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我的绿色诗歌之路

我的绿色诗歌之路

  如果说一个人的诞生,是上苍为这个世界刻下的第一道痕,那么这个人以怎样的生命姿态走完他的人生旅程,便是他的第二道痕了。
  就个人而言,这第二道痕无疑比第一道痕更值得关注和期待。因为第二道痕是在第一道痕的基础上,也就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下的一幅画。画的色彩,是一笔一笔添加的,也越来越浓郁。
  就像我在短文《时间在流逝》里写的:“很小的时候,我只是想玩一会,再玩一会,玩个痛快。我的画纸上,阳光温暖而灿烂,雨水温柔而甜美。
  我算不清,这个星球上,曾经诞生过多少个生命,或与这些生命相关的故事。也不关心,这些生命的色彩,是淡雅的,还是凝重的。
  当我蓦然回首的时候,发现那些散乱无章的脚印,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深。
  我仿佛明白了,所有的生命,都要负担岁月赋予的重量,这些重量,像一根线,缠绕着你,牵引着你,让你踩着时光的鼓点,颠簸、前行。
  所以,你必须拥有一支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桨橹,因为在岁月的星河上,除了顺风,还有逆水。
  而我的生命,就像星河上的一朵小浪花,转瞬即逝。但是我想,我至少应该在画纸上留下一个精彩的镜头。”
  对于我来说,第二道痕是浓重的,也是曲折的。那道色彩浓重的镜头,就是我在偶然间跨进了诗歌的大门。那年,我45周岁。
  在诗歌的领域里,以这样的“高龄”才开始接触现代诗应该是不多见的。
  2009年秋,当我被本市作协会员、诗人许礼荣推荐在《大别山诗刊》(2009年冬之卷•总第9期)“六安诗人方阵•龙舒诗群”栏目发表几首现代诗作品时,我诚惶诚恐地从仅有的25首现代诗作品中选择了《追赶时间的脚步》等10首供挑选。没想到,以培养新人和本土诗人为己任的大别山诗刊竟刊登了《追赶时间的脚步》等5首诗作。从此,我迈出了踏向诗歌殿堂的第一步,当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然而,我的诗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有过波折和起伏。我曾彷徨过、犹豫过。而且这种彷徨和犹豫还多次光顾过我。
  记得初上大别诗刊论坛时,对比别人的诗歌作品,我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渺小。再说,与我朝夕相处的妻子很喜欢看我写的散文和小说,对诗歌却根本不感兴趣。我自问:我能写好诗歌吗?我写诗歌谁看?
  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我还想过一个问题:现代诗的阅读人群那么小,感兴趣的人那么少,而且还处于文学的边缘化状态,写诗的人,甚至被亲近的人当作另类,还有必要继续坚持下去吗?
  每当这些念头闪现,一个人的形象就会同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她就是富有传奇经历的诗人及诗歌活动家,大别山诗刊的创始人碧宇。碧宇最令人钦佩的,是她面对坎坷时那份执着的信念。她凭借对诗歌的挚爱,下岗之后,在一无资金,二无办公场所,被很多人乃至家人都不理解的情况下,创办了大别山诗刊,在艰难曲折的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把诗刊带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她倡导的绿色诗歌理念,是中国诗坛一道独特而又靓丽的风景,为推动中国现代诗发展,洒下了她的青春和热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碧宇这样的旗手在前面领路,我还有什么理由退却呢?何况诗歌那顶语言的皇冠熠熠生辉哩!何况诗歌本来就有一股魔力在吸引着我哩!
  在我的诗歌旅程中,还有一个日子是值得纪念的:2010年8月17日。因为当天的《中国纪检监察报》副刊清风文艺栏目刊登了我的诗歌作品《月亮之下》(外一首)。《月亮之下》是我的第66首(组)现代诗作品,而且不久,我就收到了人生中第一笔诗歌稿费通知单,还有样报。虽然那种兴奋劲,随着在报刊上发表的篇目越来越多,逐渐趋于平静,但微澜未止。
  在大别山诗刊论坛做管理员这几年,我逐渐体会到:诗歌在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等方面,有着其他文学形式难以企及的优势。诗歌,既是一副保持纯净童心、医治心灵创伤的良药,更是一把打开自然与自然、自然与人类奥妙联系的钥匙。
  艾略特说:“每首诗也就是一篇墓志铭。”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不会停下诗歌的脚步,因为诗歌,可以让我的生命的痕迹更加富有光泽。
  在我的业余创作道路上,得到过诗歌界前辈碧宇、宋志发、高山松、重庆子衣、清荷玲子、寒烟儿、阡陌、殷晓媛、张学祥、许礼荣、乔茜和塞宾的左手等人的帮助,得到过我的老同学县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必显以及本系统领导、同事们的关心和鼓励。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谢意!
    
  2012年8月28日晚于舒城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问好朋友,远握~~!
感慨松山老师的写诗之路,感情真挚的感激之情溢满文字,问好!
一段心路历程,读后令人感慨。
已经入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