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无限大别山之二十二:耳目一新写锦绣,兼评翠薇的《大地上的植物都是锦绣文章》
耳目一新写锦绣,兼评翠薇的近作《大地上的植物都是锦绣文章》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看来“诗歌在聊城”这句话是一点也不错的,就在大别山诗刊论坛这片小天地里,我的诗歌评论再次走进了聊城,走进了一位叫翠薇的诗歌里。在写评之初,我并不知道翠薇何许人也,更不知道她也是山东聊城的,因为写评的需要才找到了她的博客,博客里的介绍相当简捷,只有三句话,第一句是“走在诗里,一路春天。”,第二句是“山东聊城。”,第三句是“在路上。”,但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却感受到了春风的吹拂,感受到了一位诗行者的一份执着。似乎这三句话什么也没说,又似乎这三句话把什么都说了,一如作者的诗风,清新自然,纯洁朴拙。如果说前期评的弓车是鲁西这块大地上的一棵大树的话,那么翠薇便是这块诗歌园地里的一株幼苗,他们同时经受着燕赵之风的吹拂,受到建安风骨的感染,正如弓车在一篇介绍鲁西诗人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样:“鲁西的风,是绿色的风,是健康的风,是清新的风,是质朴的风,是散发着乡土气息的风,是可以穿透灵魂的风,是可以和大自然相互唱和的风,是可以在心灵里吹起波澜、掀起千尺巨浪的风,是激浊扬清的风,是从天籁里吹来的风”,而正是得到这些风的熏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翠薇这棵幼苗也会成长为参天大树,成为鲁西大地上一抹靓丽的风景。[/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翠薇的真名叫崔慧君,不仅写出的诗句是灵秀的,连名字也是灵秀的,他的诗观是这样写的:“从词语到具象到意象,到一首诗,是作者本人内心不由自主的表达、需要、坦露和归宿。在诗里,我从没感到过孤独,倒是一种温暖。当我的一些心跳、一些思索、一些瞬间的思想的火花,想要走出我的内心,变成一些文字的时候,我知道,那才是真实的自我。”,从诗观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慧心的诗君,当这些兰质慧心都变成一个个灵动的诗句在我们眼前舞蹈时,鲁西这块诗歌的园地将会更加郁郁葱葱,春光无限。[/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写诗在于一种感觉,读诗也在于一种感觉。翠薇的这首《大地上的植物都是锦绣文章》首先带给人的感觉就是“耳目一新”,而在目前很多诗人都追求深刻追求技法的时代,能够写出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的诗歌已经不是很多见了,而作为一位女诗人能够跳出那些“缠绵悱恻、唯美空灵”的圈子更是难能可贵。在这里我并不是说“缠绵悱恻、唯美空灵”的诗歌不好,但那些诗歌除了给人以柔美的感受之外,似乎并不能够给读者留下太多的印象,因为空灵的情感终归属于虚无飘渺,不可能让人抓住更实际的内涵,像风像雨又像雾,读过之后也就再也找不到它的踪迹。而耳目一新的感觉就不同了,它会让读者的神情为之一振,眼目为之一亮,仿佛触手可及,伸手即可将之揽入心怀,随后与之融为一体,达到极大地和谐与共鸣,可见诗歌的感染力就在这耳目一新的感觉中了。[/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其次,这首诗歌写得非常形象,形象得让人感觉到天地之间就是一座大课堂,我们都是坐在课堂里面的学生,或许我们不是一个很听话的好学生,注意力也不会太集中,但在如此形象的诗句面前,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全神贯注,再也不敢分心,生怕漏掉一个美妙的细节。当然形象是依托于明晰的画面,依托于鲜活的意象而产生的,画面明晰了,就给人一种在场的感觉,仿佛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都是读者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感受到的,意象鲜活后,就将一些随处可见的事物赋予了生机,就让画面充满了动感和灵趣,诗意也就自然浓郁了,诗歌的魅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了出来。[/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诗歌的第三个特点是奇巧,这里的奇是指作者的构思新奇,这里的巧是指作者表达灵巧,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可以说追求诗歌的新意是我们写作者的终级目标,诗歌出新可以反映在意象上,可以反映在构思上,可以反映在意境上,也可以反映在视角上。反映在意象上的是灵气,反映在构思上的是灵巧,反映在意境上的是大气,反映在视角上的是独特,作者的这首诗不能说是面面俱到,但起码在构思上的灵巧是值得我们称道的,当然构思的灵巧自然而然的在视角上也是独特的。这首诗巧就巧在把大自然的万物都拟人化了,都赋予了人的灵性,这首诗奇就奇在作者安排的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么自然贴切,都能够非常准确地让其一一对号入座,由此可见其文字驾驭能力非同一般了。