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纯粹超然的诗歌境界——赏析《碧宇短诗选》(其二)

[i=s] 本帖最后由 纪开芹 于 2012-10-24 08:59 编辑 [/i]

  读《碧宇短诗选》,觉得每一首都构成一种情趣,都自成一种境界,每一首诗都能在我心中成为一幅画,一幕戏,都会生动形象地站在我面前,给我以精神上的愉悦。它的新鲜和生动让我为之陶醉,乃至于在掩卷沉思的时候,自失起来,忘了时间的流逝。或惊或喜,竟然无暇再顾及其他,只沉醉其中,将偌大的世界都缩小在短短诗行中。个人的悲喜爱憎都在刹那间远去,只留下空蒙的,纯粹的诗心孤立于尘世间。
  我想,我的这些感觉,是一个悦读者最为常态的感觉。
  诗歌艺术和所有其他艺术一样,在我看来,都是对生活,世相的返照。人生本来丰富多彩,静止或运动都潜藏无限生机。诗不可能将生活的所有点滴表达出来,也不可能将一切生活原版抄袭过来,但诗歌可以选取,可以剪裁,可以整合,可以创造。在高于生活之上建立另一个心灵之宇宙。这就是历来美学上所提出的“诗的境界”。
  《碧宇短诗选》便是非常注重诗歌境界的,注重营造一种画境。像唐代王维的诗一样,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美。而我也恰恰认为,一首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诗,除了感情上打动人之外,其他意象的构建和意境的营造上也同样给人美感。这几点缺一不可的。当然了,当前也有很多所谓的“口水诗”,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活。我总不以为然,也许是个人审美的偏狭,我极少对那一类诗歌一见钟情。
  现在从中选取几段有代表性的句子来鉴赏碧宇诗歌中体现出来的美学因子。
 
   河水盛下天空的影子,我站在风中
  感到和桂花树一样高大、朝气,和蚂蚁一样渺小、单薄
  我钻进河水里,感觉和鱼虾一样自由、无忧
  和水草一样柔韧、鲜活,和石头一样坚定、挺拔
  野菊花开在山脚,那奔放的黄
  是秋天的魂——《偏爱,秋天》
    
  再有这几句:
    
  因为这些花朵,一次又一次
  我是这
  落向枝叶的雨露
  晶莹啊,这沁入心扉的美好
  悄无声息地,我将默默地进入你一生——《在日子里》
    
  这两首所节选的部分俨然都具有一种画境。它们都是从流动人生中选取而来,在一刹那,大自然的风韵被诗人敏感的心捕捉,她给了它们以生命。诗人在写下这些句子的时候,她对自然的神奇和原生态的美已了然于心。于是获得一种超于自然,超越生命的美感。然后又将这种美感传递给读者,令读者的神思也在她所营造的意境中飞扬。
  很多时候,灵感是稍纵即逝的,自然界的美也是稍纵即逝的。这一刻的美和那一刻的美是不同的。彼时的心境和此时的心境也是不同的。古希腊哲人曾说过:“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它是有限的,常变的,瞬间即化为陈腐的。因此,倘若能抓住当前灵感,表现当前情感,是最幸福不过的事了。
  我认为,诗的境界就是诗人对从时间和空间中得来的瞬间感悟。诗人将这种感悟表现出来,赋予它以鲜活的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间定格,在微尘中显出大千,在有限中展现无限。说到这里,我倒想起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诗歌的解读。我以为沧浪所说的“兴趣”,王渔洋所说的“神韵”,袁简斋所说的“性灵”,都和“意境”的表述相类似,只是,没有“意境”一词概括得更全面而恰当罢了。
  那么,我们姑且就着重分析《碧宇短诗选》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歌意境。
  朱光潜谈美学中也说到诗歌的意境问题。他说无论欣赏或者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可见,这里的“见”字最为重要。但我还想添加上一点。诗歌的想象力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的意境,一半是诗人眼中所见之景,一半是诗人心中想到之景。同样,读者欣赏诗歌的时候,所谓意境,一半读者眼中所见之诗,一半是读者心中所勾勒之景。总而言之,创造也好,欣赏也好,都必须是在“见”的基础上才能完成。
  比如我们上文中所举选段,读者在欣赏的时候,必须有一刻时间把诗人为我们描绘的情境看成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这样才能去玩味它,越加欣赏它。在欣赏过程中暂时抛却一切事物,只留下一颗空灵的心了。
  或者再举一例来解读《碧宇短诗选》中所营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记忆。再
  一次,毫无夸张地把我拽回童年
  抬头迎望一张清秀的脸
  在金
  灿灿的早晨
  生动
  以及一个阴冷的傍晚。她轻拂着
  我冻伤的脸。啊!温暖
  洁净的手臂!丰富了我的记忆——《记忆》
 
