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风光无限大别山之二十九:从写意的《父亲的背》谈诗歌语言的张力

[font=宋体][color=#000000]从写意的《父亲的背》谈诗歌语言的张力[/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有人说诗歌的张力是从物理学上借用过来的,其区别在于物理学上的张力是表面的,而诗歌的张力是内在的。打个形象的比喻,一根弹簧放在桌上,你用手掌去压它,就会感到有一种力量作用于你的手掌,这种力量就是张力。而在读一首诗歌的时候,却有一种力量作用于你的心里,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感染力,它带给你的首先是感官的冲击力,然后才是情感的辐射力。感官的冲击力来源于诗歌的外延,情感的辐射力来源于诗歌的内涵,如果说感官的冲击力能够让人震撼的话,那么情感的辐射力就能让人顿悟,而这两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便形成了诗歌的张力。[/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既然张力是从物理学上引进的概念,那么我们从物理学上的定义就不难理解诗歌张力的概念了,物理学上的力一般都是通过摩擦产生的,诗歌的张力一定是通过冲突才能形成,首先表现为内容与形式上的冲突,其次才是整体骨架与局部肌理,然后是语言的外延与内涵,以及韵律与句法等等对立因素之间的抵触与摩擦,而最终通过这种抵触与摩擦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擦出心灵的火花,这时的张力便由一种静止的状态达到一种动态,甚至产生碰撞。于是诗人张执浩便提出了撞身取暖的概念,也就是说一首好的诗歌,是可能通过诗歌内在的张力达到作者与读者之间撞身取暖的效果的。[/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诗歌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文本,首先在于它的语言是具像的,具有一种质感的美,其次在于有足够的想象空间,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质感的语言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它是静止的,是可触可感的,而有了足够的想象空间便让你的诗歌寓动于静之中了,就如一张张满的弓,却蕴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也就是说,意象是诗歌构成诗意的基本元素之一,而意象之外的意象才是诗歌的内核,才能将诗意的弓拉满,从而营造出更广阔和空间,产生更大的张力。[/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最近读了写意的不少诗歌,他的大多数作品都能够通过语言的跳跃、概念的含混、诗意的抽象、结构的对立和空间上的留白等等技巧和表现形式,让他的诗歌形成强大的冲击力和辐射力。从而感染着读者,让人欲罢不能。其主要特点是精致,纯净,语言朴实,意象生动,他总能从平常的生活中挖掘出诗意,然后通过象征,暗示等表现手法营造出极大的空间,让人在细细品读之后,总能够感受到意象之外的意象,体会到更丰富的内涵。在他的笔下,语言已经不是障碍,而成了他营造空间的材料,意象已经不是粉饰,而成了他构成弹性的足够的弹力,修饰已经不是累赘,都被他丢到了九霄云外。读了他的诗后,即使你不一定能产生顿悟,但他一定能带给你回味,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和感怀。而这些,便是我们所说的诗歌的感染力,也就是诗歌的张力。[/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用诗歌写亲情往往会落入细节的俗套,或直抒胸臆的常规,要么情感饱满,要么真挚动人,而写意的这首父亲的背却打破了常规,用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父亲的背这一点诗意,将全部的情感倾注到父亲的背上,然后用鲜活的意象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加以呈现,于是父亲这个形象,便不仅仅只是一个个体的形象了,而成了一个群体的象征。如果说朱自清的父亲的背影是散文中的经典的话,那么写意的这首父亲的背,便是诗歌中的佼佼者,他让我们在一种陌生的体验中,感受到阅读的快感和诗歌的魅力。[/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本文开篇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引出主题,但作者在用比喻的时候,也抛弃了比如,像之类的连接词,而一个读出就把父亲的背与这些事物紧密联系起来了,仿佛父亲的背原本就在这些事物之内,或者就是这些事物的组成部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父亲的命运与稻穗,与潮河,甚至与一根马尾草是分不开的,于是我们便可以直观地感觉到父亲的背并不是那么挺拔,也不一定会有多么高大。这两句既是铺垫,也是一种象征和暗示,父亲的背是普通的,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这两句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却也有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带给了我们一个悬念,既然父亲的背是这么平常,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写这首诗呢,让你带着这个悬念就会不由自主地往下读,这也是这首诗的灵巧之处。这两句的功能在于轻轻启开了一扇大门,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这个空间。[/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  接下来,一个鲜活的意象就把父亲的背这个主题的神韵展示出来了,意象之内是一尾鱼的线条,始终在不停地摆动,意象之外便成了一根弯曲的脊梁,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对命运的抗争。鱼在水里只有靠不停地摆动才能前进,父亲在生活的激流中,又怎么可能稍有懈怠,这样的意象,简直是绝了,没有一颗灵动的诗心是不可能想到的。仅仅冲着这个意象,我们就不禁拍案叫绝,这样的比喻,不仅仅是把[/font][font=Calibri]A[/font][font=宋体]比喻成[/font][font=Calibri]B[/font][font=宋体]这样浅显的线条描述上,而是从[/font][font=Calibri]A[/font][font=宋体]到[/font][font=Calibri]B[/font][font=宋体]组成比喻的过程中,意外地产生了第三物[/font][font=Calibri]X[/font][font=宋体],而这个[/font][font=Calibri]X[/font][font=宋体]是多么新奇,便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奇迹性”的新东西,而正是这种奇迹性的新东西让我们感受到了诗歌的张力。