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给远方的青春岁月——解读许多余诗歌《冬至》

  
  记得多余第一次将这首诗发表到流派网时,我还即兴和了一首同题。
  “冬至/它们叹息,踯躅/大雪提前来临/潜入肉体或者文字/必须将雪花捂热/让它浸润一朵朵梅/这些动辄凝固的日子/鸟鸣萎靡不振/土地多像一个人的手指,处处皲裂/黑洞似的/吞噬所有激情……”
  我对于多余这首诗是有感触的。但现在细细读来,反而不知从何下笔来赏析了。
  参照韩老师的概括:《冬至》一诗以精炼的语言,饱满的意象,深刻揭示了人的存在状态,以及与现实的对峙与对抗。这倒让我想起多余的一篇文章来。这篇文字是多余写在他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远方》前面的序。现摘录一段:
  “九月,我决定离开合肥,我对这个过于熟悉的城市产生了令人不解的厌倦,我要去远方。虽然我不知道,自己去远方为了什么。那天下午,我当时最好的兄弟,摇滚青年庞勇帮我抬着行李,送我去公交站牌,路过一所中学,孩子们欢声笑语上学校,庞勇突然抱着我哭起来,我知道,他舍不得让我走。他上半年退学,这个有着几百万人口的城市,大约只有我们俩可以相依为命。我离开了,我们都只剩下半条命。”所以我觉得多余的这首《冬至》恰恰就是小说《远方》的诗意诠释。我没读过《远方》,但看多余写在前面的序言,我断定,这部小说和这首诗在某些地方是有很大相似性的。在现实面前,多余是不折不扣的小顽固——倔强,执着。
  它们停止伸展弯曲
  在大雪来临之前
  潜入矿物质或海绵体
  必须藏好内心的风暴
  眺望止于大海
  这些擅于结冰的日子
  仙草芳踪难觅
  玉叶弃别金枝
  激情青黄不接
  我认为第一小节中,“它们”是有特定群体的。它们可由读者自由想象。它们是植物?或者是一群人,一群在生活面前坚定立场,执着追求的人?冬天到了,一切生命仿佛都停滞了,停止了伸展。在大雪到来之前,它们藏起来,像套中人,藏起了自己真实的面孔。冬天,展现在它们面前的世界是冷酷的,冰凉的。所以它们要将自己保护好,藏在海绵体中,藏在矿物质中。不管坚硬抑或柔软,它们首先要做的事是戴上这么一个假面具,隐藏真实的内心。在严寒面前,世界呈现出一派萧条。“仙草芳踪难觅,玉叶弃别金枝,激情青黄不接”人心如此荒芜,情感如此荒凉。冬至,外部世界表现出青黄不接的荒寒,内心情感也是贫瘠如沙漠一般。在这种生存状态下,我想,有下面的诗句应该是很自然的。
 
