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扫一屋” 与“扫天下”

“扫一屋” 与“扫天下”

      人生均有梦想,或者说理想;古往今来何其多的人,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功业来。但终究能名就功成的,相较于基数庞大的人群,总归是凤毛麟角。时下的情形也不例外,许多人豪情满怀,斗志昂扬,渴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希望振臂一呼,趋之者甚众;最不济,也要谋得一席地位,权利出于左右,不敢让旁人小觑;但是先抛开个人的心术、道德、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不谈,光是个人的基本能力,能否做得到这一点。
      尤其是时下许多人,一心只想着做大事,眼空无物,看不到或者看不清身边得小事,即便是看得清楚明白,也认为如此小事,与之毫不相干;再说,屈尊就驾,做这些小事,还能不叫人看不起眼?所以呢,两眼滚圆,只看得见大事,只关心大事;而自身的知识不够,处理危机的能力又跟不上,生活积累和社会积累欠缺太多,最终大事做不成,小事又没做,两手空空,毫无收获,只落得徒费光阴,虚掷年华,不能不惊醒,不能不检讨;偏偏还有许多人,不从自身找问题,反认为是社会不公平,世道舛恶,人心不古,才导致这样的结果;根本不去想,自身的能力和态度,具不具备做大事的要求,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
      有一句话,叫“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源于东汉时期的故事;有一个名叫陈蕃的少年,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友人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子内龌龊不堪,便问他,为什么不把自己住的地方洒扫干净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友人随即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到,类似于陈蕃这样心高气傲又缺乏实际历练的言行,无疑会受到质疑,引来诘问,被作为笑谈,问题就在于,这些人,只会谈理想,没有实际的行动。
      人,不能缺少理想,有“扫天下”的抱负固然不错,但“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不难想象,斗室尚且不能“扫”的人,又有何能力“扫天下”呢?“一屋”虽小,却在“天下”的涵盖之下,“扫天下”自然包含了“扫一屋”,连“一屋”都不能扫,又如何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干粗十围的参天大树,也得从种子生根发芽时开始;金碧辉煌的玉宇琼楼,也得从基础一砖一石慢慢建成;千里长路,如果不去一步一步前行,又如何到达千里之外?所有这些,都说明,想做大事,一定先得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先做起,只有达到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荀子说,“顾不及鲑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止步不前,少了一步一步的行走,千里长路,恐怕只会是一种假设;如果缺少一条一条溪流聚集,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也只能是一种空想;这也就说明,大与小,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没有了“小”的积累,又何来“大”的展现?
      世人欢喜把眼光注重于“大”的方向,往往忽略“小”的方面,殊不知,没有“小”,何来“大”?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小事虽小,是成就大事的基础,没有小事的成功和铺垫,做不成任何大事!每一件大师,都是若干小事的聚合体,是众多小事叠加而成的终极效应,是长久积累的效果体现。现在的管理者也在强调,“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就是细微,微小,看似小事,实则不小,一桩一桩的小事,最终会成就引人注目的大事。“把每一件简单的小事做好就是不简单”,小事不小,就是这个道理。
      “扫一屋”是小事,“扫天下”是大事,“小”与“大”的对立统一,由量变到质变,都充分说明了“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哲学关系,也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转换而成的道理。生活中,再普通的人,也不能缺少理想,但必须着眼于实际,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雷锋同志就是从“扫一屋”坐骑的最好典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身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久而久之,一定会引人注目,个人的价值,也能得到认同;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练,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心中有“大事”,不忘做“小事”,只要功夫深,“小事”成“大事”。
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光说不练,做人做事,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心中有“大事”,不忘做“小事”,只要功夫深,“小事”成“大事”。

说理透彻,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飘红推荐
谢谢刘版飘红推荐,问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