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font=宋体][color=#000000]  生命之重[/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简析薛省堂的《在牧野小区》[/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  这首抒情诗,看似简单,好像是借女画家之手描写一个优美的意境。的确,诗句中也不乏这样的意境,如“有飞鸟的眼睛”、“柳花肤色金黄[/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将东风和欢笑”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诗意浓郁的抒情诗。看得出诗人是营造优美情境的高手,总能捕捉优美且打动自己的画面。”[/font][/color]
[font=宋体][color=#000000]  经过反复阅读方才发现,我的第一印象存在着致命漏洞,至少是不全面的。因为在诗歌的第三、四节,暗含着诗人从心灵深处对生活的感悟。这种手法在唐诗宋词中比比皆是,流传下来的佳句名篇便多为此类。看得出诗人深谙此道。[/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  诗人先用前两节作铺垫,“公园里女画家背靠一棵千年古树”,她在勾勒美景的同时,自己也成为别人眼中的景色,这种和谐的画面是令人陶醉的。而“柳花肤色金黄[/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将东风和欢笑”,既可以说是女画家笔下的风景,也可以说是诗人笔下的景致,诗人一边叹谓岁月流逝,一边以豁达的心怀面对生活。[/font][/color]
[color=#000000][font=宋体]  第三节峰回路转,诗人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孤独和面临的生活压力,而且只有忍痛割爱,用时间去换取生活之必须,以延续生命的存在。这是物质与精神哲学范畴的问题,唯物主义的观点是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反作用于物质。可以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之下,即使你志存高远,有时候也不得不被繁琐包围,不得不为生活所累所迫。但是,生活是诗歌源泉,这是不可否认的。而“言辞的高度[/font][font=Times New Roman]/[/font][font=宋体]在降低”,看似退缩,其实不然,我认为是收回拳头,积蓄力量,在经过生活的历练之后,将会迸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姿态底,不代表心态底。不过,我们还要看完第四节才可以下这个结论。[/font][/color]
[font=宋体][color=#000000]  果不其然,在第四节,我们看到行走在生命长河的诗人,并没有迷失方向,丢失心中的那份珍爱,而是将诗歌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经过生活波折之后的天空似乎更加开阔了。因此,诗歌在结尾得以升华,并给人以无限遐想,这种升华于无声无形之中:“安睡在水与天拖出的一张长椅”“于心灵上无限阔达”,诗歌在诗人生命中的份量由此可见一斑。读完全诗,我才恍然大悟,这也说明诗人把握技巧恰到好处。[/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综上,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小结:第一、二节精心铺陈,第三节陡然转折,第四节升华承合。此外,诗人把抒情的地点选在小区,值得玩味。整体上看,层次感分明,诗意内敛,诗人像一个太极推手,优雅地给读者演练完一套组合拳。所以,《在牧野小区》堪称佳作。[/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以上点评或有遗漏之处,还请各位及省堂批评指正。[/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
[color=#000000][font=宋体]  [/font][font=Times New Roman]2011[/font][font=宋体]年[/font][font=Times New Roman]7[/font][font=宋体]月[/font][font=Times New Roman]5[/font][font=宋体]日[/font][/color]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附:《在牧野小区》作者:薛省堂[/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公园里女画家背靠一棵千年古树[/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她的画笔墨绿[/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有飞鸟的眼睛[/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人行道旁[/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柳花肤色金黄[/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将东风和欢笑[/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一一紧握[/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我在这边的石阶独坐[/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言辞的高度[/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在降低[/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没有什么比继续下去更重要[/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阳光、诗歌、生命[/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安睡在水与天拖出的一张长椅[/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两片嘴唇悄然合拢[/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于心灵上无限阔达[/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000000]  [/color][/font]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i=s] 本帖最后由 小芹 于 2011-7-7 23:24 编辑 [/i]

