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海子诗歌的死亡意识

[i=s] 本帖最后由 海风 于 2011-8-8 18:58 编辑 [/i]

探究海子诗歌的死亡意识
文/海风
引论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誉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诗歌皇帝。“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创作在初期受到朦胧诗人江河、特别是杨炼的影响,这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了史诗的性质。如《河流》、《传说》、《但是水,水》等。但海子最受读者欢迎的诗歌是他的抒情短诗,这些短诗涉及内容广泛。”[1]最触动人心的是海子对生命存在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体验和对太阳、河流、麦地、历史、母亲等这些本源性意象的痴迷。不仅仅他的诗作影响了那一代诗人,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的诗人对诗歌的认识,海子也成为了影响中国诗歌创作的不朽丰碑。他的诗中对生命的疯狂迷恋和对死亡的热情赞颂,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人,引导人们去探索生命的本源和人性价值的所在,带领人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诗歌的国度。他的诗歌始终充满了浓郁的悲剧气息和强烈的死亡意识,尤其是海子去世之后,有关他诗歌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通过对海子诗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公平公正的去看待海子和他的诗歌,也可以为以后的诗歌创作开创一条新的道路,本文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探究海子诗歌的死亡意识。
一 海子的生活给他的诗歌带来的死亡气息
海子,原名查海生,l964年出生于安徽,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1984年至1989年是属于诗人海子的,他的诗歌创作在这期间得到了很大提高。他常常同西川、骆一禾相聚谈诗,他们的写作‘自我’沉实。尤其是写了北方与河流的海子,他说诗人的任务仅仅在于‘自己的敏感力和生命之光把那黑乎乎的实体照亮’诗人就是为了那‘煌的瞬间’存在。”[2]由于生活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和诗歌边缘化时代,个体生命价值和时代关系紧张,诗歌在这个“失去远方的时代”的艰难处境中生存。
海子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死亡气息,这与他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首先,他是一个性格纯洁、简单、偏执、倔强、敏感、爱干净的人,有时又有点伤感,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对理想爱情充满了执着。请看这首小诗:
我爱过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光芒四射的四姐妹
夜里我头枕卷册和神州
想起蓝色远方的四姐妹
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
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
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
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
赶着美丽苍白的奶牛走向月亮形的山峰
(《四姐妹》节选 海子作于1989年2月)[3]
“四姐妹”是诗人海子先后爱过的四个女孩子,她们因为各种缘故离开了海子。海子在自杀之前为这四个女孩子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篇,这是诗人海子用内心崇高、纯洁的感情去把四个女孩子理想化,让她们“光芒四射”,进入到神的境界,丝毫不沾染尘俗之气,因而感人至深,诗中描绘了一幅超现实的画面。体现了海子对美好的爱情的追求。但是四个女孩子都相继离开,却让我们发现诗人的生活是真实而自然的痛苦,这种痛苦是根深蒂固的。其次,海子的生活方式相当的封闭,简单枯燥的生活使他缺乏对温暖人间的向往,缺乏对生活乐趣的体验。海子的生前的好友西川在《死亡后记》中提到“他(海子)有时候太寂寞了,希望与别人交流。”海子封闭式的生活让他陷入了深深地孤独:
孤独是一只鱼筐
是鱼筐中的泉水
放在泉水中
孤独是泉水中沉睡的鹿王
梦见的猎鹿人
就是那用鱼筐提水的人
以及其他的孤独
是柏木之舟中的两个儿子
和所有的女儿,围着诗经桑麻沅湘木叶儿
在爱情中失败
他们是鱼篓中的火苗
沉到水底
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
孤独不可言说
(《在昌平的孤独》海子作于1986年)[4]
海子毕业后被分配到京郊昌平教书,平时与外界很少往来,生活方式封闭,更加深了他孤僻的性格。他的这种“围城”似的自闭式生活使他深深陷入一种孤独的生命状态。这首诗是海子的孤独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他围绕“鱼筐”这一中心意象描写了“鹿王”、“猎鹿人”、“儿子”、“女儿”、“火苗”等意象,表现了他的理想抱负与现实的格格不入,突出体现了他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挫折与内心深处的苦楚,更表达了他对生命虚无的认识。最后,和当时的其他诗人一样,海子也面临着种种关于荣誉的压力。海子生活在诗歌边缘化的时代,他面临着社会中一些人对诗人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受到先锋文学内部一些人的排斥。海子的诗歌是经历的真实写照。在1987年“北京西山批判”之后,朦胧诗人元老多多也对他的诗歌做了很多指责,也许这是多多作为朦胧诗的元老对初涉诗坛后生的严厉“关爱”,但却使海子受到了很深的情感伤害。
20世纪90年代以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已经被置于边缘化的地带,诗歌也逐渐趋于边缘化。“在这种形式的冲击之下,“诗人从傲居于文明金字塔尖上跌落下来。如今在大众文化、通俗小说、流行歌曲以及肥皂影视的冲击下,有的告别缪斯而皈依新的神祗,有的操持旧业而活的很累,有的安贫乐道却处境尴尬。”[5]诗人队伍开始分流,“一部分诗人在坚持诗歌精神和不放弃诗歌的前提下从事小说或者散文等创作,如邵燕翔、舒婷、杨牧等;另一部分诗人则顽强坚守诗歌的阵地,企图在现实之外寻求出另一片土地,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显出了强烈的逃亡冲动,如王家新、昌耀西川等,尤其是海子的诗歌中的逃亡意识最为强烈。”[6]海子的意识是超前的,在诗歌边缘化的时代,不被人所接受。面对着这样一种社会状态,海子选择了回避,选择了逃亡,以至于最终选择了走向死亡。他的这种选择,使他的诗歌蒙上了强烈的死亡气息。


