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中国诗歌发展亲民论(全文约15000字)

中国诗歌发展亲民论(全文约15000字)
水云生

前言


诗歌乃人类的思想、道德之光;是诗人对现实生活最深邃的认识和概括性的描述,以语言为第一载体,广泛传播于民间大地,对人类的思想进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文化精髓。她具有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承受之特性,她直接和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紧密相连。美术、音乐 、舞台、建筑等艺术形式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系数大,都没有诗歌易于被大众接受与传诵。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炼性、精确性、流畅性、又区别于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格式冗长,决定了她在大众口头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所以说,诗歌的本性,就具有广泛的亲民性。


第一篇:中外经典诗歌及代表诗人诗歌的“亲民性”


一,世界古文明“史诗”的亲民性
       
1.《吉尔伽美什》(The Epic of Gilgamesh)。它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史诗,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在苏美尔人(Sumerian)中流传,经过千百年的加工提炼,终于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19世纪-前16世纪)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部巨著。
这部史诗大体上概括了从原始公社制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军事民主制的某些社会面貌。当时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正在萌芽,有些氏族部落的酋长已逐渐成为军事民主制的领袖,成为早期的国王。他们自恃勇武过人,在城邦内专横残暴,为所欲为。史诗中关于吉尔伽美什在乌卢克城的残酷统治以及关于他的某种特权的描写就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
  史诗不仅展示了当时正在形成中的阶级关系,即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也展示了人和神、神和神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又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人同自然、人同社会的斗争。

2.《荷马史诗》,相传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创作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这两部史诗最初可能只是基于古代传说的口头文学,靠着乐师的背诵流传。《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处理的主题分别是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间的争端,以及特洛伊沦陷后,奥德修斯返回绮色佳岛上的王国,与皇后珀涅罗珀团聚的故事。   
3.《神曲》,阿利盖利•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的传世之作,但丁揭露一些教皇干预世俗政治和对权利的贪欲,是民族不和城邦纷争的罪魁祸首。表达对民族家园现实的哀叹,和对祸国殃民者的愤怒。《神曲》描述:在地狱中遇到尼古拉三世教皇的灵魂,诗人痛斥:“因为你的贪婪使世界陷入悲惨,把好人蹂躏,把恶人提升”。卜尼法斯八世教皇当时尚在人间,诗人却在狱中为他找好了位置,倒栽于石穴中受火刑的惩罚。但丁还抨击腐败的教会势力, 借使徒彼得之品将贪财败德的主教们比喻为 “穿着牧人衣服的贪狼”。诗人鄙视那些丧失原则,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见风使舵的政客,为此在地狱第一层外为他们的灵魂专设一个长廊。这些人连地狱都不肯收容,在长廊里被无数大黄峰蛰刺,被狂风吹得飘来荡去。实际上,尽管《神曲》采用了梦幻的形式,它的具体描绘--特别是在《地狱》篇中--都是当时意大利社会现实的缩影。
4.中国史诗,主要是指三大少数民族著名史诗,一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二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三是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
《格萨尔》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至今,我们从史诗流传省区(包括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共搜集到各类手抄本、木刻本总数为289部,除去异文本约80部。就是说该史诗被文人记录书写成文字的定本约有80部,如果按保守的计算每部五千诗行、20万字计算,它的总数就有40万行、1600万字之多。实际上保存在艺人大脑中的史诗远比这个数字要大得多:扎巴(1903~1986)可以说唱42大宗,其中宗和小宗还未计算在内;85岁的艺人桑珠可以说唱63部,至今已经录音了54部,计2000多小时磁带;青海唐古拉艺人才让旺堆会说唱148部;青海果洛艺人格日坚参可以书写120部。仅按书面记录的40万行史诗计算,也已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几个著名的史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诗;印度最长的史诗《摩诃婆罗多》也只有10万颂,计20多万诗行。
创作这样一部结构庞大、气势宏伟的史诗,绝非少数人所能胜任,它是多少世纪以来藏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包容万千的开放式结构是一种最佳选择。它既有规定性的部分,又有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使说唱艺人可以游刃有余地进行创作与表演。这是《格萨尔》成为世界最长史诗的重要原因之一。
  
5.中国《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本诗歌总集。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