[align=left]                                              [size=3] [/size][b][size=3]悲悯情怀——读十五岚《今夜,万籁俱静(组诗)》
[/size][/b]                                                                    文/小芹
    [/align][align=left]    十五岚的诗,无论是情感的流动还是对生活的哲思,内敛中透着直率,细腻中透着浪漫,温润中透着思考。说实话,她的诗歌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明白,需细细地琢磨,慢慢地品味。著名诗人梁南在论及诗的力度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好诗都有素质上的力度,有一种直入人心的魅力,她或者以犀利奇峭的语言所产生的力度征服了你,或者以鲜新灵异的意象所产生的力度深入你的心境,或者以优美的节奏旋律所产生的力度,或者以丰沛的感情所产生的力度打动了你,感染了你,使你受到诗的思想和艺术力量的陶冶”(《在缪斯伞下》)。十五岚的诗歌有时语言犀利奇峭,有时意象纷呈。诗歌总体感觉大气,厚重。当我读到《今夜,万籁俱静》这组诗时,这种感觉更加深了。
     [/align][align=left]    组诗其实很难解读,如果是围绕一个主题构架要容易读些,但十五岚的今夜,只是一个特定时间上的限定。在万籁俱静的晚上,诗人的内心汹涌澎湃。可以想东,也可以想西;可以从大处想,也可以从小处想。没有了主题,写读后感易散,于是有了退却的想法。然而,十五岚的这组诗从初见就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一次次鼓足勇气,步履瞒珊,试图走进诗人的内心。只是这组诗太丰满,我只能尝试着解读一二。
    [/align][align=left]    通览整组诗,我发现了非常重要的关键词:雨。九首诗歌有7首提及“雨”。于是我开始用“雨——涝灾——旱灾“来串起一些诗所要表达的意境,那就是诗人的忧患意识——关注磅礴许久的大雨以及之前干旱给人类和大地所带来的无法挽回的灾难和损失。
    [/align][align=left]   “三米深,够不够?”,《爱,或者等待》的首句对阳光发出愤愤地质问。大地在阳光长期焦灼下开着巨大的裂缝,9千万亩颗粒无收,连人类饮水都成了问题。 初读这首诗,我差点误入歧途把它作为情诗来读了。 “几滴并不湿润的雨/使花儿的容颜,日渐消瘦”以及“尘世的焰火,它在嗤笑”,这分明是大地失去水分的真实写照。
    [/align][align=left]   《彩排》、《雨啊雨》《天使》《迂回》等几首同样体现了诗人深切关注涝灾这个现实。“使用暗语的潮汐,频频告急”,不用我多说了。“你还要让血液/回流多余的起伏,并在苍白的唇上/断送喃喃的台词……”,这是多么惨烈的一幕啊。一场涝灾带来了多少家破人亡,然而这惨烈的消息却出自“鸽子”之口大地已无任何生命的迹象。天上的亲人拒绝入窗,还有家吗?而我在灯点亮时与一群蛾子为伍。诗人用几个意象勾勒出一幅幅涝灾的图景。“掉在七月的心事/深不过今夜的一场雨”,诗人耳听屋外持续的“闪剑和雷鼓”,心怀忧虑。
     [/align][align=left]    当然,今夜诗人除了关注现实,也表达了个人情感上的一些纠结。如在《梦与臆想》中,诗人想到了痼疾,那难熬的咳嗽在夜深人静时,如鸟儿从头上俯冲而下,“要把心捣碎”,假如这时没有家人在旁陪伴,更是心碎。体验之深,比喻之非常到位。即使没有痼疾,一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生活中的伴侣或家人还未归来,这是怎样的难熬。当听到锁孔转动的声音时心是放下了,但心思却要逃了。诗人把长长的孤独,长长的等待表达地淋漓尽致。其实人人都需要家人或爱人情感上的交流和呵护。“阳春,白雪,丽景;风吹,雾散,逝澜”,这些意象一点而过,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悲哀的,今夜思绪纷飞。《牧羊人》为我们营造了牧羊人——绵羊——荼靡花三者律动的意境,如童话般的描写,舒缓有序,层层推进。“荼蘼花”多与爱情有关,我想可能诗人在雨夜里想到了过去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或对逝去岁月的怀念。无奈之情表露无疑,以致诗人发出呼喊:“这些够不够赎回/我们相爱之前的,夜、光明与感情……”。在《不近不远》这首诗里,“黄昏”、“夕阳”似乎袒露了年近不惑的一种心境,“做一颗江心的月亮吧”,或者“一支不败的玫瑰”,表达了一种不屈高昂的姿态。《游鱼》是不是描写一种生活状态?“风平浪静后/我不再挂念,出逃的想法”,生活已历练出淡定。
    [/align][align=left]    今夜,万籁俱静,只有雨声。十五岚从个人的情感扩展到关注人类所遭遇的天灾,诗意表达上内敛、隐忍但却饱满。读着这一组诗,我能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心胸是何等宽阔。作为女性诗人,她并没有沉湎于个人的小情小爱,而是内心充满了对人类的悲悯之怀。

