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大别山之二:从郭全华的近作《小城》看诗歌独特的视角
从郭全华的近作《小城》看诗歌独特的视角
郭全华是安徽太湖人,在去年年底的大别山十佳诗人颁奖会上曾与他有过一面之缘。大别山十佳诗人颁奖会是在三角山国家森林公园举行的,在会议报到的现场,当我听到郭全华的名字时,便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后来便想方设法与他调到了同一栋别墅的同一个房间,于是便有了一夜的抵足长谈。我们好像也谈到过诗歌,但更多的是谈些家长里短,谈生活的现状,郭全华是驾着私家车去的,而我是坐的班车和组委会的顺风车,几经周折才提前到达了会议地点,应该说我们的生存状态不在一个档次,但因为诗歌这个媒体,我们也聊得很投机。记得当时正好下过一场不大不小的雪,山上的积雪尚未融化,晚上即使在空调房里温度也相当低,但诗歌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彼此的温情,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或许这正应了那句古话,有缘千里来相会吧,与其说我们是参加了一次颁奖活动,不如说我们是以诗歌的名义来赴一场心灵的约会,而我们彻夜长谈的生活,不正是诗歌的全部元素吗。
三角山回来之后,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郭全华的诗歌作品,对郭全华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郭全华是一位成熟的诗人,也是一位勤奋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朴实,表达节制,总能在平常的生活之中挖掘出深刻的意蕴,从现实的小处着手,提炼出有关人生、有关社会的大题材,正如诗人顾小花在评价郭全华的诗歌时说的那样:“郭全华的叙述,只要三分诗意,就足够动人。题材所引起的共鸣是全华的诗歌特点。”。而题材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因为郭全华所选取的题材是大家所熟悉的,而他挖掘出的内涵和提炼出的诗意却又是大家所忽视的,读者在读过之后总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或许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禅意。禅意是一层纸,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于是便产生了熟视无睹,而郭全华也并不一定就是那个最具慧眼之人,也不一定就可以用拈花一笑的手指来点破这层窗纸。作为一名成熟的诗人,他只不过是换了个角度来观察事物,或者把自己置身于事物的侧面和背面,才能看清事物更深的内涵,并以诗歌的形式展示到读者面前,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独特的视角吧。
大家都知道,创新是诗歌的灵魂,视野决定创新,角度决定创意,因此我们可以说,视角的独特也是一条很妙也很实用的创新手法。有人把视角归为物的视角,人的视角和物我一体的视角,顾名思义,所谓物的视角就是以物的眼光来观察人类生活的现实,思考人类生存的状态,让人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启迪,因为这些事物往往具有人的灵性,又有物的特性,因此从这个视角所看到的事物就具有了一定的见证性和批判性;所谓人的视角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拟人的手法,与物的视角是相对应的;而物我一体的视角就是两者的综合运用,达到天人合一,方能天衣无缝。郭全华的诗歌大多运用物我一体的视角来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这首《小城》也不例外,既有蜗牛和麻雀的视角,也很好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不仅让诗句具有了质感,面具赋予了灵气,正如伟大的诗人叶芝所说的那样:“诗强迫我们去触摸,去品尝,去倾听,去静观这个世界,要我们避开纯粹属于理智的东西,只承认从希冀、记忆和本身的骚动中源源涌出的喷泉而避开此外的一切。”,诗歌有了物我一体的视角就显得更加独特,就让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内涵更加可触可感了。
诗歌是用来感受的,诗歌从来都拒绝说教,也拒绝呐喊,不能太直白,也不能太过深奥,那些激情澎湃是是口号,那些直白明朗的是分行的散文,那些故弄玄虚的只不过是猜谜的游戏而已,而那些说教之词表面上看起来很有哲思,却很容易让读者倒胃口甚至产生逆反的心理,所以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的把握也是诗者的一种境界吧,所谓雾里看花花枝俏,水中望月月朦胧,我想这里所说的雾里和水中,便是我们诗者观察生活的一种载体或者说是一个角度,你的角度选择得独特,你就把读者置身于雾里,置身于水中了,否则,雾就会变成雨,水就会结成冰,你的诗歌也就变成不伦不类了。
说郭全华的这首诗歌朴实,好像在与我们拉家常一样,让人倍感亲切;说郭全华的这首诗歌灵动,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却能让我们眼目一亮;说郭全华的这首诗歌意蕴丰厚,读后让我们陷入沉思,让我们在思考和咀嚼之后仍觉余味无穷;说郭全华这首诗歌节制,就是说点到即止,既含蓄又有迹可循,如我佛的拈花一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郭全华的这首诗歌有感染力,指的是它触到了我们内心深处隐秘的痛处,让人阅读后会产生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当然还有凝炼深刻,有张力,有空间等等,这所有的一切都缘于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构思,没有丰富的想像力是不行的,没有缜密的谋篇布局也是不能实现的,而如果没有独特的视角却是万万不能的。
