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真詩活在嘴巴上——《文藝報》5月14日刊登對中國詩歌學會新一屆會長雷抒雁的專訪文章

真詩活在嘴巴上
《文藝報》5月14日刊登對中國詩歌學會新一屆會長雷抒雁的專訪文章。
記者:您對當前的詩歌創作,有什麽期待?
雷抒雁:我們的文學創作總體上十分繁榮。但是,當前的創作對那些真正屬于民族脊梁的人物刻畫得較少,對社會醜惡勢力的鞭撻不夠有力。就詩歌來說,很多作品沒有能夠擺脫“就事論事”的窠臼,沒有表達出真實的社會情态和個體困境。比如,很多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詩歌,60年從頭說到今天,按照曆史順序往下寫,非常詳細,一件大事都不能落下。但這不是詩!詩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你要表現出自己對這段曆史的獨特感受,而不僅僅是描寫曆史事件本身。還比如寫農村,都是一種牧歌式的調子,把農村想象得無限美好。現實的情況是,很多農民工紛紛進城,但又不被城市所接受,他們不知道出路在哪裏。詩人們應真實寫出這群人的精神掙紮。
記者:您認爲古典詩詞對當前新詩創作有何借鑒意義?
雷抒雁:古典詩詞中最值得我們學習的,是那些詩人身上所體現的那種偉大胸襟。杜甫的“三吏三别”、自居易的《賣炭翁》等,都表現出對民生的廣泛關注。杜甫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風雨不動安如山”,我們實在缺乏這樣的胸襟。這些年來,我們過多地關注了詩歌的技巧,而忽略了詩人的人格。但實際上,寫詩不完全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人格的體現。
記者:都說詩歌邊緣化了,但大家對詩歌朗誦會熱情不減。中國詩歌學會是否會加強這方面的活動?
雷抒雁:真正的詩歌不是寫在書上的,而是活在嘴巴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俄羅斯很多詩人流亡到法國,和法國詩人們一道,在餐廳吃完飯,把桌子放一邊,就開始朗誦自己的詩歌。碼頭上、大街上、廣場上,他們到處去朗誦,詩歌跟民衆之間的關系極其密切。
所以,我覺得詩歌要真正走進民衆,不能隻通過印刷品,還應讓詩歌回到嘴巴上來,多開展一些詩歌朗誦活動。但是,我們老是争論詩歌看不懂,看不懂的詩朗誦出來更聽不懂。老舍講過,耳朵比眼睛更不耐煩。所以,詩人們在創作中,要注意語言的使用問題。
学习拜读
回答中规中矩。毕竟作为中国诗坛领导人,不能过左,也不能过右。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