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那只鸟儿为什么聋了?

[i=s] 本帖最后由 梦人 于 2012-12-6 12:24 编辑 [/i]

文\山西 梦人

  似乎没有比死亡更能引发人类关注的方式了。在不胜枚举的讨薪事件中,处于冲突弱势的一方在诉求无门时,往往会采取这种一种极端的反抗方式:有的将汽油倒在身上,不假思索地点燃打火机;有的颤颤巍巍地爬上高高的塔吊,在众人的注视中摇摇欲坠……

  可以肯定,铤而走险的农民(工)本身也都是向往美好生活的普通人,而冲突的另一方也并非都是恶人,面对血淋淋的结果,他们往往会摊开双手,显出一副很无辜的样子。普通人与无辜者在一起为什么会导演出令人惊愕的一幕来?仅仅是为了那点微不足道的的工资?抑或是为了捍卫人的尊严?在一首题为《工地上的叫喊》的诗歌中,诗人雷平阳便将冷峻目光投向了农民工这一社会的弱势群体,以独到的视角刨开这一问题,向我们揭示出了惊愕以外的秘密。

  “死亡来临的方式\与惯常没有什么不同:一个年老的\四川民工,提着一桶红色的油漆\他想涂红女儿墙上的那个新鲜的鸟巢”正如不少读者提到的那样,这首诗歌面对死亡异常冷静。这样的冷静其实是有理由的——

  理由一:唯有冷静才能最大程度的再现真实。关于反映现实题材的诗歌创作,其实存有一些误区。首先,激荡的情感溢于纸面,主观性的东西势必过多,表达难免不会偏颇;其次,许多意象浅显,不经加工直接拿来,也有过度铺陈之嫌。直接的后果就是字面上有力量,切入点却模糊不清,表达不利落、内涵更难深刻。

  理由二:冷静已经逐渐成为世人面对这类事件最“惯常”的态度。如同我们习惯了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村支援城市的政策导向一样,我们还习惯了城市优越的生活、习惯了城市人本该优越,农村人天生卑微的俗世观念。

  冷静让诗人从坚实而丰富的生活基础中提炼出了两个具有典型代表的意象来:一个是年老的四川农民工,攀爬登高是四川籍农民工的拿手戏,可在“年老”与“新鲜”这个强烈的对比下,无奈感凸显,同时也巧妙地点明了由此而产生冲突的必然;另一个意象是拥有多重含义的红色油漆,不仅双关了即将到来的惨剧,而且还暗指了农村哺育城市的事实,光鲜亮丽的城市文明,其背后却饱含了一个阶层的血汗!

  “结果是:鸟儿以最快的速度\教他学会了飞翔。他的叫喊\像红油漆一样,在空中散开”,人体的坠落与鸟儿的飞翔相比较,速度相当,但方向迥异,隐喻了一个群体被主流社会疏远的程度。这里既有物质文明的分化,也有意识形态的剥离。其结果是农民(工)成为社会痛苦指数最高的一个阶层,尤其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农民(工)所经受的阵痛几乎成为衍生社会冲突的一个重要源头。

  只是,这种分化与剥离并没有因为一个生命的陨落而得到警示,“惯常”的东西时间久了很容易冷静成麻木。作为事件的局外人,更多的是站在了围观者的角度评头论足,将矛头草率地从受害者指向一个个“无辜者”,当最终无法定位罪魁祸首的时候便抬头骂天。在这种简单的逻辑中,叫骂声与怜悯声在实质上与鲁迅先生笔下的叫好声又有多少区别?对于当事人来说性命攸关,但对于旁观者来说他们的生死仅仅化作闲暇时候的谈资而已。所以,诗人冷静甚至有些戏谑的笔触极具现实的讽刺意味,在这样的讽刺下,肥头大耳的承包商以及腰围与身高相当的业主们的无辜变得不堪一击、而更多围观者的叫骂与怜悯也显得无足轻重。

  “结果是:几千吨水泥都听见了他的叫喊\只有那一只鸟儿没有听见”,最后,诗人给读者画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大问号:那只鸟儿为什么聋了?其实答案就隐含在诗歌的开头部分:鸟儿一生下来便住在高高的女儿墙上,它的视野内是无边无际的天空。它下一个目标,或许就是要将更新鲜的巢建在更高、更远的地方……说到这里,不禁想到了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试想,如果鸟儿与百姓居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休戚与共,同甘共苦,那么它怎会对如此惨烈的叫喊声充耳不闻呢?

  归于现实,在当下缩小贫富差距的呼声很大,缩小城乡差距的政策在千呼万唤中陆续出台。其实比政策更难转向的是大众的意识,尤其是既得利益方的意识,这直接决定了政策的执行力度。又其实,倒推几代,城市人口中有几个不是从农村走出来的?那些被挂在脚手架上卑微的人群,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与我们祖辈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时的景象别无二致!如果都能这样想想,事情也许就简单多了。

2012.12.04完成

附原诗:

工地上的叫喊

作者:雷平阳

死亡来临的方式
与惯常没有什么不同:一个年老的
四川民工,提着一桶红色的油漆
他想涂红女儿墙上的那个新鲜的鸟巢
结果是:鸟儿以最快的速度
教他学会了飞翔。他的叫喊
像红油漆一样,在空中散开
结果是:几千吨水泥都听见了他的叫喊
只有那一只鸟儿没有听见


精彩评论集锦:

凤凰 —— 诗歌最终是生活和生命的表现,关键就在于它们真的来自生活,有生活的厚度和重量。说到这里,诗歌已然不是歌唱的美学,而是生命的关照和企盼。

无领地诗人 —— 动魄惊心的场景,醒目惊眼的色彩,让人永远都忘记不得的悲剧惨烈画面,还有一些没有说出却张力很大的画外音,居然都由那么简洁的几小行冷静的叙述语言而道出!

梧桐花下人 —— 诗歌短而精,细细读来会有一种深度的感怀。特别是后两句——几千吨水泥都听见了他的叫喊\只有那一只鸟儿没有听见,从中能够感悟到无奈与悲愤。

旁听生 —— 具有穿透力的文字不露声色地直抵人心。勿需煸情和喧染,读者却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语言的痛若”之魅力,你会不自觉跟随它跌进万丈深渊或升入天堂。

水弦:这里是一种对比生命的轻与思考的沉重,诗歌绕开死亡的阴影,而转换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出现,留出想象的空间。

张清华 —— 一个从高处坠落的生命。一幕惨剧被隐去了细节,但仍可以让人心惊。死亡本来就是恐怖的,而在这里展现的却是“飞翔”,叫喊也像红油漆一样,“在空中散开”。诗人用这种戏谑的笔法来写一个生命的悲剧,无疑是在抨击某些人对弱势群体生命的不尊重。
风吹花期过,日落追梦人。我的博客:缘来如梦
诗人用诗的语言来为弱势群体呐喊抨击社会麻木的神经。而写诗评者则能够从诗的深度剖析,延伸至社会每一个层面。仿若剥开层层的核,让读的人渐次清晰。问候作者,辛苦了哈!远握!
[quote]诗人用诗的语言来为弱势群体呐喊抨击社会麻木的神经。而写诗评者则能够从诗的深度剖析,延伸至社会每一个层面。仿若剥开层层的核,让读的人渐次清晰。问候作者,辛苦了哈!远握!
[size=2][color=#999999]优雅水滴 发表于 2012-12-5 22:30[/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17396&ptid=34064]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感谢您的的鼓励,这篇文就作为这期【新诗耕读】的一个总结吧,问好,遥握!
风吹花期过,日落追梦人。我的博客:缘来如梦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