诗歌第一节以蜗牛这个独特事物的眼光来看天,实际上是在看待生活,是生活的紧迫感和压力让它喘不过气来,而“谁也听不到/它负重的疲惫”,又是一种生存状态的真实再现。无论你处于一个什么层面,无论你的年龄大小,对于生活的压力和重负都是有过切身体会的,学生会为学业所累,毕业后要找工作,要成家立业,工作后要面对领导的指责与批评,面对同事的勾心斗角,成家立业后要抚养子女,谋划子女今后的前程,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你在独享孤独的同时还要为更下一代操心了。而这些,便是我们的宿命,谁也无法逃避,也无法超脱,这便是背负在我们身上的蜗牛的壳,是与生俱来的,也是摆脱不掉的,这负重的疲惫还只能自己独享,谁也无法听到。我们生活的小城不也如这只蜗牛吗,在这里作者利用拟人的手法却不露一点痕迹,只是让我们感受到小城的沉重负担以及小城的划地为牢。既用了物的视角,也用了拟人的手法,达到了物我一体。
麻雀本来是很活跃的群体,但在小城里生活太久后也会变得麻木和沉默,这是生活中的同化,也是意志的消磨。当麻雀的五脏六腑都转移到了蜗牛身上的时候,一块原石也就打磨成了一块鹅卵石了,它不再具有棱角,也不再有锋芒,更不会有澎湃的激情,蜗牛身上的那一层壳便是小城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这里,小城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小城与人生也是息息相通的,或者说从小城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生,从我们的人生状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城的缩影,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看到了又能如何,不脱掉蜗牛身上的那层壳,我们一切的努力甚至挣扎都是枉然。即使你就是那只麻雀,但只要你置身于小城这个环境中,用不了多久你便成了一只沉默的蜗牛,于是小城便是一种体制,或者说是一座金丝的鸟笼,在这座鸟笼里,雄鹰也会折翅,何况你只是一只麻雀。
“很慢不是我的错”,一切的辩解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论这声音是来自蜗牛也好,还是来自小城中的人流也罢,甚至是来自物我一体的天簌,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体制,都不可以打破这座牢笼,都不可能除掉蜗牛身上的那层壳。其实谁也没有说很慢是你的错,谁也不会这么说的,因为大家都生存在这座牢笼中,谁也无法逃脱既定的宿命,这样的宿命是小城的,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你可以有想法,最好埋在心里,打掉了牙也只好往肚里吞。请不要把小城当成一只苍蝇,它只是一个药引,引发出来的诗思或许哪一天会对小城的疮疤产生疗效,甚至慢慢治癒。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在你还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你就学会适应这种慢吧,你只是这座小城的一分子,拷贝蜗牛的声音也不会是你的错哦。
当然这首诗只是一个引子,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你还可以思考很多,而这首诗的成功之处也正是作者利用这些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外一个层面,看到了小城乃至我们真实的生存状态,让我们在感触之余被深深触动,或许会对我们的灵智会有所启迪吧。如此,诗人的目的也就可以达到了。
附原作:《小城》
文/郭全华
一只蜗牛抬头看天
它喘不过气来
谁也听不到
它负重的疲惫
麻雀,在隐喻里很久
麻雀已经不再叽喳
五脏六腑
转移到了蜗牛的身上
很慢不是我的错
这声音好像是蜗牛的
又好像是小城的人流发出的
这里流行拷贝
郭全华个人资料:
郭全华,男,安徽太湖人.在《诗神》《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绿风》《野草》《爱你》《岁月》《江门文艺》《中国校园文学》《中国诗人》《安徽文学》《新安晚报》《合肥晚报》《北美枫》《新诗代》等发表诗歌500余首,有诗集《五季书》出版,自辑《2007郭全华诗歌选》。另有作品入选《2006中国最佳网络诗歌》《2007中国诗歌精选》《与一棵树进城》《中国网络前沿佳作赏析》以及其他部分选本。
[font=楷体][size=10.5pt]地址:246400安徽太湖朴初中学郭全华
邮箱:[email=gqh0919@163.com][color=#0000ff]gqh0919@163.com[/color][/email][/size][/font]
[font=楷体][size=10.5pt]博客:[url=http://blog.sina.com.cn/guoquanhua][color=#0000ff]http://blog.sina.com.cn/guoquanhua[/color][/url]
电话:13855649857
0556-416091[/size][/font]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