“风”中有三首著名民歌,如今在高二的语文课本里就能找到。
其中一首《氓》,采用赋、比、兴和倒叙、插叙的艺术手法,通过诗中女主人公追忆她与一青年男子氓的恋爱、婚姻、家庭生活展开情节,内容上叙述三个生活片段全诗实为刺时之诗,是《诗经》中最有特色、最富感染力、最具批判性的上好作品。
第二首为《秦风•无衣》,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读之不禁受到强烈的感染。按其内容,当是一首爱国主义的战歌。
 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呼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第三首为《静女》这是一首反映青年男女幽期秘约的诗作.日暮黄昏,小伙子得意洋洋到城角赴约,年轻活泼的姑娘故意藏起来不见他,急得小伙子抓耳挠腮团团转.姑娘赠给他一株小草,他高兴地视为珍宝.幽默、诙谐、活泼、浪漫是本诗的主旋律,奏出一曲动人的恋歌,反映出青年男女幽期秘约时的兴奋与喜悦!
这三首都是民歌,虽地域不同,题材也不一样。但其叙述、描写
的都是大众普通生活细节,其艺术性和亲民性充分融合,为百姓万世流传至今。
6.中国《唐诗300首》,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的一座瑰丽的高峯,它所呈现的百花齐放的生动格局,是自战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清人彭定求等所编《全唐诗》共收集有唐一代2200余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歌。
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灿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
唐诗在诗体上日臻完善,以五七言为主,四言、杂言的古体诗、乐府诗乃至律诗、绝句无不具备,许多诗人对近体诗体制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风格上呈出雄浑、冲淡、纤禾农、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疏野、清奇、飘逸、旷达等多姿多态之景象。
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唐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二,中国 “人民诗人”的亲民写作
   
古代中国,诗人们就习惯利用诗歌的亲民特性,谱写了大量当朝时代民间生活的赞歌,并受到人民的热爱而广泛传播。
屈原:至今没有第二个诗人像他那样曾经被人民热爱。端午节是一个人民的节日,屈原与端午联系在一起,便证明了屈原的诗歌和思想已完全融合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了。屈原官爵尽管很高,依然和人民一样,依然被王公们践踏。他最主要的作品《离骚》的形式,是人民的艺术形式。他“怨恨怀王,讥刺椒兰”,无情地暴露了统治阶层。这对于当时在水深火热中敢怒而不敢言的人民,是一种莫大的安慰。他用人民的语言形式,喊出了人民的愤怒,代表了人民对正义的呐喊。他的作品《九歌》,是民歌,更贴近人民心灵的呼唤。《离骚》唤醒了当朝人民的反抗情绪,屈原的死,更加加剧了反抗情绪的爆发。屈原成就了当时人民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和安宁生活的精神领袖,成为真正的标榜史册人民诗人。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与民间接触最广泛的诗人之一。李白的诗歌创作表现出浓厚的亲民性:他描写人们生活,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抒发对故乡的思恋;歌颂纯真美好的友谊;描写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他的作品为大众喜闻乐道。李白许多作品不仅表现他渴望自由、平等的生活,表现他对丑陋事物的鞭挞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表现他渴望除恶扬善的侠客行为和抱负 ,而且反映出民间大众的审美理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静夜思》、乐府•将进酒》、《送友人》、《渡荆门送别》、《赠汪伦》、《早发白帝城》等诗篇。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思想意识。他的诗以老百姓为主角,贯穿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代表作: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
艾青,---“中国诗坛泰斗”。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艾青的诗,深深植根于祖国的大地,始终关注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始终关注中国广大人民的辛酸和悲苦,饱含一股真挚赤诚情感,不仅感动和影响了国内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且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他那些饱含激情和真诚的诗作令人感动,他提醒我们要时刻铭记和缅怀民族的苦难历史,要不断给予人们以追逐光明未来的勇气。代表作::《我爱这土地》、《黎明的通知》、《大堰河----我的保姆》。
      
臧克家:1905年10月8日出生于山东诸城。1927年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曾参加北伐。创作和出版了《从军行》、《淮上吟》等诗集及散文集《随枣行》,热情讴歌了抗日军民的爱国精神和抗敌事迹。臧克家的诗在形式上主要受新月派的影响,而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乡土的生活和中国农民精神上的坚忍与民族的忧患,被看作是30年代乡土诗歌的代表。此后,他陆续出版的长诗有《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点》等一系列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品。
  他的诗从不用柔曼的音调来诉说个人的哀乐,也很少用强烈的呼声来抒发对旧中国的愤慨,而是以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当时农民的不幸与勤劳,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其中深层的情感,《难民》和《老哥哥》写出农民悲痛的遭遇,《村夜》和《答客问》描绘了30年代前期北方农村的动乱,语言含蓄,笔中藏锋。

