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大别山之三:用你的诗句点亮乡村,兼评任随平的近作《向内叙述(外一首)》
用你的诗句点亮乡村,兼评任随平的近作《向内叙述(外一首)》
任随平,甘肃省作协会员。诗文散见于《星星》《中国校园文学》《读者》(转载)《飞天》《散文诗》《诗潮》《新世纪文学选刊》《诗歌月刊.下半月刊》《北方作家》《民族日报》《荒原》《散文诗作家》《未来导报》《平凉日报》等报刊,获诗刊社2007“西部的太阳”征文优秀奖,《散文诗》2007“全国十佳散文诗人”提名奖,首届“诗潮杯”世界华文散文诗大赛优秀奖,首届中国微型诗全国有奖诗赛B组微型散文诗二等奖.作品入选2009年中国年度散文诗选。出版有诗集《点亮乡村》(大众文艺出版社)。以上是从任随平的博客里提取的简介,他的博客名就叫点亮乡村,而他的博客文字全是发表和获奖的作品存目,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由此可见,他点亮的又岂止是一个乡村,还有读者的眼光,让人肃然起敬。从他的简介和存目的标题来看,他不仅现代诗写得不错,散文诗写得更妙,成就更高,更是让人刮目相看。我本来是想进他的博客多读一些他的作品的,却被这些发表和获奖的作品存目搞得晕头转向,也就只好作罢,看来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希望通过博客这个平台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承认,难怪一些明星会借助媒体进行无止无休的炒作,原来我们的诗人也不能脱俗,或许这也是宣传自己和推荐自己的最好的一种方法,这也是一种自信心的最好体现,其实在当今社会,如何推荐自己也是一门艺术,也是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较好的方法,这首先就要求我们摒弃文人与生俱来的那股酸气,入乡随俗方能与生活融为一体,方能达到点亮乡村的目的。
《向内叙述(外一首)》是任随平近期发在大别山诗刊论坛上的《向内叙述(组诗)》中选取的两首,因为这两首更为凝炼,更有代表性。有人说现代诗歌是一门减法的艺术,对此我非常认同,从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来看,咱们首先是减掉了平仄,然后减掉了韵律和节奏,然后减掉了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甚至还减掉了强加于诗歌之上的一些政治色彩和教化功能,打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现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就如一位脱衣女郎,脱到现在就只剩下最后一层衣服了,而这层衣服是不能脱的,否则就有伤风化了,而这最后一层衣服就是诗歌的本质和内核。对于一位诗人的创作过程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删繁就简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凝炼才会纯净,内核才会凸显。为此,有人把诗歌创作中的加减法又作了重新的归纳,认为“加则少,减则增”这说的是量与质在诗歌创作中有一个奇妙的转化,明明是删除的东西却多了,作品的典型意义反而扩大了,明明是“此时无声”,却“胜有声”,这就是减则增的效果,也许这也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辩证法吧。其实无论如何阐述,万变都不离其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删繁就精,通过数量上的减来完成质量上的加。我想这两首诗的作者在写这两首诗的时候一定打了腹稿,准备了一大堆的素材,然后通过减法来完成炼字炼句,才能达到如此凝炼纯净的效果吧。
我们在评析诗歌的时候,都习惯性地把诗歌语言称为叙述,可见叙述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有多大。作者这两首诗歌的标题都是叙述,只不过第一首加了一个定语向内,无论是向内叙述也好,还是向外叙述也罢,叙述都是写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够在平静的叙述中从容地展示作者的思想脉络,灵巧地传达作品的本质和内核,营造出一个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思考后有所触动和受益,这便是叙述所要达到的目的,这两首作者都达到了这样的目的,由此可见作者叙述的基本功是相当深厚的,达到了不动声色的无我之境,这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娴熟。自然是一种境界,娴熟是一种高度,当境界有了一定的高度后,也会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眼光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而这样的高度并不是通过教化完成的,而是通过气氛的渲染,情感的传递与通融,最终达到一种共鸣的效果,这便是一种灵气的体现。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就是生活加灵气,光有灵气没有生活的元素会显得很空泛,只有生活元素没有灵气的诗歌又会显得很直白,读起来没有什么味道,要想做到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就得让一颗诗心更好地融入到生活中去,到生活的更深层次挖掘出更多的内涵,更广阔的空间。而在这一点上,这两首诗都做得不错,很好地做到了虚实的结合。空灵是一种美,朴实也是一种美,而这两都的结合,便是美上加美了,岂不是锦上添花吗。