                                                                         待续跟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二 海子诗歌的主题透露出的死亡情结

海子的诗歌主题涉及内容的广泛性是我们所无法估计的,细读海子的诗篇,不难发现贯穿于他诗歌的一条主线就是浓郁、强烈的死亡意识。围绕这条主线他写了众多的主题。

(一)对土地深沉的爱

海子1964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这就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一种浓郁的土地情结。在深深的赞美土地的同时,也深切的同情土地。
亚洲铜, 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 亚洲铜  
怀疑和飞翔的是鸟, 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 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 亚洲铜
看见了吗? 那两只白鸽子, 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 穿上它吧  
亚洲铜, 亚洲铜
击鼓之后, 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亚洲铜》 海子作于1984年10月)[7]
这一首《亚洲铜》是海子的成名之作,也是海子对土地深深的眷恋的代表作,他在这首诗中,指出了“亚洲铜”(黄土地)是能够容纳世世代代的一块土地,又说出了土地的贫瘠,也包含了我们命运的全部的苦难辛酸和屈辱,透出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麦地”这一意象更能说明作者对于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无论“麦地”的肥沃与贫瘠,都能和海子或美好的或痛苦的情感体验找到相通之处,都能激起他歌颂土地的愿望,“麦地”成了他的出生地,养育地,也成了他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最终安置处。他希望最终埋身于土地,“黄昏常存弧形的天空/让大地布满哀伤的村庄/有时候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没有了眼睛也没有了嘴唇”,诗人在“麦地”的滋润下,丢失了眼睛和嘴唇,却仍在为众兄弟背诵诗歌,是一种孤独的心境的真实的写照。他在《麦地与诗人》中通过“麦地”与“诗人”的对话,流露出深刻的心灵痛苦以及对于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固执地追求。现代文明的进步,让农业上一些自然纯情和带有神性光辉的东西逐渐消失。面对着这种农业文化的衰败,土地的美好向往的幻灭,天性敏感而忧郁的海子沉痛不已,发出了痛苦的质问。他对土地和生命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遭到剧烈的打击,心中美好的向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蹂躏的体无完肤,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状态,导致了海子内在精神气质的转化和土地意象的裂变。从而使他对现实的生活彻底绝望,使他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死亡冲动,在他的诗歌中则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死亡意识。