   读这首诗,在这一刻,我们不会去想碧宇本人从小生活在什么地方,也不去想这是一首短诗,是不讲究押韵的,和唐诗是有区别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你这样想了,你便没能融入在这首诗中,这首诗没有给你带来审美的快感。你也因此感受不到诗歌所营造的温馨、明亮而生动活泼的意境来。但很明显的,对于一个懂得诗歌的读者来说,他不会游离于这首诗内容以外的联想中。除非他是带着理性的,挑剔的眼光。
  美学上主张,写景宜显,写情宜隐。意思是说,写景的诗句最好不要高深莫测,要浅显易懂,要让大家都明白。但浅显的景物描写不代表感情流于直白肤浅。最美的诗歌不是让人读不懂,故作高深,不是用大量晦涩生僻的典故或意象充斥在诗句中。而是用最质朴平凡的句子表达情思,这样才极易引起读者共鸣。我们在心无旁骛的凝视中,蓦然发现,原来童年中的几个关键词就是“清秀的脸”“金灿灿”“轻拂”和“温暖洁净”。想到这点,豁然开朗,全诗的境界像是灵光一样闪现在眼前。让人回味良久,不忍释卷,不忍从这么简单而丰富的诗的意境中拔足而走。
  归根结底,这些都应归属于诗歌和直觉的关系。意为读者眼中所见之诗和诗人笔下所写之诗未必完全重合。但我们有我们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怎样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这样的诗句中陶醉,欣喜。这是《碧宇短诗选》给读者的第一精神享受。
  其次,读者在“见”的过程中,看到的一些意象恰当地表现出一种情趣来。这也是这本诗集泛着鳞波的美丽之处。
  本来“金灿灿的早晨”和“阴冷的傍晚”看起来是毫无关联的。本来“手臂”和“记忆”也是毫无关联的两个词。它们都如天上的星星一样,散落在苍穹。但诗人却将它们划定在某个圈子中,像星星们被划定在某个星座中一样。这样,那些零碎的,孤立的意象就有了一条主线贯穿起来。这条主线就是诗人的创造力。她见到的这些点滴在她的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正好可以用来表达感情。而读者,就在她的牵引下走进她营造的诗意空间中去,感悟她的喜或悲,爱或恋了。“金灿灿的早晨”我们也爱着了,“阴冷的傍晚”我们也感受到一丝丝凉意了。仿佛它们都具有了生命,忽而具有阳光般的温暖,忽而具有凄风苦雨般的肃杀。甚至,我们会觉得那“金灿灿的早晨”也具有了人类的动作,那“阴冷的傍晚”也具有了人类的表情。这也是美学上常常说到的移情问题。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再举一个典型选段来加以分析。  
  
    夏日,雨后的鸣蝉,这是你的下午
  你自由鸣唱在绿色的背后,本是欢唱的
  我却听出了一些哀愁,我离开笔记
  离开房间,想象抹掉了
  一首诗不能完成
  寂寞的蝉,唱不出午后的主题
  寂寞的我难以放弃
  新职工那些难以割舍的主题
  白昼,黑夜,永恒,瞬间,静,闹,新生和死亡——《雨后的蝉鸣》
  
