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风光无限大别山之十:从山村墨人的《冬天》谈诗歌主题的升华

从山村墨人的《冬天》谈诗歌主题的升华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山村墨人真名叫曹国魂,曹国魂是甘肃张掖人,出生于七十年代初期,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他不仅诗歌写得好,散文也写得不赖,属于诗歌散文两栖作家,同时一手书法也相当漂亮,更显示出了他的多才多艺。[/font][font=宋体]我之所以选择曹国魂的《冬天》这首诗来评析,主要是因为这首诗的结尾很巧妙,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堪称画龙点睛之笔。一首诗或一个文学作品,好的开头固然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嘛,但如果没有画龙点睛的结尾,也会让作品沦为虎头蛇尾,因此,结尾的升华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曹国魂的这首诗歌,结尾的升华是其最大的亮点,不仅起到了提升诗意的作用,而且还扩张了诗歌的内蓄力,增强了空间感,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自古以来的一些文人骚客,在诗歌创作方面都追求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余韵悠长,用在音乐方面是“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于耳”,因为诗词和韵律是相通的,所以也可以借用这一句话来形容诗歌余韵的作用。有了这余韵,就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思,就能让读者在回味之中享受诗歌的无穷魅力,就能让读者真真切切地体验到诗意人生带来的快感。这余韵是经过读者思考后产生的,也是读者再创作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余韵让读者参与了进来,是读者与作者思想的碰撞产生出来的火花,让读者的心灵变得更加敞亮。[/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大凡现代诗歌写作的结尾方法有以下三类,一类为自然式结尾,一类为照应式结尾,还有一类为扩展式结尾。只有扩展式结尾才能将诗歌的内容进行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扩展,才能将个人情感提升到大众的情感,才能从普通平常的物象中提炼出带有哲思的感受和启迪,完成由小我到大我的质的过渡。当然有提升必然会有起伏,这也顺应了诗歌写作急转、巧合的自然法则。[/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当然曹国魂的这首小诗还有很多特点,我在这里之所以称其为小诗,并不是指这首诗写得不够大气,只是我们通常把十行以内的诗歌习惯性地称为小诗。同时还因为这首诗具备的小诗的一些特点,比如干净纯粹,比如言简意赅,比如在意象的刻画和意境的营造方面都显得形象生动,比如心灵外化,细腻有味,诗意隽永等等方面在这首小诗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彰显,因为在这个评析中,我主要是想借这首小诗来浅谈一下诗歌的结尾对诗歌主题的升华作用,因此其他方面就不一一赘述了。[/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诗歌第一节作者就直奔主题,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冬天的场景铺设出来,同时把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合进去,这一节用的是陈述,是铺设场景,也是陈述一种现实,更是展示一种心情。从这些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没有雪的冬日,因此显得极为平常,也极为普通,就象平常从我们手中溜走的每一个日子一样,因为没有雪,所以就没有覆盖,一切都是老样子,村庄因为没有得到覆盖,所以显得特点突出,“就如手背上的扁平疣”。大家都知道,扁平疣是一种极易传染的皮肤病,而一种麻木的情绪也是一种病,也是极易传染的,作者用这个生动的意象一下就把我们的生存状态展示无遗,这就是诗歌的感染力。因为这种情绪是隐藏在心里的,表面看不出来,不需要雪来覆盖,也就无所谓暴露了。既然一切都无所谓了,那么这种状态将会一直延续,作者在这里所说的无疼痛,或许是疼痛积累得太多太深的缘故,在这个平常的冬日里,一切都一如继往,一切都按部就班,连感觉也是一样。[/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第二节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却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按照诗歌术语来说就是具有转承的功效。从远处飞来的一只鸽子,给这个波澜不惊的冬日增添了一点生机和活力,打破了暂时的宁静,同时也将这种麻木的情绪得到了引爆,你看那羽毛一片片掉下来,像这个冬天里的雪片一样,带来的是阵阵的寒意。雪花能够让这个冬天更像冬天,起码能够让我们平淡如水的生活得到稍许点缀,既然没有雪花,那么就借用远处飞来的这一只鸽子来引发我们的思索吧。[/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最后一节是这首诗的落脚点,也是这首诗的精髓,作者用急转和巧合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诗意的空间,让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升华。“歌唱这些生灵吧[/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不像我们[/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身背其他生灵的皮毛取暖”,短短三句,既展示了一个血淋淋的现实,又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望,更如一口警钟在我们的耳边敲响,让这个冬天越来越寒冷,冷到了我们的心里,冰冻成一根冰凌的纠结。在这份纠结中我们看到,现实是多么残酷,人类自身是多么冷酷,而这弱肉强食的社会又是多么的不公,我们的力量又是何其渺小,我们所能做的,充其量只能歌唱一下这些生灵,只能发出我们最弱的呼声,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歌唱,因为,这是一个诗人的使命,是上帝赋予我们的,是良知赋予我们的。[/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当然,这样的结尾只是一个引子,引发我们的思考,在这种余韵的启迪下,我们还会想到更多更远,至于能想多远,那就是读者自己的事了,与作者已经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诗歌一旦完成,作者就已经离场,读者就进入了诗中的角色,所以我的感受也仅仅只是我自己的,因为见智见仁,大家的感受都会不尽相同。如有不能认同之处,还请作者和读者谅解。[/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附原作:《冬天》[/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文[/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曹国魂[/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没有雪[/font]
[font=宋体]就没有覆盖[/font]
[font=宋体]村庄就如手背上的扁平疣[/font]
[font=宋体]无疼痛[/font]
[font=宋体]也无所谓暴露[/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从远处飞来的鸽子[/font]
[font=宋体]羽毛一片片掉下来[/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歌唱这些生灵吧[/font]
[font=宋体]不像我们[/font]
[font=宋体][size=10.5pt]身背其他生灵的皮毛取暖[/size][/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山村墨人个人资料:[/font]
[font=宋体][/font]
曹国魂,笔名:梦魂;网名:山村墨人。70年代初出生,80年代末开始习作并发表,至今已有200余首诗歌和30万字的小说、散文见省内外国家级报刊或杂志。现系甘肃省作协会员,张掖市作协会员,甘州区文联委员兼作协副主席,文学刊物《黑河水》诗歌编辑。
通联: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西六学校  734023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山松兄又让大家从深层次认识了一位诗人。此评结合个人对诗歌写作实践,上升到理论层次,读之受益匪浅。欣赏!
所点评的《冬天》铺垫和结尾结合的非常完美。学习了。
学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