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原创】悲剧英雄与英雄悲剧

中国历史曾经涌现出无数的英雄,其中有一些不仅令人可歌,而且令人可泣,他们就是那些被称为悲剧英雄的人们。
项羽,不仅少有“万人敌”之志向,而且还要取秦皇而代之。后在楚汉战争中果然表现非凡,曾经历大小战阵百余回,其勇武之气概,能一声吼而令万人惧,所到之处,无不所向披靡;他于巨鹿破釜沉舟,策马扬尘,遮天避日,大败秦朝最后一支劲旅章邯军,彻底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根基;他于彭城仅以三万精骑,长途奔袭,大败刘邦,致使五十万汉军几乎全军覆没,刘邦曾因此心灰意冷,甚至萌生了不再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念头。只可惜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韩信,年轻时忍胯下之辱,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投到项梁麾下,项梁死后归属项羽。韩信曾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均不予采纳,因郁郁不得志而投奔刘邦,幸遇萧何力荐,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其才能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先后参与指挥了出陈仓定三秦之战、京索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垓下之战等,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有人认为,如果没有韩信,刘邦就不能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可到头来,却被刘邦的老婆吕雉杀死于长乐宫中。
周亚夫,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以治军严明有方而著称,深得汉文帝赞赏。在平定吴楚等七国的叛乱中,他不仅提出正面避敌锋芒,侧翼牵制敌军,阻断敌人补给的方略,而且在具体指挥过程中,镇定自若,不为敌人的骚扰假象所迷惑,更不因来自朝廷驰援侧翼的错误命令受丝毫干扰,终于用奇谋取得了最后胜利,为稳定刚刚建立不久的西汉王朝做出了巨大贡献。可就是这么一位有大功于社稷的人,却因蒙受不白之冤而饿死狱中。
狄青,善骑射,因面有刺字而被称为“面涅将军”。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每战皆披头散发,头戴铜质面具,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当朝重臣范仲淹非常器重于他,授之以《左氏春秋》,并对其谆谆教诲:“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平生前后25战,其中的夜袭昆仑关之役,更是打出了狄青的威名,他因此一战而由枢密副使荣升为枢密使。可是,就因为她面有刺字,不仅终生遭世人嘲讽,而且还受朝廷猜忌,最后郁郁寡欢而死。
岳飞,少时深受其母“精忠报国”思想影响,昼演武艺,夜习兵法,为后来成为文武双全的著名抗金将领奠定了扎实基础。自二十四岁从军,其后的十五年间一直驰骋在抗击金军侵略的沙场上,由他率领的岳家军英勇善战,无坚不摧,直打得金军鬼哭狼嚎,闻风丧胆,先后收复了大片美好河山。因其战功卓著,岳飞由一个普通士兵,逐渐提升为军中统帅。可正当他欲率领岳家军“直捣黄龙”之时,却因与皇帝为首的主降派政见相左,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于风波亭,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袁崇焕,虽为文官,可他因辽东岌岌可危,便毅然投笔从戎。他曾单骑阅塞,了解形势,为抵御满清随时的入侵积极准备。在他被任命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后,采取“主守而后战”的以守为攻的积极防御战略,先后取得了宁远、宁锦、京师三次大捷,强悍的清军因此而不敢轻举妄动,正如清人编撰的《明史•袁崇焕传》所言:“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可崇祯轻信皇太极的反间计,竟以通敌叛国的罪名将其处死,死时被大卸八块,任由不明真相的人们分食其肉。
悲剧英雄的结局,不仅令人悲痛和惋惜,而且总会令人禁不住要问,既是英雄,为何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回眸这些英雄的身世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不难发现,他们悲剧产生的原因无非有两大方面,一是缘自英雄自身存在明显的缺陷,二是缘自社会环境的险恶。但稍加细致的分析,导致悲剧产生的原因似有三个类型,即除了自身存在明显缺陷和社会环境过于险恶外,再就是两者兼而有之。
项羽和韩信的悲剧,可以说主要是由他们自身存在明显的缺陷造成的。
体会项羽,不难看到他是一个很感性的人,他遇事不作理性分析,常常跟着感觉走,而且总是把自己的感觉推向极致。闯郡守府,杀殷通,他凭的是一把力气;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她凭的是一股锐气;战彭城,以3万西楚铁骑大破56万人的多国部队,杀得汉军血流成河,凭的是一腔怒气。但是,他义气用事,萌动恻隐之心时,会因为同情他人而流泪,甚至会把食物分给别人,因仇恨而愤怒时,则会殃及无辜,草菅人命,坑杀百姓。他性情矛盾,既刚愎自用,不相信身边所有的人,每战必到,疲于奔命;又优柔寡断,当出手时不出手,坐失良机。他目光短浅,就像与人对弈的时候,只能看到眼前一步,第二步他是看不到的,更不用说第三、第四步。占领关中后,有人劝他留在这里建立霸业,他却以荣归故里这种不是理由的理由断然拒绝。推翻秦朝统治以后,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大肆封诸侯王,搞分裂割据,把统一的中国倒退到割据分裂的旧时代里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趋势。项羽这些自身的缺陷,不能不使他最后为刘邦打败,走上乌江自刎的绝路。
韩信拜将后,手握重兵,当刘邦遇到危难之时,他不仅不思发兵援助,反而提出封其为假齐王的要求,难免不使刘邦感觉他在落井下石。为什么不选择在刘邦取得胜利的高兴之时要求封王呢?此其失误一也。韩信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确实立下了无人比肩的功劳,刘邦因感念韩信的不世之功,曾许诺韩信“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当帝王感到皇位没有受到威胁时,也许会遵守许诺。从韩信后来的种种骄傲甚至可以说狂妄的表现看,他确实信以为真了。但是,当帝王感到皇位受到威胁时,还会兑现当初的承诺吗?此其失误二也。韩信因接纳项羽旧部钟离昧被告发意欲谋反,虽侥幸只将其由楚王降为淮阴侯,没被判死罪,但刘邦并未完全放下心来,于是试探韩信。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在其爵位被降低的情况下,竟然不知是警告,已被引起怀疑,却还如此狂妄,此其失误三也。作为平民百姓,有几次失误也许无关紧要。但是,作为朝廷重臣,有此三大失误,不可能不引火烧身,导致悲剧。