    移情是诗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美学体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方面在欣赏风景,一方面又因为心情的不同而觉得风景也在变化。看鸢飞鱼跃固然欣然自得,听胡笳悲歌则黯然神伤。看到蜡烛仿佛在为离别垂泪,望见青山亦觉它在点头。有这么多的感受,完全取决于内心。情景相融,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景能传情,情能称景,这在我看来也是一种诗的境界。任何一种诗歌境界必然有两部分构成,一种是景,一种是情。《雨后的蝉鸣》这首诗可看做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例证。
  夏日午后,藏在绿色中间的蝉本来是快乐自由的,它的歌儿本来是跳跃的,轻盈,但因为诗人心情欠佳的缘故,那鸣叫听起来便也有“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哀了,反而成为惹人愁思的聒噪之音。蝉的声嘶力竭唱不出一种主题与诗人此时此刻心烦意乱写不出一首诗相吻合。蝉耶?人耶?人和蝉重叠,一样的疲惫不堪。诗人的这种情趣就依附于蝉来表现,依附在具体的意象上来。夏日午后的景物很多,但并非所有意象都可表达诗人的感情。纷至沓来的意象零碎而毫无章法,必须要让一种情趣贯穿其中,它们才会有内在生命,才会有外部的完整的形象。
  所以,我说,诗的境界也是情景的契合。 
  读《碧宇短诗选》其实就是读一种心情,读一片风景。
很是荣幸,一大早就有好文来读,开芹是一位好诗人,还是一位好编辑,说的每一句都是有道理。看这篇文章,是在给我上了一课,不知该怎么感谢这种快乐!谢谢开芹!!
纪版的诗评确实精确、老到、细腻,该说的都说的让人信服、让人心拆。总编的诗集我也看过一遍,但读了纪版的诗评更让我多了层理解,对人的理解、对诗歌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远握!
我也读了,有同感。
她能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中去,感悟自然与生活。
明香回荡透四海,
百花怒放毒草稀!
[quote]很是荣幸,一大早就有好文来读,开芹是一位好诗人,还是一位好编辑,说的每一句都是有道理。看这篇文章,是在给我上了一课,不知该怎么感谢这种快乐!谢谢开芹!!
[size=2][color=#999999]紫藤晴儿 发表于 2012-10-24 09:57[/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97618&ptid=31717]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谢谢晴儿!你这么夸,我都不好意思啦!呵呵……抱抱。
[quote]纪版的诗评确实精确、老到、细腻,该说的都说的让人信服、让人心拆。总编的诗集我也看过一遍,但读了纪版的诗评更让我多了层理解,对人的理解、对诗歌的理解、对生命的理解。远握!
[size=2][color=#999999]王清光 发表于 2012-10-24 11:22[/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97673&ptid=31717]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谢谢清光斑斑肯定啊!主编的诗,我看着很感动!
[quote]我也读了,有同感。
她能把自身融入大自然中去,感悟自然与生活。
[size=2][color=#999999]张宏雷 发表于 2012-10-24 20:32[/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97863&ptid=31717]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碧姐的诗深入我心,也许我能理解,并引起共鸣了吧。
读《碧宇短诗选》其实就是读一种心情,读一片风景。说的太好了!

姐姐的诗评如此精到,小妖学习!
永远的蝴蝶
[quote]读《碧宇短诗选》其实就是读一种心情,读一片风景。说的太好了!

姐姐的诗评如此精到,小妖学习!
[size=2][color=#999999]蝶小妖 发表于 2012-10-24 21:56[/color] [url=http://dbssk.5d6d.net/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197919&ptid=31717]http://dbssk.5d6d.net/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谢谢小妖肯定。试着解读,想从中感悟主编的诗歌意蕴。
学习
欣赏并学习。
“其二”与“其一”是实际上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其一是短诗选的“外延”,这个外延显然是其二的内涵做铺垫的,其二以例举法对短诗选做了细致入微的解读,有理有据。欣赏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河水盛下天空的影子,我站在风中
  感到和桂花树一样高大、朝气,和蚂蚁一样渺小、单薄
  我钻进河水里,感觉和鱼虾一样自由、无忧
  和水草一样柔韧、鲜活,和石头一样坚定、挺拔
  野菊花开在山脚,那奔放的黄
  是秋天的魂——《偏爱,秋天》
欣赏学习。
诗歌给人思考的空间,也会有百人百解
学习小芹的诗思,收获很大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