于是在这里,比喻便又转化成了象征,一是象,二是征,在这象和征这种立体化的表现手法,自然而然便有了空间感,在这个空间里,有形的变成了无形,有限的变成了无限,从而引导读者通过外在的物象世界探寻一个深邃的精神世界,领悟多层次的情感、哲理内容。[/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  再接下来的几句,作者表现得更为形象,更加深入生活的肌理,刻画得也更加细致入微。通过上面的比喻我们可以看出,父亲的背,显然“比一块石头有弹性,压一下,缩一下[/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再压,再缩。总会[/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反弹回来,卸下一大堆稻谷或棒子”,这压力是生活带给父亲的,但父亲的背又是具有很好的弹性的,每次反弹回来都会带来新的收获。也就是说生活给了父亲沉重的压力,而父亲在不停地抗争和反弹中实实在在地收获中,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当然这样的表达是含混的,它能够带给读者从字面意义上引出更为复杂的暗示意义,正是在这些复杂的意义中,产生了诗歌的多层结构。诗歌表现的是感性的内容,正因为有了这些复杂的意义,所以其内涵便更加丰富,其意蕴也就更加深刻,这时,多层次的张力就显现出来了,诗歌也因此有了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从这几句中,我们感觉到比一块石头更有弹性的,不仅仅是父亲的背,还有诗歌语言的张力,我们从父亲的背上,收获的是一大堆稻谷或棒子,而我们从诗歌的张力上,收获的是全新的诗意和深刻的思想。[/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  “最后一次反弹,把我卸下来[/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家也卸下来”,这一句的象征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一种巧合,把诗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这个巧合并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诗意的巧合,诗意的巧合是在比喻和象征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入的挖掘,是凝聚了作者全部灵气的突然爆发,从而带给读者的,不仅有震撼,也有顿悟。而这些,当然是打破了语法规范的,所谓语理不通而情理通,便给了人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真实感受,它既增加语言的伸缩性、灵活性、跳跃性,也是加强诗歌语言张力的有效途径。[/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诗歌本身就负有提高语言的使命,通过这首诗歌的展示,让我们更为直观地感觉到诗歌通过张力的呈现,无不将语言的潜能发挥到了极致。[/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附原作:《父亲的背》[/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文[/font][font=Calibri]/[/font][font=宋体]写意[/font][/color]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从稻穗,潮河,甚至一根马尾草[/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都能读出父亲的背——[/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一尾鱼的线条儿[/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弯曲,流动,摇摆[/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总是比静止多一些[/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比一块石头有弹性,压一下,缩一下[/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再压,再缩。总会[/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反弹回来,卸下一大堆稻谷或棒子[/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最后一次反弹,把我卸下来[/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家也卸下来[/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附写意的资料:[/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写意,本名赵景柏,70年生人。河北乐亭县农民,高中学历。08年末开始上网,业余学习诗歌,散文,小说。两年来有作品在(人民代表报),(潮州日报)等官刊,民刊发表。10年末凤凰汲古新年诗会后,专心学习诗歌。[/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
通联:河北省乐亭县马头营镇下洼村  赵景柏  
邮编063604  电话13472926665
[/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color][/font]
[font=Calibri][color=#000000]


[/color][/font]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请写意诗友把简介、照片和通联在此跟帖。
我相信,我们品读山松的诗评、诗论作品,在再次欣赏到精华作品的同时,一定会收获到更多的东西。
我细细品读了这篇诗评,又一次学到了关于诗歌张力等方面的知识。
因为是细读,难免会发现个别处还要润色一下。
如第四段:“而这些,[color=Red]便我我们[/color]所说的诗歌的感染力,也就是诗歌的张力。”
还有这里可以去掉一句:“[color=Red]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color]这两句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却也有吸引人的地方”
问好山松兄!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红上大家慢品。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高山兄写评写除了瘾。就上吃了白粉一样离不了啊。嘿嘿。
佩服
赏读了!
