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姚园:写作本身就是一切

我时常会想,诗歌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它的终极意义在哪里?为什么有那么多默默无闻的人愿为它挑灯夜战在酷暑严寒?是因为惟有它才不计条件地对他们不离不弃,不必考验就能相伴一生的知己?惟有它以包容之态接纳和慰抚一颗骚动不安的灵魂,委婉地唤起应有的良知并开通心中悸动的一个出口?惟有它是链接现在通往未来的途径,甚至成为时代缩影的一个旁证?

    但若从另一角度去揣度,抑或便是一个选择问题。而谁选择谁或许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互动衍生的变化,哪怕仅是细微的,也足以给人一个乐观的理由。写诗的过程,有些像人生的一次旅行,宛如英国作家维吉尼亚·吴尔夫说的:“出发的时候,大可不必定下当晚在何处落脚,什么时候一定返回——旅程本身就是一切”。

    那兴许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享受,不违天意的自然,也兴许是生命价值的一种抵达,是心灵诗意的一种靠岸。犹如本期作者旅美诗人梁元,在他新诗集《沉默的颜色》说的:“当在写诗的过程中触到生命的本质和美时,那种喜悦和满足是难以形容的。每一天都过得充实,因为每一天都活在诗意中,不再去四处寻找诗意,它就在写作中自然地流淌。而我所要做的,只不过将它记录下来而已。”

    可我们又清楚地知道以文学为伍,伴舞的是孤独。即或如此,也应像纯青·悠扬·散文诗葩栏目中的《给你》(周庆荣)那样的情怀:“有一个人,他虽在别处静静地孤独,他想温暖你”;像金黄·诗心·膜拜圣殿栏目里的多伦多大学英语系主任Richard Greene《窗户》那样让“窗户聚集光亮”……

    照亮别人就是照亮自己。虽然诗歌到头来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我们可以在比他人多一个角度审视人世的华丽与苍凉中完善自己的心智,至少可以在一个飘雨的黄昏翻开这本《常青藤》,倾听生活在不同国度的诗人们的心声,使其世上最遥远的距离在一瞬间相望于诗歌里。这种感觉是美妙的,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行笔至此,我由衷地对以前常常光顾我们《常青藤》论坛的朋友们道一声抱歉。由于所在的乐趣园网站的缘故,论坛至今都无法正常运转。谢谢你们的支持,《常青藤》论坛才曾多次排行在众多文学论坛的榜首。为了便于日后的交流、互动,我们在新浪建立了一个博客,其网址是:[url]http://blog.sina.com.cn/u/1977428461[/url] 。欢迎并期待你们的到来!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当在写诗的过程中触到生命的本质和美时,那种喜悦和满足是难以形容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