软化一位诗人内心的犀利与冷凝,图穷匕见之际,诗人“捂住那柄出匣宝剑的沉默”,陷入自省与沉思,在重复的提示音中,他静静坐定,路途与抵达,陷入了辨证与反辩证的圈套。
在这首诗里,“那本秘籍”是一种带有探索性的横向地图,带领作者从诗中走出去,邂逅那些有着浓烈地域标记的悲喜人物,与他们切磋人世,交换哲思。而含有多个朝代传承元素和记忆的“家谱”,则可以看成时间上的纵向地图,诗人从混沌初开的上古,用一些被血液和古籍在更迭中遗传下来的文字,描述每个地质纪所潜移默化带给他的风霜,和一匣关于古典的舍利子。“再看紫云英,江北的消融积雪所诡化,直透春天的假象/借以粉饰,冬天,那来自西北的萧杀”这个诗歌的得道者,在凄凉的词句里守到云开日出,一笑以对满世沧桑。古今一瞬,在他眼中,如此淡渺,逐渐消融。
“划开雨打蓑叶,划开春潮来急/一任光芒屡屡破窗刺杀,西陵秋梦里,仍在抚卷攻读的白头人/任由归路上,老马放缰,哪管/是否长年识途/抑或瞬间,迷失路径” 在向读者铺展了绵延的山脉与湖泊之后,诗人像一位漂泊的侠客,放下酒樽,卷起地图,离开小店。没人知道他的行踪,但他们会记得,他留在桌上的薄笺,上有莲子三粒,枸杞一颗。
“这个世界并非不可救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双塔奇兵》中这样说。崔世林的诗歌,是一直与五谷杂粮相纠缠的炊烟、微恙、乡恋,更多的是对自我古典骨骼的探索与救赎。这种救赎,是跋涉,是不断的否决与接纳。他踌躇在诗歌的地图里,行迹飘渺,像朝圣,更像苦行。我们祝福这位诗人,在故土、驿站与远方之间,找到那座未知的大陆。
附原文:
再一次写到故乡
文/广州 崔世林
1
你的风呵,高高地抒写,杨柳梢的舞姿
对这片残缺的土地,熟视无赌,永不接近
青聪马,拒绝玉葫芦的酒坠,夺夺夺
一步一步,可以敲得四月,收起明媚的春天
只任杨花,愁煞人地诉说,雪白的忧伤
我至今,在四月,不回你的巢窠
2
面对你,我就惶惶然,捂住那柄出匣宝剑的沉默
那本秘籍,入汉川,分明,一卷家谱
出洞庭,才为九命绝招
我在南方之南,就遇到许多同道中人
他们在客店,乌衣黑面,戚戚然,不报乡关
拒用母语
3
我只要回到这里
双耳就会失聪,象一个妇人,以抱琵琶之名
独坐一隅。在这时,我只能看到
你的苍凉,以红彤彤的狗杞子昭示,不以花为名
再看紫云英,江北的消融积雪所诡化,直透春天的假象
借以粉饰,冬天,那来自西北的萧杀
我的听力,固执地突进你的咽喉之冲,久久不回
4
我的步履,再一次,轻易艰劳
不说年少轻狂,不说书途负重
只在你郁郁寡欢的怅望里
愁照一盏马灯,划开雨打蓑叶,划开春潮来急
一任光芒屡屡破窗刺杀,西陵秋梦里,仍在抚卷攻读的白头人
任由归路上,老马放缰,哪管
是否长年识途
抑或瞬间,迷失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