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大别山十二峰之四:听雨何须掩帘,兼读掩帘听雨的诗歌《云台山》

大别山十二峰之四:听雨何须掩帘,兼读掩帘听雨的诗歌《云台山》

  我对掩帘听雨知之甚少,只知道掩帘听雨诗友是湖南的,最近在毛院学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匠人系列诗歌,几乎包罗了世间所有的能工巧匠,而每首诗歌都是对匠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既细腻,又饱满,还融入了人文关怀,巧妙地提升了主题,让匠人在诗歌中活灵活现,可谓是匠心独运。掩帘听雨诗友是最近才进大别山诗刊论坛的,因为我是大别山诗刊论坛的站长,所以他发的每一首诗歌我都认真读过,并进行了认真的点评和回复,在阅读和简评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不少的诗歌写作知识,并在潜移默化中让自己也得到了不少的提高。在此,我要向掩帘听雨诗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后来为了写这个评论,才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方才得知掩帘听雨的真名叫熊刚,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家居桃花源里的城市。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风词韵,他无不精通,散文和小说也有涉足,走进听雨的博客,听到的不仅仅只是雨声,还能感受到一颗火热的诗心在扑扑地跳动,按照听雨自己的话说就是:“墨有香时诗有味,雨无韵处夜无凭。”

  掩帘听雨诗友的这首《云台山》,其亮点就在于一个巧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云台山的地名、地形和地貌,将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巧妙地融入其中,自然贴切,不着一点痕迹,却能充分展示云台山这一特定地域环境下的景点特征和人文特点。全诗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书写精致而从容,干净又纯粹。三节小诗将“赋比兴”的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虚实结合得也恰到好处,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天人合一之境,这里不仅有明晰的美景,还充满动感的神韵。

  “云台山是一位书生”,作者开篇就运用拟人的手法,一下子就拉近了作者与读者间的距离,拉近了读者与云台山的距离,让人自然而然地有了一种亲近的感觉。这是一位怎样的书生呢,他“隐居山壑,夜读星月”,原来这位书生还是一位隐士,让人又很自然地想到了桃花源中的陶渊明,想到了一种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宁静致远。而这些,一下子就调动了读者的好奇心,抓住了读者的心思,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接下来,作者也没有辜负读者,马上带领读者走进了山林,而这时,山林正好在清晨醒来,尽管睡眼惺忪,却给我们展示了最为真实,最为自然的一面,这是一种原生态的美,不雕琢,不矫揉,让读者也为之神清气爽,怡然自得。正当我们徜徉其中,乐不思蜀时,作者又用鲜活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动感之美。“鸟鸣声啄开大山的梦/山雾,抖开他那身绿长衫”,在这里一个“啄”字和一个“抖”字,这两个动词的灵活运用,就让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在这里,大山的梦又何尝不是作者的梦,又何尝不是读者的梦,而这些梦都会在清晨醒来,而醒来的方式却是用鸟鸣啄醒的,在这里,那身绿长衫,是大自然的外套,是绿色的精魂,大雾轻轻一抖,就抖开了,大自然就和我们赤诚相见了,我们也就有了一种投入到大自然怀抱的冲动了。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手法的独特和新颖了,这一啄一抖之间随意展示的灵气,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嘛。

  既然这位书生醒了,自然也会梳洗,书生就是书生,隐士就是隐士,隐士和书生自有其超凡脱俗之处,于是他便“就着飞泉梳洗一番”,不用明镜,也不用梳妆台,自然暗合了那句: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便是一种境界。而这位书生梳洗完后,所做的早课就是“面对古松/将“山不在高”吟诵再三”,是谓明志静心,大家都知道这是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己尽管不能修炼成仙,但那种仙的境界却可以成为孜孜追求的目标。尽管这样的境界会引起人们的非议,会引来“猿猴鹦鹉学舌”,但他从不在乎,大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大义凛然。对于这些非议,他不是不知道,只是不予理会而已,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于是他“蘸取笔架峰上的一点余墨/挥洒丹青,在屏扇崖顶/画出万仞绝壁”,他要让流言止于这“万仞绝壁”的面前。

  此情此景,让“一朵云看呆了/走失在半山腰”,在这里,云也成了画面中的另一个人物,与书生,与隐士日夜相随的,自然也是一位高人了,连这位高人也会看呆,也会走失,可见这样的情景是多么令人震撼,多么让人不可思议。“幸好有一座渡云桥/渡它上云台”,这两句简直是峰回路转的神来之笔,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达到了画龙点睛,提升主题的奇效,很好地诠释了云台山的真谛,也说明了云台山的缘由,所谓缘由心生,心生万象,万象归宗是也。按说,此乃天机,天机不可泄露的,而作者在不经意间,就把云台山的秘密和盘托到了读者的眼前,让读者在享受和感慨之余,仿佛自己也变成了那朵云,自己的灵魂也走失在云台的半山腰,并且很轻松地就走上了渡云台,让一点佛光把读者的心灵也渡上了云台,到达了传说中的彼岸,心情一片澄澈,灵台一片空明。由此可见,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而一种禅境,也是可以水到渠成的,只要与自然融为一体,你就可以轻易步入那种境地的。

  读完全诗,我的思绪仍留在诗歌营造的境界,这是用一种小场景写出了大境界,这是作者用与生俱来的灵气向我们展示的一种人生之境,让人怎能不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我想是作者事先达到了这种境界,然后用诗歌的形式把读者也带进了这种境界,达到了天人的合一,也达到了作者与读者的共鸣,这既体现了作者的高明之处,也是这首诗歌成功的原因之一,如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于耳。

  当然,以上只是从个人的角度进行的解读,不一定符合作者的原意,不妥之处还望作者谅解。谨以此作为高山每周一评的开篇,请作者笑纳,也请各位多批。

附原作:云台山

文/掩帘听雨

云台山是一位书生
隐居山壑,夜读星月
清晨的山林惺忪
鸟鸣声啄开大山的梦
山雾,抖开他那身绿长衫

就着飞泉梳洗一番
面朝古松
他将“山不在高”吟诵再三
林间,有猿猴鹦鹉学舌
他故作不知,略加思索
蘸取笔架峰上的一点余墨
挥洒丹青,在屏扇崖顶
画出万仞绝壁

一朵云看呆了
走失在半山腰
幸好有一座渡云桥
渡它上云台

注:笔架峰、屏扇崖、渡云桥为贵州云台山之景点。

掩帘听雨的个人资料:

熊刚 ,网/笔名掩帘听雨,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近400件作品散见《读者》、《星星》、《诗潮》、《散文百家》、《中国文学》、《中国文化报》、《工人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审计报》、《中国建设报》、美国《新大陆》诗刊等100余种刊物,作品获全国大奖和入选多种选本。

通讯地址:湖南省常德市委政法委执法监督室   邮政编码:415000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返回列表