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
- 帖子
- 801
- 精华
- 65535
- 积分
- 1144
- 威望
- 1144
- 金钱
- 1144
- 在线时间
- 293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11
- 最后登录
- 2024-8-18
|
1#
发表于 2011-11-16 12:19
| 只看该作者
霍山黄芽历史资料
霍山,春秋时期为潜邑,隋文帝时始用今名,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曾属:扬州、寿州、庐州、六安州等。
霍山境内群峰竞秀、竹茂林幽、阡陌纵横、沟河交错、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地势南高北低,极宜茶树生长,全县茶园面积达13万亩。霍山黄芽为历史名茶,属黄茶类。始于唐,兴于明清,产于霍山县,主产区位于东淠河上游大山区的金鸡山、金竹坪、金家湾、乌米尖等地。
唐·陆羽《茶经·八之出》(758年)有“盛唐生霍山者”的寿州茶叶产区记载。五代晋国刘响《旧唐书》(10世纪中期)有大中六年(852年)官府在出茶山口及庐寿淮南边界捉拿茶贩逃税的记载。可见淠河上游已是中国茶叶的重要产地。
唐·《食货志》贞元(785-804年)江淮茶为大模一斤到五十两,所谓“霍山小团”系指斤把重的小饼茶。
《唐书·地理志》载,寿春、庐江、凤阳三郡茶叶,每年都有固定贡额,堆在内库,皇室多用不完。
唐·李肇《国史补》(806-858):“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
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856年)载“寿州霍山小团,其绝好者,上于汉美,所阙者,馨花颖脱。”
唐·裴汶《茶述》“寿阳,即寿春也。谓寿阳居次,恐亦非定论也。明代天下产茶以百数,致贡者仅十余处,而上供专用六安,谓寿阳居次,恐亦非定论也。”
唐末·毛文锡《茶谱》(889-904年)有寿州霍山黄芽的记载(按据南宋陈景沂《全芳备祖后集》)。
北宋乐史《大平寰宇记》(987年前后)载“庐州土产开火新茶。”
唐《封氏见闻记》“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颇甚多。”
宋·《册府元龟》(王钦若、杨亿等撰书成于1005),“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61年)二月诏寿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内之茶园,”可见当时霍山茶园之多,地位之重。
唐宋年间:有寿州霍山小团,为蒸青团茶,有诗云:“何时一酌中泠水,重试君谟小凤团。”
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寿州寿春郡……土贡丝、布匹、生石斛。”
北宋·沈括(1093年)《梦溪笔谈》:“国朝六榷贷务,十三山场都买茶。霍山场卖茶53.239万斤,卖钱3559贯489。”占当时全国出售茶叶总量的百分之一。
元·马端临(1310年)“寿州曰霍山、麻步、开顺口……,”设山场之制。
宋·《宋史》(元代脱脱1345年)食货志:“宋榷茶之制……在淮南则蕲、黄、庐、光、寿六州”,宋时霍山属淮南道寿州。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云:“楚之茶,……寿州霍山之黄芽”。
明·屠隆《茶笺》(约1590年)“六安品亦精,入药最效。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实佳。”
黄一正《事物绀珠》(1591年)一书将茶分列古今二类,记今茶名97品目,其中有“六安茶出六安霍山。”101品目“黄芽出霍山”。
明·张谦德《茶经》(1596年)记茶产地31州,茶名41个。有寿州之霍山黄芽。
明·许次纡《茶疏》(1597年)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东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
明·王象晋《群芳谱》(1621年)之茶谱,记述景佑以来(1034年)20品目名茶。云:寿州霍山黄芽、六安州小岘春,皆茶之极品。
明·陈仁锡《潜确类书》(1630年),追述霍山黄芽为昔日之佳品、又云“小岘春小岘山在六安中,出茶名小岘春,即六安茶也。”
曹琥《请革芽茶疏》(明正德10-13年),记载明朝安徽茶叶苛捐杂税人民在水深火热之中。
