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形奋之力的个性光芒在诗中闪耀 上

形奋之力的个性光芒在诗中闪耀

——读秦力《形奋短句选》

南生桥

我与秦力可说是“老熟人,新相知”。认识已20多年了,但彼此地各一方,为稻粱谋,不相闻问。直到今年读了他的这本《形奋短句选》,在真正得“识庐山真面目”之余,还小吃一惊——钟楼广场东头那块大石头上刻的碑文,原就出自他的手笔。到这时才“自怨自艾”起来: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熟人中出了如此“N量级”的人物,自己竟然无知无识,岂不孤陋寡闻得有点寒碜!

这部诗集共有11部分,分别以“××们”或“××门”名之。于是按照老习惯,从前到后,依次读来。读着读着,便觉着不对劲。一是这些诗的押韵是有一搭没一搭的,似押非押,多数不押,且没有标点符号。须知音乐性是诗歌的第一要件,而押韵又是音乐性的第一要件。像这样似有若无的押韵,还成其为诗吗?转念一想,艾青的诗一不押韵,二没标点符号,还照样不是好诗?读吧!第二,都是大白话,没有一点“典雅”之气,缺少诗味,不像“诗”。于是顿然生疑:莫非遇到“梨花体”了?但很快发现,非也!

因为我读出了这部诗集的个性。

这部诗集最鲜明的个性是“卒章显其志”,与其意思相通的说法是“豹尾”。其极端形式便是“逆挽法”。

白居易说他的50首新乐府是“卒章显其志”,即在每篇的最后点出其意旨所在。元代陶宗仪曾引散曲名家乔吉“凤头、猪肚、豹尾”之言,意谓“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之末也说:“须是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乃足令人神远。”这种在诗文最后处着力的曲终奏惊、曲终奏奇、曲终奏美,犹如百米赛跑之冲刺、体操腾跃之落地、NBA终场之3分绝杀、美女子回眸之秋波一转,因其心理上的摄后效应而最能凸显其审美“后座力”。故不论抒情类还是叙事类作品,作者都在孜孜以求之,苦心经营之,蓄势待发之。我们稍微调动一下自己的阅读经验,便能回忆出抒情类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叙事类如“欧亨利笔法”等许多经典例证。

在这部诗集中也多有类似之例。

《今夜,我化作酒》似乎是庄子“蝴蝶梦”的现代版。在前6节,一会儿“我化作酒”,一会儿“酒化作我”,“喝的是笑,喝的是哭/抑或半哭半笑/……眼里喷火,抑或柔情似水”,活脱脱一副“神魂颠倒”的酒疯子模样。其后一连4个“莫问”,又继以“不管”“管他”,似乎要“酒后露真言”地一吐“难言之隐”了。但在第7节也是全诗的最后5行,却并没有像庄子那样“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而是:

清晨醒来

我还是酒

酒还是我

看不见权威

只认识良心

“看不见权威/只认识良心”,这才是对“难言之隐”的斩钉截铁的回答。原来作者是醉中醒,他的良心并未“沉醉东风”!

《我的遗言》可看做一篇“遗体遗物处理词”。你看:“嘴巴应该焚毁”,“眼睛应该深埋”,乃至心脏、书籍、头发、双脚、肺脏、诗歌等等等等应该如何如何。对各个器官或遗物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而安排不同,都遵循一个总原则:“济人利世”。像这般“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堪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楷模了。但篇末的第11节却是:

可是

我还有什么要交待

房子吗,留给儿子

因为我还不敢去搞

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

一下子从天界掉到地上,从神明变为凡人,从高尚回归平庸。我们不能因此责怪作者是表里不一或二重人格,而只能认同并未立地成仙、吸风饮露的作者的现实人生,并为这种已成稀有资源的坦率天真而额手称庆。

诗集第八部分《时间们》开头14首的标题统为“我的××(时代)××(职业)生活”,是一组从夏代到现代的社会不同阶层生存状况的素描——当然是想象中的素描。

《我的秦代士兵生活》共14行,前9行是士兵“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式的农家理想,第10行起是:

不怕他四十万赵兵哭哭啼啼

要找你去找白起

我是士兵又不是天使

吹响土埙和竹笛

一场秋雨淅淅沥沥

没有想当然的气吞山河,没有升虚火的万丈豪情,甚至没有循旧例的宣誓明志,却是这么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这是麻木冷血、残忍嗜血,还是军令如山、概不由己?“吹响土埙和竹笛”,似乎于心未忍,要作“逍遥游”了,而“一场秋雨淅淅沥沥”出的,却是“天阴雨湿声啾啾”的天凄地惨。

解构宏大叙事的宏大主题,只从历史的最细微处切入,像那位善于解牛的庖丁一样,以“无厚”的“刀刃”,入“有间”的历史之“节”。 这种“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高迈诗艺,看似无意却能正中肯綮。此诗之可贵还在于能突破狭隘的地域观念,以秦人后代批判秦人先祖。爱家乡爱先祖固然是人之常情世之常理,但人道主义的大爱却是高于一切的普世价值。

