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风光无限大别山之十九:平芜尽处是春山,兼评平芜尽处的《许诺给我的王国》

平芜尽处是春山,兼评平芜尽处的《许诺给我的王国》[align=left][font=Calibri][/font][/align]
[font=宋体]  一不留神,高山又盯上了一位大虾的诗作,他在这里的笔名叫平芜尽处,应该是意取“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吧,这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境界,春山外的那个行人,会被人惦记,同时,也会被人遗忘,能够做一个这样的行人,当是何其幸运。,平芜尽处的诗歌我大多数都仔细阅读,并认真学习的,我把读他的诗当成了一种享受,而他每次都不会让我失望,都会让我享受到一份文化的大餐。对于春山外的那个行人,我就是那个经常惦记他的人,因为他的诗歌每一首都非常有灵气,每一首都用非凡的想象力营造出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有了这空间,也就有了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了。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概莫如是。[/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平芜尽处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隐士了,有着横溢的才华却一点也不张扬,只是静静的写作,静静的发帖,静静地与会员交流。平芜尽处还有一个笔名叫弓车,当时并没有太在意,只是觉得这笔名很有特色,于是猜测弓车者,应是取张军各一半组合而成吧。今天为了写这个周评,经多种渠道打听方才证实了这一猜测,于是很快便撩开了这位隐士,这位神秘大虾的神秘面纱。所谓平芜尽处者,弓车也,所谓弓车者,张军也,张军何许人也,山东东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聊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协副会长[/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鲁西诗人》执行副主编[/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国家一级作家[/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现在聊城市文联任创作员。[/font][font=Calibri]1985[/font][font=宋体]年开始发表作品[/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已出版诗歌集《走出伊甸》、《走过田野》、《采薇与抽刀》、《风之后[/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雨之后》[/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中短篇小说集《天籁》。多次获奖[/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有作品入选《中国年度诗歌》、《山东三十年诗选》、《华夏散文选萃》等。最新诗集《平芜尽处》是他出版的第五部诗集。由此看来,大别山诗刊论坛真是藏龙卧虎哦。[/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刚刚读到平芜尽处诗集《平芜尽处》的自序,序的标题是《退》,读后颇为受益,觉得不仅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一位作家和诗人,更能让我们借鉴一些诗歌写作的经验,其中有一段关于诗歌写作的文字是这么写的:“退,退出多余的文、多余的字,退出繁复的意象。退,退出华美的修饰,退出驳杂的句式,退出镶金嵌银的装祯;所谓[/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宁拙勿巧,宁丑勿媚[/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是也。退,退出语文教学式的循规蹈矩,退出法帖,退出表面的范式。退,退出外在的格律,退到内在的韵律感中,退出均衡的韵脚,退到如云似风的语感里;所谓[/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在骨不在格[/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是也。退,退出形式逻辑的窠臼,退出理念、概念的表述。进而,退回到唐诗、宋词,甚而退回到汩罗江畔,退回到诗经的源头。