附:十五岚的诗

《今夜,万籁俱静(组诗)》
[/align][align=left]◆梦与臆想
   
这些年,我不记得体内的痼疾
如何暗渡陈仓
一阵密集的咳嗽,突然惊动一群鸟
它们从头上俯冲而下,要把心捣碎
作为纪念……

我听到锁孔转动的声音,掩饰的手掌
锈迹斑驳。一些被缩小到窗口的灯光
打不打结,我都安插了潜逃的脚步
   
好比水分,盐粒,磨刀石和马槽
需要补给,需要一场冷却的风声鹤吠
牵马人兀自离去,我顿时陷入失眠
阳春,白雪,丽景;风吹,雾散,逝澜
交织的梦与臆想,多像一地雨[/align]
◆爱,或者等待
   
    三米深,够不够?越来越多的阳光
    从皮肤上凿井,深入内心的表白
    两条河,据守着欲说还休
   
    比风声还快,这流动的空气,它拦截
    一个人的忧伤,几滴并不湿润的雨
    使花儿的容颜,日渐消瘦
   
    爱,或者等待。尘世的焰火,它在嗤笑
    一个人的激情,澎湃,自燃成灰
   
    ◆彩排
   
    这场倾盆的大雨
    是为我而下的吗
    它们绕过天空和山峰
    前来我的窗户,低低倾诉
   
    我还在姬神的曲子里,边走边踱
    没在意你的到来,我想我们是多么熟悉
    包括这场雷,它的嘶吼
    在你的河流,我的海洋上
    使用暗语的潮汐,频频告急
    就剩下这点听觉了,你还要让血液
    回流多余的起伏,并在苍白的唇上
    断送喃喃的台词……
   
    ◆雨啊雨
   
    夜晚的九时三刻,这场雨
    多么可怕。退到头顶的闪剑与雷鼓
    继续黑暗中的杀戮
   
    我是不是它们的战利品
    悬空而落,一粒尘或者螨
    如何在夜色的樊篱处
    小心地挣扎自己的恐惧
    我说停电了——
    你该知道扔在大街上的拐杖
    绿色的树、路灯、楼宇上的避雷针
    我听到雨把它们赶到天空的悲伤
    包括我的哭泣,像个孤儿
   
    ◆牧羊人
   
    牧羊人赶一群绵羊回家
    口中念念有词,阿大、阿二和阿三……
    数着数着,日子就落在大地上
   
    庄园之外,我隐身为风
    倾听一位女巫在唱赞美诗
    开在废墟上的荼蘼花
    情节并非完美
    月光大把大把凋落时,我开始细数
    怀中安睡的绵羊,它们有2100只耳朵
    3181张嘴唇。这些够不够赎回
    我们相爱之前的,夜、光明与感情……
   
    ◆不近不远
   
    做一颗江心的月亮吧,不近不远
    流水经过黄昏,我据守斜阳
    在晚归时刻,让血液汇入一阵暖流

    波涛日夜喘息,制造的秘籍
    使多少云与雨成为囚徒
    所以起身,在离别的脚印中
    喊回精卫,它飞身的万丈深渊
    来自彼岸的河流
    我分不清哪朵浪花,可以转基因地
    成为海枯中,一支不败的玫瑰
   