《向内叙述》开篇就把我们的视线引到了暗夜,这不是故弄玄虚,这是喧嚣后的宁静,这是繁华后的孤独,只有在暗夜里,我们的头脑才会更加清醒,我们的灵台才会更加清明,我们才能更容易接近生活,看到生活的本真。在这样的暗夜里,我们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在这样的暗夜里,时间几近睡去,周围都是一片的寂静,在这样寂静的氛围里,才适合打开自己的身体,让沸腾的血液平静下来,让弯曲一天的骨骼能够得到片刻的舒展,以便舒缓有致。其实人在江湖,身不由已,谁能真正做到舒缓有致呢,只不过是韬光养晦罢了,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好地养精蓄锐,是为了出拳的时候更有力道罢了。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叙述中,猫头鹰就出现了,一声尖叫,胜过天堂里的梵音,可想而知,能够胜过天堂里的梵音的,只有长鸣的警钟了,而作者并没有表达得这么直白,而是通过猫头鹰这个意象,让我们自己去思索,去回味,去体验,去感悟,而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这一声猫头鹰的尖叫,不仅敲响了作者混沌的神经,最重要的是把读者也敲醒了,让读者与作者一起,让我们大家对这个世界都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而这个概念的传达,只是通过作者自己的感悟,用质感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叙述得很平静,很自然,没有半点说教的成份在里面,当然也就不会令人生厌了,而只会让人心领神会,让人在夜深人静时,也会保持高度的警觉。
第二首《叙述》相对来说就显得轻松多了,而轻松只是从外表上看的,实际上读了全诗以后,我们也并不会感到轻松。这种内紧外松的叙述状态也是我们的一种心理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状态,世上最怕认真二字嘛,诗歌一旦抵达我们的灵魂深处,一旦揭开事物的真实,我们谁轻松不起来了。上帝造人就是让我们来受苦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同样是从夜晚切入,只不过加上了一轮如水的月光,就轻而易举地营造了一个轻松的环境,让读者也以一种轻松的心态走进作者营造的气氛中来,走进这一份柔情里来。接下来,作者引进了另一个角色——爱人,我们可以理解为真爱之人,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与读者,更可以理解为人类这个群体,这便是意象的多元性,而这种多元的意象又是通过轻轻的脚步走出来的。从一棵树的阴影到另一棵树的阴影,从一片叶子的高度到另一片叶子的高度,无论这阴影有多深,无论这高度有多高,总之我们都一路走过了,也就是说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此生无怨无悔了,这里面有一种曾经沧海的沧桑感,也有一份海阔天空的宁静致远,你看那平心静气,气定神闲的神情,那相互依偎的缠绵悱恻,既有一种禅定,更有一份渴望,渴望什么呢,渴望的是一种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大的境界,即使生命的轮回将我们强行分开也在所不惜。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无论经过多少的轮回,我们都不可能逃脱我们的宿命,这就是在平静的叙述中我们感觉到的作者的一颗智性灵动的诗心。
附原作:《向内叙述(外一首)》
《向内叙述》
我突然喜欢上了暗夜的深——
时间几近睡去的寂静
这些时候。我更喜欢
打开自己的身体
让血液 弯曲一天的骨骼
重新得到膨胀。以便舒缓有致
还有猫头鹰冷不丁
送过来的一声尖叫——
更像一句来自天堂的梵音
敲响我混沌的神经
——对这个世界
时刻保持高度警觉
《叙述》
今夜,月光如水
爱人,就让我们
脚步轻轻
从一棵树的阴影出走
进入另一片阴影
从一片叶子的高度
抵达另一个高度
相互依偎。平心静气
等待生命的轮回
将我们强行分开
任随平的个人资料:
[b][font=宋体][size=10.5pt]作者简介:[/size][/font][/b]
[font=宋体][size=10.5pt]任随平,甘肃省作协会员。诗文散见于《星星》《中国校园文学》《读者》《飞天》《散文诗》《诗潮》《中国诗人》《新世纪文学选刊》《诗歌月刊》《金色年华》等多家刊物,多次获奖,散文诗作品入选《2009年中国年度散文诗选》。出版有诗集《点亮乡村》。[/size][/font]
[b][font=宋体][size=10.5pt]联系方式:[/size][/font][/b]
[font=宋体][size=10.5pt]地址:甘肃省静宁县城关镇东关小学(743400)[/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电话:18993358056[/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邮箱:[email=rensuiping@sina.cn][color=#0000ff]rensuiping@sina.cn[/color][/email][/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Q
Q: 1059688814[/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博客: [url=http://blog.sina.com.cn/rensuiping][color=#0000ff]http://blog.sina.com.cn/rensuiping[/color][/url][/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
[/size][/font]
[font=宋体][size=10.5pt][/size][/font]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