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拈花汉粗评中华民工的《乡村诗情》

本是不会写,也不愿写诗评的。因为本身的积淀和内涵没到那个程度。但是看到中华民工老师的这组诗歌,还是忍不住发表些“粗”论。
  读过民工老师很多诗歌,大多都是以乡村和务工为题材的,虽然选材有局限,但读来让人或者感叹,或者唏嘘,或者生出其他诸多情感元素,让人能够怀着不正常跳动的心,面对正常运转的现实。有句话说的好——“哪行人说哪行话”。我想这也就是民工老师的诗歌之所以能站在有限的空间里却能发出无限光的原因所在吧!他的诗歌不显空洞,是在用自己曾经或者正在进行的生活和生活给予他的现象来抒发、呐喊,抒发是来自于个人,呐喊则源于社会背景,是以他的诗歌有一种质朴而又丰满的内在气质:
[b]《五月的麦芒》[/b]
南风撩起花大姐儿的裙子,在夏天的入口
拦截从乡村最低处传唱的民谣。大片的阳光
站在麦芒上 ,说出被诗歌叙述的五月
锋芒毕露的爱情。日渐丰腴的时光
沉淀了汗水里的盐和被麦芒刺痛的
镰刀的弧度   
    这首诗歌暂且不去讨论它的思想内容,只是一通读下来,便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流畅之美,仿佛是在诉说绵绵细语,又好似传颂悠远的经卷,让人感受到“朴素的华丽”,怎不叫好?无需多言!
[b]《晚炊》[/b]
如果把黄昏谱曲歌唱。必须绕过
村前那条没有名字的小河,就像流水
流过石桥无须顾忌形式的转换。接近母亲的心跳
对应着秸秆的燃点。她的呼喊通过火炕
爬出屋顶的烟囱,乡村的胃
痉挛了
  短短的六行诗句,却让人经历了从平静——躁动——心痛的情感转换,从歌唱到流水,从流水到石桥,从石桥到秸秆的燃点,再到后来的呼喊和胃的痉挛,感情层层递进,恰如一个故事的情节发展,自然,庄重,令人沉思!
[b]《锄头是春天的肋骨》[/b]
在三月和春天之间,一声牛哞
划入雷声滚滚的间隙。土地复苏的低吟
虚怀以待。一只蚯蚓捡拾着父亲去年遗失的钙和铁
锄头在父亲“锄禾”的姿势里打坐,入定
镶嵌在春风腰部最柔软的部位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肋骨。百度百科上肋骨的定义是:脊椎动物用来保护肺、心脏、肝脏等器官的骨骼,是整个胸腔的构架。可见,肋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骨骼构架。诗人说,锄头是春天的肋骨,也就是在表达:锄头是春天最重要的支撑。这又是为什么呢,诗人在诗句里做了回答,是因为“锄头在父亲“锄禾”的姿势里打坐,入定镶嵌在春风腰部最柔软的部位”,明着是在写锄头,其实是借物抒情,从一个侧面撑起父亲的形象——父亲是诗人生命的支撑!
[b]《镰刀是秋天的隐喻》[/b]
父亲弯着腰,镰刀也弯着腰
他们一起参与了秋风的叙述。在秋天
这个只属于乡村的季节。父亲的汗珠
滴在镰刀上,顺着镰刀弯曲得近乎完美的腰
滚动。滚成一粒盐
加剧了一位路过的诗人虚拟的饥渴
  这一首诗歌在喻象上构思的很和谐,父亲弯着的腰——弯曲的镰刀,父亲和镰刀的关系是辛勤劳动的主动和被动,汗珠是其中很关键的一个意象,将二者连为一体,进而引发了诗人的“饥渴”。那么,诗人的饥渴到底是什么?是迫不及待的要表达的对父亲的感恩之心、思念之心!由此可见诗人很是巧妙的构思艺术,同时也可以看出,诗人有着极为细腻敏感的内心!
[b]《老屋是拴牛的桩子》[/b]
在两个二层小楼的夹缝,老屋
静静地杵在那,像古老的村庄做完最后一次深呼吸
发呆的喉结。像农村城镇化进行中
一棵忘了拔掉的拴牛的桩子。拴过爷爷
拴着父亲。父亲一直也没解下我的缰绳
只是每天默默地给我松动、加长
  这首诗歌读罢,瞬间便有了感动,我想情感再敏感一些的人,定会掉泪,当然,这指的是乡下黄土地里走出的或者未走出的身处其中的人。想象的丰富来源于看这个世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产生不一样的景观。诗人就是从一幅开阔宏大的画卷中走出来了,将祖辈、父辈、自己用老屋这一条“线”拴在了一起,但是每一个主点都有不同的迹象,对比中冲出了一匹“沉默着的飞奔的马”,这就是诗人内心想要表达的情感——沧桑、感动与恩情。如果将这首诗的画面拍成一段微电影,我想最理想的手法非蒙太奇不可!
  总的来讲,这组诗歌以其朴实丰满的内在震撼着我,不但在表达手法和技巧上独具一格,而且在思想情感上感人至深,确是我等学习和借鉴的对象,自用心感悟,不再多言!
首读,问好!
在两个二层小楼的夹缝,老屋
静静地杵在那,像古老的村庄做完最后一次深呼吸
发呆的喉结。像农村城镇化进行中
一棵忘了拔掉的拴牛的桩子。拴过爷爷
拴着父亲。父亲一直也没解下我的缰绳
只是每天默默地给我松动、加长
  这首诗歌读罢,瞬间便有了感动,我想情感再敏感一些的人,定会掉泪,
感人的诗句,深入了人的内心
诗评都好。
明香回荡透四海,
百花怒放毒草稀!
诗歌精短,评点精炼。一并欣赏了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