明《蒙史·茶品述》“……寿州霍山黄芽”。
明末六安茶已驰名。号称“天下第一”。明代戏曲作家高濂云:“皖之六安、茶品亦精,但不善炒、不能发香而色苦,茶之本性实佳。”是明代茶人定品的“文士茶”(称芥茶为名士,武夷茶为高士,六安茶为野士)。
明·《刻徐文长先生秘集》列30品目,六安茶也在其中。
明·詹景凤《明辨类函》(1634年)云:“四方名茶,江北则庐州之六安”。
明·《通雅》(1641年)。记载六安茶加工制作情况。有“六安龙井、六安贡尖之茶名记载。”
明·《两山墨谈》云:“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频岁春冻,产茶不能广,而中贵镇宁者,私征倍于宫贡,有司督责,头芽一斤卖至白金一两。”当时霍山是主产区。
明代文霍予《长物志》曾注:“此茶产于六安州霍山县宜入药品,茶之本性实佳。”
明·王毗翁,霍山令,嗜茶,著有《六茶纪事》。
清·康熙23年(1684年)《江南通志》卷之二十四载:“物产庐州府茶六安、霍山并产名茶。其最著惟白茅贡尖,即芽茶也。”
清代阿世坦《清会典》(1690年)载:“康熙十七年题准。……另江南省六安霍山黄芽。仍另委官起解,于进到时,即会同光禄寺交送内务府收供内用。江南省岁解芽茶,户部册开四百八十个,内庐江府六安州霍山县二百斤……。”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六安州志》云:“茶通贸迁,礼遗烹沦,其用颇广,六安名亦最著,但自霍邑分治区,茶山数十处皆在霍……开市列肆,商贾骈迹者十不及一,乃人习而不察,尽自之为六安,殊不知霍享其实,六当其名耳。”
乾隆元年(1736年)《江南通志·食物志》云:“物产六安州茶及英、霍二邑并产名茶,而霍邑为多。”
清乾隆元年(1736年)《江南通志·食货志》云:“物产六安州及英、霍两邑并产名茶、而霍邑为多。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霍山县志》卷之三《贡赋志》云:“贡茶霍邑贡茶,民贡也……明代天下茶以百数,致贡者仅十余处,而上供专用六安……”,卷之七《货属》云:“茶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次曰雀舌,又次曰梅花片、兰花头、松萝春。”
清·袁枚《随园食单》(1780年前后)列有六安银针,毛尖,梅片等茶名。
嘉庆九年(1804年)《六安州志》云:“茶称瑞草魁,霍茶又为诸茗魁矣。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廷常进之品。”
道光元年(1821年)《皖省志略》卷这四有“霍山县……产茗绝佳”,曹雪芹《红楼梦》对贾府喝茶进行了描述:“贾府中常喝养生茶,六安茶是贾宝玉最爱喝的养生茶。”
清代姚范《援鹑堂笔记》(1860年)记载:“六安茶产自霍山。第一蕊尖无汁。第二贡类,即皇尖,皇尖只取一旗一枪。第三客尖。第四细连枝。第五是白茶。”
清代·张星焕《皖游纪闻》(1864年)载:“霍山仙人冲,以左元放故里得名,如今左姓多。其地产石灰……亦产茶,贾人美其名日仙人茶。……皖省产茶之品甚多,惟六安之名最著,其实皆产于霍山,故茶贡全归霍令,州境则茶柯反少。……茶本霍山产,而其名以六安蒙之。盖宋代茶产盛时,霍山为六安县地,后置霍山,又隶六安郡,故此皆以为六安产。……霍山茶为六安所冒……古今人物类似者甚多,所当评辨也。”
清光绪31年(1905年)《霍山县志》云:“茶为第一,茶山环境皆有,大抵山高多雾,所产必佳。以其得天地清淑之气,悬岩石罅偶得数株,不侍人工培植,其清新绝伦,故南乡之雾迷尖、挂龙尖二山左右所产,为一邑之最。”
清光绪31年(1905年)《霍山县志》云:“梅花片、兰花头,松萝春,则茶放叶者,统称之为小茶。”
清·郑板桥扬州八怪之一,生平嗜霍山菊花茶。作联云:“白茶青盐黄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民国徐珂《可言》(1924年)云:“六安茶之通行者,曰毛尖,亦有旗枪之名。……旗枪者,一梗一叶也。”
陈椽主编《中国名茶研究选集》(1995年版)“黄茶含义有两种概念:一是对嫩芽自然泛黄色;另一是制法闷堆泛黄色。霍山黄芽隶属前一种概念黄色,摊放时间比绿茶稍长一点,所以霍山黄芽与绿茶已无明显区别。”
江光辉编著《名茶制作》云:“霍山黄芽”是我国黄茶类中的名茶之一。
吴觉农《茶经述评》载:霍山黄芽是历史名茶之一。
古代茶叶,唐人首称阳羡(今江苏宜兴),宋人最重建州(属福建),明代贡茶,武夷雨前最胜。明末清初以来,贡者十余处上供专用六安,已称“天下第一”,而六安茶主产于霍山。 (本文来源:人民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