  乖戾
  是我未来的小女儿
  紧迫的初潮
  不在乎暴风骤雨
  受制于阴晴圆缺
  我最大的悲伤
  是梦见多年前的你
  与现在的我
  相遇
这里,我想强调几个词语:乖戾、初潮、暴风骤雨、阴晴圆缺、你、我。
“我痛惜失去的年华,我侥幸得到了不应得到的一切。我的幸福与不幸,正被琐碎的生活侵蚀,剥离,变得更加琐碎、虚无。我还年轻,我不想过早地清醒,让我再撒点儿野,我还有足够的理由疯狂。”
  “那年,我二十二岁,正值青春好年华。我清癯、消瘦、长发飘飘、胡茬坚硬、性欲旺盛、愤世嫉俗、慷慨激昂,带着颓废的理想主义,无知无畏,天真烂漫。”
  多余在《远方》的序言中所说的“疯狂”,我想,可以理解为“乖戾”的吧。作为八零后作家,虽然谈不上年少轻狂,但至少也称不上老气横秋。他有可以疯狂的理由。这种疯狂像少女的初潮一样不可抑止。换言之,人生也如海水的潮汐一样,起起落落。因为年轻,所以能承受暴风骤雨,也因为年轻,所以有太多的别离。多余在《远方》序中写道:
  兄弟,现实让人绝望,你在他乡,是否也彷徨。
  姑娘,我又回到老地方,我真想和他们一样,在路上……
  妈妈,好久没回家了,家太远了,我回不去了。
  亲爱的,我们相距甚远,远的只剩下远方。
  苏子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想,多余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或许想到了多年前的自己——那个徘徊在秦淮河畔的迷茫失意的年轻人。多年前的你和现在的我,其实都是诗人自己。在四面充满了冰冷空气的冬至,诗人陷入回忆中。现实如何残酷,人生的道路怎样坎坷并不重要,一切暴风骤雨都会随风而散。甚至,诗人心底发出呐喊:让暴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可心底里最温柔的情愫也会时时泛上来。用矿物质包裹着的一颗心再怎么冷漠,当过去的自己走到跟前时,目光也会变得柔和。用海绵体包裹着的一颗心,再怎么麻木,当过去的自己走到跟前时,往事也如潮水一样,汹涌而来。
  第三小节中,我也想重点解释三个词语:我们、万钧雷霆、青春。
  我们像一对死敌
  陷进对方
  如惊涛拍岸
  浪花将万钧雷霆草草收场
  青春的死亡太过草率
  我们像一对死敌。哪们?谁和谁像一对死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既为死敌,自然有陷进的可能。于是我们互相陷进对方。我以为,这里的“我们”指的还是诗人和诗人自己。理想中的我和现实中的我,是对立的双方,矛盾的双方。一方面,我们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一方面,又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超我和小我斗争的结果,是惊涛拍岸,是雷霆万钧。日复一日,年如一年,在时间的侵蚀下,任何矛盾都将魂飞魄散。留给我们的,只是岁月流逝,时光不再。一转眼,那如水年华早已沉淀成一道七彩的梦,只剩下美丽幻影了。
  这一小节最能表现诗人惆怅万般无奈之情。承前所写,从回忆中抬起头来,蓦然惊觉,原来青春还没有等来轰轰烈烈,雷霆万钧时,已悄然而去。
  此时
  火焰望风而逃
  空余漆黑而凌厉的洞口
  等待着闪电等待着
  漆黑的夜晚被大雪填埋
  最后一节中,我还是选取几个关键词来解读:火焰、洞口、闪电、夜晚、大雪。这些意象很和谐地置放于一段诗句中,给人以极艳丽豪华之感。诗人从沉思中再次回到现实。此时,写下这些诗句的时候,激情不再。年轻的朝气、豪气、盛气在风雨面前隐匿起来,逃走了。一颗被风雨侵蚀的胸怀还留在原处,敞开着,等待某种力量劈开一切黑暗,等待洁白的大雪映照出尘世的纯净。
  这首诗的内容,我姑且半生不熟地解读到这儿。我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首很指值得咀嚼的诗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首诗想像瑰丽,象征深沉。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郭沫若先生写的历史剧《屈原》。其中有一部分是《雷电颂》。我认为多余这首诗和《雷电颂》在某些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冬至》一诗用大胆夸张的艺术虚构,让理想借助于闪电,大雪的翅膀,飞向光明自由的天地,也借助于它们,来消灭一切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整首诗激情澎湃,感情上跌宕起伏。忽而悲伤,忽而怅然,忽然憎恨,忽而温柔,这些都显示出多余卓越的才华和炽热的感情。
  但象征手法的运用,诸多意象的建构,让诗人难以言明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含蓄,深沉,甚至难以被读者所理解。这就是《冬至》一诗被众多诗友所质疑,诘问的原因了吧?
  
  《冬至》/许多余
  
  
  它们停止伸展弯曲
  在大雪来临之前
  潜入矿物质或海绵体
  必须藏好内心的风暴
  眺望止于大海
  这些擅于结冰的日子
  仙草芳踪难觅
  玉叶弃别金枝
  激情青黄不接
  
  乖戾
  是我未来的小女儿
  紧迫的初潮
  不在乎暴风骤雨
  受制于阴晴圆缺
  我最大的悲伤
  是梦见多年前的你
  与现在的我
  相遇
  
  我们像一对死敌
  陷进对方
  如惊涛拍岸
  浪花将万钧雷霆草草收场
  青春的死亡太过草率
  
  此时
  火焰望风而逃
  空余漆黑而凌厉的洞口
  等待着闪电等待着
  漆黑的夜晚被大雪填埋
  
  2011.12.12
通过版主的解读,竹叶对这首诗歌有了更深的理解。
欣赏姐姐细致独到的点评文章,小妖学习了!问好!
永远的蝴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