    ◆天使
     
    如果走失了这场雨
    不要让我从鸽子的嘴里,得到消息
   
    最亲切的人都在天上,就象星星或月亮
    它们拒绝入窗。灯光亮起时
    我便学会和一群蛾子为伍
    趁黑盗火,并且掘黑
   
    ◆游鱼
      
    一只游动的鱼,还在天上观望
    它不相信人间,海螺的声音
    在栖息的大海,呼叫已过千年
      
    你来不来,沙滩依旧柔软
    四面八方的路都能通达圣地
    惟有这一次,风平浪静后
    我不再挂念,出逃的想法
   
    ◆迂回
   
    白发的终端,我用一只蝉
    捻搓光阴。掉在七月的心事
    深不过今夜的一场雨
      
    还有多少断魂,是潜藏体内的花朵
    我们从纸上搬来风声、月晕
    夜色的燃烧,一场雨是否冲断了路途
    高山流水的人,你要注意
    颠沛流离的身后
    影子等同目光的转移
小芹解读得挺到位的。确如小芹所说,组诗之中,并不一定完全以一根主线,或者说主题串联,但是,既然是组诗,必定有相同的向度维系,于是,我们就可以找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并把它找出来。从小芹细腻的解读看,应该说走进了诗人及其作品。此外,还对十五岚作品风格特点做了简略的阐述,让者进一步了解诗作及其作者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很成功的诗评文章。欣赏问好小芹!大别山会员之间如果都像小芹这样参与深度交流,必定会愈加繁荣。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谢谢夸奖,我也在学习。不仅学习好诗,也学习怎么写评。这方面你是行家,请多多指教。
支持下 [url=http://www.cuiqingyao11.com][color=white]www.cuiqingyao11.com[/color][/url]
来学习,问候各位
新人报到,找不到晾衣架,就在这评述的风里边学习边晾干自己。
  寂寞诗心(随笔)
  
  里克尔在给青年诗人弗兰斯•卡卜斯的回信中说:“人需要‘寂寞’,是为了内心的成长,爱最为美好,也最为艰难、最为神圣。”里克尔大抵是要告诫年轻人:应给自己留有一定的反思空间,对人生之路进行规划、调整和总结,力求在今后的征途中少走弯路,以达到所要追求的目标。里克尔提到的爱,是指热爱、钟爱的人、物、事,并非独指爱情。
  诗人写诗是对诗歌的热爱没错,但是,诗歌只是众多文种中的一种,只不过有的人选择用诗歌去讴歌人生、反映生活、反思过去和憧憬未来罢了,诗歌的内容才是真正的主体。对于同一件事物,人们除了可以用诗歌抒发外,还可以用散文或小说去展现,甚至用杂文去揭露。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有一点是相同的,都离不开寂寞。因为创作的过程是缜密构思、用心润色的过程,即便大师之作,事后还是会做一番整理和推敲的,以求完美,出口成章毕竟凤毛麟角。所以,总体上讲,创作是需要一个安静思考的环境的。
  我习诗的时间不长,也就将近两年时间,但我在创作的实践中,却积累了较深的体会。我觉得,一首诗,尤其是一首好诗的出炉,必然要经过从构思、酝酿,到推敲、提炼,再到写作和反复修改的过程。当别人徜徉在花前月下、杯光牌影的时候,写诗的人却只有青灯作伴,很多诗人就直接在诗中表达了孤寂的酸甜苦辣。但诗人们却乐此不疲,都乐于在寂寞中去感受光影月色、风雨雷电的抚摸,在寂寞的时光里凝思过去、现在和未来,把一个个文字锤炼成行,赋之予情感,使之感动自己,感染读者。
  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皇冠,是皇冠上的明珠”,由此可见,诗歌不是靠苦思冥想就能写好的,除了需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之外,还要储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大量的阅读,反复的练习,长期的实践,才能把握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当然,即便你做好了所有的准备,有时候,一首好诗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也许就是诗歌还需要一丝灵感的独特性吧。
  正因为上述原因,诗歌的创作,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做好这项工程,你必须提前做好规划,提前备好素材,提前打下基础,还要甘于寂寞,并以此为乐。然后,或可在寂寞的怀抱中,孕育出一首首委婉动听、情真意切、如歌如泣的诗歌来。当我们沉浸在一行行优美、动人的韵律中的时候,浪花仿佛为你而起舞,鸟儿仿佛为你而歌唱。
  2011年7月22日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人需要‘寂寞’,是为了内心的成长,爱最为美好,也最为艰难、最为神圣
来拜读兄弟的文字,阡陌学习了
[quote]来路多艰辛,劝君多珍惜

