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
- 72
- 帖子
- 1022
- 精华
- 7
- 积分
- 1209
- 威望
- 1209
- 金钱
- 1209
- 在线时间
- 697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14
- 最后登录
- 2013-7-14
|
1#
发表于 2011-11-27 22:16
| 只看该作者
殷晓媛诗歌印象
[i=s] 本帖最后由 白希群 于 2011-11-27 22:23 编辑 [/i]
印象中第一次读殷晓媛的诗是在《绿风诗歌》论坛,记得那是一首叫《抉择》的诗:
[b]抉择[/b]
她出现在机舱内,惊艳出晴空碧海
唯一一束金色。郁金香的浓郁
使她旁边的空位格外突兀。他走过来,
说:“小姐,我想换靠窗的位子。我可以
坐这里吗?”她微微颔首,季节就在他们
捧起的手中含苞待放,长出粉红的线条。窗外
上帝送来一束信号光,照在她脸颊上,被她
用手臂挡开。上帝听到微弱的提示音:
“您拨叫的用户不在服务区。”后来,她出现在
他的旅行照中,他的家庭派对照中,
他的婚纱照中……
“先生对不起,现在的医疗条件办不到。
保大人还是保孩子?”
“医生……求你们了。”
“没有时间了。”
“那……保孩子吧。”
于是她出现在黑色的相框中。上帝送来
一束信号光,照在相片上,他听到:
“您拨叫的用户已停机。”
上帝说:“都看到了吧,这是未来十年
将会发生的事情。祝你好运!”他一挥手,
数百张照片灰飞烟灭。女孩一笑
莲步轻移,走进机舱,沉闷的气氛
为之一亮。他走过来,说:
——“小姐,我可以坐这里吗?”
——“不。”
这首诗里面有悬念,有虚幻的情节,令人耳目一新。读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哦,诗还可以这写!”。 我给她留言道: “有戏剧效果。荒诞的手法,却有着逻辑的合理性!”
的确,这首诗借鉴了小说和戏剧的一些表现手法,构思巧妙,突破了某些传统诗歌的局限,具有先锋诗的实验性质。
晓媛很快也回了我的帖子,自此就结识了,发觉晓媛是一个真诚爽快的人,完全没有知识分子的迂腐气。其后不久,差不多同一时间,我和晓媛都被聘为《大别山诗刊论坛》的版主,能读到晓媛诗歌的机会更多了。她是一个勤奋的作者,作品的密度是非常大的,一天几首也是常有的事,我不能不佩服她才思敏捷和精力充沛。后来还知道她还是一位翻译家,翻译了很多当代西方现代派的诗作,她自己的创作观念也明显受到了影响。
我在《大别山诗刊论坛》初期看到她的作品与《抉择》的风格类似,故事性强。精于构思和组织情节,又不乏寓意。代表的如:《魔法师的学徒》、《迷津客》、《从众心理》等。但她没有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是不断创新,不管是外在的形式,还是内在的手法、技巧都在尝试。并在上半年推出了她的新书《印象之内,物象之外》,本书已大体呈现了她创作手法的多样性和深邃瑰丽的诗风。这本书也标志着晓媛的诗走向了成熟。
其后愈发不可收,进入到一种狂飙的状态,佳作频频。在语言的运用,结构的组织,思想的释放等诸多方面,不停超越,渐入佳境。 从 《你手提风声走过荒原》到《橙色碎光里的香云纱》,至最近的
美国游记:《站在大峡谷与时空之间》、《旧金山上空》、《恐高症》等,已有随心所欲、炉火纯青之感。
不揣浅陋,浅析一下晓媛的近期作品,大体有以下几大特点:
一。语言优美,文字瑰丽
读晓媛的诗首先感到的是语言文字的美。词汇的丰富和表达的准确独到完全体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这与晓媛古典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而受西方文化的熏染,以及对现代汉语的熟稔又使她如虎添翼。我认为晓媛的诗是很好的汉语言学习摹本,她的诗歌是有根的。也因为有了这样强劲的根,她的诗歌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二。手法新颖,中西合璧
晓媛受中西方文化影响都很深,可以说是学贯中西。尤其是在诗歌理念和技法上,一直追随西方最新的脚步,她的诗表现出先锋前卫性。是具有探索创新的现代派风格创作,她借鉴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风格,又揉和了戏剧、绘画、科学知识等诸多的现代元素,但又不是特别激进,荒诞怪异,自成一格,殊为难得。
三。意象繁复,结构缜密
晓媛的诗一般不是单一的物境,多是多线多元的立体呈现,在统一的意境中展现多种的意象,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在结构的组织上,一般切入迅速,过渡自然,内在联系紧密,环环相扣,而转换呈跳跃性。给人突兀空灵之感。意象富有色彩,如油画般浓郁。
四。思索性强,富有寓意
好的作品是离不开思想性的,也就是一般说的立意或意义。没有意义的纯诗只是一个好看的摆设,打动不了人的。很多诗人本末倒置,为了追求所谓的技巧而抛弃了内涵。晓媛的诗应该说很好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通过意象的塑造,隐喻象征等手法将思想理念、人文精神等融于作品中,带给人思索和启发。
五。突出陌生化,神秘性
晓媛接触到的多种文化和渊博的学识,使她的眼界更高,作品涉猎的范围更广阔,本身就有很强的陌生感,同时晓媛又适当地注入了一定的神秘性,比如对神话、典故、传说、宗教、传说等的演绎。对一些特定场景的渲染烘托,产生了极强的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六。语意含混,抽象多义
现代诗歌的特征之一就是多义性,一首诗读者会有多种解读。中间会有适当的含混和断裂借助读者的思维弥补。去除绝对的合理和限制性的修饰,是诗歌向高层次发展的表现。我看到晓媛的诗体现得很好。虽增加了一般读者的理解难度,但增加诗歌的张力,蕴涵的外缘扩展,吸引真正读者探究的欲望。得以彰显探索诗歌的魅力和力量!
限于水平,只能笼统地谈一点对晓媛诗歌的印象感受,偏颇失误之处难免。敬请晓媛和诗友指正。另得悉最近晓媛获2011年全国“十大青年诗人”候选人提名,在此也祝贺下。祝愿她如愿所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