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
- 帖子
- 1439
- 精华
- 0
- 积分
- 1496
- 威望
- 1496
- 金钱
- 1496
- 在线时间
- 62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1-13
- 最后登录
- 2013-6-17
|
1#
发表于 2011-10-14 13:4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诗人的心,游子的情
诗人的心,游子的情
---评岭南笔客的中秋诗会获奖作品《中秋捕月》
江苏常州:叶伟强(网名:水井人家)
写诗评我有点班门弄斧,尤其对专业作家岭南笔客老师的诗作点评,更是有种“犯上”的感觉。我对于诗歌是门外汉,平时也就写点无病呻吟、孤芳自赏、自以为是的小文。有人说诗歌是文人内心的心灵独白,需要有满腔热忱的激情,需要有独特的视觉善于发现美。岭南笔客老师在【中国当代诗人论坛】“中秋诗会征文”《中秋捕月》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一刻,我只体察到亲情,久违的亲情。而同时我亦自然联想到眼下的诗歌境况:要么强调文字的外部规律,要么过分注重对历史的辩解与解析,要么变成个人的随意叫嚣或惨淡剖白。能穿越传奇的诗人,是聪颖的,是警醒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再也不是一种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全知视角和话语,而是不断回归于母语,身份、心境、精神的新的统摄与观照。读《中秋捕月》就是一种独特视觉效果的升华,让人有种非读不可的欲望。写中秋节的诗文很多,但真正能把准主题,讴歌现代生活的精品却很少。
“我特制了一张巨大的网
八月十五就要外出捕猎”
原本就是一个令人向往的中秋夜,岭南笔客独具匠心的用网去捕捉月亮,那是何等的一种况味。这网其实就是游子的乡愁。特别是出门在外的旅人更是别有滋味在心头,漂泊的日子遥不可及。“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一个中秋月圆之夜。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与亲人团圆,只好借助月亮倾洒思乡之情。这其实也是一种内心的真情流露。
“不是把网撒向大海
而是把网抛向天空
一定要网住那圆圆的月亮
连同月宫中的嫦娥”
月是故乡明。其实无论我们生在何方对故土总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挂。作者把这种思绪演绎成了一种对天际的向往。按常规我们是不可能把月亮给网住的,更不可以去打搅传说中的嫦娥,这只是一种精神上的跨越乃至挑战。诗歌中孕育着传奇,于是就会有后面的看似无所谓的宣泄,其实更是一种情感的磨砺。
“假如八月十六看不见月亮
你可以想到我已捕到了猎物
把它装进了中秋捕月的网”
无所谓,真的无所谓。只要我们心中有月亮即使看不到,也依然可以把猎物装入心间。其实,那猎物就是浓浓的乡愁与淡然的心态。诗歌呈现着“遭受挫折的各种可能性,各种尚未实现的愿望和没有兑现的诺言。”(马尔库塞语)这种“真实与本色”所预示的更美好的未来与不愉快的现在,它提供一种“瞬间满足”,而不刺激“欲望”。
“假如天上的月亮还在发光
请睁大眼睛瞧瞧
你会有趣地看到
我正在天空中休闲地荡秋千
网里的猎物却是跟随嫦娥的白兔”
我真的感叹!岭南笔客老师笔下流淌的是一种对自然物语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于是一幅画卷就这样诞生了: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真情、爱情跟随嫦娥的白兔在月亮之上遨游......
拜读岭南笔客老师的诗作正如他的诗观:诗言志,用心写诗;诗扬善,以情作诗。这张网网住的是诗人的心,游子的情。诙谐的诗文让这个中秋多了一缕温馨。诗歌不是要使诗性的启蒙与认知、理性与诗意让位于语言游戏和价值虚无,而应该秉承或依附于刚健与幽微、智慧与清新的中国文化精神,应该在警醒的普遍性的情怀中去追寻中国文化生命的真正意义和未来远景。
斗胆的胡言乱语。有不正确的望岭南笔客老师多担待。
附作者原玉:【中秋诗会】《中秋捕月》
作者:梁炳光
我特制了一张巨大的网
八月十五就要外出捕猎
不是把网撒向大海
而是把网抛向天空
一定要网住那圆圆的月亮
连同月宫中的嫦娥
假如八月十六看不见月亮
你可以想到我已捕到了猎物
把它装进了中秋捕月的网
假如天上的月亮还在发光
请睁大眼睛瞧瞧
你会有趣地看到
我正在天空中休闲地荡秋千
网里的猎物却是跟随嫦娥的白兔
作者简介:
梁炳光 男 广州市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网上笔名:岭南笔客 )
现供职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从事行政工作。
出版过个人诗集《红尘有我》《沧海一粟》《红棉花开》。
诗观:诗言志,用心写诗;诗扬善,以情作诗。
联系地址:广州市人民北路686号
广东人民广播电台监察室
邮政编码:5100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