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赏析碧宇的“另类”诗作《从一丛秋菊开始》

  [b]一个季节的开始
[/b]  ——赏析碧宇的“另类”诗作《从一丛秋菊开始》
  
  碧宇提倡绿色诗歌创作理念。多年来,她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绿色诗歌理论体系,在现代中国诗坛,可谓独树一帜,应者甚众。其绿色诗歌理念,不仅展现在色彩变幻上,或者表现形式上,更贯穿在思想内容上。她的每一首作品,都充满了真情实感,如果你能静下心来阅读,你就可以真正走进她的悲与欢、低与高,感受她为什么在逆境中始终坚持不懈,感受她为什么与诗歌有不解之缘。实际上,就我本人来说,放下小说写作转而从事现代诗创作和研究,与碧宇的传奇经历对我的影响密不可分。
  打开碧宇的诗歌作品,你既可以全面地去认识和感受,也可以从某个角度去发现和品赏。阅读《绿色书》诗集,我发现一首与众不同的《从一丛秋菊开始》。
  《从一丛秋菊开始》给我的初始感觉是,运用了大量的长句,没有分节,而是一气呵成,这在碧宇的作品中是不太多见的。是不是有些“另类”呢?带着这个疑问,细读之后,我发现这首诗不仅具有唐诗的那种典雅美,还兼具宋词的那种纤细美,甚至渗透着散文诗的那种浪漫美。当我第一眼读到《从一丛秋菊开始》时,就爱不释手了。
  菊花的花语是:清净、高洁、真情、令人怀恋等,菊花还给人以独特、济世、多彩,甚至孤傲的感觉。自古以来,有很多诗人从不同角度描写菊花,但主题却只有一个,就是菊花不畏寒霜的秉性。诗人、画家留下了大量不朽的作品,比较著名的诗篇如杜甫:“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云安九日》);白居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咏菊》);元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朱淑真:“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陈毅:“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秋菊》)等等。
  这些作品在歌颂菊花的同时,还给读者留下这样的映像:菊花独放于秋,差不多代表着一个似锦繁花季节的结束。而诗人的《从一丛秋菊开始》却独辟蹊径,要“从一丛秋菊开始”。于是,我们是不是会想到:跨越季节的空间,不畏寒冬的临近,迎难而上?
  诗人大多想象力丰富,但这种想像力多来自于生活磨砺的体验,甚至挫折的考验。经历过磨砺和挫折的人,往往最容易也最能体会到理想社会、理想生活的可贵:“寻找我们理想的日子”;也更看中于生活的内质:“我们从一朵菊花的金黄里向外看,我们的心也金黄着”。当然,诗人也有苦恼的时候:“我们的目光越过栅栏,被一片菜园地锁住。”这种苦恼,是因为什么?从诗人在逆境中奋斗的历程看,她曾经经历过诸如下岗、办刊的不顺,被怀疑甚至嘲笑,我们就不难找到答案了。当诗人坚定了前进的方向以后,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菊花的一声轻咳,让我们明白眼前没有悬崖/连一道小沟也没有,我无须自危。”于是,我们又不得不佩服她:“我们从这里开始,履历了一段理想的日子。”她不仅要自己前行,还要号召所有热爱诗歌的人们走进一个时代、创造一个时代,以不辜负这个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
  读完这首诗,再仔细回味,《从一丛秋菊开始》其实并非“另类”,她是与诗人的绿色诗歌理念一脉相承的,长句的运用,只不过是增加了诗作的厚重感而已,其主题是:不管前进道路上有多么坎坷,我、我们也会执着地向前、向前。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季节将更灿烂、更辉煌。
  与前述菊花诗的不同之处在于:《从一丛秋菊开始》代表的不是一个季节的结束,而是一个季节的开始。或许,这就是“另类”的感觉吧。
  2011年12月28日
  
  附:《从一丛秋菊开始》
  文/碧宇
  
  绕开田园,绕开东篱,却绕不开一丛菊
  亲爱的,这个中午,我在想,我们就从一丛秋菊开始
  寻找我们理想的日子
  我们从一朵菊花的香气里寻找一条韧黄的丝带,绵长
  延展到远方,延展过我们的一生
  这个中午,我的生命里只有你我的跋涉以及一丛菊的开放
  我们从一朵菊花的金黄里向外看,我们的心也金黄着
  我们的目光越过栅栏,被一片菜园地锁住
  那手执蚕丝的女人静坐在篱下
  这个时刻,我有些许的醋意,些许的冷血,些许的敌意
  菊花的一声轻咳,让我们明白眼前没有悬崖
  连一道小沟也没有,我无须自危
  面对菊花,我一路无语
  面对你,我多像一只涉世不深的小蜻蜓
  亲爱的,此刻你正在午睡,你是否做梦,你是否梦见一丛菊
  我们从这里开始,履历了一段理想的日子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居士兄辛苦了,写得不错,向你学习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