             ------指冷诗评之雪馨《我知道,你来了》


    解读诗歌,并不是一件讨好的事情。若浮光掠影,悟到的,不过是诗歌叶片表面的纹路,至于纹路要抵达的方向,恐怕还是迷离 ...
[size=2][color=#999999]指冷笙箫寒 发表于 2011-6-17 14:59[/color]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41025&ptid=886]http://dbssk.5d6d.com/images/common/back.gif[/url][/size][/quote]
看了萧寒的诗评,感觉有一种浓浓的香味儿,如那首诗歌一样,像夜来香在静谧的夜色中扩散。可以说,萧寒的诗评和诗歌本身是相得益彰的,很符合诗歌的特点,诗评诗歌很协调得融合。在气质上,风格上,内涵上……同样的感情,不同的表现形式。
[size=4]含泪的微笑——评枕月衾云诗歌《人生,一列疾驰的火车》
     
     枕月是我所认识的诗人中最勤奋踏实的一位。或许他还不能算是一个诗人,但他具有诗人的潜质,和诗人一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忧郁的气质。记得艾青在他的诗论中这样说:“诗常是一个诗人的全部知识的反映,从一首诗里可以看见一个诗人对于世界的最具体的见解。”
  枕月的这组诗便很好的诠释了艾青的诗论,为我们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人生是一曲《行路难》,是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从出生到暮年,从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走过的路圈定一个广阔的舞台,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但隔了久远的时光来看,却都是值得珍藏的醇酒佳酿,成为我们老去时候的精神贮藏。
   “上帝都寂寞的夜晚,车轮碾压着路轨,发出亢奋的声音”,诗人在一开头便点明诗歌主题:人生如一列火车。作者避免了直白性的话语,采用非常恰当的比喻,对“人生”从某一个侧面做了解释。人生是什么?人生是我们身不由己地一次旅行,旅途中有泪水也有快乐,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无知和惊奇。谁也不知道下一秒钟究竟会发生什么。于是,带着惶恐不安与好奇,跟随列车,慢慢成熟长大,学会接受一些事物,同时放弃一些事物。诗歌第一小节其实对生活寄予了很高的幻想,充满着光明和希望。
  在车轮“哐当哐当”的交替声中,我们学会生活,与人相处。生活总是个人的具体经历。我们在游戏中长大,插上幻想的翅膀,把希望制成风筝的两翼。朱自清老先生曾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童年,是人生的初春,是一个粉嫩的开始。纯洁的心纤尘不染,在春日中徜徉,流连。于是,一切单纯的摹仿也由此而来。“过家家吧!那个蒙着盖头的五岁的新娘/用柳叶、沙粒烹制最可口的午餐”。这里只有纯净,温情,在以后的人生岁月中,童年无疑是最值得珍惜与记忆的时段。
  诗人把第二节写得灵动而充满童趣,正如《童年》歌词中所说:“阳光下蜻蜓飞过来,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水彩蜡笔和万花筒画不出天边那一条彩虹”。在诗人的笔下,童年充满活泼的色彩,清新的味道,同时,少年懵懂的情怀也在潜滋暗长。如今,回忆起来,在五月小麦拔节的日子里,将层层往事挂在心间,穿透层恋叠嶂,穿越浩淼无垠,只为找寻睡梦中的过往。可那些青涩的心事如今只能博取自我解嘲似的一笑了。
  我们注定要远行,为理想,为生活。或许也会找寻一份浪漫的爱情,“上帝!快给我那个诱人的苹果/来滋润我冒烟的喉头”。人都说,爱情让人美丽,身在爱情中的青年所分泌出的荷尔蒙足以抵抗所有的挫折。是的,从诗句中,我们分明感受到诗人浓郁的激情。“软卧上躺着老人,硬卧上放着孩童/你呢?像卫士一样笔直地站着?”人到中年,肩上的责任压弯了脊背,但压不弯挺立的脊梁。我们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为父母支撑行走的拐杖,为妻儿圈起温暖的港湾。带着爱,带着责任,让人生的列车穿越穷山恶岭,最终,在爱情的最高形式中守护家庭,完成生命的洗礼,完成由孩童到暮年的过渡。