(二)对女性的无比崇敬
海子书写自己现实生活的诗歌,反映了他生活的悲与喜。这类诗歌中尤以描写女性为主,深刻地透露出了海子对女性的崇拜意识。尤其是“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最为突出,他的诗歌《思念前生》以“母亲的门,对我轻轻开着”来结尾,不仅表达了海子对于母亲的强烈的向往,而且显示了他崇高的“女性崇拜”意识。他把对遥远生命的冥想、渴望达到原始生命的状态以及自然的本真融为一体,在“母亲”这一意象中得到突显。“母亲”这个梦幻般的意象,是诗人渴望回到本真的生命状态而产生迷离精神的深刻体现,也是他生活悲剧色彩的体现,这就使海子的诗歌主题蒙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剧色彩,然而,恰恰就是这种悲剧色彩,厚厚地郁结在一起,使他的诗歌中充满了死亡情结。在“母亲”这一意象的塑造中,最为突出的是海子作于1984年—1986年间的组诗《给母亲》,以“风”写母亲,“风很美,果实也很美/小小的风很美/自然界的乳房也美”,把“风”这一意象当作主体意象,引发人们对自然界(人类之母,人的本源)的美的思考,赞美了母性的伟大,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渴望。“用肉体/用野花的琴/盖住岩石/盖住骨头和酒杯”,把母亲写作“泉水”,具有柔和之美。在“母亲”的肉体之中融合有自然界的种种事物,是对女性崇拜的一个具体的体现,当“云”“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堂”,即是母亲的消失,溶于自然。这让对母性依恋的海子内心充满孤独,对生活有一种绝望的感觉,以至于最终产生死亡倾向。在女性崇拜这一诗歌的主题中,海子不仅仅表达了对母亲的渴望与热爱,也有对于相恋的赞美,我们可以看下面这首小诗:
当我俩同在草原晒黑
是否饮下最初的幸福,最初的吻
当云朵清楚极了
听见你我的嘴唇
这两朵神秘的火焰
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嘴唇
这是我母亲给我的嘴唇
我们合着眼睛共同啜饮
像万里洁白的羊群共同啜饮
当我睁开双眼
你头发散乱
乳房像黎明的两只月亮
在有太阳的弯曲的木头上
晾干你美如黑夜的头发
(《幸福》海子作于1986年)[8]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恋爱的神秘体验的迷恋,把男女间的亲热行为描写的纯洁无邪,这种想象无比的美好,使读者不禁产生想与诗人共同分享那种生命中珍贵的“幸福”时刻。而在他死亡前夕写给自己曾经爱恋过的四个姑娘的诗歌《四姐妹》中,则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失去的痛苦,以至最后流出了绝望与虚无的痛苦。相恋的美好和失去的痛苦,在他的生活中猛烈的撞击。对于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海子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残酷的打击之下,浪漫主义诗人往往产生一种只有死亡才可以解决问题的冲动,海子也不例外,这就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死亡气息。

(三)海子诗歌中呈现出人格分裂的倾向

当我们深入地去读海子的诗歌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海子的诗歌涌动着两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一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疯狂迷恋,海子的成名抒情短诗《亚洲铜》以及他的长诗《土地》都提到了人的生命的本源,在《亚洲铜》中表达了对收纳自己的祖祖辈辈的土地的眷恋,同时也含有命运的辛酸的感叹。而他的长诗《土地》表达了对生命的家园和生命的依恋这样一个主题。看似在歌唱大地,其实是在歌唱生命,正因为他对生命的疯狂迷恋,才让他对土地有了如此之深的情怀。他对生命的痴狂不仅表现在他对故乡的土地的怀念,也表现在他对生命本质的探求上,海子写到:
月亮下
连夜种麦的父亲
身上流动的金子
健康的麦地
健康的麦子
养我性命的麦子
(《麦地》节选 海子作于1985年6月)[9]
在海子的眼中,“麦地”是人格化的特殊的东西,包涵了他对土地的感恩和挚爱的情怀。这首诗不仅包涵了诗人对麦地的崇敬,也深深地包涵着它对于麦地所给予的生命的狂热的迷恋。海子1989年1月曾写过《遥远的路程》(《十四行献给89年初的雪》),在这首诗里表达了他对生命无比的崇敬之情,“大雪一直纷纷扬扬/远方就是这个样子的,就是我站立的地方”,他对远方充满了向往,也是对生命的本质充满了追求和拷问。他的这种对生命的向往,在生活中却遭遇到巨大的阻力,以至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产生了一种逃避生活,向往死亡的思想。这也体现在他身上另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对死亡的热情赞颂,死亡在海子的诗中显得很平淡,很高尚。他的卧轨自杀就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手段来歌颂死亡,也是他歌颂死亡的顶峰。他在诗歌里也说“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在海子看来,常人眼中的腐烂尸体是诞生一切的开始,不是愤怒和疾病导致的结果,死亡是一个天才的生命结束之后,给疲倦灵魂的一个栖息地。在他看来生命是神圣的,死亡是值得歌颂的。尸体在他眼中都是如此的美丽,那么死亡一定不再是可怕的,而是一个去见上帝的神圣的过程。在自杀之前他还打扫了自己的房间,随上带上自己最喜欢的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这一切都说明,他对死亡是迷醉的。他的这种对死亡的深切渴望,使他的诗歌深深地烙上了死亡的意识:
肉体是河流的梦
肉体看见了采茴香的人迎着泉水
肉体美丽
肉体是树林中
唯一活着的肉体
死在树林林中
迎着墓地
肉体美丽
(《肉体》之二节选 海子作于1986年)[10]
对于肉体的赞美,对生命的疯狂的迷恋,而“迎着墓地/肉体美丽”又表达出他对于死亡的高度的赞美,这首诗是海子诗歌分裂倾向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他的诗歌具有浓郁、深厚的死亡意识。

