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大别山十二峰之九:人生的画卷,兼评笔架山上的《在都市的一条小巷》

人生的画卷,兼评笔架山上的《在都市的一条小巷》

  笔架山上名叫刘向阳,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石首电视台,著有诗集《向阳诗选》。刘向阳是近期才进驻论坛的一名诗人,在前一段时间《荆州晚报》与《荆门晚报》联合举办的“荆荆一家亲”深秋物语笔会上,我们不仅有了一面之缘,还尽释前嫌,并作了一夜的抵足长谈。说起尽释前嫌是因为年初到《石首文学论坛》上与笔架山上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摩擦,之后我便没有再去了,但我记住了笔架山上这个名字,笔架山上也记住了我,当我们在去紫荆农庄参加笔会的前一晚的酒宴上邂逅的时候,当我们知道了彼此在论坛上发帖用的名字时,彼此的心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尴尬,这时候,是酒捅开了这层窗户纸,让我们相视一笑泯恩仇(尽管并没有什么恩仇可言),这时我才真切地感觉到,酒这家伙,还真是个好东西。而到了紫荆农庄,我们便形影不离了,所谈的话题都与诗歌有关,包括紫荆山庄的一夜抵足长谈,我们谈的也全是诗歌创作的体会与心得,这时我又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这家伙,也真是个好东西,它像一条纽带,拴住了还在蹦达的两只蚂蚱。

  笔架山上虽然是石首的名记,最近也成了我们这群疯子中的一员,但他为人却很谨慎,为文也相当严谨,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是字斟句酌的。就拿这首《在都市的一条小巷》来说吧,他就不止一次的征求过我的意见,尽管我的意见对他的写作不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但他的这种为文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诗歌在近一段时间完成了一个阶段性的转型,一是在文风上更加朴实,更加细腻;二是把视点转生活的底层,转到了草根一族;三是把视角放到生活的细枝末节上,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真章。当然这种转型是必然的,是每一个写作者达到一定高度后所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无论什么文体,如果一直凌驾于生活之上都不会有太长的生命力的,没有生活的基础和底蕴,不把自己融入到生活之中,你写的作品即使再优美也只会是空中楼阁和水中的浮萍,生活才是我们的根,生活中才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和养分。而要想深入生活就必须把姿态降下来,让自己的整个身心和灵魂都沉到生活之中,沉到最底层,沉到大地和土壤之中,把自己的每一个细胞都化作土壤中的根瘤菌,在吸取养分的同时也制造养分,来滋润更多人的生活。这既是诗歌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生活赋予我们的使命,既然我们选择了诗歌,我们就注定了这样的宿命,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副担子挑起来。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尽管我不信佛,但我觉得这句佛语用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了。

  笔架山上的这首诗歌是一首地地道道的口语诗,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白话诗,写诗的人都知道,要想把白话诗写好是最难的,因为白话诗的最大特点是深入浅出,也就是要把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通过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还要不露一点痕迹。目前因为梨花体和羊羔体的广泛流传,让很大一部分人对口语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误解,于是在如何定义口语诗的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争议。记得当代著名诗人、《诗选刊》杂志社主编郁葱先生在答记者问的时候,就谈了很多关于口语诗的概念和观点,他说:“口语诗”顾名思义,就是用口头语言,即我们平时说话的语言写出来的诗。”,但“我们平时说出来的话不一定没有诗意,有诗意的话,记下来,便能成诗。而我们平时说的一些话,只能是话。”,在谈到口语诗产生于什么年代的时候,他回答得非常明确:“有了新诗就有了口语诗,没有新诗也有口语诗。”。从答案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口语诗的特点,那就是:“指向人的日常生活的具体存在,并使之敞开;用词平朴、自然,不做作,少卖异;造语简洁、明晰、干净、爽利,直抵事物本质;其语势语态,大多从容淡定,冷静沉着,行止欲知,不露声色……。”

  其实任何关于诗歌文本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诗歌是一个很自我的文本,加上诗歌也不存在好坏之分,而诗歌一旦完成后就不属于作者本人了,诗人就离场了,读者就参与进来了,那么见智见仁都是读者的事,与诗人无关了。而到了这个时候,关键的问题就变成了你退场之后,读者参与的程度,感悟的程度有多高,你留给他们的,是不是他们在心底而平时忽视的情感或者判断,是不是值得回味。如果是的话,那么你的诗歌才能称为口语诗,否则就成了口水诗了,这就是这们平常所说的,真理和谎言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对口语诗也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么口语诗的写作又要抓住一些什么要点呢?在这一点上,诗人铁舟先生在紫荆农庄的笔会交流中说的一段话对我的启发较大。他说写好诗歌无非把握好四个字“起、承、转、合”,起要轻起,就像唱歌一样,调子不能定得太高,调子定高之后提升的空间就有限了,即使勉强能提上去也会陷入一种唱高调的尴尬,而唱高调却是诗歌最忌讳的;承要慢承,因为承是叙述事件的过程,要显得从容文字和内容才能得到很好的舒展,才能让读者慢慢地融入到你所营造的意境中去;转要急转,顾名思义,转就是转折嘛,如果不急的话就达不到转折的效果了;合要巧合,因为合就是结尾,如果不巧的话,诗歌的灵气就得不到彰显,诗歌的亮点也得不到呈现,如果不巧的话就达不到诗意的自然流露,必然会留下人工雕琢的痕迹,其实人工雕琢人人都会用了,如果达到巧合后,就天衣无缝了,就可以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最佳效果了。