贺敬之:16岁开始写诗, 70多年来,他视诗歌为生命,他以“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心”为己任。他的诗在继承了我国民歌、古典诗词和“五四”以来新诗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的需要精心创作出来的。以他敏锐的目光,抓取时代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他希望用诗歌来提升国民的素质,陶冶情操,培养人们的内心美感。他认为诗人要有诗人的气质,这种气质不是遇到挫折而低头,逃避现实,郁郁寡欢,甚至一蹶不振;是豁达与宽容,诗人的胸襟应该像大海一样宽阔、博大、浩瀚,能经受得住任何惊涛骇浪。代表作:《雷锋之歌》、《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抒情短诗《回延安》、《放声歌唱》等。
第二篇
二十一世纪中国诗歌的大众化趋势
      安徽师大的杨四平教授认为:进入21世纪的新诗,出现了现实主义精神的复归和深化。当前的新诗扎根现实底层、基层,把城乡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城乡人民所经历的甘苦以及他们心灵上的颤动作为新世纪诗人思考和表现的主题。
1999年诗人庞余亮认为:九十年代的中国诗歌低迷现象将要过去,二十一世纪初将会迎来诗歌的新的高潮。果然,在网络的支持下,中国诗歌被激活了。新的高潮,有如1986年的“新诗潮现代诗大展”一般那么轰轰烈烈,那么让人欢欣鼓舞吗?然而新世纪的诗歌高潮已与那时的方式方法不可同日而语了,由于网络的参与和深化,当下的诗坛呈现出更加丰富、更加便捷,更加灵活、更加自由,更加放肆和更加无所顾忌的现状。“网络为二十一世纪诗歌开辟的是一个新的平台,可以这这么说,一个更广阔的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一个新的起点,一个更富挑战性的起点”(林韵然语)。
     2001年8月 谢冕先生在就撰文《论中国新诗》,呼吁中国新诗回归传统,回归诗歌原本的根。也就是号召中国诗人走出近百年的“仿诗“状态,从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土地中吸取营养,锐意创新。         
    2012年10月31日,韩庆成在中国诗歌流派网发表了题为《新媒的崛起与新诗的大众化》的讲座发言稿。他在讲稿中说:“诗人既不是高不可攀的人,也不是精神病,诗人就在你身边,只要你愿意在微博、在新媒体上说话,你也许就是诗人。因为新媒体和口语诗的双重崛起,让诗的语言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语言,诗必将回归日常、回归说话。诗对你的要求,将只是说出你的生活颖悟,说出你的真情实感。随着新媒体的进一步普及,随着更多人加入诗意的行列,新诗大众化,将不再仅是一些诗人的期待,而会成为鲜活的现实。”
    正如韩庆成在讲稿中总结的一样,新媒体传播推动了中国诗歌的大众化。预示着新世纪中国新诗的高潮即将到来。
近年来,中国诗人队伍不断壮大,许多老诗人青春焕发,宝刀不老,北岛、多多在中国大陆复活,而郑敏、章德益、牛汉、林莽、曲有源等老诗人像坚守阵地一样坚守自己的诗歌净土。中国诗坛最具活力的仍是一大批青年诗人,名单列了就可能不下千人,一大批90后和新生代在校中学生,大学生不断涌现出来,从各大诗歌论坛的注册数量估算,参与发帖评贴的人数不下万人。 其他游客浏览诗歌网站的流量就不可估算了。
官方媒体cctv,湖南卫视等电视台,广播电台纷纷主办诗歌专场演唱会,各地民间诗歌活动也层出不重,几年来的各种诗会活动频频举行,还有“诗歌万里行”、“诗歌研讨会”等等。
中新网7月12日报道:由诗人海啸筹备的“中国诗电影”计划在京启动 。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9月22日至23日,“梦之彼岸”第二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在北京清华大学附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40所学校约500名师生参加了这一校园文化盛会。诗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和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报理论文化中心、清华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办,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承办。“ 很多教师也开始写诗。清华附中出刊教师诗集,语文、数学、物理老师等都拿起了笔。王殿军说:“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真诚奉献,让我们这群人聚在了一起,也让我们细心呵护正在校园各个角落萌发的诗意。”
  写诗,办诗会,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时代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出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这样的人,一定是既有科学素养,又有人文素养的人。柳袁照说:“我们要回归诗意的校园、诗意的课堂、诗意的日常生活,从功利校园、功利课堂中突围,去探寻一条本真唯美的教育途径。”
    诗歌民刊大量出现,还有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的民刊,在现有的条件下也纷纷复刊,如《北回归线》、《大陆》、《撒娇》等。半年前,中国唯一发稿酬的《诗歌周刊》网刊创刊,国庆前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电子杂志《中国云》诗刊创刊。他们毫不犹豫地用实际行动迎接中国诗歌新世纪高潮年代的到来。
我们所说的诗歌高潮,就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必将把诗歌亲民本性发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层面;必将大浪淘沙,长江后浪推前浪,催生出属于中华民族的诗歌蓝本和世界诗坛骄子。
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现代诗歌表现出的晦涩面导致诗歌远离了大众,失去了诗歌亲民的本性,那是因为大量的伪诗、假诗混搅其中缭乱了大众的眼睛。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啊!但我们可以期待,大雨过后,定有清泉潺潺。
现代社会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关注点也多元化,大家觉得“诗歌死了”,是因为人们的关注点多元化所致,并不是说现代诗没有精品。中国诗歌要想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变自身的形式和内容,调整自己的位置和发展方向,相信中国诗人在经历过百年历史的沉淀之后一定能准确把握传统文化的灵魂,把握社会大变革人们心灵、灵魂的共振点,找到心灵感动的地方,定能写出感动世界的诗歌,这样才会吸引更多的读者。还诗歌一个宁静的自然的港湾。
拜坛贴,请多批评指正。
欢迎诗友赐稿有分量的诗论作品,严重欣赏啦~~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收进春之卷视角栏目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