(四)海子诗歌中呈现出虚无的人生状态

海子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虚无的人生状态,他痛苦的在精神领域寻找出路,希望能给自己找出一个纯净的国度。他在《阿尔的太阳》(副标题《写给我的瘦哥哥》)中,通过描写荷兰天才画家凡高的痛苦经历,以及他耗尽生命的才情最终轰然倒地,使得他自己的人生追求得到凸显。在诗中海子用“把星空烧成粗糙的河流/把土地烧的旋转”这样想象力丰富的意象来显示“太阳”的威力,也是他虚无的人生的一种寄托。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他希望像梵高一样,在理想领域燃烧自己的生命,是对现实的一种极端的逃避,也是他虚无迷茫的人生状态的真实写照。对于现实的逃避,还可以在他的《祖国,或以梦为马》这首诗中看得很真切,他运用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出人意料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声音”,作品语调开始的坚决热烈,中间的低沉忧伤,以及最后的高亢激昂,就像诗人在用尽自己的生命去呐喊。“海子这首诗用他的雄浑的声音反复的吟唱,把诗人的超越凡人的理想以及气势刻画的淋漓尽致,也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希望在想象中找到归宿,是对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的逃亡与超越。”[11]这种逃亡与超越形成了海子诗歌的主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也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死神秘色彩,以至最终走向了死亡。
海子的诗歌的主题是多方面的,但是每一方面的主题都是围绕着其死亡意识而展开的,死亡意识成了海子诗歌主题的一条主线。


                                                  待续跟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三 海子诗歌意象透露出的死亡意识
海子的诗歌的意象范围极其广泛,“海子的生前好友骆一禾曾在论文《我考虑真正的史诗》中高度的概括海子诗歌的意象,他不仅指出了海子诗歌意象的地理跨度和文化资源,而且更深刻的揭示了海子诗歌的宏大神话场面和宇宙图景。”[12]我们随着海子的诗歌脉络,可以把他的意象分几个系统进行分析。
(一)以“太阳”为核心的天空系统
首先,在海子的诗歌中有以“太阳”为核心的天空系统。其实海子就是一个太阳,他是诗歌的太阳。他将诗歌作为一个体现人类精神的国度来看待,他在对人类诗歌的发展史作了宏观的把握之后,以“太阳”或者是“王”为核心意象,塑造出一系列等具有异域色彩的意象,组成了他的诗歌王国。在《祖国,或以梦为马》中,海子就把“诗歌王国”视为他自己的“祖国”,展现了海子想成为其中的“太阳”的志向和努力,及对这一事业的执著追求:
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和物质的短暂情人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条道路上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  我一个人独将此火
高高举起
此火为大  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
我的事业  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
他从古至今——“日”——无比辉煌无比光明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
太阳是我的名字
太阳是我的一生
太阳的山顶埋葬  诗歌的尸体——千年王国和我
骑着五千年凤凰的名字叫“马”的龙
——我必将失败
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作于1987年)[13]
在诗中海子相信“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这也是诗人坚信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必将实现。整首诗中多次提到“王”和“太阳”,但他们被“黄昏的众神”抬走,也象征着“王”的梦破灭,这就展示了他生命中全部的痛苦、绝望和忧伤,以及强烈的悲剧的人格意识,也是他诗歌浓郁的死亡意识的体现。

