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在首届诗探索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在首届诗探索奖颁奖典礼上的讲话

吴思敬



各位诗人、各位评论家、各位来宾:

下午好!我受诗探索奖评委会的委托,在正式颁奖之前,先把诗探索奖设立情况和首届诗探索奖的评选过程,向大家汇报一下。

由中国天问文化传播公司和诗探索编辑部联合设立的诗探索奖,是在2007年春节后开始酝酿的。奖项的名称定为“诗探索奖”,固然与诗探索编辑部作为主办方之一有关,更重要的在于以此倡导诗歌创作中勇于探索的精神,表彰那些在创作中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精湛技艺的中年骨干诗人,以促进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与繁荣。在对评奖方案进行了认真讨论的基础上,中国天问文化传播公司和诗探索编辑部于2007年5月13日签署了联合设立诗探索奖协议书,成立了评委会,本届评委会由谢冕、杨匡汉、吴思敬、林莽、唐晓渡组成,谢冕出任评委会主任。

评委会坚持公平、公正、独立、透明,评委回避的原则。评选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候选名单的产生,由评委会秘书组向北京和全国各地的诗歌评论家,发征求获奖候选人提名函,每人限提一人。收到复函后,秘书组按提名人数多少为序,排列出前五名,作为候选名单。本届评选除梁小斌外,候选名单上还有肖开愚、王小妮、于坚、多多。第二步,召开评委会。对上述候选名单进行认真讨论,经过一轮或多轮的无记名投票,最后得票达到三分之二多数者当选。本届评委会是6月27日下午在京铁大酒店召开的,评委对上述候选名单进行讨论,最后一致通过诗人梁小斌当选。

评委会的意见体现在颁奖词中,将由谢冕老师宣读。我这里简单说明一下我为什么同意把首届诗探索奖授予梁小斌。

梁小斌是中国新时期先锋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在朦胧诗人群体中,由于地域的限制,梁小斌没有在《今天》上发过诗歌,但是正如80年代初,顾城的父亲、诗人顾工对我说过的:“梁小斌是个天生的朦胧派”。梁小斌与顾城、舒婷等朦胧诗人有一种骨子里的内在联系。在人生取向上他坚持人文主义的理想,在艺术表现上他坚持象征主义的创作精神。他有一种独特的感悟生活的态度,他曾说过:“一块蓝手帕,从晾台上落下来,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人是要实现理想的,从此岸到彼岸,一定要有一个形象的桥梁”。“钥匙”、“雪白的墙”,就是他的蓝手帕,就是他的从此岸到彼岸的形象的桥梁。《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不仅是梁小斌早期的代表作,也是朦胧诗的经典名篇,梁小斌早在1982年就获得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创作奖,不是偶然的。

但是梁小斌并没有用“雪白的墙”把自己围起来孤芳自赏。1984年10月,梁小斌来到北京,在与我的谈话中曾说过:他已不满意他过去写的《雪白的墙》和《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也不满足于当时某些青年诗友只在“神话”、“史诗”中讨生活,更不屑于追随在西方现代派身后玩那些已被人家用腻了的手法,他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同时也希望区别于同时代诗友的追求。他说:我要回归到现实中来,写一些带有“生活流”色彩的诗。两个月后,梁小斌从芜湖寄来了《断裂》,这是中国诗坛进入后朦胧时代的一首具有标志性的作品。如果说,写《雪白的墙》与《钥匙》时期的小斌,从寻求一个美的世界出发,思考的是人如何不被抛弃,要顽强地寻找已经失落的美;那么,到了写《断裂》时期,小斌变得冷峻了,也更成熟了,他不再热衷于浪漫的幻想,也不再有意识地在作品中涂上一层亮色,他更尊重现实,也更忠实于自我的感受,他不需要借助任何美妙的东西掩饰自己,倒像一位冷静的心理学者,在读者面前勇敢地剖析自己。《断裂》这组诗,正像它的标题所暗示的,集中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一种心理阻隔。这种心理阻隔在诗中鲜明地体现了一种羞涩感和卑微感。小斌的这种尝试引起了争议,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引领了后朦胧诗的潮流。

此后,梁小斌还采用了思想随笔的形式完成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写出了他对生活、对艺术、对历史的思索,以致有“平民思想家”之称。

总之,梁小斌身上最生动地体现了不断探索的精神,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体现了精湛的诗艺,这样一位纯粹的诗人,获得首届诗探索奖,应该说是名至实归的。

最后,我代表诗探索奖评委会、诗探索编辑部谨向冒着炎热的天气与会的诗人、评论家和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获奖诗人梁小斌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大力支持这次评奖活动的天问文化传播公司和公司负责人潘洗尘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7-7-3下午于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
大别山诗刊博客欢迎光临指导:http://blog.sina.com.cn/biyu1994

竞赛场上,冠军只有一个,依然会有人参加,因为参与的过程是快乐的,我们为快乐而写作,祝贺朋友们,冠军不是第一,而是超越自己。
拜读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