  诗歌最后一节可以说对人生的留恋。诗人幻想日薄西山之时,当山野静谧,群鸟归林,我们是否依然可以停驻在年轻时站立的地方,“遥望海的方向……痴迷湛蓝的天空”,看经历的岁月如一幕幕胶卷,在眼前一页页翻过呢?
   “一根拐杖支撑所有的记忆/到站了,起点亦是终点……”自此,我们的诗歌之旅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仿佛看到一列火车疾驰而过,这列火车滋生一切美好的事物,旅行者心中装满的是期待和光明。总体上来说,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直面人生后对世界的认知与反映,对既定追求的淡定与从容。他所思考的生命逻辑得以完美展现。它使我想起徐志摩的一首关于生活的诗篇,“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和徐诗相比,枕月的这首诗无疑带有明媚的成分,像五月的阳光,热情浓烈,和徐诗倒是反差极大,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整首诗用舒缓的说话语调,使诗歌体现出意态从容的风格——像电影中的长镜头那样浓重而深沉。所以我们读《人生,一列疾驰而过的火车》除了感受到诗人淡淡的惆怅外,作为心灵的艺术,其感人之处还在于它昭示了生命的艰难和短暂,感悟到白驹过隙的苍凉。那呼啸而过的风声为列车的远去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
  《薄如蝉鸣》一首,诗人用小小的蝉儿自喻,说明虽然渺小仍奋斗不息。那些浅唱低吟透过古道一路洒来,现代与古典就此融为一体。其实,薄如蝉鸣的又何止是我们笔下的诗句,还有那些感情不能触碰,那些潜藏在生命核心的本真,都是不忍触碰的。
  诗歌的第一节,“蝉鸣,钻出黑暗和土地/只为稻花飘香的夏季/憋足气血,忘我不息地张扬”。虽然蝉儿渺小,如沧海之一粟,也可表心迹。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憋足气血,为的就是忘我不息的张扬生命本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而蝉儿的生命也只是短短的一个夏天。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都微小得如尘土一粒,雨水一滴。尘土有尘土的价值,雨水有雨水的意义。历史可以忽略我们的存在,但我们自己不能因为渺小如草芥轻视了自己。蝉儿为生活辛苦嘶鸣实则是诗人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蝉所包含的文化内蕴在诗人笔下再次得以展现。
  其实薄如蝉鸣的又何止是生活的底色,那些朦朦胧胧的感情,都轻盈如朝阳下的云朵,如透明脆弱的羽翼。浑厚的唐诗中,婉约的宋词中亦或缠绵的元曲中,浪漫的爱情一直在演绎,千百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迁客骚人。而诗人同样不忍触碰那些不被世俗污染的感情。第二、三节中最明显的特点是诗人化用各种典故,将古典文学的秀美糅合在现代诗歌中,极力营造一种清洁的氛围。虽然,“柳条柔密的心事该向谁倾诉”,虽然“秋的风声如兰舟的催语”,但在极度的悲伤中依然压抑情感,“不忍捅破薄如蝉鸣的纱儿”,用冰冷的理性将体内的炙热中和。从夏到秋,时间的更替,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人生的苦短。柳永在《雨霖铃》中道:“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在季节的更替中,诗人自然想到柳永词中常有的离情别绪,风花雪月,花前月下,唧唧喔喔是温室中的花儿,经不得风雨,在现实面前定然要被撞击的支离破碎。离殇自古有之,无论内心怎样炽热,都会在秋意萧索中冷却,被寒蝉的鸣叫震醒,被潇潇秋雨淋湿。
  但任何外在表现形式都不能代表内心,有时恰恰相反。冰冷的理性思考抑制不住思想熔岩的奔突。于是,“在葱茏的森林中,回忆和青苔一样深厚。”这里,“青苔”或为时光,或为荒芜。时光是一把利剑,可以斩断完整的记忆,让它零碎成一地斑驳。时光亦是一粒沙子,疯长成一地荒芜。所以说,“生命是一张简谱,很薄很薄……”不管从心灵上,还是肉体上,都在负重,而又无法释怀。诗人既把自己融入在蝉体中,他的诗句也就完全融入在所写对象之中。物既是我,我亦为物,物我相融,交织在一起。
