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试论深入生活与诗词创新的关系(作者:詹彩梅)

试论深入生活与诗词创新的关系(作者:詹彩梅)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食粮追求越来越重视了,现今诗词创作又达到一个新的高潮,诗人学者比比皆是。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诗人诗家。让我们生活时时可以感受到诗的芬芳。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需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同时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千百年来社会在发展,诗词在发展,诗人的人生观在发展。个人认为,当代诗词创作不应追求承继了前人的多少,而应该是发展了多少,给后人留下了多少。诗人是时代精神风貌的象征,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真实地记下现今社会的一些人和一些事,同时表达这一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我们今天写诗词,我想,应该考虑到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和今天的现状。应深入生活,从生活提取原材料,加以铺垫、美化继而成为自己作品,才能比较真实地记述自己的经历、看法和情感。这种作品才带有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出新。
        在网络上,在诗刊上,经常读到一些仿古的作品,抒情的大都是:相思绵绵,归期误,征途万里、雁书残、烛泪流,肝肠断........等等。送别时场景也大都是杨柳岸,遥望孤舟。游玩也时常是横琴斗酒,扁舟激水等等词汇。一看就不是现代人,这样作品写得再好最多也是个类似古人。曾经有个诗友看见一首词,其中两句是:“茗煮芭蕉下,琴张绿玉间。”这个诗友幽幽地说一句:这个人不是神仙就是疯子!   
        电视很多穿越片,诗人也赶时髦。有电灯不点偏点蜡烛,有飞机汽车不坐,偏划舟。有电话不打,偏来寄雁书。搞得今人作品比古人还古人。还有不少诗友喜欢用典故,用一些常用典故,通俗典故,这个很好,可以增加作品内涵。但是如果偏僻的典,还有喜欢用生僻字,来加深作品厚度。可现今生活节奏本来就快,谁还有办法捧着一本康熙字典来都你诗词。这些作品中的作者不乏技法娴熟,诗词功底比较深厚的人。应该说这些作者缺少的是深入生活,没有考虑大众的需求,作品是想出来,或者是模仿出来的。写得再典雅,也没一点新意,没有可读性。
       人们常说文学是虚构的,诗词也可以虚构。当然诗词中可以虚构人物、情节和故事。但必须建立在作者大量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寻找闪光点。要符合当今现实。不然古人已经写很多了,还要我们写什么?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杨柳岸晓风残月,我们还写,这面孔是不是太熟悉了?所以今人诗词要有今人特色,要反映今人生活,才具有新意。从生活中来,每个人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构思,因为不同身世际遇,人生哲思,处世方圆,地理文化,以及背后的,不与人知不与人言的故事。这是作品出新先决条件。
         风霜雨雪,花开花谢传递给每个人不一样的感觉,只要有一份独特的情思,在窗与门倚盼间,见到轻烟淡月的不同感受,在山与水和弦中相关的情思中,便会把这份情感整合成诗。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不同,不管是职场打拼还是打工一族抑或是锅盆碗盏,不管是神采飞扬还是愁眉苦脸,但都一样有情、有思。把一缕缕抽象的情思揉在文字中,藏在花鸟虫鱼之处,构想出种种画面,在浅唱低吟之际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便是诗词。且看一个诗友的七律【皮鞋很忙】“胶囊含铬莫消沉,部长完全有信心。老品三年浑未死,少尝十载尚能吟。皮鞋见惯千锅煮,草民司空百毒侵。合是闲人多好事,官衙墙外尽忙音。”这首诗虽带有点顺口溜的味道,但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还有个诗友的厨房小诗:凉拌豆腐(七律)】“碾金为土水为魂,种得蓝田玉一盆。镜里琼花凉有影,雪中白鹤暑无痕。齿间闲福最堪品,身外清名亦足论。乐富安贫君子事,浅杯薄菜享黄昏。”虽然化用红楼梦中的句子,却有自己内容。
      生活如诗!其实诗如生活,不同人的诗反映了不同人的生活。这样诗词才更能反映现代人的面孔。我很欣赏李子对诗词的一段论述:“我认为我们写诗词,应该是故事片模式,而不应该是京剧模式。京剧强调的是艺术,是唱腔,不强调情境的真实性。而故事片的情境是要尽量真实的。这个反映在诗词上。就是要尽量用真实的情境,不要用那些现代已不用的古物。”
      诗词是爱的诠释,是生活的乐趣,是心不老的象征。拥有一份诗心,我们身边就充满爱。在生活的闲暇中,陶醉在笔下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会随时随地焕发自己青春。“孤芳合与幽兰配,补入离骚一种春。”
很喜欢读这样的文章,对指导我们写作很有现实意义!
感谢朋友推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