甚至退出文字,退出句子,[/font][font=Calibri] [/font][font=宋体]剩下的位置,给[/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意[/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给[/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魂[/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给[/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神[/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在此,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诗歌写作的一种境界,一种追求,一种向往,这既是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作为诗歌爱好者共同努力的方向,要达到这种境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作者仅仅只是把这当成是一种小乘,而作者追求的大乘之境自然便是前面提到的“平芜尽处”四个字的含义了: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春山之外没有伊甸园,也没有象牙塔,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向前看,我退出的地方,水草丰美,森林茂密,那翠绿、碧绿、墨绿的植被上,原来都是诗句。向后看,发现,越退,后面的空间越大,越宽,越阔,越广,越漫无际涯。”从平芜尽处陆续出版的诗集和文集的书名就可以看出,作者一直都在退,“《走出伊甸》,《走过田里》,在那里听到了《天籁》,在那里《采薇与抽刀》,从疾风暴雨中,退到了《风之后,雨之后》的平静、淡定、从容,现在,则退到了《平芜尽处》。”在这里,我们强烈地感染到了一份执着,一份守望,目标永无止境,当诗人退无可退的时候,应该就可以大乘了吧,到那个时候,诗人一定会达到述而不作的上智之境,我们期待着,我们也祝福着。或许到退无可退时,便没有了境界可言,所谓无招胜有招是也,而这孜孜以求的过程,却不能不说是一种大的境界。[/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请不要误解此中的“退”字,这里的退是指写作状态达到一定高度的退,并不是指初学者用直白的语言,口语化的程式写出的一些自称为“返朴归真”的儿歌童谣之类的寡淡无味的作品,如果把一个作品看成是一滴水的话,在写作的初始阶段我们这滴水里充其量只能看到小溪,而在写作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再退回来的这滴水里,我们却能看到大海,如此,方能视为一种境界。[/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我之所以到现在才为平芜尽处写评,是因为平芜尽处的好作品实在太多了,几乎每一个作品都可以作为我诗评的对象,所以便没有着急地选择,所谓事不过三,诗评我已经写了不少了,如果再不选择的话,我自己也对不住“我便是那个惦记的人”这句话了。而在最近,平芜尽处所发的这首作品《许诺给我的王国》,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意境,与作者诗集《平芜尽处》的自序又有某种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更加强了我写作的兴趣。同时,这也是我之所以大篇幅地解析作者自序的用意了,如果说作者自序是作者的一个心路历程的话,那么《许诺给我的王国》这首诗,便是作者这个心路历程的诗意呈现,我们读懂了作者的自序,那么这首诗也就豁然开朗了。[/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平芜尽处的这首诗《许诺给我的王国》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奇特,思路开阔。大凡爱好诗歌者都知道,想象力乃是诗歌之根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无法写出一首好诗来的,或者说是无法写出一首感人的作品的,无论哪种文体都是一样,想象力是创作之源,但诗歌对想象力的要求更甚。诗歌不仅要求想象力丰富,还要求想象力奇特,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会让人觉得你的博大,有了奇特的想象力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想象力丰富和奇特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眼界也就宽广了,写出来的诗句就会文思泉涌,左右逢源。这首诗歌的第二个特点是作者的知识面相当厚宽广,意象运用得很有灵气,妙就妙在作者引经据典都能用一些鲜活的意象加以表达,而这些意象的介入又与作品所营造的意境结合得天衣无缝,我们平常所说的,写作之前要有灵感,写作的过程中要表现出一种灵气,有了灵气的作品都会生动起来,才能吸引读者,感染读者,让读者在得到阅读的快感的同时,去用心体验你作品中饱含的丰厚的意蕴,诗歌最忌讳说教,最忌讳一些程式化的东西,因为那样的东西即使再透彻都只能让人味同嚼蜡,甚至令人生厌,让人反感,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程式化的社会里,从小接受的是父母的说教,读书时接触的是老师的说教,参加工作后还要忍受领导的说教,所以我们一见到这些说教的东西就会从心底生出一种抵制的情绪,甚至会觉得恶心。