如此,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借鉴的蓝本,如果达不到意境上的出新,写不出经典的传世之作,我们可以想方设法让思路更开阔一点,让视角更独特一点,让意象更鲜活一点,还可以在表达方式上更有灵气一点,这样日积月累或许能让这些灵气汇聚成一座火山,瞬间喷发出一些大的气象也未可知哦。[/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当然,这首诗歌在纯净,朴实,明快,疏朗方面都做得比较成功,因为比较成熟的诗人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比较好,所以这些优点也就算不上什么特点了,所以在这些方面我也就不一一进行阐述了。[/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诗歌的第一节只有两句,是全诗的总起,也是铺垫,尽管不是很厚实,也能给人春风拂面的感觉,还能让人看到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跳跃,在萌芽,这是一种生机,也是一种活力。种子们开始伸展腰肢,仿佛春眠的人们刚从春梦中醒来,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才刚刚开始,而春风吹来就预示着锦绣文章已经开始构思了,一个个梦幻般的憧憬也在悄悄萌发了,而这里的种子,就是这篇文章的腹稿。[/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按照思维定式,作者接下来应该写种子如何萌芽,环境如何优美之类的句子了,在思维定式里,仿佛铺垫得越厚实,诗歌就会越饱满。而作者却打破了这种定式,直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把我们引进了大自然这个课堂,作者构思的新奇也由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那一个个小学生,自然是说的种子,但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些诗歌爱好者捕捉到的一点灵感,种子萌芽的过程就像小学生初学写字时那般艰辛,而我们从捕捉到灵感然后孕育成一篇文章的过程,又何尝不是要一点一点的累积,一滴一滴的过滤,而这积累和过滤的过程我想应该不会比种子萌芽的过程简单多少吧,其艰辛的程度应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在这里种子是脆弱的,虽有春风的呵护,也得从基础开始一点一滴积累,而写作的一点灵感也是稍纵即逝的,我们必须把灵感融入到我们基本的生活中去,让其顺其自然地吸收生活的营养,通过积累,直到喷发。在这里,拔苗助长是万万不可以的,我们只有沉下来,甘当小学生,才能体验到生活的真谛,才能让希望的种子顺利萌芽。[/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第三节一个班长,一个老师的意象,用得非常贴切,非常形象,也非常自然,我们用水到渠成来形容是一点也不为过,接下来一个“喊”字,就把读者给喊醒了,一个“摘”字就把读者烦燥的心事给摘除掉了,让太阳这个班长成为了我们的同桌,让农民这个老师活灵活现地站在了我们面前,由此,作者也把一点慧心,一份诗思灵巧地呈现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而更为灵巧的是,作者在这里的比喻太阳仅仅只是班长,农民才是老师,在我们的思维定式中,老师比班长的级别更高,更加受人尊重,我们常常会让太阳来做老师,因为阿波罗是我们万能的主,而农民充其量只能是班长,但作者在这里又一次打破了我们思维的定式,让他们的身份正好调过来了,既可以让意象更加贴切,还蕴含了更大的玄机和内涵。太阳,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虚幻的神灵,没有太阳是不行的,而农民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这个社会的根基,是我们生命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因此没有农民的辛勤劳动,也是万万不行的。在太阳面前,我们的每一天都只是一节课,农民们按照太阳的节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本是自然规律,但通过上课下课这样生动的描述,诗意自然就出来了。而在农民老师面前,那些庄稼都是一个个不谙世事的学生,那些杂草就是一个个病句,通过农民的辛勤劳动加以摘除,一篇丰收在望的锦绣文章应该就在我们眼前了。其实我们这些诗歌爱好者又何尝不是一棵棵庄稼,正等待农民老师用纯朴和善良来将我们的诗心点化,让我们的诗歌更加充满生活的味道。[/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到这时,这篇锦绣文章的草稿就完成了,一句“清风阅读”一句“鸟雀点评”,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开阔的胸襟,更让我们有了一种亲临其境的在场感,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对于一个写作的人来说,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当帖子发到论坛,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仔细阅读,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认真点评,既然庄稼是农民写出的锦绣文章,那么有清风每天都一丝不苟地阅读是多么快意,有鸟雀每天都来点评是多么惬意。