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精准的子弹——赏读王清光组诗《赴约,以一粒子弹的速度》

精准的子弹
    ——赏读王清光组诗《赴约,以一粒子弹的速度》
   
    王清光到大别山诗歌论坛时间不长,但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读者也许会发现,在不长的时间里,他的佳作很多。读者更会发现,他跟帖多。他在用一腔热血走进大别山诗歌论坛,走近诗作者,走近无数诗歌作品。我曾经对他的《六月,传来麦穗的雪花香》诗歌作品跟过一个贴评价:“青光的诗用词遣句都十分讲究”。最近,读到王清光的组诗《赴约,以一粒子弹的速度》,更加深了这方面的印象。

    首先是题目很吸引人,《赴约,以一粒子弹的速度》,赴约的急迫,赴约的担当,赴约的勇气一下感染了我。按说,赴约是缠绵之事,是浪漫之事,与子弹浑身不搭界。这不得不引起你注意。有人说:“标题是皇冠上的明珠”,我信了,也被这颗明珠吸引了。

    我们再看看组诗之一《城墙》,城墙——战火——弹痕,这些都与情事不沾边,但作者却用一个蔷薇牵出了一段故事或一段佳话,红颜——翠笛——心墙,巧妙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不由得为作者这一布局叫好。

    在《古道》一首中,作者直接把我国古代文学这一丰硕的文化遗产比拟为“古道”,而向我们走来的是作者喜欢的著名诗人杜牧、柳永和李清照。这三位著名的古代诗人的作品,作者一定读了很多,也一定非常的热爱。但把他们三者放一块,作者还是偏爱李清照。李清照是爱情篇的主角,其词哀怨绵长,千古绝唱,文学名人杜牧、柳永岂能与其相比。一个丽人就这样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走进了诗人的诗行,也走进了读者的视野。声声慢,千古传诵。不过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用“杜牧的脚板很硬,柳永的影子/太长”来作铺垫,这让我好一阵纠结。为何他要写成“杜牧的脚板”和“柳永的影子”,而不是“柳永的脚板”和“杜牧的影子”呢。因为他了解他们,进而在用词方面就特别的精准。

    《赴约,以一粒子弹的速度》首句就不凡:“采一枚柳叶,托于风口/把心滴翠”,这是爱的希望,接下来是对赴约的期盼,这种期盼是那么的急不可待,那么的滚烫。“妹妹啊/我这枚滚烫的心,能否/借一支枪管吐艳”,感情炙热饱满。诗歌所表现出来的颜色也是出奇的艳丽:翠绿,血红,极致的颜色和极致的情感相溶。这还用比嘛,什么旷世的青龙刀,当然会黯然失色。
这组诗带给我的是一种震撼,硬朗兼有婉约美,古典美。作者把这些美不露痕迹地柔和在一起,是不是得力于深厚的古诗底蕴和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呢,我不知道,但我肯定他这组诗所体现出来的才情是令人佩服的。

     2012/8/28

附:赴约,以一粒子弹的速度(组诗)
文/王清光

城墙
  
城墙,经受时间的轰炸
千年不倒,只为那红顔一笑
一朵蔷薇,却探出头
沿着弹痕芬芳,以淡淡幽香
攻占要地。城头上
传来一声脆笛,绕梁三晋
绵绵之音,吹灭了
狼烟战鼓——
一座心墙,在笛管里跳跃
环绕
  
古道

一条大道,从唐宋逶迤到脚下
杜牧的脚板很硬,柳永的影子
太长。在深深浅浅的诗行里
一个丽人,在轻吟低唱
马蹄声后,谁的歌声
超越了千年。从声声慢中
走进你的心里,一世缠绵
抵达你的心底
  
赴约,以一粒子弹的速度
  
采一枚柳叶,托于风口
把心滴翠。在心跳的血红中
澎湃一身绿的妩媚
心随绿晕,以一粒子弹的速度
飞赴一场约会。妹妹啊
我这枚滚烫的心,能否
借一支枪管吐艳,把三月
这片绿海,燃烧点红
当我赶到的时候,你已站在
花前月下。胭脂双唇
柳眉风眼,让那把青龙刀
暗淡
向晚的风
诗是好诗,评得很准
[quote]诗是好诗,评得很准
[size=2][color=#999999]刘光荣 发表于 2012-8-29 20:01[/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72242&ptid=28252]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我在学习好诗的过程中学习写评!
向晚的风
[b]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72295&ptid=28252]3#[/url] [i]小芹[/i] [/b]


外出刚回来,就看到芹版的细致到位评论,心里真的很感动。两个没相到随即涌上心头。一是没想到芹版不但诗歌写的好,诗歌评论同样造诣高深,令人折服。二是没想到我来大别山虽然晚,但芹版却能以师长+好友的胸怀对待。作为一名警察我知道我们工作很忙,芹版却在忙中为一名新朋友、同行者写出这么“精准”的评论,让人感动。在些,我没有别的,只有说声谢谢!同时,敬礼。远握!
[quote] 3# 小芹


外出刚回来,就看到芹版的细致到位评论,心里真的很感动。两个没相到随即涌上心头。一是没想到芹版不但诗歌写的好,诗歌评论同样造诣高深,令人折服。二是没想到我来大别山虽然晚,但芹版却能以师长+ ...
[size=2][color=#999999]王清光 发表于 2012-9-1 20:36[/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72883&ptid=28252]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哈哈!清光回来了!我在学写评,不知道解读得对不对?的确大家都很忙!远握!
向晚的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