(二)以“麦地”为核心的大地系统
其次,是他诗歌中以“麦地”为核心并延伸出“村庄”、“土地”等相关意象的大地系统。海子把大地当作精神之母,他们是健康的、圣洁的,在《土地》中他则描写了人类丧失土地后只能用肤浅的欲望去给漂泊的灵魂一个归宿。
大地微微颤动
我为何至今依然痛苦!
我的血和欲望之王
鼓!
我为何至今依然痛苦!”
大地向诗人发问,诗人只能在诗歌中寻找现实生活中被无情消解的“拯救”土地的意识。“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村庄》),这首诗体现了世人对村庄的特殊感情,“村庄”代表了海子最高的生命理想,他试图把物质与理想、“麦地”和“诗歌”统一在他的“村庄”,实现他乌托邦的人生理想。他感到对“村庄”无以为报,因为眷恋他又怕失去“村庄”,所以他内心充满了一种苦难的意识,这种意向的运用也使他的诗歌蒙上了一层死亡意识。

(三)以“飞翔”、“黑夜”为核心的天梯系统

最后,是在他诗歌中呈现出的以“飞翔”、“火/血”、“黑夜”等形成的天梯系统。这一系统的意象是“天空系统”和“大地系统”的纽带,是诗人纯粹的虚无的想象,请看下面的诗句:
我的双手 向着河流飞翔
我挣脱一只刻划麦穗的陶罐,太阳
我看见自己的面容,火焰
在黎明的风中飘忽不定
我看见自己的面容
火焰像一片升上天空的大海
像静静的天马
向着河流飞翔
(《黎明一首小诗》节选)
这首诗虚构了他飞翔的姿态,也涉及了“大地”意象系统,如:“陶罐”是大地的象征,诗人要挣脱大地飞上天,哪怕是放弃麦子也在所不惜,尽管前方是火焰,他仍旧选择了“飞翔”。渴望飞翔,最终却死于大地,是他一生追求的虚无,也使他的诗歌蒙上了一层虚无荒诞的意识,以至于最终形成了一种死亡意识。总之,海子在诗歌的写作中,把这些意象系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他的诗歌中的这些意象系统,不仅仅透露出他对生命的热情赞颂,更深刻地体现了他诗歌的浓郁的死亡意识。
结论
对于生活,海子是无比的热恋;对于死亡,海子却又充满了一种自觉的、视野开阔的认识。死亡就像他身上流淌的血液一般,也成为了他生命中最为本质的东西。他对于生活和死亡的独特认识,使得浓郁的死亡意识贯穿于海子生命的始终,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主线索。我们相信,一个海子的死亡并不是海子最终走向了消失,而是对于他所迷恋的“太阳”最高境界的追求。在他生命的最后,他曾写下:“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个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究竟为了什么?春天,十个海子低低地怒吼,围着你和我跳舞,唱歌,扯乱你的黑头发,骑上你飞奔而去,尘土飞扬,你被劈开的疼痛在大地弥漫。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它们把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的繁殖,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他对生命的最后追问。海子,一生在对生活和生命的追求与执着中走过,最后却不可避免的选择了死亡,这不是偶然,而是他美好心灵与残酷现实格格不入的必然产物,也是他生命中“死亡冲动”和“死亡意识”呈现出的他生命内部的深刻矛盾、冲突与混乱,这就使得他的诗歌本身充满了死亡意识。最后的卧轨自杀,是他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首壮丽的诗歌,也是他生命和诗歌中死亡意识的最高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吴义勤.房福贤.中国当代文学50年(修订版).[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150页
[2] 王万森.吴义勤.房福贤.中国当代文学50年(修订版).[M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6:152页
[3] 王书林.海子的诗赏析.[M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2008.9重印)102页—103页
[4] 谭五昌.重读诗人—海子诗作精品欣赏.[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1页—32页
[5] 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M ].1917-1997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07重印)出版社,1997.306页
[6] 李赣.熊家良.蒋淑娴.中国当代文学史.[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06页—311页
[7] 海子.海子诗全编.[M ].上海:上海三出版社,1997:1页
[8] 谭五昌.重读诗人—海子诗作精品欣赏.[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6页
[9] 王书林.海子的诗赏析.[M ]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2008.9重印):20页
[10] 谭五昌.重读诗人—海子诗作精品欣赏.[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4页
[11] 王书林.海子的诗赏析.[M ] .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9(2008.9重印):97页
[12]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21页—424页
[13] 谭五昌. 重读诗人—海子诗作精品欣赏.[M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21页


                                                 整篇 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分析透彻、系统、到位、客观、公正,是一篇全面认真的宏评。------问候!
[quote]分析透彻、系统、到位、客观、公正,是一篇全面认真的宏评。------问候!
[size=2][color=#999999]蔡启发 发表于 2011-8-8 22:40[/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56871&ptid=7058]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感谢蔡老师点评,水平有限,暂时只能做到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