这是一种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却能击中读者的心坎,让读者颇有同感,在学术上叫通感艺术,把这种艺术灵巧地加以运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歌的感染力。[/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最后一节点题,明朗,同样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篇锦绣文章里不仅有诗歌还有散文小说,代表了不同种类的庄稼,同样都排得整齐有序。我们治学要求严谨,农民是我们的老师,老师当然更是深谙其道,自然会用更加生动的画面来展示自己的作品,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到此,全诗在清新明快的前提下,在丰富想象力的背景里,也通过最后一节的归总,很好地做到了收放自如,尽管思想如脱缰的野马,但在这篇锦绣文章即将完成的一刻,野马的马缰也及时勒住了,如果继续放任自流,就有踩坏庄稼的危险,就会让这篇锦绣文章遭到破坏,显出瑕疵。由此可见,悬崖勒马,收放自如也是诗歌写作的一种硬功夫。[/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 当然,这首诗也不是尽善尽美,比如标题太长,比如最后一句的转承还可以更灵活一些,表达还可以更具灵气一点,但瑕不掩瑜,正如庄稼这篇锦绣文章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稗草之类的瑕疵,但影响并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在读诗的时候要看主流,要看亮点,有一点吸引我们眼球的诗歌应该就是一首好诗了,更何况是这首给我们耳目一新的诗歌呢,因此,我要再次感谢作者带给我们这样耳目一新的诗歌作品。[/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附原作:《大地上的植物都是锦绣文章》[/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春风吹来的时候[/font]
[font=宋体]种子们开始伸展腰肢[/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像一个个小学生[/font]
[font=宋体]练习横平竖直[/font]
[font=宋体]练习点撇折捺[/font]
[font=宋体]一直到[/font]
[font=宋体]写出一行行句子[/font]
[font=宋体]写出一篇篇文章[/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太阳是班长[/font]
[font=宋体]每天喊着上课,下课[/font]
[font=宋体]农民是老师[/font]
[font=宋体]摘除一个个病句[/font]
[font=宋体]哪儿写得不好[/font]
[font=宋体]就要求另起一行[/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一丝不苟[/font]
[font=宋体]每天都有清风来阅读[/font]
[font=宋体]叽叽喳喳[/font]
[font=宋体]每天都有鸟雀来点评[/font]
[font=Calibri][/font]
[font=宋体]左边零散的[/font]
[font=宋体]是一行行绝句,诗歌[/font]
[font=宋体]右边齐整的[/font]
[font=宋体]是一篇篇小说,散文[/font]
[font=宋体]大地上的植物都是锦绣文章[/font]
[font=宋体][/font]
[font=宋体][/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12pt]简介:翠微,原名崔慧君,。山东聊城人。作品散见于《星星》,《诗林》,《文学港》,《青年一代》,《西北军事文学》,《黄河诗报》,《中国诗歌在线》,《鲁西诗人》,《岷州文学》,《边缘诗刊》,《陌生诗刊》,《江苏诗刊》,《九月诗刊》,《蓝鲨诗刊》,《诗印象》《中国诗词月刊》等。[/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12pt]
[/size][/font][font=楷体_GB2312][size=12pt]地址:山东省聊城市第七中学二号楼二楼西户
邮编:252000[/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12pt]电子邮箱:[email=cui6278@163.com][color=#0000ff]cui6278@163.com[/color][/email][/size][/font]
[font=楷体_GB2312][size=12pt]电话:15020634463
QQ号:1127613312[/size][/font]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