  关于《疏离》一首,整体基调显示出的是一种惆怅和无奈,间或淡淡的忧伤。这几节诗句表现出齐整的节奏,并且截取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入诗,从各个层面揭示疏离的存在。疏离是什么?表现为刻意的远离,和亲近对立,和温暖相反。因为疏离,所以美好的邂逅或者说缘起最终会以陌路的形式续接下去“。一个美好的缘起,一个无言的结局/行程中消弭,间以铺陈和伏笔”。人生中人类和人类,人类和异类都是缘分,可缘分能维持多久,需要我们的努力。记得余秋雨先生曾说过“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这里指朋友与朋友之间应该互相珍惜,那人类与自然,与异己之间呢?是否也应善待之?但在相遇过程中因各种利害关系渐渐疏离疏,故而,美好的缘起未必会有美好的结局。能做到“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是怎样不易!正如文章中的展开或者伏笔,其实每一步都有内在的含义,在含蓄中向我们昭示结局。读这些诗句,我们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惆怅,世间知音难觅。“如果心若比邻,请让时空在肝肠中位移”。诗人的思想已经游离于身体之外,回溯历史,与古人对语,体验“诗韵丰饶的唐朝”的无限魅力,拉近了我们和历史的距离,把读者的心也拉到那“风烟缭绕的五津”,拉到“夜郎西”。这可以说是把镜头平移,推向读者的视野。我们仿若看到一个孤独的人静坐敬亭山,面对苍茫太极,晚霞斜照,落日楼头,与自然为伍,和心灵低语,把对人世的疏离化为对自然的亲近。当然,那个于寂寂山林俯首低语者不是李白,而是诗人本身。
  先前我们看到一个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独行者戚戚然默坐,享受自然的青睐,与红尘琐事疏离,到了第三节,诗人笔锋一转,向我们展示的又全是热闹人生的滴滴点点了。
   “奔忙在冰冷的石块和争高直指的森林”,这里诗人撷取两个意象,“石块”和“森林”。“石块”的修饰语为“冰冷”,暗含人情淡漠,“森林”的修饰语为“争高直指”,诗人的用意显而易见。在日益浮躁,物欲横流的尘世中,金钱,权势逐渐凸现出前所未有的蛊惑。争高拥挤,用排他性为阶梯,“蹭蹭”向高处爬,谁还有精力,还愿意敞开心扉剖析自己?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成为必然。每个人都如“套中人”一样,严严实实地包裹自己,与外界隔绝,“同行无语”是必然结果。山肴野蔌也好,推杯换盏也罢,日常的交际应酬,谁又能在意酒桌上有几份真情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各自名利也!那么,作为思想单纯的诗人,在热闹后的冷清中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了。
  诗歌最后一节可以说是诗人思索后的从容。“活着和空气不会疏离”。争一口气,出一口气乃是呼吸,呼吸乃是活着。从这个角度说,此时的诗人已明确了追求的方向,与文字为朋,和鸟儿为伴。文字未必能尽善尽美表达思想,甚至文字可以和思想貌合神离。纵然心中有千般悲悯,万般善良,疏离依然存在。“蹀躞于岁月的小径,被裹挟,被撞击/终将羽化,还于泥土或者植被”,很多时候人是被时光拖着走,在随波逐流中迷失自我,在世事洪流中被湮灭。唯一能做的,或许只能是和大自然亲近,消融于此而不再感到孤独了。
  好的诗歌一定是蕴藏着诗人最本真的情感,是诗人艰苦劳作的结果。整组诗歌表现诗人在理性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人事,感情,零零总总,在我们的生命中如此琐碎,又如此如影随形。品读枕月这组诗歌,《人生》溢满深挚的感情,情感流泻在叙事和抒怀之间,成为一种朦胧的,有意味的叙事。而《蝉鸣》和《疏离》两首在风格上则大体相近,表现出一唱三叹的音乐美,也恰到好处地使诗情具有撩人心魄的力量,诗句中流露出的缠绵哀伤的情调更是打动读者心扉,其凄清孤单的韵味里蕴含着更深的生命体验,让读者在含泪中微笑,微笑着含泪。
  