卒章显志的极致或变异乃是所谓“逆挽法”。前人论及此法时已注意到后面句子逆前面句子的风格特点而挽向相反一方,从而使前后句子的风格大异其趣。愚以为更重要的是后面句子在逆挽或曰“急转弯”中在意蕴上的“挽狂澜于既倒”,从而极大地深化和升华作品的主题。它带来的不光是简单地莞尔一笑,而是心灵的咯噔一震。逆挽法的名例有明初大才子谢缙末句为“偷来蟠桃献至尊”的贺寿诗,清代的金农、李调元、冯诚修等人也有类似之作。而最著名的自然是朱元璋的《咏鸡鸣》:“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秦力的诗集中也晃悠着逆挽的影子。

在第二首《残冬 月夜 牡丹》它就已“才露尖尖角”了。这首诗共三节,前两节是残冬月夜严酷环境下牡丹的“弱势”形象,既没有杨玉环的“烈火风韵”,也没有“浓春的国色,天香”,好不凄然惨然!但第三节也是全篇的最后三行:

薄膜下的国色啊温棚中的天香

你可在冬夜掉落

一滴风霜

这一逆挽式的反问,一洗前两节的凄惨之气,严酷环境下牡丹的慷慨豪情沛然而生。这种“微言”所隐含的耐人寻味的人生“大义”,自然会引起广泛的共鸣。

《在宁陕江口镇烈士墓前》共3节,第2节的后3行是:

他们一定是真正为了大众

丝毫不会为自己的团体

和党派考虑

这当然与烈士的初衷和纪念碑的主题是一致的。但末节最后5行却是:

我看到,他们每个姓名都连接着好几颗手雷

一呼一吸之间就会爆炸

将碑石、花草

都会炸飞

连同遗存着的题词

这一结尾与与上文和纪念碑主题是完全矛盾、对立的。烈士姓名连接的手雷为什么在“一呼一吸之间就会爆炸”,而且要彻底到“将碑石、花草/都会炸飞/连同遗存着的题词”?其实答案就在这首诗的词句中、每天发生的现实中、每个博客的呐喊中、每位读者的内心中。

《抹布》的前4节依次是“我”用“白纱做的抹布/蘸上雨水”“将天空擦得/蔚蓝蔚蓝”、用“翠玉做的抹布/蘸上阳光”“将大地擦得/碧绿碧绿”、用“羊毫做的抹布/蘸上五彩”“将白帛擦得/油光油光”、用“文字做的抹布/蘸上知识”“将心灵擦得/澄亮澄亮”。这些具有或纯洁、或优美、或温柔、或高雅之质地的事物,所做出的用具却是用来“擦拭”污秽的抹布,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谬;但由于它们质地优秀,于是连抹布也能创造出自然和人间的大美来,这该多么令人心花怒放!前面的悖谬遂告自行消解。然而最后一节却是:

我还有一个钢丝做的抹布

蘸上石油

我将航道擦得

黑灰黑灰

于是海鸥沿航道落下

此一抹布不仅质地与以前的抹布截然不同,从而给人以难以忍受的负面感官刺激;更为要命的是它以欺骗、蒙蔽来制造灾难,毁灭自然和人间之美。这一逆挽式结尾,又使全诗扭成一个悖谬。

要恰切解读这首看似简单的小诗,充分阐释它的丰厚内涵,实非这篇小文所能胜任。

除了卒章显其志,这本诗集中的个别篇什是“首章明其志”。《时间们》里的《我的清代学者生活》和《我的现代学生生活》便是如此。且看后者的首节:

在一个重点中学

看我的高考成绩

不错,不错

就像一棵大树枝繁叶茂

根却扎在花盆

保留着我家阳台的温度

其后的2、3、4、5、6节,由新课标、重点大学、梦想的工资、车水马龙的路边直到最后的收容站,描绘出了这棵扎根在花盆的枝繁叶茂的大树的生存轨迹。这个“猪圈岂生千里马,花盆难养万年松”的开头恰如当头棒喝,令人陡然一惊。

还有几首是首尾二节互相呼应。如《孔子的“五不祥”》、《过年》、和《奖章与黄金》。现在说说后者。此诗共5节,第一节是:

在生命面前

奖章不算什么

在正义面前

黄金不算什么

最后一节是“我”每天:

看见阳光和阴影

奖章反射着阳光

在生命面前

它不算什么

黄金拖着阴影

在正义面前

它实在也不算什么

只有

三轮车夫后腰的热汗

一滴一滴

洇湿了奖章

剥蚀了黄金

这一结尾的前半部与首节相呼应而“首尾圆合”,最后5行则是由抽象而具象——诗篇虽完,而“三轮车夫后腰的热汗”仍“一滴一滴”地摔打在粗糙的地面上,摔打在读者的心田上,摔打在社会的“颜面”上。
千古一文人苍茫天地间赳赳老秦到五洲四海眠
转到理论研讨版。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