写意的这首好诗前段时间就读到了,也为之震撼。
高山松的评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诗评俱佳,双丰收。
http://blog.sina.com.cn/ctgpc
高站诗评辛苦。待后再细读细学!
847530063@qq.com
[i=s] 本帖最后由 重庆黄勇 于 2011-5-22 18:36 编辑 [/i]

高站的这篇诗评,某些观点我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一 '有人说诗歌的张力是从物理学上借用过来的,其区别在于物理学上的张力是表面的,而诗歌的张力是内在的。打个形象的比喻,一根弹簧放在桌上,你用手掌去压它,就会感到有一种力量作用于你的手掌,这种力量就是张力。而在读一首诗歌的时候,却有一种力量作用于你的心里,这种力量我们称之为诗歌的感染力,它带给你的首先是感官的冲击力,然后才是情感的辐射力。感官的冲击力来源于诗歌的外延,情感的辐射力来源于诗歌的内涵,如果说感官的冲击力能够让人震撼的话,那么情感的辐射力就能让人顿悟,而这两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便形成了诗歌的张力"。这节的表述模糊,我的看法是: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并不是诗歌语言的张力,也不是诗歌语言张力形成的原因,诗歌语言张力的形成,一是由于作者用一些诗歌技法把2个或多个物象或意象组合在一起,几者之间语义,语性或形状等反差,陌生越大,张力就越强。二是作者把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有意变换,也能形成诗歌语言的张力。好诗歌的语言不一定要有张力,比如叙事诗。有张力的句子大多都可能是好诗歌。
    二 物理学的摩擦是形成阻力的原因,用它表述张力也不准确,但摩擦会产生热能和火花,这样表述诗歌的审美效果是可以的。
    三  ‘感官冲击力’已涵盖‘情感辐射力’,因为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感官受到语言,环境,想象等的影响,情感随之也会有波澜。诗歌的张力应该表述为:‘情感冲击力’和‘哲思发散力'.
     这首【父亲的背】所以动人,是作者用了逆向写作手法,作者打破常规,不写父亲用背去扛,而是写卸,直到最后死了把我和家卸下来,读来新鲜又无限的悲悯!诗评要紧扣文本,胡乱拉扯一堆堆砌并不是高明的写法!
    黄勇口直,见谅!
[quote]高站的这篇诗评,某些观点我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一 '有人说诗歌的张力是从物理学上借用过来的,其区别在于物理学上的张力是表面的,而诗歌的张力是内在的。打个形象的比喻,一根弹簧放在桌上,你用手掌去压它, ...
[size=2][color=#999999]重庆黄勇 发表于 2011-5-22 18:16[/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31591&ptid=3869]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黄勇的不同观点,一是说明阅读很细心,并能认真研究山松兄的观点;二是本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据理力争;三是黄勇本身对诗歌的技巧、理论也有较深的研究。
窃以为,山松兄关于物理学之张力及摩擦力等与诗歌理论的嫁接,是引用他人观点,并表示认同,因而加以引用和阐述,所以,我认为各持己见都很正常。在出现不同观点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抱着相互学习的态度,参考对方观点,并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在营造学术争论氛围的同时,可以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
为此,我们要为黄勇鼓掌!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可否简释为作品的情感与思想本体具备的网罗能力。
写诗评,理论表述一定要准确,不然会有牵强之感!个见,问好各位!
诗不错!好评!
安徽 吴成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http://blog.sina.com.cn/wu55653758
赏读!顶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