    附枕月原玉:
  
  
  
   ◆人生 一列疾驰的火车
  
  上帝都寂寞的夜晚
  车轮碾压着路轨,发出亢奋的声音
  蜷缩在温润的月台,和着旗笛
  呱呱……开始你不由自主地旅行
  茫然中更多惊奇
  
  小皮球在草地上划着年轮,
  纸鸢掠过桃花枝,飞出三月
  把梦幻绣制在两翼
  过家家吧!那个蒙着盖头的五岁的新娘
  用柳叶、沙粒烹制最可口的午餐
  
  小麦在雨里拔高希望,我的目光透过秀枝
  停留到可以触摸故乡的地方
  列车呼啸而过。阳光下鼓胀的痘子
  将青涩的心事堆积,三八线的课桌里
  一摞日记,漫漶着萌动的记忆
  
  上帝!快给我那个诱人的苹果
  来滋润我冒烟的喉头
  司炉长!别再添煤火,哐哐当当的
  一站,又一站,没来得及思索
  车轮在路轨上再一次次亢奋而过
  
  平川,山坡,隧洞,悬崖……
  列车在光明与黑暗,幽深与险峻中穿梭
  软卧上躺着老人,硬卧上放着孩童
  你呢?像卫士一样笔直地站着?
  
  我们是点点水滴,遥望海的方向
  我们是细碎的云朵,痴迷湛蓝的天空
  列车以365迈的速度前进,请容我多滞留片刻
  那一卷卷胶片在窗外掠过
  
  一根拐杖支撑所有的记忆
  到站了,起点亦是终点……
  
   ◆薄如蝉鸣
  
  蝉鸣,钻出黑暗和土地
  只为稻花飘香的夏季
  憋足气血,忘我不息地张扬
  一声声绝唱,关于渺小
  在昼夜轮回中震颤
  
  蝉鸣,拂过长亭和古道
  霖铃细雨浇透骨髓
  拌着浊酒将词人灌醉
  柳条柔密的心事该向谁倾诉
  明月悬不起颗颗泪滴,遗落一地词韵
  
  秋的风声如兰舟的催语
  呢喃,呢喃,只是绵绵不绝的殇离
  不忍捅破薄如蝉鸣的纱儿,
  冰冷的理性打劫了一场炙热
  
  思想的熔岩让我无法保持缄默
  在葱茏的森林中,回忆和青苔一样深厚
  做一只鸣蝉,吟唱自己的音符
  生命是一张简谱,很薄很薄……
  
   ◆疏离
  
  疏离,亲密的发语
  温暖,漠然的一个逆命题
  一个美好的缘起,一个无言的结局
  行程中消弭,间以铺陈和伏笔
  
  如果心若比邻,请让时空在肝肠中位移
  回不了诗韵丰饶的唐朝
  我的眼眸望不穿风烟缭绕的五津
  明月难到夜郎西,枕一席残根败叶
  看:鸟儿飞尽,孤云独伴敬亭
  
  奔忙在冰冷的石块和争高直指的森林
  同行无语。味蕾在杯盏里麻醉
  山肴野蔌缺失了阳光、雨露的本真
  手机、电脑,谁能和心一样的频率
  那些巧言令色被剥去了外衣,腻渍残存……
  
  活着,和空气不会疏离
  思维和文字一直存在罅隙,长不出一株忘忧草
  蹀躞于岁月的小径,被裹挟,被撞击
  终将羽化,还于泥土或者植被[/size]
秋色版主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了枕月衾云诗歌《人生,一列疾驰的火车》。使原作变得更加丰满起来,让我们体会怎样走进诗人及其诗作,在感受诗歌给我们带来酸甜苦辣咸人生五味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欣赏佳作佳评。问好秋色寒烟!
  诗歌这只手
  为我打开一扇窗
  可见
  柳暗花明
我不太会写诗,来学习。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