所以诗歌是让人思索的,不是强行让人接受的,怎么样调动读者的思维,怎么样让读者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思想,融入你的情感,达到和谐共振的效果,这便要拿出你的十八般武艺,想方设法让你的诗歌生动起来,让你的诗句更有灵气,同时让灵气承载你的思想。这首诗歌的第三个特点是收放自如,将诗歌的“散射”与“聚焦”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诗歌的收放是相辅相成的,放的目的是使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大的诗思空间,是诗歌获得深层表达的必要。而收的意义则在于诗歌表达的传递性,即诗写者想要传递出什么,这是主题性的必须。只放不收和只收不放都将偏离诗歌表达的需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决定了写作的状况,很多写者往往为了追求诗意而雕琢所谓“充满诗意的句子”,忽略了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诗歌究竟为什么而写,即它的传递性——诗歌的意义。所以从这种意义来看,诗歌的收放自如也是一种写诗的境界。缺乏发散性的诗歌,往往是单薄的,而发散性过强便会导致主题性的缺乏,会出现仅见句子不见诗歌的局面。作者为了实现这种收放自如的境界,立足于生活进行叙述,而不是单纯雕琢“诗意的句子”,从而完成对心路历程的一种诗意的传递,同时也是对人生历程的一种诗意的表达。[/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诗歌的第一节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用“为我分封一个大大的王国”、“万国来朝”展示了一种年轻气盛时的万丈豪情,接下来用三个奇特而又鲜活的意象,把这种豪情发挥到了极致,用杜工部的七律建成城墙,把太白的古风十九首作为御马,满天的星斗作为仪仗,这些句子太神奇了,令人拍案叫绝,这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不仅仅只是让人感到惊奇,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个阔大的艺术空间,比海洋还要宽广,比天空还要高远,因为它不仅有现实的空间,还有历史的时空,是从唐朝以来这些所有空间的叠加,太白的诗风本就飘逸,把太白的古风当成御马,还有什么时间不能抵达的呢。太白本是楚狂人,但如果太白能看到后世有人把他的古风来当成御马的话,我想他一定会自愧不如,或许会拉着这位哥们入座,不醉无归了。那么从这种意义上来讲的话,年轻时的弓车便可称得上地地道道的鲁狂人了,这也是一种自信,更是一种洒脱。[/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无论年轻时的气势有多盛,再狂也会有个度,于是第二节作者便开始退隐,但这时仅仅只开始求仙访道,这时的退隐还只是小隐,仍不失一种王者的霸气。而接下来一连串的奇思妙想,便把我们自然而然地带到了一个自由的王国,这里有王维的田园,有陶渊明的桃花源,即便如此,也还不能忘了五斗米的气节。而这里用王维的辋川建造我的宫殿,用始皇的兵马俑开挖出来的运河,引桃花源里的水,酿东晋的酒,还要用五斗米做酵母等等这些神奇意象的组合,简直就是井喷奔涌出来的诗思,怎不让人心驰神往,如痴如醉。如果说第一节的场景是天空和海洋的叠加的话,那么这一节便是草原和桃源的组合了。这便是前面提到的作者心路历程上的小乘之境了,用弓车的创作经历来看,作者在这样的境界里完成了《走出伊甸》,《走过田里》两部诗集的创作。[/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但诗人还要继续退下去,于是在第三节中,作者就退到了真实的生活中,这时运用的一些意象里不再有或豪放或归隐的古人,只是一些庄稼,一些乡村的场景。用玉米秋日打造王冠,红脸的高粱是刚刚迎娶的王后,后宫没有了佳丽三千,只有洁白无暇的棉花仙子相伴,而蝈蝈们吟唱的,正是我写的诗句等等这些精彩纷呈的意象群体,共同构筑了一幅乡村生活的真实画面,是多么的纯朴,又是多么的令人神往。如果说第一节那么宏大的空间是被自己全部占有的话,那么经过第二节的后退,自己所拥有的空间变小了,留给读者的空间就变大了,再通过第三节的进一步后退,自己拥有的空间便只有一二亩地了,剩下的时空全部都给了读者。在这里,整个空间的大小是一个定数,无论是人生也好,无论是写作也好,年轻气盛时是初出茅庐,无论是眼里还是胸中都只有自己,写作出来的作品便是量种自我的呈现,到后来自己慢慢后退,自己的空间变小了,留给读者的空间自然就大了起来。这时候写出来的作品,即使是由蝈蝈吟唱,也会读者云集。到这时,诗人便达到了最近所出的一本诗集的《平芜尽处》的境界了,所谓诗人者,只是春山之外的一位行人罢了。