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写感动人的诗歌

-----拜访哈雷老师记

     文/蓝光



    一段往事,有时想起来很有趣。前几年,初春的一个上午,天突然冷下来。我与笔尖在寒风中相约去拜访哈雷老师。

    在成立鼓楼区三坊七巷文学社时,社长笔尖向我介绍哈雷老师-----他作为三坊七巷文学社的顾问,承蒙其支持和关心而创办了三坊七巷文学社。

    哈雷老师现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师大中文系毕业,曾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研究生。现是《生活·创造》杂志社的社长兼总编辑,曾就职于《福建文学》编辑部《海峡姐妹》杂志社,创办《东南快报》、《东南经贸时报》。

    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特别是诗歌散文的爱好者,对哈雷老师敬意油然而生,特别想有机会见见哈雷老师。之前,笔尖牵头组织的 “西禅寺茶楼” 文友聚会我错过了。我只在照片上欣赏哈雷老师吟诗颂词的潇洒风姿。从照片瞬间留住的影像中能隐约可见其与诗之缘。

    想见一个人,对想见之人会有所想象,就象素描打底,我也在心底对哈雷老师作一番描绘。为尽快丰富自己的想象。于是,我找到哈雷老师的博客,开始从诗文方面了解哈雷老师。见面后回想,其实在自由想象的空间里,也承载有一种幸福。那幸福来自你的无知无畏,来自你思绪的天马行空,来自你在这样与那样之间猜度的自由。故我思我幸福,我思我享受。快乐来自一位对诗者的想象,并从快乐中演绎出享受,真是快哉!

    我常到哈雷老师的博客欣赏其诗文,或也作一些留言。通过博客纸条,哈雷老师把联系的电话留给了我,还对我发在博上的诗歌和散文给予鼓励。他的这一细微“举动”让我十分感动。我细想,这里面透着一种豁达大度、从容包涵和提携年轻的简单而又复杂的讯息。我已经无法再等待了,要拜见哈雷老师的心情更加急切了。

    来到位于方圆大厦的“生活·创造”杂志社社长兼总编室,一个略显富态、面带微笑、带着眼镜的一个中年人,向我伸出手。我从温暖的双手中感受到了亲切和鼓励。这种力量对方可能不是太在意,但对我来说不同。那种氛围让我一下子从敬畏中“失去了警惕“,或更有了一点自信,那种回归到心理平等的自信。虽然我们是第一次见面,我便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哈雷老师的办公室是一间不算大的标准化的办公室,简洁明亮,有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和电话。还有一个大书柜。书柜里摆满了书,顶上还堆满了些许零乱的稿件。

    我一坐下,手边得到了一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哈雷老师的书《白色情绪》。我恭敬地请哈雷老师签上他的大名。我棒起书翻了一下,扉页上写着:时间在这一刻是凝固的/是一块未分解的冰/听不到思想的声音/听不到花开的声音。这本25万多字的书,汇集了哈雷老师的诗歌和散文。这本书是“哈雷将生命的一部分用文字收集起来,托付给读者。”(南帆在序言中语。其博客地址:[url]http://blog.sina.com.cn/nanfanblog[/url] )。

   《白色情绪》还收入孙绍振教授《寻找哈雷》、谢冕的《阅读哈雷》、林斌的《爱,并快乐着》等若干对哈雷老师的评论文章。《寻找哈雷》这一篇文章,我早先在孙绍振教授博客里拜读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表达了作者对于哈雷诗歌的一种欣赏,还有一种稍不注意而溜出自己视野的担心,这种“寻找”中的急切,也夹杂着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期待。孙绍振老师是福建师大教授、博导、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协副主席。这本书,承载着哈雷老师对于诗歌的理解。这里有真情的表达,有对人生的思悟,有哲理的阐释。我在想,他平和地送出的不仅是一本书,而是送出了一位诗人、学者,对于一个文学青年的鼓励,送出了一份至诚的心意和文学“种子”。这对于我而言,这种鼓励和理解是一种奢侈的精神抚慰,令人感慨万端。

    我们似乎有一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很自然就谈起来了。哈雷老师、笔尖和我三个人很快融入轻松的交谈氛围中。哈雷老师对于诗歌美学理解的深度,以及诗人与责任与使命与品行的阐述,让我颇有收获。我偶尔也斗胆谈了自己对诗坛和自己喜欢诗歌的一些想法。哈雷老师围绕什么是诗歌美?如何让诗歌美?真善美中诗歌更应强调美及如何让诗歌蕴含美、好诗歌的标准是什么等等,作了画龙点精式的阐述。我听得入迷。哈雷老师特别强调,真正的诗人要写让人感动的东西,让人看得懂的东西。这是最最基本的底线。好的诗歌能让人心情愉悦、有所启迪或受益。

    哈雷在为一位女诗人的作品所作的序言中这样表述:作家诗人确实需要思想,没有思想就成不了一个合格的作家诗人。可是,思想不是作家诗人的主要任务,而是哲学家的任务。诗人是凭感觉和世界对话的,优秀的诗人他的感觉是别人没有的、创造性地、天才的;从独有的感性发现中抵达普世的真理,发掘人性中最动人的东西;作家诗人要把思想溶化在美之中,发现美,创造美,表达美,呼唤美感,传递美感,这才是作家诗人的主要任务。对于这方面的感悟,莱笙在《哈雷诗作评述》中有一番精彩的论述(博客地址:[url]http://blog.sina.com.cn/hls[/url] )。

    莱笙的开头几句就切入我的心扉。“诗坛就是这样,好诗歌不去占领,坏作品就必然占据。当下的中国诗坛仍然不能适应阅读的审美需求,因而许多人对中国当下的诗歌状况比较失望。读了哈雷的这本诗集《零点过后》,我有一种感慨,如果诗坛上多几个哈雷,阅读圈的失望就会少些。”谈到阅读习惯问题,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现在诗坛上“叙述潮流”不喜欢,最让人难受的是那些就是要通过让你看不懂而“成名”的诗歌,或意识过于意识流的诗歌。或许写这些诗歌的人观点是:看了懂诗就“白”了,看不懂是你没水平。但是,如果让大部分读者看不懂,何以感动人,不能感动人,何以让人享受诗歌带来的美。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交谈,我的思想触动了,对于诗和诗人的理解也有了一些收获。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哈雷老师那里,我感受到了一种吸引人的“气场”,或许这就是所谓诗人的魅力。

    想了解哈雷老师,我从《白色情绪》读起。
蓝光闪过,一地吉祥!
首读,问好!
受人尊敬的师长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