狄青和袁崇焕的悲剧,则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过于恶劣造成的。
唐朝后期至五代十国,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以至于不听中央挟制,军队将领多有擅自拥立皇帝之举,后来的赵匡胤也是由所属将领黄袍加身登上地位的。有鉴于此,赵匡胤为确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便一手导演了杯酒释兵权的闹剧,剥夺了有功将领手里的兵权,不仅如此,还采取一系列措施防止武将擅权,于是武将乃至士兵的社会地位急剧下降,甚至连商人和妓女也看不起当兵的。到了宋代,当兵的和罪犯都要在脸上刺字。狄青就因为脸上刺字,无论是当兵之时还是被任命为高官之后,都一直被人看不起甚至遭受冷嘲热讽。妓女向他劝酒时说:“劝斑儿一盏。”无意间得罪布衣而遭辱骂:“黥卒敢尔!”同僚迎接他上任因为晚到几日也要挨骂:“迎一赤老,屡日不来!”不仅同僚讥笑他,皇帝也看不惯他脸上的黥文,宋仁宗曾命秘枢副使王尧臣传谕狄青把脸上的黥文用药除去。仅仅是冷嘲热讽也就罢了,他因为军功不断高升,更是有人看不下去,总有谣言污蔑他,以致皇帝也怀疑猜忌他,将他罢免。狄青之死,据载是因为“疽发髭”,但这不过是表面原因,更多的原因则是他内心的压抑、不安和恐惧,压抑的是就连贫民百姓也看不起他,不安的是同僚排挤他,恐惧的是皇帝猜忌他。
满清皇太极进关因受到袁崇焕的阻碍,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生出反间之计。他在调兵遣将直接进攻北京城的同时,安排两个士兵在被俘虏的两个明朝太监能够听到的地方闲聊,一个士兵道:“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令一个士兵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其中一个太监听到此谈话,感到非同小可,便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去,赶紧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本来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加上此时正处于惊魂未定之中,一听此话,也不作任何思量和分析,便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便匆忙进宫。崇祯帝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何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觉得事情蹊跷,劝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崇祯帝说:“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会误事。”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劝告,一些魏忠贤余党又趁机诬陷。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杀害。
周亚夫和岳飞悲剧的产生,既有个人缺陷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
周亚夫性格耿直,不善变通。汉文帝曾视察周亚夫驻军细柳的营地,却被士兵阻拦,在周亚夫见到汉文帝时,没有向汉文帝行跪拜之礼,而仅仅是行了个军礼,汉文帝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加以赞扬:“真将军矣”,并予以提拔。但汉景帝与其父相比,心胸要狭隘得多,是一个有怨必报,听不得不同意见的人。皇帝宝座换了人,而周亚夫却依然故我,耿直的性格没有丝毫的变化,最终酿成了悲哀的结局。匈奴将军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汉景帝要废掉栗太子刘荣,但周亚夫却反对。汉景帝在宫中设宴招待周亚夫,试探他脾气是不是有所改善,所以他的面前不给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他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景帝再说话,就自己走了。景帝叹息着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于是,汉景帝借有人告发他谋反之名,将他投入大狱,而他不堪受辱,绝食身亡。
关于岳飞的悲剧,一般认为是秦桧的奸佞所为,是赵构的昏庸所至。这样讲是有道理的,秦桧里通外国,是金国侵略宋朝的帮凶,想方设法害死主战派的岳飞,动机明显。赵构于北宋岌岌可危之际继承皇位,亲身经历战火狼烟,为金军的威势吓破了胆,产生苟且偷生的心理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能议和是其求之不得的事,可偏偏遇上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生怕连江南半壁江山也保不住,内心怨恨岳飞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岳飞的悲剧并非全在于此,与岳飞本人缺乏最起码的韬略是分不开的。首先,赵构已经登上帝位,但是岳飞却要迎回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宋朝已经有了一个皇帝,还要迎回两个皇帝,置天无二日这个最基本的常识于不顾,你岳飞究竟要意欲何为?这当然会引起赵构内心的忌恨。其次,宋朝是赵家的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岳飞所辖军队当然也是赵家的军队,就连你岳飞也只是大宋朝的一个臣子,可你岳飞却听凭所辖军队称为岳家军,韩世忠的军队没有称韩家军,张俊的军队没有称张家军,唯独你岳飞的军队称岳家军,这不能不引起赵构的猜忌。第三, 岳飞作为一个外藩将领,应当回避朝廷上的立储之事,但是在赵构有意试探时,岳飞却丝毫不假思索,反而大发议论,谁可以做太子,谁不可以做太子,岂知赵构并不是要听你讲得如何在理,而是在猜度你是否另有居心,而岳飞却不知深浅,这不能不更增加赵构必须除去岳飞的决心。
呜呼哀哉,悲剧英雄,英雄悲剧。那些平生没有演绎出悲剧的英雄们当然令人敬仰、歌唱和羡慕,但这些以悲剧的结局结束一生的英雄们,则总是更多一层让人深深的同情、感慨和惋惜,总是更让人难以忘怀!
草蓬人
首读,问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