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文学创作的苦辣酸甜

[i=s] 本帖最后由 程庆昌 于 2012-7-8 14:11 编辑 [/i]

文学创作的苦辣酸甜



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守拙的人,虽安贫乐道,骨子里还是有几分浪漫,说得确切些,是文学营造出的浪漫,连绵不绝;这些浪漫,源于老祖宗创造的文字的魅力,源于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里的韵味悠扬;没有想到这样的色彩,从略懂文字的时候起,就萦绕于心,从没有暗淡、离开过。

亲历生活,迎送光阴,终于还是懂得了日子的艰难,不是简简单单浪漫两字能够遮挡,吴牛喘月,情非得已,也总算明白,没人赏识,缺少一个平台支撑,想文章写饱肚子,只是空想,真的很难。时下的很多小文人,没有名头,名不见经传,指望文字养家糊口,恐怕不亚于天方夜谭;他们一直创作不辍,只是因为放不下对文字的痴迷,未必是要成名成家;就是这样的一干人,即便是苦于“稻粱谋”的捉襟见肘,心里头,仍然少不得之乎者也,子曰诗云。

文字,或者说文学,这时分,便是心灵纷杂里的某种坚持,是思想起落里的某些坚守,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分,而且,又不丧失情感的纯善,交织侵扰的酸甜苦来,恐怕只是有过亲身经历的人,最最明了,最有发言权。

钟情于文字的人,自然多一些写作的冲动,表达的习惯,创作的欲望,思想的敏锐和情感的灵动,远远超乎常人,而且,在他们的目光中,每一个平常的现象,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都蕴藏着感人至深的情感和哲理,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借个性知共性,以一斑窥全豹,而那些借助于文字流淌的情愫,便是他们心里面时时泛起温情的朵朵浪花。

文学,说到底,是一种生活过程的文字再现,是某种内在情感的书面表达,是一种借助人性思维存在的联络方式,是思想和情感积淀酝酿后的内心阐述。名家有言,文学即人学,没有了人这个具体的社会性角色,自然也就谈不上文学的张力和经典传承;文学创作过程中的辛酸艰难,袁飞一般冷眼旁观者能够随随便便臆想得到,犹如蜜之甘甜,不亲眼目睹,身临其境,有谁真切知晓勤采百花的辛苦劳累?先不说文字在娓娓叙述中的起合转承,苦心交织,即便是在构思、梳理、累积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选择的困惑,甚至犹疑、摇摆不定,纠结不断,寝食难安。

当脑海中的构思,借助某一个点瞬间爆发,长时间的思考、酝酿、苦闷不已,一下子变作有了源头的活水,汩汩滔滔,喷涌而出,这无疑令人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如释重负,终有长嘘口气的满腔畅快;而如影随形的烦躁和焦虑,依然充斥心头,词不达意或者支离破碎不能连缀一起的情节故事,又让人焦灼不安,心烦意乱,甚至交织些不可名状的情绪,睡不安稳,食不甘味,这种苦楚,没有过忧心如焚的经历,哪里会知晓明白。

文章好不容易勉强而成,又害怕复读三遍,不说旁人,连自己都是摇头叹气,浅陋流俗,主旨欠缺,文字拖沓,等等弊端,又叫人惶然于眼前蝌蚪一般游动着的文字,文字的形象,一下子表现出巨大的反差,如鱼鲠在喉,吐不出,又咽不下,这种滋味,岂是苦辣酸涩能够形容?

古人云: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帝王之家,已成为空中楼阁,不复存在;三五个破字,有人赏识,肯在报刊杂志上填填空,补补白,未必不是很叫人开心的事;但文学这个圈子,又叫一干后来者望圈兴叹,圈里的人,红红火火,风风光光,花轿唢呐,自得其乐,相互唱和,相互制做嫁衣;圈外的人,灰头土脸,茫然无措,形销骨立,人轻言微,纵然有三斗珠玑文字,也卖不了青菜萝卜价钱稍稍有人侧目,已属侥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早随了流水,见不到一毫踪迹,只剩下冷漠孤独,品尝不够的酸涩,侵扰人心;文学,无疑成了功利的代名词,偏偏又幻想着会有那么一天,文字的生机,葳蕤天地之间,丢不下,弃不得,若干文字,竟成了绝望和希望中的人格支撑,成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某种奢求;被文学羁绊的那颗心,还没有僵死,文学还没有葬进泥土,所溅散的浪漫,还在蛊惑某些冥顽不化的灵魂,若干个孔乙己,还活在世间。

如果文学完全成为一种粉饰太平的游戏,成为一种冠冕堂皇的门面摆设,有,或者没有,无足轻重,问题是,文学在某些时候,还没有丧失传播的功用,没有丧失生活的本源,所以,时下的文学,还能还原一大批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态,众多的阅读者,还能从文字的描述中,洞察到世间的种种现象,种种因果,并藉此,对照或修改自己的生活态度或价值观念,因此说,文学的社会功用并没有完全丧失,之辈某些人混淆了视听,是故,被文学时不时撞了一下腰,也未必就是坏事。“文章不写一句空”,说的就是,就是有再多的想法,在合理的思想,不形诸文字,依然是个人的观点或想法,无以流传,泽被后世;但缺少忠诚的心,真诚的表达,文字再美,都会空洞无物,也起不到警世启人的作用;这种况味,令多少先驱来人,逼仄再三。

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还原本色生活中的人情风味,冷暖炎凉,是非因果,社会百态;而这些点点滴滴,又时时左右着思想的浮沉起伏,这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岂是一句酸甜苦辣的话,能够敷衍了事,说得透彻的。
有见地

是一种生活过程的文字再现,是某种内在情感的书面表达,是一种借助人性思维存在的联络方式,是思想和情感积淀酝酿后的内心阐述
古人云: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帝王之家,已成为空中楼阁,不复存在;三五个破字,有人赏识,肯在报刊杂志上填填空,补补白,未必不是很叫人开心的事;但文学这个圈子,又叫一干后来者望圈兴叹,圈里的人,红红火火,风风光光,花轿唢呐,自得其乐,相互唱和,相互制做嫁衣;圈外的人,灰头土脸,茫然无措,形销骨立,人轻言微,纵然有三斗珠玑文字,也卖不了青菜萝卜价钱稍稍有人侧目,已属侥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疑,早随了流水,见不到一毫踪迹,只剩下冷漠孤独,品尝不够的酸涩,侵扰人心;文学,无疑成了功利的代名词,偏偏又幻想着会有那么一天,文字的生机,葳蕤天地之间,丢不下,弃不得,若干文字,竟成了绝望和希望中的人格支撑,成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某种奢求;被文学羁绊的那颗心,还没有僵死,文学还没有葬进泥土,所溅散的浪漫,还在蛊惑某些冥顽不化的灵魂,若干个孔乙己,还活在世间。
都是真言,让人叹息。
对文学创作的思考,真诚深刻。欣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