  结合笔架山上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要点基本都做到了。头两句“清晨,在红发路小巷出口处/我与一个人又一个人擦肩而过”可以看作是起,只是静静地陈述了事情的起因,既没有优美的语言,也没有生动的意象,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就跟我们平时说话时打招呼一下自然,所以说达到了轻起的要求。接下来几句是慢承:“包工头王承柏与邻居夏婆/提着早点  蔬菜进巷/土管局老李和我招手路过/皮鞋批发老板小曹拉着货物外出”。这几句叙述是很从容的,似乎无关紧要,其实作者是在做铺垫,也就是说设下的伏笔,都是为后面的急转和巧合做准备的,因为着笔细腻,在细节上提炼得恰到好处,所以铺垫得也很沉稳。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几个人物,有包工头,有退休的夏婆,有政府官员老李,还有小商小贩,而这些人物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分别代表着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等级,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和社会的象征,所以说作者的观察力相当敏锐,捕捉的形象也相当精准,这既是一个明晰的画面,也是一个社会的万花筒,无形中就把我们的视野打开了,让诗歌有了空间感,就能容纳一幅人生的画卷。接下来作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完成急转:“他们就像一群忙碌的蚂蚁/每天早晨   都会顺着巷子走远/又走进   走进来的还要出去”,作者通过这样的急转之后,我们这时所看到的社会各个阶层的忙忙碌碌的人们,就不再是单个的个体了,作者通过聚焦把整个人类和整个社会都当成了一个点,都看成了一群忙碌的蚂蚁了,而这群蚂蚁仍然是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的,蚂蚁是为生活所迫,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人类追求的会更多,但我们的生存状态又何尝不是像这群蚂蚁一下呢。这里的急转是指从社会的各个阶层转到了蚂蚁这个群体,又转到人类的生存状态上来了。而最后两句的巧合就是在暗中隐含了一种轮回的理论,把人类的生存状态提升到了一种悟道参禅的境界。“上了绣林大道   汇入了另一条街道/身影渐渐变小   一天一年   周而复始”,其中的上了绣林大道隐含着各个阶层的人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轨迹,而汇入了另一条街道,是指不同命运的人都有着相同的归宿,身影渐渐变小,最终都会化为一粒尘埃,消失在茫茫的宇宙。而“一天一年,周而复始,不正是轮回的法则吗?这里我们所说的结尾的巧合,巧就巧在用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影射出了人生这么一个大的场景,让我们在细细品味后然后恍然大悟,这意蕴就出来了,这内涵也就深刻了,或许,这就是人生的真谛吧。

附原作:《在都市的一条小巷》

文/笔架山上

清晨,在红发路小巷出口处
我与一个人又一个人擦肩而过:
包工头王承柏与邻居夏婆
提着早点  蔬菜进巷
土管局老李和我招手路过
皮鞋批发老板小曹拉着货物外出
他们就像一群忙碌的蚂蚁
每天早晨   都会顺着巷子走远
又走进   走进来的还要出去
上了绣林大道   汇入了另一条街道
身影渐渐变小   一天一年   周而复始

2010.12.1

刘向阳的个人资料:

刘向阳,皖阜阳人,曾用笔名:笔架山上,著有诗集《向阳诗选》,湖北作协会员。先后在诗刊、诗歌月刊、诗神、星星诗刊,都市文学等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诗作入选《花园与玫瑰》,《作家摇篮》,《中国当代青年抒情诗精选》,《中国当代纯情诗选萃》等选本,二次获国内奖项.曾在《工程兵报》、湖北石首市电台任职,现供职于湖北石首电视台.

地址:湖北石首电视台
邮编:434400
电话:13094232459

邮箱:

lxy499429323@sina.com

http://blog.sina.com.cn/ssdsss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点评精辟呀
《诗词艺苑》2013年第一期面向全国征稿!
http://www.shiciyy.com/
高山兄评的认真------新年问候!
评论比诗歌更出色。问好

RE: 大别山十二峰之九:人生的画卷,兼评笔架山上的《在都市的一条小巷》

[b] [url=http://dbssk.5d6d.com/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6282&ptid=419]4#[/url] [i]溪边芳草[/i] [/b] //今天才看到,谢谢
谢谢山松诗评.大别山十二峰之九:人生的画卷,兼评笔架山上的《在都市的一条小巷》
读后对白话诗多了一些理解,评论从容到位,循循然。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