[/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这一路退下来,完全没有了王者的风范,许诺给我的王国也无法兑现了,这不怪上苍,这是一个诗人的必归之路:“明天我要的王国,或许[/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只在一个蚕蛹里,只在一粒草芥上……”,一个蚕蛹,一粒草芥都是生活的细枝末节,都是真实的生活,一个诗人只有把自己全部融入到这些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才能真正抵达生活的低处,才能真正接近生活的本真,写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生活的元素,这样的诗人才配诗人这一称号,这样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这一节作者完全舍弃了意象的运用,只是加入了一些生活本来的语言,就完全具备了能够表达情感的特质,最后,诗人退到用诗句的篱笆圈起的田园里,在里面漫游,放牧牛羊,吟唱牧歌,因为在诗人的心里清楚的知道,只有退,才能才能腾出更广阔的空间,才能种上五谷杂粮,才能让生活变得更加真实。[/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综观全诗,作者始终围绕着心路历程这条主线,尽管放得很开,但始终没有半点偏离,无论是用意象造境,还是用空间来造境,都造得非常形象,唯妙唯肖,从前面的海阔天空,到最后的宁静致远,无论是条理还是思路都相当清晰,而一些鬼斧神工,自然天成的神奇意象的运用,让诗歌在波浪起伏中凸显迷人的风景,让读者不得不感叹:这边风景独好。[/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附原作:《许诺给我的王国》[/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文[/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平芜尽处[/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曾经豪情万丈,希望在唐朝[/font]
[font=宋体]为我分封一个大大的王国,是在盛唐[/font]
[font=宋体]万国来朝。我,用杜甫至为工整的七律[/font]
[font=宋体]一首首一句句建成我王国的城墙[/font]
[font=宋体]就不必特意从塞外进口汗血马了[/font]
[font=宋体]有太白的古风十九首,那[/font]
[font=宋体]就是我的御马十九匹了[/font]
[font=宋体]多么豪放,多么俊逸,多么潇洒[/font]
[font=宋体]驰骋在天与地之间,太阳是我的[/font]
[font=宋体]满天的星斗做了我的仪仗[/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曾经想逃逸求仙访道,请求划一座山[/font]
[font=宋体]比如秦岭,再小些,比如秦岭的南山[/font]
[font=宋体]仿照王维的辋川建造我的宫殿[/font]
[font=宋体]令始皇陵的兵马俑全体出动,开挖一条[/font]
[font=宋体]最长的运河,将桃花源里的水引来[/font]
[font=宋体]东晋的水,最适合酿酒[/font]
[font=宋体]用陶渊明弃掉的那五斗米做酵母[/font]
[font=宋体]醉了我的画师,醉了我的诗人[/font]
[font=宋体]醉了我这个国王[/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而今我想要的王国,面积很小[/font]
[font=宋体]就一二亩地即可,是黄土[/font]
[font=宋体]里面玉米秋日金黄,正好可打制成我的王冠[/font]
[font=宋体]高粱红着脸,是我刚刚迎娶的王后[/font]
[font=宋体]她的羞涩,恰与爆裂开的大豆形成反差[/font]
[font=宋体]后宫没有佳丽三千,唯有[/font]
[font=宋体]我的棉花仙子多么洁白无暇,温柔无比[/font]
[font=宋体]蝈蝈们为她吟着诗,诗,是我写的[/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你看,我的要求不同,差异明显[/font]
[font=宋体]且越来越小[/font]
[font=宋体]许诺给我的王国无法兑现[/font]
[font=宋体]这不怪上苍,明天我要的王国,或许[/font]
[font=宋体]只在一个蚕蛹里,只在一粒草芥上……[/font]
洋洋洒洒近五千言,高山流水老师写的这篇诗评,怎不令我动容!写得如此精到,评得如此深刻,腠理之间,百脉贯通。谢谢!同时谢谢一直关注、鼓励、支持在下的诸位诗友、同仁、老师!
现在的所谓评论,大多都是浮光掠影,甚至空泛无聊,也难怪,一般情况下,都是作者请人写的,评论者被动而为,勉强捉笔,匆匆而就,应付了事,怎能有好文字出现?高山流水老师对我的拙作的评论,竟然达近五千字,而且字字珠玑,以犀利而深邃的诗家法眼,看透了我的”诗路“,看穿了我的“诗思”;以诗论家的绣口,道出了我所道,道出了我所未道,难能可贵,再道一声谢谢!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